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应激干预对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心理和心肺功能的影响

2022-08-24陈梁钦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13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呼吸衰竭负面

陈梁钦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衰竭造成的濒死感,让患者极度恐惧、恐慌,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1]。而心理应激反应会加重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对疾病康复不利[2]。心理应激干预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护理模式,是指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对原本的心理应激源的敏感性,进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患者的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3]。本文将探究心理应激干预用于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以期为临床上该疾病的心理护理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于2020年 5月至 2021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10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意识状态清晰;能够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有肺部基础疾病,比如肺炎、肺结核、肺纤维化等;患有恶性肿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4例。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按需吸痰;加强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方案;积极观察、识别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应激干预,具体如下:

(1)建立心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主管护师组成,护士长邀请心理专家共同制定心理应激干预计划,并组织高级护师参与培训,学习心理应激干预计划与具体措施、患者心理特征知识、等。由高级护师完成对心理应激干预工作的落实与管理。心理应激干预计划包括4 大环节,分别为心理诊断、心理应激干预领悟、沟通及再教育。

(2)心理诊断:在患者恢复意识后。护士对患者进行初次的心理访谈,在该过程中护士避免谈及会刺激患者情绪的话题。在访谈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语言、行为以及微表情来判断其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量表测试,最后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以及相关原因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并向医护人员反馈患者的心理诊断结果与疏导结果,向医护人员交代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3)心理应激干预领悟: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实施心理应激干预的意义、预期的效果以及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表达,使得患者能够理解、熟悉心理应激干预方案,进而使得患者能够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以避免在心理应激干预措施实施期间出现负面情绪。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心理疏导,在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内进行心理疏导。首先由护士询问患者在最近一周干预的效果以及看法,并鼓励患者提出意见,护士对其做好记录反馈。指导患者通过聆听舒缓的音乐、深呼吸或者冥想的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负面情绪,随后与患者一起分析其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及时识别自身的不当认知和不良行为,通过深入的交流,对这些认知与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4)沟通:建立沟通机制,包括查房时的沟通以及微信平台的沟通。在查房时,患者与家属可主动询问护士,在非查房期间,可通过微信平台沟通。护士倾听患者想法、看法,不随意打断患者的叙述。随后护士引导患者联想心中认为恐惧、恐慌的事物,同时采取语言暗示(比如“这并不是那么糟糕”等)、肌肉放松、聆听舒缓音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抚。反复地联想恐惧、恐慌的事物以及反复地安抚,直到患者对应激源脱敏。

(5)再教育:每周开展1 次心理教育讲座,在讲座中向患者阐述心理状态变化对疾病康复的影响,鼓励患者客观面对自己出现的负面情绪,并尝试着应用护士教会的情绪调节方法缓解负面情绪。鼓励患者多参与具有积极思想的活动、聊天话题等,保持愉悦的心情。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负面心理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心理与抑郁心理程度,两项量表的评分界值分别为50 分与53 分,超过时则分别评为存在焦虑与抑郁心理,且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该种负面心理程度越严重。

(2)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内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功能指标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通过肺功能测定仪测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n(%)/]

组别例数(n) 性别年龄(岁) 呼吸衰竭实验组对照组χ2/t 值P 值54 54男性29(53.70)26(48.15)女性25(46.30)28(51.85)Ⅰ型31(57.41)33(61.10)Ⅱ型23(42.59)21(38.89)0.333 0.564 56.89±9.25 57.12±9.33 0.129 0.898心血管病病程(年)7.95±2.44 8.01±2.36 0.130 0.897 0.153 0.695

2.2 两组负面心理程度对比

两组在实施护理干预前的SAS、SDS 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负面心理程度对比(,分)

表2 两组负面心理程度对比(,分)

组别例数(n)SAS SDS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54 54护理干预前58.75±6.63 59.41±6.81 0.510 0.611护理干预后43.61±7.51 48.49±7.26 3.433 0.001护理干预前60.91±6.51 59.66±6.63 0.989 0.325护理干预后45.75±7.96 50.31±7.25 3.112 0.002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在实施护理干预前的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护理干预,实验组心功能指标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例数(n)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54 54护理干预前55.32±6.05 56.07±6.21 0.636 0.526护理干预后68.42±5.33 64.38±5.26 3.964 0.001护理干预前52.96±5.11 52.55±5.08 0.418 0.677护理干预后37.45±4.08 40.21±3.89 3.598 0.001护理干预前62.77±5.69 62.35±6.07 0.371 0.711护理干预后54.33±5.16 58.49±4.72 4.371 0.001

2.4 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在实施护理干预前的肺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护理干预,实验组肺功能指标的FEV1、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例数(n)FEV1(mL)FEV1/FVC(%)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54 54护理干预前2235.88±47.63 2232.75±47.45 0.342 0.733护理干预后2563.69±51.33 2518.77±50.75 4.573 0.001护理干预前50.51±7.05 50.16±7.12 0.257 0.798护理干预后78.69±6.91 73.75±6.88 3.723 0.001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容易累及心肺循环,进而容易并发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心理应激主要为机体在面对应激源时产生的心理变化。由于在心理变化过程中,情绪的波动促进神经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精神紊乱的发生,使得患者产生一些抵触行为[4]。而心血管疾病以及呼吸衰竭作为会受到患者心理状态影响而产生病情变化的病症,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对病情康复极为不利[5]。心理应激干预是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应激问题所形成的系统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在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应激干预,可避开由于患者心理的负面变化而引起的病情加重问题,以促进患者康复。

此次研究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SAS 评分与SDS 评分均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改善,表明心理应激干预对缓解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负面心理具有积极作用。在实施心理应激干预过程中,护士通过心理诊断可明确掌握患者的负面心理来源,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安抚措施。在领悟环节中让患者充分了解心理应激干预的意义和预期效果,有助于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建设,即患者对相关操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提前知晓,能够降低在实际操作时发生的应激反应程度[7]。沟通环节中,每周反复地引导患者联想恐惧、恐慌的事物,同时对患者进行反复地心理安抚,直到患者对应激源脱敏。其作用为:让患者对原本会产生较强反应的应激源逐渐“习以为常”。比如患者曾经对机械通气操作感到恐惧,出现明显的生理抵触行为,通过反复引导患者联想机械通气过程,配合反复的语言暗示及其他促进放松的干预措施,让患者对机械通气逐渐由极度紧张恐惧的心理反应到稍有紧张的心理反应,再到最后能够坦然面对[8]。再教育环节起到了补充作用:护士掌握患者对实施心理应激干预后的效果反馈,进行针对性地解释、答疑等。此次研究还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改善。这主要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应激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改善有关。一方面,心理应激的减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使得各项治疗措施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9]。另一方面,心理应激的减轻能够避免因为情绪波动过大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加重,并且有利于气道反应性的改善,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和气道痉挛的发作,对心肺功能的改善均有益。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应激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有显著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心功能与肺功能的改善。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呼吸衰竭负面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9亿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