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丝织品对汉字文化的影响

2022-08-11蒙若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丝织品丝线纺织

蒙若妤

(华东师范大学 统计学院,上海 20024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 丝织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丝织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生产出了种类繁多的丝织品,并以其精美的外观和优秀的品质闻名于世, 丝织品在古代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与其有关的汉字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丝织品的起源、发展历程

我国的纺织生产有着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原始社会后期,先民为满足捕猎打渔的需要,结绳织网,简单的编织逐渐发展成了纺织技术。据考古发现,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是麻、葛等植物纤维,后来,蚕丝也被利用到生产中,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所用的茧丝来自桑蚕。家蚕养殖的最早时间,现在仍不能确定, 但在远古时期中就有黄帝之妻嫘祖教人养蚕取丝的传说,可见其起源之早。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遗址中就发现了绢片、 丝带等丝织品残片,证明人们在5 000年前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已出土的一些甲骨文中也有“蚕”“桑”“丝”和“帛”等象形字,还有与蚕丝生产有关的卜辞。 可见在殷商时期,丝织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商周时期,丝织品已有绢、帛、素、纱、绸、罗等不同种类,多种多样的质地体现了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还会利用各种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染色, 能染出的颜色包括红、黑、黄、蓝、绿色等。到了秦汉时期,丝织品中出现多种复杂变化的纹样。 唐代的丝织品以绫、锦为主,多彩的织物风行一时。 宋元时期纺织技术高度发展,丝织品种类进一步增加,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明清时代,全国已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四个丝织产区,其中江南是主要产地,形成了南京、苏州、杭州三大全国生产中心,品种丰富,织造精美。 明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是织锦,被称为“明锦”。清代丝织的著名品种除了云锦、宋锦和蜀锦外,还盛行古香缎和织锦缎。 缎是一种外观光亮平滑的丝织品,始于元代,明清时期成为丝织品中的主流产品。丝织品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轨迹[1-3]。 我国丝织品的发展脉络见表1。

表1 我国不同时期丝织品发展统计

2 丝织品的制造过程与其文化特征

要取得丝织所需的原料,首先需种桑养蚕。 《说文·叒部》:“桑,蚕所食叶木,从叒,从木。 ”“桑”字象形,指桑树叶大而重叠的形态,种植的桑树一般叶大而低矮,便于采摘,是重要的养蚕资源。对于桑蚕,古代也早有记载。甲骨文中,蚕为象形,呈现虫的形态。蚕生长在树上, 吃树叶长大后就在树上吐丝结茧。《说文·虫部》:“蚕,任丝也。 ”“任”通“妊”,《说文》将蚕描绘为孕丝之虫, 指的就是蚕吐丝结茧的习性。“茧,蚕衣也。”“繭”字中含糸、虫两字,字形表现为茧丝包裹蚕蛹,生动形象。

从蚕茧中可以得到丝线。糸是一个部首,是扭成一束的丝线的象形。《说文·糸部》:“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丝是蚕丝的总称,也指丝织品。 从字形上看,“絲”由两“糸”组成。 《说文·丝部》:“丝,蚕所吐也。从二糸。”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 糸,五忽也。 ”即说丝用蚕丝结成[4-5]。

缫指用蚕茧抽丝的动作,是丝织的第一步。 《说文·糸部》:“缫,绎茧为丝也。”在蚕蛹未钻出时,人们将蚕茧放入热水中软化,使蚕丝散开,再用手或工具将线头找出。“绪”指线头,从糸,从煮,与水煮蚕茧有关,也可引申为开端的意思。缫丝时往往把几个蚕茧放入水中, 根据所需线的粗细将极细的蚕丝合在一起,这个抽丝的全过程称为缫。 根据丝线的用途,有时还需练丝,指的是对丝线进行进一步加工,漂白和去除杂质。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煮丝令熟曰练。”习惯把已练之丝称作熟丝,未练之丝称作生丝,以示差别。

已成之丝需要纺织, 才能成为布料。 《说文·糸部》:“纺,网丝也。 ”“经”“纬”就是织造中重要的词汇,指织机上的纵丝和横丝,经线纬线彼此交叉形成织物。“經”右侧上半部是三条丝线穿在织机上,下半部的是牵引丝线的工具, 意为牵引丝线穿过织机。《说文·糸部》:“经,织也。”“经”指的就是穿线纺织的过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织从丝也。”与之相对的,”緯“右侧为环绕之意,指将丝线固定在织机上。 《说文·丝部》:“纬,织横丝也。 ”织机上丝线排列有序,后来,“经”可指代南北方向,“纬”可指代东西方向,常用于描述纵横的道路。 关于纺织过程,《说文》中还有许多记载:“纪,丝别也。 ”“绝,断丝也。 ”“继,续也。 ”“续,连也。 ”这些都是对生产过程的描绘[6-7]。

