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徽州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隐喻

2022-08-11孙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徽州装饰建筑

孙静

(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中国澳门 999078)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 徽州文化极其深邃、广博,涉及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 其中徽派建筑独树一帜, 成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承载了古徽州悠久的文明。徽州传统建筑装饰展现了徽州民居独特的装饰风格, 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徽州传统哲学观在建筑上的物化表现,承载了徽州人的精神向往,其装饰图案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和精神内涵, 充分表达了徽州人的文化取向。

1 传统徽州建筑及装饰与徽州文化

徽派建筑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之一,我们可以在民居、牌坊、园林及祠庙中窥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 其村落的选址规划、空间构思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等都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上,顺应地势,构思巧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空间结构上,灵活多变,独具匠心;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木雕、砖雕、石雕,形式多样,色彩丰富,造型独特。

由于受到传统礼制的制约, 徽州传统建筑外观简洁、 朴素, 以白墙灰瓦的线状和面状视觉元素为主,从“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的诗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徽州建筑外部简约的装饰之美。 而在建筑内部空间中,徽州人丰富、细腻的心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自然界的动植物、传说中的神兽的图案、历史中的典故等内容都出现在建筑装饰中,以木雕、砖雕、石雕、楹联、彩画为主要装饰载体,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徽州传统建筑装饰内容广泛, 题材众多,十分重视伦理性表现和社会教化意义;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1]。其建筑装饰吸收了徽州山水风景之灵韵, 融合风俗文化之精华,气质优雅,风格独特,技艺精湛。

徽州建筑整体色彩清新淡雅,以黑、白、灰为主;要素简约朴实,以点、线、面为主。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协调统一,这种秩序感、整体感表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徽派建筑装饰作为徽文化的表现,无时无刻不表达徽州文化的典型特征。 这种特征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徽州先民的共同价值取向渗透在建筑装饰的方方面面,其文化积淀融入日常起居的点滴之中, 和生活空间巧妙结合,寄托着居民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感触。徽州建筑装饰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符号, 是心理情结的外在表达,也因此具有重要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2 传统徽州建筑装饰的文化隐喻

建筑装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徽州建筑装饰类型丰富,装饰风格源自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徽州人心里渴求宁静祥和及简单生活的理念。徽州人尊重孔孟之道,推崇程朱理学,讲究伦理道德,幼长之分明确,彰显忠孝节义。追求天、地、人统一的宇宙观;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企盼福、禄、喜、寿的生存观。 在建筑和装饰中都完美地表达徽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教化观念。

2.1 崇文重教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称,古代徽商“贾而好儒”,崇尚“学而优则仕”,重视“诗书传家久”。 在徽商的高度重视和财力资助下,明清徽州地区出现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的局面,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士大夫阶层爱好自然,寄情山水,这种风尚带动了其他社会阶层,如逐渐兴起的商贾和市民阶层。他们仰慕文士阶层的高雅情趣,并效仿其生活方式,跟随其审美追求。 植根于徽州地区的崇尚文化、 重视教育理念,在传统民居的装饰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体现在崇文尚教、尊师重道,以及充满文人情怀的装饰主题上。

以徽州书院为例,书院建筑装饰中以励志、劝学和科举的内容最为常见。这类内容出现的频次高、制作工艺精美、形式变化丰富、载体多样。 有的雕刻描绘徽州士子读书的场景,有的反映“蟾宫折桂”“士子赶考”“连中三元”“魁星点斗”“折枝有望”“高中皇榜”等内容,还有的内容为“状元巡街”和“鲤鱼跃龙门”。这些自然物所表达的场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隐喻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鲤鱼跳龙门”象征着科举高中、官职升迁等喜事,同时文化层面也寓意激流勇进、奋发向上;“状元巡街”更是直观地展现了科举及第时的欢庆场景。通过此类题材的建筑装饰,将徽州传统的价值观用直观装饰语言进行转译, 向世人表达了徽州人重视教育、 崇尚读书的价值取向[2](见图1、图2)。

图1 黟县卢村友庆堂木雕(自摄)

