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避孕认知研究
——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2022-08-23石晨岳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33期
关键词:避孕措施避孕套知晓率

石晨,岳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附属生殖妇幼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我国每年约有600万-800万例的人工流产[1],占全世界人工流产数量的1/4,造成这种现状的首要因素是没有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2]。中国的大学生这个群体数量庞大,而近年来随着时代变迁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随之改变,性行为越来越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3]。大学阶段正是对性好奇的时候,学生性观念与此同时日益开放,13.3%的学生有性行为史,并且这个趋势在逐渐增加,社会上未婚同居甚至怀孕的现象也不时发生[4]。在中学时期当代大学生普遍未能接受必要的性教育,对性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完全缺乏[5],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生殖健康和社会问题,如不安全性行为、意外妊娠及流产、包括梅毒、艾滋病在内的多种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等[6]。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但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避孕和生殖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峻,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避孕知识教育及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项目以高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避孕知识认知调查,旨在了解掌握其避孕知识现状及服务需求,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开展避孕知识教育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中旬,在成都市温江区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4所本科高校,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际回收问卷共645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643份。

1.2 调查方法

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课题组讨论后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先在高校中2次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状况对问卷进行多次完善修订。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年级、所在学校和专业。此外还包括避孕措施、避孕相关常见知识和补救知识、获取知识相关渠道及相关需求。考虑到调查内容的敏感性以及保证问卷的真实性,所有问卷均采用独立匿名填写,由研究者统一收集于问卷星平台。

1.3 统计分析

将调查所获得的调查问卷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和整理,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64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643份,有效回收率为99%。其中医学类学生368人(57.23%),非医学类学生275人(42.77%);男性238人(37.01%),女性405人(62.99%)。

2.2 避孕措施知晓情况

避孕措施可分为常规避孕措施和紧急避孕措施,此小节将描述大学生对这两类避孕措施的知晓情况。

2.2.1 大学生常规避孕措施知晓情况

目前主要的可逆避孕方法有短效可逆避孕(SARC)和长效可逆避孕(LARC),前者包括避孕套、复方口服避孕药等,后者包括宫内节育器、避孕针和皮下埋植器。其他还有安全期避孕、体外射精等传统的低效避孕方法和绝育术等不可逆的避孕措施。如表1所示,大学生对常规避孕措施知晓率从最低的外用杀精剂(10.1%)到最高的避孕套(96.7%)之间波动。从专业比较来看,医学生在宫内节育、皮下埋植剂、安全期避孕以及结扎避孕的知晓率皆高于非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避孕套、口服避孕药、体外射精、避孕针、外用杀精剂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比较来看,女性对口服避孕药、体外射精、宫内节育、避孕针、结扎避孕的知晓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对避孕套、皮下埋植剂、安全期避孕、外用杀精剂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大学生常规避孕措施知晓情况 [n(%)]

2.2.2 大学生紧急避孕措施知晓情况

紧急避孕是指在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或实行避孕措施失败之后的72小时内,服用药物或5天内放置宫内节育器以防止妊娠而采用的避孕措施[7]。为了防止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和保护妇女身心健康,对无保护性生活或避孕失败进行补救时采取安全、可靠的紧急避孕是必要和有效的。出于此种考虑,通过对大学生紧急避孕知识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紧急避孕预防大学生流产的发生提供参考和依据。如表2所示,大学生对紧急避孕药的知晓率最高,达82.9%,其余紧急避孕措施的知晓率在10%-30%之间。从专业比较,医学生对阴道冲洗的知晓率高于非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紧急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比较,女性对紧急避孕药的知晓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紧急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有14%左右的大学生对阴道冲洗、紧急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等三种常见避孕措施均不知晓,且该比例在专业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大学生紧急避孕措施知晓情况 [n(%)]