丝织品织成后还需染色, 许多与颜色有关的字都从染料而来,因此汉语中很多颜色字从糸部。 《说文·糸部》中就含红(赤白色)、紫(青赤色)、绯(赤色)、缃(浅黄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绀(深青扬赤色)、缁(黑色)等,可见当时染料的品种已相当丰富。 丝织品的上色要通过浸染来完成。 染是会意字,从水从九从木,古代染料常来源于植物,木表染料,水表浸没,九则指要浸染多次。《尔雅·释器》:“一染谓之縓,二染谓之赬,三染谓之纁。”就是指不同的浸染次数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这些色彩都有固定的称谓。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 中国养蚕制丝的技术已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缫丝、纺织、染色都是丝织的重要技术,经过这些步骤所得的丝织品,光洁柔软,色彩鲜艳,是制作衣物的上等材料,为人们所喜爱。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的丝织品代表了我国纺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丝织品的种类与其文化特征

纺织业是古代手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受到重视,其成品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融入古代的文化之中。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丝织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根据工艺、质地为其命名,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文化象征。其中,常用的有绢、缣、素、纨、纱、绡、绫、罗、锦等。

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形声字,字从巾,白声。 最初,帛指白色的织物,后来泛指一切丝织品。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经过多道加工的丝织品十分珍贵,只有少数贵族可以使用。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孟子的设想中,梁惠王实行仁政后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在这里衣帛就是富足安定的象征。 帛相当珍贵,价值很高,在古代也常用于礼品或祭祀。 《左传·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各类作品中也常见“币帛”连用以代指财富。

绢是生丝织成的,是丝织品中最基础的产品。缫过的丝未经漂洗,呈淡青色。《说文·糸部》:“绢,缯如麦。 ”绢是历代统治者征敛时的基本内容。 《抑兼并令》:“其收田租每亩四升, 户出绢二匹, 棉二斤而已。 ”这样的税收方式一直延续下来,明清时期依旧可以用绢抵扣税收。然而,繁重的税收会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 白居易《秦中吟·重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作尘! ”就描写了无休止的征税对百姓生活造成的影响。

纹理细密的绢称为细绢。缣是双丝的细绢,质地较细。 《说文·糸部》:“缣,兼丝缯也。 ”兼可表音义。《管子·山国轨》:“春缣衣,夏单衣。”表明缣有一定厚度。 缣也是用生丝织成, 略带黄色。 《淮南子·齐俗训》:“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缣常用来做交往酬谢的礼品。

素是白而细致的生绢,光润下垂。《说文·素部》:“素,白緻缯也。从糸,取其泽也。”素不煮练,不染色,因此引申出朴素之意。《释名·释采帛》:“素,朴素也,己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 又物不加色皆自谓也,此色然也。 ”凶丧之事用素服。 《礼记·郊特牲》:“素服,以送终也。 ”[8]

练是经过漂洗的丝帛,颜色洁白。练原指的是煮练的过程。 《说文·糸部》:“练,澜缯也。 ”《释名·释采帛》:“练,澜也,煮使委烂也。”相比其他衣料,练朴实无华,平时穿练是简朴的表现,也作为丧服的一种。练以色白为特征,古人常用练描写江河瀑布,如谢朓《晚登之山》:“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 ”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

绡、纨、纱、豰都是精细的丝织品。绡是生纱织成的,曹植《洛神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纨与绡质地类似,多为白色。纱是经纬稀疏的网状织物,比绡更为轻薄。 纱的历史悠久,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纱的残片, 距今有三千年历史。 豰是带皱褶的纱。 宋玉《神女赋》:“动雾豰以徐步兮,拂墀声之姗姗。 ”诗中就描述了豰雾般的形态。

绫是一种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物。 《说文·糸部》:“绫, 东齐谓布帛之细者曰绫。 ”《释名·释采帛》:“绫,凌也。 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礼也。 ”其名来自自身的纹路。 绫在秦汉之前出现, 后来发展到几十种,唐代的缭绫就是一种精致的花绫,质地柔软,纹样繁复,是宫廷的供品。白居易在《缭绫》中描写:“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

罗是一种绞经编织的透孔丝织物,质地轻薄,牢固耐用。罗根据是否提花分为素罗和花罗,纹样花色各异,常被用作夏服或帐幔,深受人们喜爱。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衣物中就有烟色菱纹罗、 朱红菱纹罗、几何菱纹罗等。罗也是一种贵重的材料。《战国策·齐策四》:“下宫糅罗纨,曳绮豰。 ”文中就将几种贵重的丝织品并列。

锦,又称织文,是一种彩色的提花织物,外观华丽,手感厚重。 《说文·帛部》:“锦,襄邑织文。 从帛金声。 ”锦的出现早在西周以前,至今有3 000 多年历史。《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锦的制作极为复杂,在纺织前要将经纬线染成不同颜色,有的还加指金丝银线,尤为富丽堂皇,是古代织物中最为贵重的品种。《释名·释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锦以产地、花色、纹样标记,古往今来可达上百种,以其华贵秀丽长盛不衰[9]。

4 结语

中国丝织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 000年前,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对桑蚕丝帛的描绘, 丝织业是古代社会生产的重要部分。丝织品制造对文化影响极大,在丝帛制造中使用的一系列词汇在后世也得到应用。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丝织品的种类繁多,各有其特征。从相关的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到,丝织品被广泛地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丝织品丝线纺织
澳洋纺织
改版升级啦!红丝线栏目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清代寺庙用丝织品种类、用途略论——以布达拉宫丝织品为例
蜘蛛
“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明封光禄大夫左府督缎幡的保护修复
读书,缝补三代人心灵的丝线
缂丝传统纺织技艺
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