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对青年人养老观念的影响

2022-07-27杨胜利高向东

关键词:青年人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杨胜利,高向东

(1.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一、引 言

在21世纪这个老龄化加速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剧烈的社会变迁,如何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政府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3.5%,老年抚养比为19.69%。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会占到总人口的23.2%,老年抚养比将会增加到58.7%[2]。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中国高龄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增加了老年照料的难度。因此,老年照料问题及其带来的养老负担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变迁,这对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传统社会中,成年子女是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居住方式自然分离化与流动常态化[3],家庭养老的客观基础逐渐消失,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已经逐渐转变,“反馈养老”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状况。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就面临着一个现实的困境:谁来负责养老?需要什么样的养老观念?如何树立健康的养老观念?

认清养老责任观念的关键是确定谁是老年人照料的资源提供者。在传统家庭中,成年子女是老年人照料的资源提供者。但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的责任主体认知开始转向了政府养老、自我养老以及多方养老。虽然养老的主体认知日趋多元化,但养老的责任主体却愈加模糊。因此,需要捋清真正的养老责任主体是谁。当前,青年作为养老的主要力量,了解他们是如何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及养老责任主体认知是十分重要的。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是每个人生命周期必经的阶段,如果能在青年阶段做好对未来老年时期的规划,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有效阻止“未备先老”,树立“有备而老”的健康养老观念。

二、文献与理论机制

(一)交换理论、责任内化与养老观念

社会交换理论源于经济学的概念,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交换关系。当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物质交流达到一种平衡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只有在相互平衡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维持。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养老问题正是交换理论的重要体现。传统家庭中父代和子代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抚育”和“赡养”,责任内化论认为,养老尤其是子女对父母的反馈不仅仅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文化规范和传统价值观念[4]。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血缘和亲缘的关系,基于血缘关系的责任内化论将子女照顾父母的责任内化于内心。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亲属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的亲密关系,彼此承担无条件的、无限的相互照顾扶持的责任和义务[5]。“抚育”和“赡养”是一种两代人之间付出与回报的交换关系,即传统的“反馈模式”[6],这是一种代际财富的向上流动。然而,“银发潮”的来临和年轻人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得现阶段家庭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反馈模式”已经不能够反映代际之间的交换关系,取而代之的是“财富流理论”[7]。代际之间“财富流”的流向可以分为流入时期(子代财富流向父代)以及流出时期(父代财富流向子代),由于现在社会中父代获取养老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政府、自身等都是其获得养老资源的重要途径,“财富流”的流向发生了根本转变,父代不期望可以从子代那里获取更多养老资源[8-9]。虽然更多的人认为,子女仍应该承担起父代的养老责任,但这一养老观念也正在受到冲击。

(二)福利三角、社会保障与养老观念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人们不再将养老的希望寄托于儿女或者家庭,而是转向国家制度。根据罗斯的多重组合理论,Ivas推导出以家庭、市场经济和国家为主体的福利三角,认为只有将福利三角分析框架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文化、制度等)中,才能发挥作用[10-12]。市场是福利三角形中的一个正式组织,具有独立选择性,社会成员作为独立的主体,可以与市场进行互动;国家是社会团体的代表,在维护平等和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是整个社会系统在微观层面的代表,其价值取向是统一的。社会成员与社会建立关系,是整个系统中的能动者[13]。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激励来分担市场失灵时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家庭亦是如此[15-16]。社会保障是国家提供的福利保障,对人们的养老观念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7],是福利三角中制度主体功能对养老风险的回应。

(三)制度对传统养老观念作用效果的差异

福利三角框架的提出,对养老观念的转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制度如何影响传统家庭的养老观念?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是“补充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福利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养老观念产生替代效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政策逐渐深入到社会福利领域的内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8]。社会保障对子女经济供养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总体上提高了其养老的经济能力[19-20]。具体来讲,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促进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养老方式,进而使子女对父母的代际支持被挤出[21-23]。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社会保障项目对农民养老观念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农村地区,对养老责任主体的认知已由传统的子女养老转变为依靠自我和社会养老[24-25]。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居民对养老责任主体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动。

