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古交自然村落地名研究

2022-08-11秦缘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汾河姓氏命名

秦缘

(青海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古交,故交城也,隋开皇十六年建交城县,县治在今古交镇。 唐天授二年,县治迁往却波村(今吕梁市交城县);先天二年于今古交炉峪口设灵川县(亦曰卢川县),次年撤灵川县并入交城县,自此直到民国初年,古交境域内无县级建制,分属于周边县区。抗战时期古交曾属于晋绥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1958年改置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88年撤区设市。 古交市现为太原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太原市西部,地处吕梁山东北隅的盆地之中,汾河自西流入,横贯全境,大川河、原平河、 屯兰河分别由南及西南向北注入汾河, 在其1 551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43 个自然村落,其中行政村146 个。

1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

村落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单位, 从村落地名中可以透射出丰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信息。 该文根据《古交地名溯源》[1]中收录的454 个自然村落地名,对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进行分类探讨,分类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分类统计表

整体来看,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可分为自然环境类地名和人文环境类地名两大类。

1.1 自然环境类地名

1.1.1 以地形地貌命名

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数量在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中所占比重最大。在该类地名中,含有“山”“岩”“沟”“港,洼或窊”“岭”“足”等字的地名数量较多,且分布较为均匀,与古交全境山岭连绵、沟壑纵横的地形特征相符合:其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2]。其中,“沟”的出现频率又最高,由此可见村民更愿意选择地势较高、较为平坦,并且离水源较近的地方生活,如:半沟村位于河谷的中腰部;沟东村位于山区中的一条河沟之东。此外,“峁”“梁”“沟”等地名体现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而“岩”字在地名中的大量出现又体现了该地区为土石山地区的区域地貌特征。

古交市的河流主要有汾河、狮子河、大川河、屯兰河、原平河,但含有“河”字的地名却较少,且主要分布在汾河附近,其中原因主要为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古交受当地季风气候条件的影响,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河流的径流量也受其影响,部分河段在降水量少时甚至会出现断流的现象;另一方面,受当地地理条件的影响, 古交地质结构多为灰岩, 岩溶发育,水资源渗透量大,地下水位较深,导致地表水源减少。

1.1.2 以自然植被和动物命名

以自然植被和动物命名的地名在特征标志类地名中所占数量最多。 地名中所显示出的古交域内的自然植被主要有山杏树、柳树、白杨、松树、榆树、蒿草、艾草等,动物主要有狼、豹、野兔、鸿雁、雅雀等。不同村落中的不同植被可以体现出古交市地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别,狼、豹等野生动物曾经频繁地出现也可以反映历史时期古交的生态环境状况。

1.1.3 以土壤特征命名

“红梁上”“红崖头”“红梁岩”等村落因当地土壤为红色而得名, 这些地名大部分位于古交市的西北地区,即棱峪、嘉乐泉、阁上地区。

1.1.4 以矿产资源命名

古交为工矿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与资源相关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古交中北部地区。 地名中所反映的矿产资源主要为铁与煤, 如铁磨沟村相传很早以前便进行炼铁,并安装有生产原料的铁磨;火山村古时因煤层薄且为焦煤,经常着火,因而取名“火山”。虽然古交以资源命名的地名并不多, 但古交境内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煤矿居多。古交全境面积为1 540 平方公里,煤田面积达717 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储煤密度是山西省的5 倍[3]。古交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内汾河两岸地区, 邢家社地区的煤矿资源也很丰富,但相关地名中却未体现,可能与古交市南部煤层埋藏较深的原因有关, 导致该地区的煤矿资源开发较晚。

