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拉理论视角下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以L县实践为例

2022-08-04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8期
关键词:培育人才发展

王 维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社会主要矛盾尤为凸显。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在我国“三农”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对我国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引。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来阐释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式。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明确指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重要的发展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①

乡村振兴应是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贫困地区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地区也是重点区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发展,人才振兴重要性逐渐凸显。当前,有关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人才的界定与分类、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困境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好乡村人才的界定与分类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乡村人才是基于多属性、包含多类型的复杂体系,是与乡村有着直接行为联系,具有积极价值、较高素质以及热爱“三农”的价值观的人才群体。②在乡村振兴政策完善的同时,乡村人才分类逐渐细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以及外来社会人才均是乡村人才的支撑。基于政策制度界定的范围,一些研究将新乡贤、致富能手、基层干部、农村技术人才等纳入乡村人才范畴。当前乡村人才流失、基层组织结构弱化以及乡村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乡村人才振兴难以发挥应有作用。③针对乡村人才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不少研究从政策角度提出,推动乡村人才建设,构建乡村人才发展体系,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如,建设省级或国家级“乡村人才”数据库、构建乡村人才精细化管理机制、制定区域性差异的乡村人才政策。具体而言,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引进村域以外的才智,健全激励约束政策确保人才留下来④;通过政策托底、人才培育、平台建设以及文化涵育吸纳新乡贤群体“回流”乡村⑤;发挥新乡贤人才助力作用,推动乡村软治理,激发乡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其的教育培训与政策性支持⑦;培育本土人才、加强城乡人才要素流动、聘用经理人以及引导返乡等举措。⑧

重视贫困地区乡村人才匮乏问题,调动乡村成员发展积极性,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贫困地区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要回答人才从何而来、如何留住并用好人才等系列关键性问题。探究乡村人才从何而来、人才为何而留等问题有助于指导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达致乡村振兴的目标。现有政策制度以及学术研究重视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乡村人才分类标准,着重强调乡土地理空间以外的乡土人才,对于乡土地理空间以内人才的关注度稍显不足。同时,在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方面,学者侧重于讨论如何完善乡村外部环境来吸引人才流入,而关于乡村内部环境调适以及人才个体主观意愿等角度分析人才流动趋向的研究较少。

二、理论基础: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兴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欧内斯特·拉文斯坦所提出的“迁移法则”的基本框架。20世纪50年代,唐纳德·博格系统性地提出推拉理论,其认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是两种不同方向力相互作用的结果。⑨人口迁出地存在主导的“推力”,迁入地存在主导的“拉力”吸引人口的迁移。⑩在推拉理论中,基于人口的自由流动,人口的迁移是来自流入地拉力与流出地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推拉理论为研究人口迁移或者流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而实际上,人口流动不仅受流入地与流出地各有的推拉两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中间障碍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学术研究者主要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农民工流动的因素、特岗教师去留困境、农民工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农民工返乡建房行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在这些领域中,对推拉理论的应用与分析较为强调城乡差距、收入差异等经济性因素的影响,容易忽视其中的文化、社会因素以及行为主体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影响。在推拉理论中,迁移者被看作是“经济人”,通过掌握流出地与流入地足够的信息来做出理性选择,追求利益最大化。实际上,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复杂多样,并非仅受单一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是受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

乡村人才流动是一种非典型性的人口迁移,不同乡村人才群体的流动与迁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与时限性。乡村人才流动是在综合考虑推力与拉力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理性化选择。利用推拉理论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研究乡村人才振兴的影响因素,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的路径对于分析推拉理论的影响因素,拓展推拉理论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基于L县实地调研,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推拉理论来分析乡村人才从何而来、人才如何留下来等一系列问题,探究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构建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以期回应当前乡村振兴中人才短板问题,并拓展推拉理论的应用范围。