另一种观点认为,出于交换主义动机,父母为子代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期可以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多的回报,但这种帮助并不完全是出于交换动机,父母对子女的帮助还出于一定的利他主义和责任内化动机[26]。按照“回报”理论,老人对子女提供的帮助越多,付出的越多,获得的回报就会越多[27]。老人对子女的帮助不仅是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还包括经济性的帮助。老人为子女提供的经济性帮助主要来自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支持,社会保障使得老年人在同等条件下能够支配更多的资源,使他们能为子女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子女也会给老人提供更多的代际支持,即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一种“制度补充”[28],会增强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提供经济支持来影响青年人养老观念,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应对社会风险的社会制度,通过改变青年人对年老风险、疾病风险和养老保障的认知来影响其养老观念。首先,社会保障具有免除青年人养老后顾之忧的心理预期作用,在传统的家庭化生产向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后,家庭已难以完全应对社会风险,社会养老替代家庭养老也成为必然选择。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青年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现代养老模式,对传统的养儿防老、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越来越排斥。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促进了社会化养老观念的形成。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为社会保障兜底,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使得城乡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大提升,进而使得他们的传统养老观念发生变动。再次,参保人员形成了一种认可。参保群体的社会网络具有交流信息功能,使青年人亲自感受到社会保障在应对年老风险中发挥出的巨大经济支持作用,增强了他们对制度养老的认可程度,进而改变了其传统养老观念。最后,老一代人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对青年人形成了向下财富流动或者减轻了青年人赡养父母的经济支出,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的财富用于回馈父母。所以参保人员也希望从子女身上得到更多的养老回报,就这一方面而言,社会保障也有可能会强化传统的养老观念。本文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分析框架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采用CGSS2015年调查数据,2015年CGSS项目共计完成了10 968份问卷,为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保障对青年人养老观念的影响,因此,首先需要对青年人的年龄范围进行界定。本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对2017年青年的年龄定义,青年年龄为15~44周岁。在此基础上又排除了目前正处于在校读书的群体,因为这部分群体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经过筛选最终获得了3 284个样本,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比重为59.63%,参加医疗保险的样本比重为89.24%。

(二)变量设置

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是青年人的养老观念,即青年人认为自己年老后应该依靠什么养老。在CGSS2015中,“您认为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主要应该由谁负责”这一问题对养老观念具有较好的体现。根据答案设置和陆杰华对养老观念的划分[1],本文将“主要由子女负责”和“主要由老人自己(储蓄)负责”合并为“传统养老观念”,并赋值为0,其余两项合并为“现代化养老观念”,并赋值为1。

自变量:社会保障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使用受访者是否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来表示。CGSS2015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根据问卷中的问题“你目前是否参与了以下社会保障项目”的回答对该变量进行设置。根据本文需要,将“是否参加了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公费医疗/职工医疗保险”看作是否参加了医疗保险;将“是否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是否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合并为“是否参加了养老保险”。其中0表示“未参加”,1表示“参加”。

控制变量:通过文献梳理还发现,代际支持、制度供给、家庭子女结构、社会经济地位、政治信任[29]、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区域差异、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城乡居民养老责任认知的重要因素[30-31]。这说明制度对养老观念的影响还存在群体差异,养老责任主体认知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户籍等因素,因此本文将上述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的描述如表1。

表1 变量设置与说明

(三)模型选取

本文的因变量“青年人养老观念”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因此本文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是因变量y取某个值的概率p与自变量x的依存关系,基本的模型如式(1)。首先,本文考察在没有控制变量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对青年人养老观念的影响,考察社会保障与青年养老观念之间的简单关系。其次,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分析在特定环境下社会保障因素对青年人养老观念的影响,理清社会保障对青年人养老观念的影响机理。最后,通过控制变量与核心自变量交互分析,探究社会保障对青年人养老责任观念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障对传统养老责任观念是“替代效应”还是“补充效应”。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m为偏回归系数。

