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后混合模式心血管病临床教学思考

2022-08-02贾倩羽高旭滨吕海霖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医学生教学效果

贾倩羽,高旭滨,吕海霖,曹 霞,晋 军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 400037)

2019年末,新冠肺炎全球蔓延,教育部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开设在线课程,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

一、疫情引发的临床教学模式变革

在线课程已不仅是远程高等教育的主流课程形式,也成为传统院校开展教学和医学生自我知识提升与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1]。在疫情爆发以前,数字化学习正在慢慢融入教学方法,创造出混合式学习。疫情助推了混合式课程的全面推开[2]。而临床教学一般采用“面对面”讲授、指导、演示、讨论式教学,虽然线上课程无法完全取代临床实践课程,但临床理论及案例分析课程具备线上教学条件。线上模拟诊疗教学系统、标准化病人,一定程度降低了疫情对教学的影响[3],结合线下课堂使教学手段信息化、多样化。由此推断,混合式教学适用于临床教学。

二、线上临床教学的设计

突发疫情对医学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也为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独特的机会[4],这种机会锻炼培养“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医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首先,根据国家标准GB/T 36642-201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在线课程》设计了心血管病临床线上课程平台与构架,包含:课程概要与要求、学习活动设计、测试资料集、非测试学习资料集、课程讨论、课程知识点集、学情分析报告和拓展资料集,见图1。

图1 在线心血管病临床课程架构图

其次,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向心血管病专业43名教师发放问卷,回收43份有效问卷;对在读的180名医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9份。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1)全体师生均具备在线教、学条件;(2)72.78%的医学生及97.67%的教师具备线上学习经验;(3)76.33%的学生、90.7%的教师认为开设线上临床课程符合时代要求;(4)86.5%的教师认为混合式临床教学优于纯线上或纯线下课程;(5)62.5%教师认为直播线上教学优于录播线上教学;(6)65.91%教员担心线上课程无法掌控学员学习效果,81.82%教员认为临床工作繁忙无法高质量完成线上教学,见表1、表2。

表1 临床教学模式教师意向

综合调研结果,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在线平台,减少教师系统编辑的时间有利于教师花时间提高课程质量;对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方法与教研能力培训有利于课程形式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精准、全面、及时的学情分析反馈系统及设置在线助教增强互动,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表2 影响线上临床课程的教师因素

三、线上临床课程的实施

虽然在线课程高效、便捷、共享,但缺乏合作体验以及建立关系能力的培养[5],而沟通与协调能力是临床医师非常重要的岗位胜任力要素。基于此,教研团队结合专科特点、师生教与学行为,围绕课程目标规划设计了符合学习规律、模块化的线上课程,设置不同职称层级的在线教员,增进师生互动、互评,实时、精准、全面收集线上学习数据,形成个体化学情分析雷达图,及时反馈师生科学、持续改进,提升教学效果。

(一)模块化、进阶式线上课程,符合学习曲线发展规律。

依据教育部“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指导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划分、编排重塑,多校虚拟教研室共建课程资源,开展全要素协同集体备课,整合并模块化心血管病临床课程。模块包括:临床基础、专科临床基础、理论教育、学科前沿、专科技能、病例分析、教学及科研方法、虚拟实践。各模块针对提升学员获得追踪学科前沿的能力、理解临床表象下病理生理过程的能力。线下通过模拟训练获得熟练操作的能力,在实践及教学、科研过程中提升协调和沟通能力[6]。

(二)以测促学,精准、全面数据监测保证教学效果。

学情数据实时掌控既是线上教学的优势也是线上教学效果把控的决定性因素。将增长型知识点、能力提升型事件点赋予得分与权重,分布在课程对应环节,通过获得分值对师生行为、学习成绩进行全轨迹、全要素记录与精准评估,大数据纵横对比分析学习效果。线上全过程教学效果评估可排除教师及学员主观干预,具有客观公正性,图表化分析一目了然,建档归档自动化。线上平台以测促学,精准、全面数据监测保证教学效果进入良性循环。

(三)无障碍互动及评价,促教、学改进。

线上课程最大的障碍为缺乏面对面交流建立师生、生生联系,需要更多互动活动来克服线上学习“孤独感”。据此设计了教学平台的通知、思考及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环节增强师生参与度、投入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知识类能力的提升、自学能力的提升、临床思维的提升、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养等评分;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评分。互评系统及时向师生推送评价、报告,使教师从不同角度了解教学薄弱点,使学生从多维度了解自身学情及学习薄弱点,有助于师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调整、强化学习。

四、临床混合式课程存在的问题

线上学习缺乏教师言传身教、缺乏团队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临床岗位工作需医患沟通、临床综合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即使线上课程采用最仿真的模拟技术也不能替代真实的临床实践。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能结合两者优势,克服劣势,更好地为临床教学服务。但当前却缺乏在线课程设计评估、质量评价标准与资源整合途径[7]。

五、结 语

疫情带来的挑战,是医学临床教育的重要改革机遇。混合式心血管病临床教学探索实践了“知识传递”向“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培养的医学生医疗能力更符合国家及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医学生教学效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