图2 宏村志诚堂正厅腰板处---《渔桥耕读图》(出自网络)

2.2 爱美求祥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体现。徽州先民原为中原世家望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拥有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在建设宅第之时,经常借助画面装饰来表达美好的向往; 普通人对富裕幸福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于是人们把“祈福”和“征兆”的图像作为沟通的途径和渠道,表达向往祥瑞美好的心理需求。 这种心理期待充分表达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家园的渴望。 徽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徽州的视觉空间之美, 也呈现出了徽州特有的吉祥文化和精神内涵[3]。此类题材的形式和寓意十分丰富,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徽州匠人将传统的民俗观念与世俗的生活心理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将对吉祥生活的祈盼和热爱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都融入在其中,运用物象的意蕴、谐音来实现祈求吉祥的心理诉求, 赋予了此类装饰以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徽州传统建筑装饰图案以及纹饰大多采用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题材,如瑞鸟祥兽、花卉植物、吉祥文字、神佛宝物等元素,其宗旨是驱邪纳福(见图3)。比如在传统的木雕题材中,“五福捧寿”“五福临门”“五福归堂”以及“双福”“洪福”“百福”等较为常见;内容则包括功名利禄、延年益寿、多子多孙、招财进宝等,都表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图3 百寿字石雕(出自网络)

祈福纳祥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 也成为装饰题材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徽州建筑装饰中大量存在, 如徽州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题材——“瓶”,以其雅致的图案、吉祥的寓意而存在于徽州建筑装饰中,无论是实物还是图像,“瓶”在徽州人的生活中受到人们的喜爱。 比如瓶与植物题材组合,构成吉祥图案,瓶中插海棠、迎春、牡丹、桂花构成“百瓶博古图”(见图4),取其谐音“玉堂春富贵”,象征着吉祥如意。瓶插瑞香则祈愿“祥瑞”降临,瓶插寿桃则具有延年益寿之寓意;而“瓶”与戟、双鱼一起出现,构成图像,寓意“平安、吉庆、有余”;常见的葫芦瓶取其谐音“福禄”,还有辟邪的意喻。种种这些寄托了徽州先民对富足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景[4]。

图4 黟县屏山村汪志庭宅木雕-博古1(自摄)

3 教育子孙,宣扬礼义

徽州人的价值观里始终恪守传统伦理道德,推崇礼仪规范,遵循“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行为准则,儒家伦理在徽州地区也很盛行,徽州人希望通过发扬儒家思想以教化后人, 维护家族的稳定,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建筑装饰因其生活化的特点成为了实现这种思想观念的重要文化载体。 徽州建筑装饰通过将装饰这一载体以图示语言进行转译, 变成一种可触及的实体, 再运用精巧的工艺技法、夸张的视觉张力,将“成教化,助人论”的社会功能和深刻意义表现到了极致, 在为人们提供愉悦的感官体验的同时, 以审美意象形式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心灵和情感得到陶冶,同时伦理道德得到宣扬。

在徽州传统建筑上往往都悬挂着各类楹联,一般位于建筑的正厅、偏厅、书房等处。 这些楹联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是徽州文化最直观的表达,彰显着主人身份和审美情趣, 也反映出徽州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徽州人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和熏陶,将中国传统礼教和训诫提炼为简洁的文字写在楹联上,对称悬挂在厅堂两侧,让子孙识记并背诵。 其内容,如“勤俭温恭获寿者相,和平忠厚载福之基”“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告诫子孙如何为人处世[5];向来以儒商著称的徽商因重视读书, 将崇儒尚文作为共识, 常在厅堂悬挂几幅崇儒重教的楹联作警语以示后辈,如“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传家礼教谆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等,对教育下一代成长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徽州商人能够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他们也将这些优秀的个人品质作为成功的经验传给后人,厅堂楹联中在这方面也有体现,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在阐述经商与读书的关系时,徽商有着与时俱进的眼光和谋略,处者为学,行者为商,商人为学者提供为学的资本, 学者为商人树立儒雅的形象,这一理念也传达给下一代,将读书作为家族的事业传承下去。 如:笃敬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徽州儒、商结合的文化精神;“学有经法通知时事,行无瑕尤宜似古人”, 则具体地阐释了读书的作用。有了祖辈财富的积淀后, 徽商后代开始有更高的追求,境界变得更加高远,创作出更多佳作。如“风雨之润星汉之华,渊岳其心麟凤其采”“得地还须进一步,知天更上一层楼”“水宽山远烟霞回, 天淡云闲今古同”, 其卓尔不凡的文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进程。

