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SAP模型大鼠ET/NO、TXA2/PGI2的影响

2022-08-23蒋亚玲石容陈辉李丽冯雯王天刚陈珊珊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33期
关键词:比值胰腺炎胰腺

蒋亚玲,石容,陈辉,李丽,冯雯,王天刚,陈珊珊通信作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四川 泸州 646000)

0 引言

急性重症胰腺炎(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由多种因素诱发、时常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的临床急危重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据统计,大约有30%左右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最终可发展成为SAP[1]。根据全球医学学者对急性胰腺炎病症机理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移位”“胰酶自身消化”“钙超载”“细胞凋亡”“胰腺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理论相继被提出[2-4]。近年来,“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备受广大学者重视。研究发现,胰腺微循环障碍不仅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致病起因,更是在整个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中作为持续性的损伤机理,使患者病情逐渐恶化[5]。改善SAP患者胰腺微循环障碍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手段。我院周德端教授将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机总结归纳为脾虚且不运为本,瘀血阻滞、湿热内蕴为标。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柴黄清胰活血方,后期经加工成为院内制剂柴黄清胰活血颗粒,该中成药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临床疗效甚为显著。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上,通过搭建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模型,其中治疗组采用0.2g/mL的柴黄清胰活血颗粒药物进行干预,于12h、24h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变化,ET、NO、PGI2、TXA2在胰腺中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从而深入研究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大鼠胰腺微循环障碍影响。因实验过程中TXA2、PGI2会迅速降解,不易被试剂检出,故通常检测TXA2、PGI2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Iα(6-keto-prostaglandin1α, 6-keto-PGF1α)来间接反应二者的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药物及试剂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其处方为:赤芍、黄芩、丹参、生大黄、延胡索、桃仁等。由本院制剂室提供。前期研究证实:柴黄清胰活血颗粒治疗SAP临床效果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0.2g/100g)疗效更好[6]。故本实验直接用0.2g/100g剂量进行干预。采用九十摄氏度的蒸馏水与颗粒溶解后配制成0.2g/mL浓度的药备用。

1.2 方法

选取雄性小鼠48只,体重波动于(250±20)g, 通过电脑随机数字表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SAP模型组(B组),颗粒治疗组(C组)。采用3.5%牛磺胆酸钠制作SAP大鼠模型[6]。于12小时、24小时分别处死各组大鼠8只。腹主动脉取血并提取胰腺组织。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变化;利用ELISA法全面检测胰腺组织NO、TXB2、ET、6-keto-PGF1α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变化

在相同时间点,B、C组各切变率下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A组明显升高(P<0.05),C组较B组上述指标总体下降(P<0.05)。其中干预24h后,C组较B组血浆粘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24hC组较B组红细胞聚集指数亦下降,但P>0.05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血液流变学测定(±s)

表1 血液流变学测定(±s)

注*:A、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组别 时点 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低切 中切 高切A组 12h 6.67±0.27 5.72±0.28 4.44±0.12 1.30±0.02 7.60±0.15 24h 4.77±0.28 5.80±0.33 4.50±0.13 1.21±0.12 7.78±0.22 B组 12h 7.25±0.25* 6.60±0.54* 4.96±0.18* 1.43±0.07* 8.29±0.24*24h 7.40±0.27* 6.95±0.22* 5.12±0.18* 1.51±0.11* 8.42±0.26*C组 12h 6.99±0.13*# 6.16±0.24*# 4.74±0.17*# 1.35±0.04*# 8.13±0.12*∆24h 7.15±0.11*# 6.64±0.14*# 4.96±0.13*# 1.43±0.09*∆ 8.27±0.04*∆

2.2 胰腺组织NO、ET含量及ET/NO比值(简称E/N)变化

2.2.1 胰腺组织NO含量

与A组比较,B、C组NO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C组与B组比较,C组NO含量较B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 NO含量 (μmmol/L,±s)

表2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 NO含量 (μmmol/L,±s)

注*:A、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12h 24h A组 21.30±3.32 19.8±3.14 B组 44.55±7.05* 43.20±5.65*C组 31.51±3.215*# 36.00±2.25*#F值 45.917 73.528 P值 <0.001 <0.001

2.2.2 胰腺组织ET含量

B组和C组相同时间点ET值相对于A组均呈现明显增加(P<0.05),C组ET值相对于B组的相应时间点呈现明显下降(P<0.05),见表3。

表3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 ET含量(μmmol/L,±s)

表3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 ET含量(μmmol/L,±s)

注*:A、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12h 24h A组 60.00±6.55 58.26±6.44 B组 178.30±10.39* 176.39±11.91*C组 108.90±10.37*# 137.26±12.38*#F值 328.277 258.266 P值 <0.001 <0.001

2.2.3 E/N比值的变化

B、C组E/N比值较A组相同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C组E/N比值较B组相同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见表4。