三、人才从何而来?——乡村人才振兴的潜在人才类型

充足的人才资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顺利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因素。人才振兴为落实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与智力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阶段中,调动人才与教育资源,聚合乡村智力资源,鼓励人才资源流向农村,有助于破解乡村人才缺乏的困境。思考人才从何而来是解决人才匮乏问题的首要步骤。从推拉理论的视角来说,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凝聚与整合当前留存在乡村的人才,并回流与引进外部人才。分析乡村地区潜在人才类型,探讨乡村振兴人才来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延续当前依据地理空间划分人才的方式,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考虑人才所受乡村地区内部以及外部推拉力因素影响,并结合L县的实地调研情况,尝试对乡村潜在人才进行分类。

L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017年,L县率先脱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路径。L县重视乡村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探索人才振兴路径。基于对L县的实证调研,依据地理空间区域划分,并结合人才在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分类,可将乡村潜在人才分为本土型人才、培育型人才、回流型人才以及引进型人才。

(一)本土型人才

本土型人才主要是指长期居住于本地区,从事相关乡村生产生活的能人、乡贤等人才,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殖能手、村干部等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本土型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乡贤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从推拉理论的角度来看,本土型人才所受乡村内部拉力大于乡村外部拉力。该类型人才主要在本地从事生产生活,较少进行地域性流动。本土型人才具备开拓进取、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一定经济基础去践行发展思路,在乡村社会共同体中有一定的威望。在具体实践中,本土型人才在实现自身发展致富的同时,带动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发展。结合在L县的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一些本地种植大户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周围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村民参与生产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效果:

我在家种地,以前种苹果,现在种葡萄,四个棚,收益快。忙的时候会雇佣村民,一天五六十块钱。我是第一个种葡萄的,第一次种的时候,当时全部都冻死完了,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站起来,到2015年,也就是第二年开始有收益。……自己在网上看的(葡萄)品种,就种了。技术培训主要是去寿光,去学习大棚技术,同时给村里人提供技术支持。

本地种植大户长期居住于乡村地区,拥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政策市场信息,可以有效利用政府政策制度。这为农户积累资金、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完善的政策制度、丰富的市场信息以及充足的技术支持,为本土型人才发展生产以及留下来、稳得住奠定了基础。在乡村熟人社会中,村民的行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带动效应。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其他农户参与。L县近年来重点发展蜜瓜产业,其中D村是首先发展蜜瓜产业且已形成较大发展规模的村庄。在D村,蜜瓜产业得益于当地村干部带头试种,在产生经济效益后吸纳到更多农户参与,进而发展壮大:

我们从2016年2月份开始考察蜜瓜,刚开始,一个新的产业模式到村里之后我们对这个模式也是持怀疑态度。我们是从两种蜜瓜开始做实验。第一种是我们村干部和工作队每人集资1500元,在我们的老村室后面靠着一个院墙,搭了一个棚做实验。另一个是贫困户,通过到户增收资金,在他地里建了一个棚,两个棚做实验。2016年6月底建了4、5棚,老百姓对这一块持怀疑态度,我们党员村干部先带头做,9月份第二季蜜瓜就取得成功。农户开始认可了。2016年5月16日,我们成立了蜜瓜种植合作社,这个时候我们的贫困户和农户都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展蜜瓜产业。打破了我们村没有产业的这种布局,蜜瓜产业也成为我们村的一个特色产业。

村干部与党员是本土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人才来源之一。在乡村地区,村干部以及党员担当着“领头雁”的角色,其了解乡村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生活,在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带领当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土型人才具备丰富的农业农村知识,接受外界新知识能力较强,长期活跃于乡村地区,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乡村社会共同体的信息,有效利用了政策制度。本土型人才在自身发展致富的同时带动农户脱贫发展,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土型人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乡村人才类型之一。

(二)培育型人才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各方扶持力量开始重视培育乡村社会的本土人才。培育型人才主要是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受各方扶持力量帮扶与培育的已脱贫群体。贫困群体作为扶贫政策的最终受益者,同时也应是扶贫实践的行动者。培育贫困群体有助于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各方力量关注扶持培育型人才,增强其发展能力。从推拉理论的角度来说,培育型人才所经受的乡村内部地区的拉力远大于乡村外部地区的拉力。在脱贫攻坚阶段,培育型人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所拥有的资金、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储量远低于普通村民,自身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迁出乡村流向城市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阶段,培育型人才通过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实现脱贫发展。在乡村振兴行动中,已脱贫的贫困群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重视该群体的培育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其脱贫稳定性。部分贫困群体在实现自身脱贫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在L县实地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部分贫困群体探索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在实现脱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贫困农户参与生产:

之前就是在别人家里给别人做工,然后慢慢的开始自己做,第一年是我自己学,然后自己做,一点一点地扩大。我们家之前是因病致贫的,我带了两个孩子,我老公的腿到现在走路都不舒服,他现在就主要是在家给我进进料,在网上销售古筝。我们这边的工资也是按件发放的,要是快手的话,天天干一天一个月能三四千。我们一个月能收两三千块,再加上电商的收入。平时来我们这儿定时上班的有三个人,有两个是贫困户。

贫困群体一向被视为弱势群体,容易忽视其具备一定脱贫发展能力。在脱贫攻坚阶段,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培育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在评估已脱贫群体所具备的基本劳动能力与发展能力基础上,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通过培训与培育的方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稳固脱贫成效。培育型人才是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典型,为其他村民提供借鉴意义,同时其发展产业也具备辐射带动效应,能够带动其他村民参与生产发展。培育型人才是基于乡村成长发展而来的人才类型,其所受乡村社会的拉力较大,在乡村地区留下来的意愿与动机较为强烈。

(三)回流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受城市“拉力”的影响,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以及青年人才从乡村地区迁出,流向城市地区,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回流型人才主要是指原本生活在本乡村地区,长期在外工作,受政策制度的宣传引导以及自身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回流到乡村地区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包括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也包括本地区大学生等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中“落叶归根”思想以及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排斥所形成的现实社会情境下,“回归”成为从乡村走出去打工的农民的终极人生宿命。从推拉理论的角度来说,回流型人才的流动趋向是乡村内部拉力大于乡村外部拉力的体现。人才流动不仅仅受到传统思想以及城乡社会差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才自身主体性认知,尤其是其对乡村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对乡村社会事务的参与意愿以及参与度等因素的影响。人才从城市向乡村地区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在L县中,部分回流型人才成为本地发展的带头者,部分进入村民自治组织,为建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2016年10月份乡党委政府派我们的副书记来宣布让我任副支书行使支书权力。2018年3月份的换届选举,我们村的党员一共是有22个,选我的时候是全票通过。我媳妇说家里也不愁吃、不愁穿,觉得年龄大了,想让我在家里边(注:在省会城市的家)好好呆着。后来我选上当一个村支书,我就想要是干,咱就好好干,要是不干咱就不干。我出来也一二十年了,也等于是现在来回报父老乡亲。咱辛苦一点,老百姓也会认可咱。

回流型人才对乡村社会事务的知晓度较高、参与意愿较强。在乡愁情结与乡土意识的影响下,回流型人才愿意回报乡村社会。同时,这类人才接触外界事物较多,了解乡村以外的多方信息,积累一定的资源与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回流型人才能够留在乡村社会,为乡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共事务的发展提供助力,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引进型人才

单纯依靠挖掘与培育乡村内部人才资源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结合乡村地区实际状况,除了凝聚与整合乡村本土人才以外,还需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来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引进型人才主要是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性人才。引进型人才包括多种类型,如,具备专业技术的技术人才、了解农村事务的专家学者、农村社会工作者、在乡村地区驻村挂职的干部以及投资兴业的企业家,等等。从推拉理论的视角来看,引进型人才受到一定的乡村内部拉力。引进型人才可以为乡村社会建设、产业发展提供多方资源与协助。如,专业技术性人才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在乡村地区驻村挂职的干部,一方面延续脱贫攻坚阶段工作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跟随乡村发展转变工作方向,丰富工作内容,推动乡村振兴。L县注重为乡村地区引入产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如,为支持D村蜜瓜产业发展,县级政府部门以及村级自治组织通过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为蜜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助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关于蜜瓜种植,组织全县,包村进行技术指导,每周下村两三次。