2.3 大学生避孕相关常见理论知识知晓情况

对大学生避孕相关常见理论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一方面是大学生性行为相关态度认可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关于生活中实践性较强的避孕措施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如表3所示,在大学生避孕相关常见理论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中,知晓率最低的是长效、短效、紧急避孕药差别(10.6%),知晓率最高的是避孕套能够预防性病(92.8%),采用安全期避孕方式不能安全避孕和采用体外射精法不能安全避孕的知晓率都在60%-70%之间。从专业比较,医学生在发生边缘性行为有必要采取避孕措施、采用安全期避孕方式不能安全避孕的认知上知晓率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与非医学学生在避孕措施是双方责任、避孕套能够预防性病、艾滋病、紧急避孕药不能当成常规避孕方法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比较,女性在避孕措施是双方责任、发生边缘性行为有必要采取避孕措施、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紧急避孕药不能当成常规避孕方法、采用安全期避孕方式不能安全避孕、采用体外射精法不能安全避孕的知晓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在避孕套能够预防性病、关于长短效和紧急避孕药的差别、紧急避孕药在72h内服用有效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大学生避孕相关常见理论知识知晓情况 [n(%)]

2.4 大学生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认知情况

2.4.1 大学生对意外妊娠的处理措施

中国的少女妊娠率为3%,并以每年6.9%的速度不断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少年人工流产率占我国人工流产总数的50%以上[8]。了解大学生面对非意外妊娠事件相关态度,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其发生对大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如表4所示,大学生在面对意外妊娠事件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处理,21.7%的人会选择怀孕分娩,而各有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私人诊所或自行用药解决。从专业比较,面对意外怀孕时,医学生在选择私人诊所、正规医院、自行用药、怀孕分娩选项的认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比较,男性在私人诊所选项的认可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正规医院选项的认可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在自行用药和怀孕分娩选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大学生对意外妊娠的处理措施 [n(%)]

2.4.2 大学生避孕失败的补救知识知晓情况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在我国广泛应用,解决了意外妊娠女性的后顾之忧,虽然目前人工流产的方法安全有效,但这会对青少年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性行为过程中避孕套中途滑脱或破裂,又或是漏服避孕药都会在生活中发生,大大的提高发生非意外妊娠的概率。了解各种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并从中能知情选择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有必要。如表5所示,大学生对流产伤害身体的情况、性行为过程中避孕套中途滑脱或破裂时的补救措施以及漏服避孕药的补救措施的知晓率都低于30%。从专业比较,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流产对身体的伤害、性行为过程中避孕套中途滑脱或破裂时的补救措施、漏服避孕药的补救措施选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比较,男性在性行为过程中避孕套中途滑脱或破裂时的补救措施、漏服避孕药的补救措施选项的知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在流产对身体的伤害的知晓率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大学生避孕失败的补救知识知晓情况 [n(%)]

2.5 大学生获取避孕知识渠道及教育需求

2.5.1 不同专业及性别大学生获取避孕知识渠道

在被调查的643名温江区大学生中,有80.72%的学生是通过网络获取避孕相关知识,72.01%的学生通过书籍、报刊杂志获取,62.67%的学生通过电影、电视获取,62.05%的学生通过医院宣传获取,58.32%的学生通过学校宣传获取,31.88%的学生通过朋友告知获得,12.44%的学生通过父母普及获取,1.56%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

2.5.2 不同专业及性别大学生对避孕知识教育需求

调查显示,有84.6%的学生希望得到避孕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系统学习。被调查学生中,有83.83%的学生希望通过公众号、知乎、短视频等其他网络媒体获取避孕知识,62.36%的学生希望通过报纸、期刊、图书等纸质资料获取,59.25%的学生希望通过科普活动、讲座获取,51.79%的学生希望通过电影、电视、广播获取,30.48%的学生希望通过与身边的人聊天获取避孕知识。

