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期间致热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2-08-24钟海林邬胜杰毛春祥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硬膜外

钟海林,邬胜杰,毛春祥

广东省兴宁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手术室,广东兴宁 514500

产妇分娩过程中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造成产妇心率、血压升高。临床常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减轻产妇疼痛情况[1]。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是临床常用的镇痛药物,虽然可缓解产妇疼痛情况,但可能增加产妇发热,且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应用效果不同。目前临床尚不明确其发热机制,有研究表明,与发热相关的细胞致热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其水平高低可反映发热情况[2]。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广东省兴宁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娩产妇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以探寻其对致热因子水平的不同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0例本院收治的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35例。研究1组年龄22~36岁,平均(27.97±2.25)岁;妊娠37~42周,平均(39.14±0.31)周。研究2组年龄23~38岁,平均(28.25±2.61)岁;妊娠37~41周,平均(39.23±0.15)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可行经阴道分娩;单胎、头位,胎儿发育正常;无明显椎管内麻醉禁忌;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中转剖宫产患者;镇痛前体温高患者;妊娠合并症患者。

1.3 方法

研究1组予以0.075%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113463;规格:10 mL:75 mg(按C17H26N2O-HCl计)]复合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1 mL∶75μg(相当于舒芬太尼50μg)]0.5μg/mL硬膜外注射。研究2组通过给予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硬膜外注射。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致热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新生儿情况。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 Analogue Scale,VAS)[3]进行评定,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运动阻滞评分(改良Bromage法)[4]进行评定,分值0~3分,分值越低表明运动神经阻滞效果越好。

致热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在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测定[5]。

新生儿情况采用Apgar评分[6]进行评定,8~10分为不存在窒息,5~7分为轻中度窒息,低于4分为严重窒息。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娩镇痛效果比较

研究1组分娩镇痛后10、30 min及宫口全开后镇痛VAS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娩镇痛效果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labor analgesia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1 两组患者分娩镇痛效果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labor analgesia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组别宫口全开后研究1组(n=35)研究2组(n=35)t值P值分娩镇痛后10 min 8.53±0.31 7.69±0.25 12.478 0.001分娩镇痛后30 min 5.24±0.13 4.35±0.11 30.919 0.001 4.21±0.12 4.06±0.17 4.265 0.001

2.2 两组患者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

研究1组产妇镇痛后0.5 h、胎儿娩出即刻改良Bromage评分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modified Bromag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modified Bromag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组别研究1组(n=35)研究2组(n=35)t值P值产妇镇痛后0.5 h 2.42±0.13 2.15±0.21 6.467 0.001胎儿娩出即刻2.73±0.12 2.25±0.14 15.401 0.001

2.3 两组患者致热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产妇镇痛前TNF-α、IL-6、IL-1β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即刻两组TNF-α、IL-6、IL-1β水平均高于镇痛前,且研究1组低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致热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pyrogenic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 两组患者致热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pyrogenic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时间研究1组(n=35)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t值P值研究2组(n=35)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t值P值干预前t值干预前P值干预后t值干预后P值TNF-α(ng/L)89.21±8.63 175.13±17.59 25.943 0.001 89.23±8.71 183.46±18.69 26.462 0.001 0.009 0.496 1.920 0.029 IL-6(ng/L)0.04±0.01 1.50±0.07 80.343 0.001 0.04±0.01 1.54±0.11 122.152 0.001 1.000 0.050 1.815 0.037 IL-1β(ng/mL)0.04±0.01 0.24±0.01 83.667 0.001 0.04±0.01 0.26±0.02 58.206 0.001 1.000 0.050 5.292 0.001

2.4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Apgar scores of two groups of newborns[(±s),points]

表4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Apgar scores of two groups of newborns[(±s),points]

组别研究1组(n=35)研究2组(n=35)t值P值1 min 9.82±0.13 9.81±0.29 0.186 0.426 5 min 9.91±0.15 9.92±0.24 0.209 0.418

3 讨论

临床中常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镇痛[7]。舒芬太尼及罗哌卡因是常用镇痛药物,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但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镇痛药物其镇痛效果及对致热因子水平影响不同[8-11]。本研究给予产妇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以探寻其效果差异。

本研究采用VAS及Bromage评分评定镇痛效果以及运动阻滞效果。结果显示,研究2组分娩镇痛后10、30 min及宫口全开后镇痛VAS评分分别为(7.69±0.25)分、(4.35±0.11)分、(4.06±0.17)分均低于研究1组(P<0.05)。潘恒勇等[12]在相关研究中得出,产妇分娩后30 min镇痛VAS评分(2.43±0.48)分低于0.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5.01±0.87)分(P<0.05),与本文所得结论相近。研究1组产妇镇痛后0.5 h、胎儿娩出即刻改良Bromage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说明高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及运动阻滞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是0.075%罗哌卡因浓度较低,没有达到镇痛峰浓度,镇痛起效及维持时间相对较短,镇痛效果及运动阻滞效果较差,本研究结果与樊素雄等[13]研究结果一致。

TNF-α、IL-6、IL-1β是与发热有关的细胞因子,其水平高低可反映发热情况[14]。本研究中,两组产妇镇痛前TNF-α、IL-6、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即刻两组TNF-α、IL-6、IL-1β水平均高于镇痛前,且研究1组低于研究2组(P<0.05)。可见0.075%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致热因子水平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药物浓度较高,使麻醉平面外的血管代偿性收缩,平面内的血管舒张,减少热量丢失,造成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机体发热,升高致热因子水平[15-18]。0.075%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药物浓度较低,对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影响较小,致热因子水平升高程度较低。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相近(P>0.05)。说明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进行镇痛对新生儿呼吸无明显影响,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产妇分娩期间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及运动神经阻滞效果,但致热因子水平较高;0.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虽然镇痛效果及运动神经阻滞效果较差,但致热因子水平较低。两组方式均不对新生儿产生影响,临床中需根据产妇情况选择方案。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硬膜外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利多卡因、奥布卡因与丁卡因在喉镜诊疗中表面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Δ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根据雾气现象判断硬膜外腔导管位置的临床研究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