对于种植蜜瓜劳动技术这一块儿,第一,我们有劳动技能培训,第二,我们有聘请技术员来定期讲课。

专业技术人员是引进型人才的重要一类,对乡村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农业技术的投入有助于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当前,仍留在乡村地区的驻村挂职干部群体也是引进型人才的重要类型。驻村挂职干部是脱贫攻坚阶段所留下的精英群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易于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具有长远发展眼光,能够为乡村地区发展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该群体长期在乡村地区工作,对乡村的熟悉度与认可度逐渐提升,愿意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驻村挂职干部群体受到政策的制度性要求以及自身责任意识影响留在乡村,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乡村发展。

综上,我们将乡村潜在人才分为本土型人才、培育型人才、回流型人才以及引进型人才等四类人才(参见表1),一方面是“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原则的重要体现,为破解乡村地区人才资源匮乏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内育”注重挖掘与培育乡村内部人才,尤其是关注已脱贫的贫困群体,推动该类群体成长为致富带头人,“外引”强调发挥外部人才的引进与输入,尤其是注重发挥驻村挂职干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体现,精准扶贫时期培育的扶贫与脱贫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资源与智力资源支持。从推拉理论视角来看,这四类人才能够在乡村地区留下来、稳得住则是乡村内部地区的拉力大于乡村外部地区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口流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如何将人才留下来、稳得住则是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表1 四类人才特征及人群分布

四、人才如何留下来?——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本支持。鉴于乡村人才储量不足,将人才留下来、稳得住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经步骤。结合人才振兴的影响因素,探讨人才留下来的路径与策略,为构建乡村人才振兴保障机制奠定基础。

(一)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丰富乡村人才资源

挖掘与培育乡村潜在人才是丰富乡村人才储量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多样化的乡村潜在人才类型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来源指引。乡村人才振兴应坚持对内培育与从外引进的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培育本土人才,留住乡村本土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人才向乡村回流,吸纳与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缓解人才资源匮乏的困境。基于推拉理论,乡村潜在人才主要分为本土型人才、培育型人才、回流型人才以及引进型人才四种类型。这四类人才在时间维度上囊括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阶段,贫困对象到已经脱贫的贫困群体以及在乡村地区的驻村挂职干部等群体;在空间维度上涵盖了乡村本土人才,如普通村民、村干部等,同时还强调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如技术人才、农村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在以传统乡村地理空间为界限的基础上,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的原则,挖掘、培育与利用多样化的乡村潜在人才,并促使多种类型乡村人才相互协作,为人才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与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分析影响乡村人才流动因素,稳固乡村人才资源

分析影响乡村人才流动的因素是探究影响乡村人才流动意向与趋势的关键内容。探讨乡村人才流动影响因素有助于拓展乡村人才来源,增加储量。从推拉理论来看,在乡村空间场域中实现人才的流入,需要综合分析乡村内外部推拉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向乡村地区是在阻碍人才流入的乡村外部拉力与乡村内部推力,以及促使乡村人才流入的乡村内部拉力与乡村外部推力等力量博弈下所产生的决策结果。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才自身的理性选择对于其流动意愿具有重大影响,也即人才的主体性特征日益凸显。传统意义中单纯分析推力与拉力因素对当前人才流动原因的解释力逐渐式微。人才自身所具备的主体性特征已成为影响人才流动的中间障碍因素。关注人才自身的主体性特征,合理引导乡村人才的乡愁情结,促使乡村人员愿意回流。分析多层次影响乡村人才流动的因素,对症下药,促使人才流向乡村地区,以此稳固乡村人才资源。

(三)构建体系化乡村人才振兴机制,提升乡村人才质量

提升乡村人才质量是实现人才振兴的关键要素。探索与建立体系化的人才振兴机制是实现乡村人才留下来、稳得住、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才振兴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实现人才资源流向乡村地区并发挥有效作用。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角度来构建全方位的乡村人才振兴保障机制,提升乡村人才质量。首先,政府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执行主体,着重于从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人才培育、激励与保障政策,为人才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乡村地区作为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场域,应着重营造乡村社会共同体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人才振兴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最后,个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与客体,通过激发乡村人才个体的乡愁情结,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人才振兴提供个体层面的支持。