1.2 人文环境类地名

1.2.1 以姓氏命名

姓氏被应用在村落地名中较为常见, 牛汝辰认为,地名命名中大量的姓氏地名是“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封建社会,这种群体本位的价值观是靠宗法精神来维系的[4]。古交市姓氏类村落地名数量仅次于地形地貌类, 且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常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表明血缘氏族在村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当地人的深刻影响。 地形地貌的区别用字可以表明地域的差别, 对姓氏地名起到了一定的区分作用,如郝家沟与郝家梁、马家山与马家峁等。 众多姓氏村落地名的出现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但该类村落现存的主要姓氏往往与地名中的姓氏不同, 且同一村落地名中出现的姓氏几经变化,反映了当地的人口迁移现象,如沟底村最初称为芦家社,因芦姓旺族而得名,后阎姓人口迁入并得到发展,村名改为阎家沟,之后其他姓氏相继迁入,最终将村名改为沟底。这一现象与古交的行政区划和工矿业有关。 历史上今古交区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分裂”状态,由周围各县分治,曾经不同县域边界的人群处于今天的同一地域中, 便会形成姓氏丰富、人口迁移频繁的局面。 同时,古交矿产资源丰富, 尤其是现代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当地的煤矿资源得到进一步发掘与开采。 一方面,所需的工人数量也大为增加,促使人员往来频繁;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发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造成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2.2 以农作物或蓄养牲畜命名

历史上中国社会一直以农业为重, 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离不开农业种植, 因此地名与土地和农业种植有密切关联。 古交市以作物命名的地名主要为“麻”,如“麻子塔”“麻尖咀”“麻地岩”等;反映土地质量的地名主要有“梁庄”(“粮庄”)、“菜塔岩”等;一些村落因畜牧而得名, 如 “青羊峁”“羊儿山”“马店咀”等。

1.2.3 以方位命名

以方位命名的村名多成对或成组地出现, 如小峪沟和后小峪沟、东大岭和西大岭、前神堂坪和后神堂坪等。 这些地名一部分围绕标志性物体的不同方位命名, 一部分以某一村落的所处方位为参照进行命名,后一类占方位类地名的大多数,这些成对或成组的村落地理位置接近, 往往有相似的地理环境特征,便于人口的流动迁徙,联系紧密,如处于狮子行政村管辖范围内的曹庄峁便是由同一行政范围内的曹庄人口迁移而形成的。

1.2.4 以历史遗址命名

在遗址类村落地名中, 主要可分为冶炼遗址地名和军事遗址地名两大类,其中,冶炼遗址地名主要分布在棱峪、嘉乐泉、阁上地区,与红色土壤分布地区一致,表明该地区土壤中含有的矿物质成分较多。军事遗址类地名大都沿河流分布, 且主要分布在镇城底、屯兰、马兰地区,如寨上村位于汾河北岸的小山峁上;镇城底位于汾河南岸;屯村、营立村位于屯兰川西岸等。

1.2.5 以宗教信仰和传说命名

古交市的宗教信仰类地名共有18 个,其中与佛教有关的地名达13 个,显示出当地人对佛教的信仰崇拜。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所记,古交域内与佛教有关的古迹最多[5]。从遗存的古迹中可以发现古交丰富的神灵信仰,如千佛寺、观音堂等反映了当地群众对佛教的信奉;后沟塔为喇嘛式建筑风格,说明藏传佛教曾影响当地; 龙王庙的修建反映了当地祈求龙王降雨的信仰;狐爷庙、关帝庙等体现出历史人物崇拜转化为神灵信仰,这些人物的故事都与忠义有关,反映出儒家文化对当地的深刻影响。 而佛教文化通过地名大量表现出来, 可能与佛教在当地传播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且统治者支持佛教传播有关。

传说类地名中蕴含的不同传说内容反映了古交地域内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如“想儿岭”的地名传说背景是夫妻分葬习俗;“龙子”的地名传说背景是赵匡胤在统一北宋的过程中夺取太原的战事等。 地名命名中的英雄情结和宗教地名也是民众注重内省的思维方式及向内开掘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1.2.6 以祈愿命名

