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研究

2022-08-17马晨晔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指事会意字象形

马晨晔

汉字是世界通行的文字中历史悠久而又体制特殊的一种文字[1]。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作为一种载体,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悠长壮阔,更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本身,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明,

一、从造字法的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字是从字义入手创造出来的,它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广泛采用的义符文字,它抽象于万物却又不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文字的内涵。掌握每种造字法的意义,对了解汉字构造、理解字义有重要作用。关于古代汉字的造字法,历来有所谓“六书”之说,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书之中,真正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每种造字法在被古代先民创造出来的时候,都是有特定的表达方式的。

(一)象形

象形就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2]。象形字是造字法中最古老的方式,以画图为基础,这也符合汉字起源于图画的学说,几千年前留下的彩陶、龟甲、兽骨等,就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印记。

在汉字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用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字义无疑是最简单、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广泛地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而古代先民在描绘事物形状的时候,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事物通过描绘整体轮廓就能很好地辨识其含义,如“日”的形状就像太阳的圆形,“月”的形状就是月牙的半弯形,“目”就是眼睛的形状,“木”就是一棵树的样子,“口”就是张开的嘴;有的事物只要描绘局部特征就能够有效地进行区分,如“牛”和“羊”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就是上弯的牛角和下弯的羊角,因此,只需要描绘牛角和羊角的形状即可辨义;有的事物除了事物本身之外还有必要的附加部分才能使字义明确,如“瓜”字,由于瓜的形状不容易区分,就加上瓜蔓来表示,即藤蔓上长出了瓜,再比如“泉”字,外部的线条表示一座险峻的高山,中间的竖线就像是山的中间开裂了条缝隙,两边的点代表从山体中喷涌而出的水流。(见图1)

图1 象形字示例

象形这种造字法在人类文明萌芽的初期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仅靠描绘事物形象来表达含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够单纯靠描绘形状来表达含义的事物有限,而更多复杂、抽象的概念难以用象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特点使得象形字在汉字中数量较少。

象形字虽然数量不多,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其他几种造字法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我们把象形字和其表达的事物用图片的方式进行对比展示,重点强调其“象形”的特征,这些基础文字及图形的展示也为后续几种造字法的教学提供了最原始、最直观的素材。学生在认识基本象形字后,会对其他造字法创造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新字有进一步的认知,可以猜测新字的含义,不但提升了趣味性,也能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可持续性和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

(二)指事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3]。一种是象征性符号,比如“上”和“下”,分别用上弯弧和下弯弧加一个短横来表示相对位置,另一种是在象形字上加一个提示符来表示含义,如在象形文字“木”的基础上加点,点加在不同的位置就代表不同的含义:在树根处加一点表示根本之所在,即“本”;在树梢上加一点表示末端的所在,即“末”;在中间加一点,即“朱”。《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就是说在岭南一带地区生长着一种树木,有着红色的树皮和枝干以及青色的叶子,名字叫作朱木,因为这种树的皮是红色的,所以后来“朱”就专门用来指代红色。(见图2)

图2 指事字示例

除此之外,创、寸、廿、七、乔、申、世、四、血、言、引、曰、正、卓等字也是属于指事字,现行指事字数量很少,而且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基本上很难看出它原本指事的意图了。相对象形字而言,指事字需要进一步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但这种造字方式却实实在在地为汉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都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体现。

(三)会意

会意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如武、直、休、林、森、晶等,前三个字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是异体会意字,后三个由相同的部件构成,为同体会意字。

以“武”字为例,“武”是一个异体会意字,也就是由两个不同的部件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武”可以分为“止”和“戈”两个部分,成语“止戈为武”就是来源于此,通常认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止”一般被认为是“停止”的意思,但从造字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解释并不符合其造字的本意。在古代汉语中,“止”不是停止、制止,而是“趾”的本字,其甲骨文字形中,上面的分叉部分代表脚趾头,下面平的部分象征脚掌,即足,夸张其足,表示行走;上面的“戈”,即用青铜或铁制成的长柄形兵器,两个部分连在一起,也就是一个人要拿着武器去打仗,全字像人荷戈而行,以此表示“武”的概念。

再如“直”字,本意为不弯曲,而在甲骨文中,其字形是在象形字“目”的基础上画了一条直线,代表从眼睛发出的视线是直的;而“休”字的两个部分分别为象形字“人”和“木”,一个人倚靠在一棵树上,表示休息。

林、森、晶为同体会意字,两个“木”是树木聚集在一起,形容树很多,是为树林,三个“木”同理,更多的树形成了森林;而“晶”是三颗星星,闪亮晶莹。除了以上例子外,现行汉字中很多由两个或三个相同部件构成的字均属于同体会意字,如炎、品、众等。(见图3)

图3 会意字示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会意字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进行会意的,因此,对象形字的字形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行的会意字大多由古代的会意字演变而来,由于字形演变、字义的变化、汉字的简化等原因,很多会意字已经很难看出是如何会意的了。