徽州建筑装饰秉承理学之风,注重教化功能。 在建筑中,装饰是一种精美的文化符号,被赋予精神内涵。 不同的艺术手法使其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雕饰因明了易懂、寓教于图,易为人们所接受(见图5)。 它们传递儒家的伦理道德,承载着宗法文化,理学色彩鲜明,劝诫意味浓郁,给人深刻的启迪。其人伦教化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是现实生活中徽州人伦道德宣扬的教科书,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徽州地区的行为规范、 家教传承和与社会稳定,也成为一代代徽州人后来的立身行事指南。

图5 西递西园砖雕漏窗

4 寄托情怀,表达理想

深受儒学影响的中原世家移居徽州后, 其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由宏观上关注社会环境转向经营与追求现实的日常生活; 由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文人视界转向关注充满人情的世俗视界;由专注精神满足转向兼顾现世享受。总之这种文化对日常琐事更感兴趣,在品茗、调琴、作画、饮酒赋诗等活动中将生活艺术化, 体现其崇尚自然的意趣。这些活动标志着新的理想人格和文化情怀,扩大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领域, 同时成为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装饰发展的背景。

徽州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为人们寄情山水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儒雅的徽州人在表达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的同时不忘寄寓自己的志趣和清高。 在生活场所中, 通过建筑装饰艺术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意趣,起到了涵养心性的作用。

徽州建筑装饰将生活艺术化、诗意化,这是以清雅文化为风格的徽州文人的理想。 如“古琴”“棋盘”“线装书”“立轴画”即“四艺”组成的琴棋书画是徽州建筑装饰里文人风雅常用的题材, 表达了生活品位和闲情逸致;以“梅兰竹菊”(见图6)“羲之养鹅”“渊明种菊”“松鹤延年”“文王访贤”“三顾茅庐”“携琴访友”等为题材内容的雕刻作品[6],既传达了文人的理想抱负、彰显了不与世俗合流的高雅情怀,又带动了对文人风骨的崇仰、 将历史故事的情节用雕刻画面展现,折射出了徽州人的文风雅趣;徽州建筑装饰还将文字直接融入其中, 诗文吉语图案以其语义增加了吉祥的氛围和令人愉悦的感受, 表达了徽州人追求文人雅士的“诗言情、诗言志”的文化心理,构成独树一帜的诗文吉语纹样造型,十分耐人寻味。比较常见的诗词图案如“和者为贵”字纹、福寿字纹等。

图6 黟县屏山村姚氏古宅木雕——梅兰竹菊(自摄)

5 结语

徽州建筑装饰表现出强烈的视觉体验感,虚实、疏密、繁简得当,对比强烈,整体视觉效果工整对称,画面空间层次丰富,构图采用明暗、疏密、繁简等手法, 根据具体装饰部位的不同, 将视觉原理合理运用, 辅以深浅不一的刀刻将硬质的建筑材料灵动地展现出来。可谓“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着粉则太赤,施丹则太浓”,体现出徽州人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建筑装饰作为徽州历史与传统的具体呈现,寄托着世代徽州人的愿望,蕴含着先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 成为一种反映徽州人理想和内心的象征符号,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物化体现。这种与自然相生相安、与大地和谐一体的品格,正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们所缺失的, 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21 世纪是回归大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态的生存理念,谁拥有和谐的自然生态谁就拥有“高品位”生活。

猜你喜欢

徽州装饰建筑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徽州人
鲤鱼旗装饰坠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DIY装饰沙漏
DIY节日装饰家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