3 结论

通过此次对成都市温江区大学生避孕认知和需求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对避孕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了解具体避孕实际方法的比例低,不足以安全的实施性行为。大学生对诸如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采用安全期避孕方式不能安全避孕、采用体外射精不能安全避孕的知晓率只有50%-70%左右。而且,在调查的学生中对紧急避孕药在72小时内服用有效的知晓率只有22.1%,对长效、短效紧急避孕药的差别的知晓率仅有10.6%。其中医学生的掌握率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女性与男性的认知情况未见差别。而在性行为中途发生意外如何处理,如避孕套中途滑脱、漏服避孕药的补救措施的知晓率只有10%-30%左右,其中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认知情况未见差别,反而是男性的掌握率高于女性。可以推测,拘泥于传统观念中“耻于说性”的限制,从各种渠道获取到的避孕知识比较笼统和模糊且内容较少,使得包括医学生在内所掌握的知识均不足以让他们安全的实施性行为;而之所以男性对避孕知识的认知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在这个阶段的性冲动更为强烈,对性行为的关注度更高,同时获取性知识的方式更为多元,由于自身未掌握系统、全面的实践方法,所获取知识更倾向于意外发生时的处理措施。这提示在大学开展避孕教育,应着重明确的避孕实用方法的培训。否则,通过有限渠道获取有限避孕知识的学生仍然可能因为没有掌握具体方法而在性行为中避孕失败,不得不面对意外妊娠及堕胎带来的风险,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2)通过对大学生避孕知识获取渠道及需求的调查,可以知道大学生避孕知识来源与期望获得知识途径基本一致。大学生现有避孕知识前三位的来源为网络(80.72%),书籍、报刊杂志(72.01%),电影、电视(62.67%);而大学生最期望的获取途径依次分别为公众号、知乎、短视频等其他网络媒体(83.83%),62.36%报纸、期刊、图书等纸质资料(62.36%),科普活动、讲座(59.25%)。由此可见,包括医科在内的大学生,他们主要都是主动地、非系统地从各种媒介上自学而获取避孕相关知识,他们也更倾向通过现有途径去得到避孕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同时虽然大学生较少通过科普活动、讲座获取避孕知识,但他们对此的接受度较高。所以在之后的避孕教育中,可以考虑将科普活动、讲座纳入其中。但要注意大学生的避孕节育知识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专题讲座改善,但讲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性态度更加开放,因此在性教育中的过程中应注重强化性道德和性节制教育[9]。

3)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熟悉度和接受度最高,而学校和父母教育并未在避孕知识普及中发挥主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84.6%的学生希望得到避孕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系统学习。而在被调查学生中避孕知识来源途径第一位是通过网络,达80.72%,同时有83.83%的学生希望通过公众号、知乎、短视频等其他网络媒体进一步获取更多避孕知识。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接受的获取避孕知识的平台,但通过网络所获取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其具有碎片化甚至误导性特征[10]。这提示在以后的避孕教育中,促进网络平台上避孕知识系统、正确、科学可能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此外,31.88%的学生通过朋友告知获得,12.44%的学生通过父母普及获得,而仅有30.48%的学生希望通过与身边的人聊天获取避孕知识。需要承认的一点是,父母和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得中并未发挥主要作用[11]。中国父母很少开展家庭性教育,即便开展了性教育,涉及的性知识内容也比较局限[12-15]。而学校性教育目前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简朴、教学内容单调、师资力量缺乏等[16]。父母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得正确、科学避孕知识的重要一环,实现学校性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生殖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可从自身特点出发创新公众网络教育,在大学生最易接受和喜爱的自媒体上建立专题学习、咨询平台等,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使全体大学生能够接受生殖健康教育[17-19]。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安全性行为的比例较高,由此导致的意外妊娠等后果严重地影响当事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但是,大学生对避孕节育知识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必将提高大学生的避孕节育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高对避孕节育服务的利用能力,远离不安全性行为,保障个人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避孕措施避孕套知晓率
扒一扒“戴套”的尴尬事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联合国:避孕套告急
计划生育服务对女性人工流产后避孕措施的影响分析
探讨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对避孕措施的影响
上海市某区交通警察健康知识及相关行为调查
刍议糖尿病女性不宜采用节育环避孕措施
流动人口母婴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调查分析及意义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术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