(四)形声

形声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合成新字。在现行汉字中,80%以上都是形声字。

由于在现行汉字中最为常见,形声字相对于其他三种造字法而言更容易理解,也能够更方便地从造字法的角度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形声字的优点是形旁可以表示字义类属,比如“”表示字义和竹子有关,“月”表示字义和身体有关,“木”表示字义和木头有关;声旁可以表示字音,如“竿”“肝”“杆”,声旁“干”就可以表示整字的读音;但也存在形旁不好辨认或者声旁和整字读音不一致等局限,如“刊、讦、汗”,虽由同一个声旁“干”构成,但读音均不相同。

这些造字法都能够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及可持续性,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造字法,基于象形却又各有创新,这让汉字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持续不断地发展,并且能够在文化根源上做到一脉相承。

二、从字形演变的过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形美如画,作为延续几千年不曾断绝的文字,其书体的演变体现出不同阶段的社会风貌、审美偏好,我国古代经历了渔猎、畜牧、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这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汉字字形也随之逐渐发展成熟。

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七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特点,每种书体都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特色表达。

甲骨文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没有合适的工具来书写和记录文字,只能用硬质的金属器,以细瘦的线条刻在兽骨、龟甲上,并且当时处于文字的萌芽初期,甲骨文的文字形态并不规范,文字不统一,偏旁不固定,异体字多,也没有太多美感,这些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条件限制而显现的文字特点。

金文出现在青铜器时代,多铸或刻在青铜器上,当时青铜器铸造工艺已较为成熟,把文字铸在钟鼎上同样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体现,而金文相对于甲骨文而言,虽然异体字也比较多,但线条更粗,字形更匀称,并向着方块字的方向在发展。

篆书是字形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对各国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确定了小篆作为标准字体。这种书体笔画圆转,字形修长,与之前的书体相比更有美感。“书同文”不但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

隶书在中国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被看作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字形扁方,结构规整,进一步确立了汉字方块结构的特征,其笔画有波磔,“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都是对隶书笔画的描写。在审美方面,隶书既可以端庄厚重,又可以飘逸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汉朝“大一统”背景下雄健浑厚的时代风貌。

楷书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标准字体,“楷”就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楷书改变了隶书的笔形特征,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书写简便、易学好认。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唐代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楷书大家,他们的楷书风格对后世的汉字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行书和草书属于辅助性的字体,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方便快捷,而草书因为不易辨认,其体现更多的是艺术价值。

字形演变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过程,汉字字体的演变体现着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华民族的气质,汉字字体的演变与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审美倾向密切相关[4]。

三、从汉字中蕴含的思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汉字意美如诗,从甲骨文起,汉字在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代表了一个道理、一种精神,以及我们博大精深、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每一个字都包含着华夏先贤们的智慧,方正之间,既有中国古老的道德文明,也有不朽的精神追求。

比如“福”字,在甲骨文中,“福”的左边是一个“示”,表示祭祀用的祭台,右边是双手捧着一个酒坛子(酉),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表示人捧着酒在祭坛向神明祈求幸福降临,这个字的本义就是福气。后经字形演变,“福”字绘画的成分相对减弱,朝着方块字的方向发展,“酉”也被讹传为“畐”,但“福”字左边的“礻”仍然保留了大部分和祭祀相关的含义,现行汉字中和“神祇”或者“祭祀”相关的字大多都用“示(礻)”作偏旁,如祭、祠、祈、祐、神、礼等;右边的“畐”本为古代的一种容器,也有“满”之意,后被理解为上面的“一横”代表有遮风避雨的家,中间的“口”代表家里有人口,下面的“田”代表有田可种。“福”字寄托了古人希望得到神灵庇佑,能够得到田地,家中人丁兴旺,有房住、有粮食吃,能够满足温饱的愿望。至今,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依然存在,人们会在过年时贴“福”字来表达对平安、幸福的追求,祈求生活顺意安康。

再比如“仁”字,这是一个会意字,孟子说“仁者爱人”“仁”的本义是待人友善、仁爱,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侧立的人,下边的“二”是“人”的异体字,指代的也是人,后期演化为“亻”加右边的“二”,因此,“仁”是两个人相互依靠,代表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但汉字体现的智慧不仅于此,这两个“人”的表达是不同的,初期是两个“人”写法的不同,而后期体现在“二”字的两个横上,这两横的长短不一,在不同的书体中甚至笔画形态都不一样,这代表了不同的人的民族、性别的不同,文化、信仰的差异,我们的先民在造字之初就已经认识到这种天然的不同,并且在汉字上体现了出来,虽然有这种天然的不同,但我们仍然要追求平等、博爱的大同。这就是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的体现。(见图4)

图4 汉字文化内涵示例

猜你喜欢

指事会意字象形
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象形”辨
画说汉字——百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画说汉字——摆(bai)
象形数字
文学阅读中提问的“三性”与“三指”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有趣和会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