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真定府人才地理探析
——以进士为中心

2022-08-17纪依薇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进士科举文化

纪依薇

清代真定府隶属于直隶,为畿辅重地,其下辖正定县、获鹿县、井陉县、阜平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元氏县、赞皇县、晋州、无极县、藁城县、新乐县等一州十三县。真定府建城历史悠久,最初为“禹贡冀州之域[1]97”,后历代行政区划多有变迁,名称也不断变化,“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恒州”“镇州”等都曾是其称谓,至元代,称谓渐趋固定,称为“真定路”,明、清两代均为“真定府”,至雍正元年(1723),因避世宗皇帝胤禛名讳,改称“正定府”。

进士是指在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应试者及第后所取得的科名与出身,进士科名为时人所重。根据刘虹、石焕霞、张森《清代直隶科举研究》[2]的研究成果,清代登科进士共计26391人,而直隶进士人数达2666人,约占清代全国录取进士总数的10.1%,在各省录取进士数量排名中名列前茅,而真定府有清一代进士登科人数为93人,其在直隶科举取士人数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真定府自古为“三关雄镇”之一,是我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重镇,但史学界较多地关注其政治、军事地位,而对其重要的文化地位未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关于真定府的科举制度及进士研究仅有少量成果:刘虹《论清代河北进士的时空分布》[3]、刘虹、石焕霞、张森《清代直隶科举研究》[2]、王晓勇、王盼《清代真定府科举考试探析》[4]等等。本文拟从人才地理角度探析清代真定府进士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进士群体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今天的教育与文化事业所带来的启示。

一、清代真定府进士的时空分布特点

科举考试是封建帝制时代国家选拔各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年间开进士科,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制,共行用一千三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隶在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真定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共产生93名文进士。

(一)清代真定府进士的时间分布特点

时间上,真定府进士在清代各朝的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幅度,且在前期和后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根据真定府各州、县的地方志材料,绘制出了清代真定府各朝进士人数统计图(图1)。据图1可以看出,真定府进士在顺治朝达到顶峰后,进士人数不断下降,至乾隆朝有较小幅度的回升,之后继续下降,光绪朝虽曾有小幅度上升,但至科举制终结,进士人数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若以嘉庆朝作为分界线,将清代分为前期和后期,真定府进士人数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特点。在清代前期,真定府进士人数波动较大,由顺治朝的34人,经康熙朝,至雍正朝下降到5人,之后乾隆朝又有所回升。在这一阶段,除雍正朝外,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都是清代真定府进士显要的阶段。而在清代后期,真定府进士人数波动幅度较小,且整体来说进士人数处于较低水平。

(二)清代真定府进士的空间分布特点

空间上,真定府进士在各州、县分布不平衡,且表现出由府治所在地逐渐向周边州、县递减的趋势,和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特点。通过查阅真定府各州、县的地方志材料,绘制了真定府各州县进士数量统计表(表1)。由表1可知,清代真定府各州、县均有进士分布,但其分布不均衡。各州、县平均进士数为7人,进士人数在平均数之上的有四个州、县,分别是正定县、获鹿县、元氏县和晋州,其中正定县的进士数量极为突出,多达30人,约占真定府进士总数的32.3%。清代正定县为真定府治所,受到政策倾斜、文教事业兴盛、经济发达等因素的影响,较之其他州县有绝对的优势。自府治所在地正定县向外拓展,各州县进士人数大体呈现出不断递减的规律。正定府西部多为山地,东部地形平坦,进士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

图1 真定府清代各朝进士人数统计图资料来源:篇后注[8]-[21]

表1 清代真定府各州县进士数量统计表

二、影响清代真定府进士时空分布的因素

清代真定府进士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科举家族传承的影响,而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一)政治因素

“正定府在京师西南六百一十里[1]113。”真定府离京师距离比较近,拥有地缘优势,作为“京畿重郡”,科举考试受到朝廷的政策倾斜。清代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和维护满汉政治势力的平衡,通过增加河北地区进士数量的方式来笼络人心,并以此获得畿辅地区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所以在清代前期,真定府进士人数相较于后期要多很多。顺治十七年(1660),直隶巡抚由大名府移驻真定府,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又由真定府移驻保定府,这一直隶行政中心的变化使得真定府在康熙、雍正两朝进士数量减少。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与强化,河北已不再是朝廷重点关注的地区,其关注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更加富庶的地区,并且出于在全国范围内公平选拔人才的需要,统治者对河北地区,乃至对真定府的关注逐渐弱化。再加上晚清时期国家政局动荡,河北地区受到太平天国北伐战争以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影响,真定府进士数量在清代后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经济因素