表4 各组大鼠12h、24h E/N比值的变化(±s)

表4 各组大鼠12h、24h E/N比值的变化(±s)

注*:A、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组对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12h 24h A组 2.75±0.19 3.00±0.51 B组 3.87±0.38* 4.28±0.18*C组 3.35±0.51*# 3.91±0.13*#F值 16.967 3.787 P值 <0.05 <0.001

2.3 胰腺组织TXB2、6-keto-PGF1α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简称T/P比值)的变化

2.3.1 胰腺组织TXB2含量

B、C组TXB2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C组TXB2含量较B组相同时间点降低(P<0.05)。见表6。

表6 大鼠各组胰腺组织12h、24hTXB2含量(pg/mL,±s)

表6 大鼠各组胰腺组织12h、24hTXB2含量(pg/mL,±s)

注:*:A、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12h 24h A组 284.20±18.87 285.10±16.68 B组 635.92±17.08* 899.21±37.41*C组 440.78±18.47*# 563.46±25.84*#F值 619.953 967.807 P值 <0.001 <0.001

2.3.2 胰腺组织6-keto-PGF1α含量

相同时间点,B组及C组6-keto-PGF1α含量较A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6-keto-PGF1α含量较B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6-keto-PGF1α含量(pg/mL,±s)

表5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6-keto-PGF1α含量(pg/mL,±s)

注*:A、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12h 24h A组 236.93±37.71 268.74±18.76 B组 309.93±17.29* 356.78±29.98*C组 281.54±16.02*# 296.07±25.39*#F值 24.457 26.430 P值 <0.001 <0.001

2.3.3 T/P比值的变化

B组、C组T/P比值较A组升高(P<0.05),C组相同时间点T/P比值较B组下降(P<0.05),见表7。

表7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 T/P比值(±s)

表7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12h、24h T/P比值(±s)

注*:A、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对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12h 24h A组 1.05±0.05 1.07±0.01 B组 2.17±0.27* 2.53±0.19*C组 1.64±0.13*# 1.91±0.13*#F值 80.969 202.155 P值 <0.05 <0.05

3 讨论

近年来,胰腺微循环障碍理论逐渐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已成为SAP的重要治疗方案。SAP时胰腺组织受缺血缺氧刺激,胰腺小动脉括约肌发生痉挛,大量炎性介质产生并释放入血,进一步破坏内皮完整性,内皮破坏后可促使内皮细胞分泌如TXA2、PGI2、NO、ET等血管活性物质[7]。NO、ET是一对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具有双向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其中,ET为现在人们知晓的最厉害的血管收缩肽,几乎可以收缩所有的动静脉[8]。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时会使ET引发释放,从而导致胰腺的微血管进行收缩,从而加重组织缺氧、缺血。NO是一种强力效果的血管舒张剂,SAP时因炎症的影响,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会产生NO,NO主要拮抗ET的发挥作用[9]。研究表明,ET/NO比值不平衡在胰腺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往往比NO、ET值变化更为重要[10]。除NO、ET外,PGI2、TXA2也是现在使用频繁的活性血管物质。体循环出现缺血缺氧时,在凝血酶、环氧合酶作用下,机体产生大量的PGI2、TXA2,共同进行胰腺微循环障碍调节[11-12]。SAP时,TXA2的作用,致血小板变形、聚集,从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造成胰腺组织缺氧缺血加重[13]。PGI2是一种血管舒张剂,能拮抗TXA2的缩血管作用。研究表明,纯粹的抑制TXA2合成不会明显提高SAP患者生存时间,下调血浆或组织中的TXA2/PGI2的比值对于治疗SAP显得更为重要[14-15]。

传统的中国医药学中把“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症列入“腹痛”“脾心痛”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湿热、气滞、血瘀。其中,血瘀是湿热、气滞、毒结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现代医学微循环障碍学说类似。近年来,中医中药已成为SAP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期研究表明,柴黄清胰活血颗粒作为处方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明显,能改善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提高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16]。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组方中大部分药物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推测它的机理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联系。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B、C两组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A组,提示SAP大鼠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与B组比较,C组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表明柴黄清胰活血颗粒能明显改变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大鼠循环障碍。实验中发现:B、C组ET/NO、TXA2/PGI2比值均较A组明显升高;C组ET/NO、TXA2/PGI2比值明显低于B组,且C组比值逐渐趋于正常比值。表明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可能利用调整ET/NO、TXA2/PGI2比值,改变血液流变学变化,最终改变SAP微循环障碍,这是其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机理。

猜你喜欢

比值胰腺炎胰腺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不同检查方式对胰腺损伤的诊疗价值
急性胰腺炎恢复进食时间的探讨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胰腺超声检查
Reporting and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or meta-analyses in nasogastric and nasojejunal enteral nutrition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