祈愿类地名中有关水资源祈求的最多, 主要分布在河口镇和嘉乐泉乡。 汾河从河口镇南部边界流经,但河口镇域内的其他地区并无河流;类似,嘉乐泉乡中部有狮子河流经, 该乡的其他地区同样没有主要水源供应,并且狮子河受地质影响,几十里长的河道除雨季行洪外,均为干河。 整体来看,古交境内以汾河为界,北部水资源相对较为缺乏,南部水资源相对较为充裕,屯兰河、原平河、大川河都分布于古交市南部,且支流广布,泉水出露较多,流域面积较为广阔。

2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的变化——以河口及大川河一带为例

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地名有其稳定性,同时又有变动性。 地名的变动多种多样,然而,大多数地名的变化更改,与社会行政区划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文化等有密切关系。 ”[6]古交自然村落地名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道光《阳曲县志》 中所载河口一带和大川河一带的自然村落地名共138 个[7],到2013年继续沿用的地名达101 个。

在变化的37 个地名中, 有13 个地名现已不存在, 其余自然村落地名的变化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较大,变化原因主要有因重名而修改地名、地名因方言或谐音等发生讹传、因地名不吉祥改名、姓氏旺族迁移影响地名等, 地名变化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与民众的心理特征。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的变化受方言、 谐音等语言因素的影响最大,如胡思角变为胡市局,蒿地角变为蒿地足等。 “地名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代号”[8],地名作为地方的象征,其产生与发展深受当地方言的影响,通过地名可以对当地的方言有所了解,从而有利于理解当地的文化及开展区域研究。

古交地名在同一行政区划内具有不重名原则,村落间如有相同的特征或地形,往往会以“大小”和方位等进行区分, 但因发生讹传或村落相距较远等原因,不同乡镇中的自然村落地名仍会出现重名现象。金祖孟先生指出:“整理地名的最大目的在于实现一地一名、一名一地的原则。 ”[9]因此,20 世纪80年代,古交经过地名普查后将重复地名进行了修改,如神堂坪行政村管辖的南社村与姬家庄行政村之南社重名,因而神堂坪之南社更名为新南社; 属龙子行政村管辖的南岩村因与镇城底的南岩村重名而改为新岩。

因地名不吉祥或不雅致而修改村名体现了民众追求吉祥、避俗求雅的心理。民众常通过谐音取代的方式来修改地名中不吉祥或不雅致的字词,如将“没路塔”改为“木路塔”等。

姓氏地名体现了民众重宗族的心理, 因姓氏旺族迁移而修改地名表明当地的一些自然村落是在宗族聚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东岭上原名董岭上,因住有董姓人家而得名,后康姓、吴姓等姓氏迁入,遂更名。

3 结语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深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在地名命名时期,以地理环境特征命名村落的方式较为普遍, 反映了古交民众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以及对地理环境的认知, 同时也反映了民众天人合一和顺应自然的朴素思想; 地名的修改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较大,体现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日渐增大,同时也因为人文环境相较于地理环境更易发生改变。

地名并不能反映社会的全貌,但通过地名,可以透视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演变,为认识、了解区域提供参考借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源,水资源是生活的必备资源,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古交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中与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相关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由表2 可知,古交市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为西曲街道办事处、 屯兰街道办事处、 岔口乡、东曲街道办事处、桃园街道办事处、棱峪乡和镇城底镇。岔口乡域内分布有屯兰川及其支流,其他地区均沿汾河流域分布。“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以流域为基本生存之本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起源, 源于流域,人类文明的进化,依赖于流域,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植根于流域。 ”[10]流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和自然资源,古交市居民的生活依赖于流域,古交市在流域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表2 古交市各乡镇街道办人口密度表

古交市自然村落地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但随着一些自然村落的消失,与其相互依存的地名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流中。 地名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保护地名及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汾河姓氏命名
山西省汾河二库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名单
姓氏从何而来
陪汾河走一走
有趣的姓氏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汾河水韵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我是我自己的许多孩子〔外一首〕
姓氏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