五、结论与讨论

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贫困地区从贫困到脱贫,再到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是实现长久性可持续发展的“重建”与“新生”。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持续发力,另一方面为实现乡村地区“新生”,促进乡村地区复兴提供方向指引。要实现乡村振兴则必然要考虑乡村人才振兴。无论是在脱贫攻坚阶段还是乡村振兴阶段,乡村人才资源的投入与有效利用是实现乡村地区稳固脱贫成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从推拉理论的角度来说,促使人才在乡村地区留得下、稳得住则需要强化乡村地区外部推力,增强乡村地区内部拉力,同时关注个体的自主性等中间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强化政府政策制度的引导力度为人才振兴提供政策保障,从中观层面营造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发展氛围为人才振兴提供发展环境,从微观层面激发乡村人才个体的乡愁情结,增强乡村人才个体社会责任意识等角度强化乡村外部推力以及内部拉力,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政府政策制度的引导力度,强化外部推力作用

政府政策制度为行动者的行动提供重要的政策性指引。政府政策制度的导向性作用会影响人才流动的意愿与方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为促使贫困地区脱贫,政府制定大量的政策制度。这些政策制度的设计形成了城乡间新的“推拉力量”。这种“推拉力量”影响人才流入与留下。从宏观层面来说,加强政府政策制度对乡村人才流动的引导力度,强化外部推力作用,促使人才从城市回流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源。上到中央政府层面,下到地方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对乡村人才培育、使用、激励等政策。同时,对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社会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制度设计,为吸引人才留下以及促进人才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这对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多方位保障,形成城乡间新的“推拉力量”,扭转乡村人才单向流出的困境。强化政府政策制度的引导力度,为培育乡村内部人才以及吸引外部人才流入提供了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凝聚乡村地区人才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二)营造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氛围,增强内部拉力作用

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氛围为行动者的行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作用。乡村人才的地理行动空间主要集中于乡村地区。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氛围影响乡村人才直接感知乡村社会发展状况,也影响乡村人才的去留意愿。从中观层面来说,营造乡村社会共同体的良好发展氛围可以增加内部拉力作用。这对于吸引、留下与培育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发展政策、建强基层党组织为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尤其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吸纳部分乡村人才参与乡村社会事务提供机会与途径,增强乡村人才参与乡村发展的意识与意愿。从推拉理论的角度来说,营造乡村社会共同体的良好发展氛围有助于增强乡村地区内部拉力,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不仅可以增强乡村地域内部的吸引力,为吸引外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还可以为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奠定基础。

(三)激发乡村人才个体的乡愁情结,重视中间因素作用

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类的乡土情怀、乡愁情结则是对乡土社会的精神寄托。从微观层面来说,乡村人才个体的乡愁情结能够促使个体审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大多数乡土人才怀抱着报效祖国、改变社会的情怀。部分有知识、有技能、有资本、有情怀且能够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力量对于乡村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推拉理论,在跨区域流动中,流动者个体的主观性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间影响因素。激发乡村人才个体的乡愁情结,促进乡村人才个体自愿、主动回到乡村地区发展。审视与运用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将乡愁融入乡村社会文化中,发挥助人互助、互惠互利的传统乡村社会非正式规范的作用,开展乡村社区公共活动,重建乡村社会情感共同体,形成乡村共同体的利益需求与乡土情结之间的张力,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氛围,吸引人才留下来。

注释:

①文茂群:《做好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锻造》,《人民论坛》2019年第33期。

②③刘晓峰:《乡村人才:从概念建构到建设路径》,《人口与社会》2019年第3期。

④边琳丽、刘泽惠:《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论坛》2019年第27期。

⑤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2期。

⑥付翠莲:《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路径研究》,《求实》2019年第4期。

⑦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⑧唐丽霞:《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及解决之道的实践探索》,《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⑨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⑩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培育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