真定府“北枕三关,南临大陆,滹沱东注,太行右腋[1]118。”西部多为山地,东部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真定府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粟、黍、稷、稻等,还会种植蔬菜、水果和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同时养蚕缫丝、种棉织布,进行多种经营,生活比较富足。真定府较为发达的经济是其教育和科举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促进了真定府文教事业的兴盛,所以整个真定府的进士人数较多。但其下辖各州县的经济状况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进士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士少,在地域上呈现出西部山区少、东部平原多的特点。其中正定县大致处于正定府辖境的稍偏南的中心地带,其地势平坦,并流经多条河流,农业发达,且为府治所在地,商业汇集,经济发达,所以正定县进士也是全府最多的。

(三)文化因素

真定府进士、名人层出不穷,这主要得益于真定府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尚儒的文化传统。唐代杜祐在《通典》中言,“性缓尚儒,仗义任侠[5]3949。”可见真定府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和儒学基础。不仅如此,真定府还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官学、私学都很发达。真定府府学和州、县学普遍存在,各个州县还存在义学、社学等私学形式,在官学和私学之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即书院教育,根据《民国河北通志稿1-3》[6]1751-1755,清代真定府共有书院27处、义学119处、社学3处。这些均有助于真定府整体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各个州县均有进士出现,真定府进士总数处在较高水平。由于各地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差异,加之各地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所以造成了真定府各州县进士分布不平衡,甚至差距悬殊的情形。

(四)科举家族的传承

科举的兴盛与家族的传承和培养密不可分。以真定府梁氏家族为例,明末清初,真定府梁清宽、梁清标、梁清远三兄弟都考中进士,有“一门三进士”之称,后三兄弟历任要职。“三梁”能有如此成就,与梁氏家族对科举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自其六世祖梁梦龙登太子太保后,梁氏一族名声大噪,后世子弟多继承先祖读书登第之志与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如此,梁氏一族在文化诗词方面也多有建树,“所著古文诗词雄奇绮丽,各极所长[7]243。”此外,梁清标还在正定城内筑“蕉林书屋”,其中珍藏有大量的图书,这足以彰显他嗜书好学的精神。先辈对后世的文化滋养以及家族对科举的重视,再加上个人的勤奋与追求,科举家族中产生进士的概率与登第的人数都是远远大于普通家庭的。

三、真定府进士群体的社会影响

在以科举考试为选官途径的封建时代,进士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一)受到朝廷的重视,提升了真定府在全国中的地位

封建时代,进士群体考取功名后大多都会去做官。梁清宽历任散馆授编修、吏部侍郎。梁清标顺治、康熙两朝历任礼部、刑部、户部尚书,后授保和殿大学士。梁清远历任刑部主事、吏部侍郎、通政使等官职。梁氏三兄弟官位显赫,必定受到朝廷的重视,其家乡也会因其获得统治者的青睐,会在一定程度给予政策倾斜,且其家乡真定府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地位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促进真定府文化的发展

梁清标虽功名显赫,但仍笃学不怠,并建有蕉林书屋,藏书丰富,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游,络绎不绝,文化氛围浓厚,真定府的文化影响力大大提升,俨然成为一文化重镇。梁清标一生著述丰富,有《蕉林诗集》18卷,共收录诗作2163首,还有《蕉林近稿》《蕉林文稿》《棠村词》《棠村随笔》《棠村乐府》《棠村奏草》《悠然斋诗》《蕉林诗钞》《使奥集》等著作行世。其所著诗文,广为传诵。很多人还将梁清标视作自己的榜样,这也有助于促进真定府百姓养成好学的品格,从而推动真定府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清代真定府为畿辅重地,真定府的科举考试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清代真定府进士人数在直隶占有很大的比重,有93人之多。真定府进士时空分布不平衡,呈现出清代前期多、清代后期少;东部平原多、西部山区少;遂与府治所在地的距离增加而进士人数减少的特点。真定府进士分布不平衡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统治者重视程度的变化、府治的调整和全国政治形势变化等方面;经济因素是发展科举的重要基石;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各地教育场所的多寡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上;另外科举家族的传承和各地文化传统也会对科举考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真定府的进士群体在官场上的地位和形象有助于提升真定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并且促进真定府文教事业的发展,有助于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今天,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名人的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让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人们的心灵,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进士科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四进士(上)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谁远谁近?
“科举”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进士桥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