将上式作Logit变化,得到下式:

最终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pens为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变量,med为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变量,Z是所有的控制变量,u为随机干扰项。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从全样本来看,城乡青年的社会保险参保状况具有一定差异,养老观念也具有差异性。城市青年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比农村青年高出7.76个百分点,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比农村高出2.20个百分点。从青年人养老观念来看,55.66%的青年的养老观念仍然为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养儿防老”仍然是目前的主流,但城乡青年的养老观念具有一定差异;农村青年拥有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比例要比城市青年高14.55个百分点,拥有现代化养老观念的比例要比城市青年低14.55个百分点。

表2参加社会保险状况与青年人养老观念的交叉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医疗保险的青年人比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青年人选择传统养老方式的比例低10.69个百分点,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比例则高10.69个百分点;同样,参加养老保险的青年人比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青年人选择传统养老方式的比例低5.58个百分点。通过卡方一致性检验发现,参保与非参保青年人的养老观念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对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具有“替代效应”。

表2 社会保险与养老观念的交叉分析

(二)青年人养老观念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分析

表3为全样本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模型1只加入了社会保障变量,验证在没有控制外部环境下社会保障对养老观念的影响。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模型1中社会保障制度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都为正数,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对传统养老观念具有替代效应。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验证了在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对养老观念的影响,结果均显著为正。从模型4来看,参加医疗保险的青年选择现代养老方式的概率比未参加者高出60.49%;参加养老保险的青年选择现代养老方式的概率比未参加者高出54.91%。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对传统的养老观念具体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参加这两项社会保障的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非传统的养老观念,从而淡化了传统的家庭养老的观念。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普及,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子女养老的观念,对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对于养老保险而言,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逐步推进,养老保险作为青年退休后的一项基本保障,退休金为其未来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弱化了子女的经济支持,因此对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具有“替代效应”。

表3 养老观念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来看,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差异、地区分布、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子女数量对青年人养老观念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讲,青年人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养老的方式,平均每增长一岁,选择现代养老观念的概率会下降16.28%。与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相比,接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的概率要高出107.53%。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青年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的概率比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者高出61%。与农村青年相比,城市青年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的养老方式,城市青年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的概率比农村青年高出72.71%。从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的青年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拥有的子女数越多,则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养老方式。

(三)城乡异质性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城乡差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就明确规定“城镇企业职工退职后,由劳动保险基金项目,按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按月付给退职养老补助费,其数额为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展到城镇所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替代率水平在58.5%左右,并根据物价水平逐年提高。而在农村地区则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之后试点才在全国开展起来,“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全覆盖,但补贴标准仅有55元/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差距较大。由于城乡社会保障政策颁布时间和待遇水平差异,制度对养老观念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对养老观念的影响机制,本文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农村地区样本,城镇地区样本,并进行分样本回归。由表4可知,社会保障对城乡青年养老责任观念的影响效应是不同的。对城镇青年而言,参加医疗保险者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的概率比未参加者高出81.02%,参加养老保险者比未参加养老保险者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的概率高出55.55%。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城镇青年养老观念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养老保险,都淡化了传统的子女养老责任观念。

表4 制度对城乡养老观念影响的检验结果

对农村青年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对养老观念的影响为负。具体来看,参加医疗保险者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的概率比未参加者低24.12%,参加养老保险者比未参加养老保险者选择现代化养老方式的概率低54.96%。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参加医疗保险者、参加养老保险者更加倾向于传统的子女养老的观念,制度表现出的是一种“补充效应”。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低,不足以改变养老观念,较低的养老金待遇只能给老人提供一部分经济支持,难以应对年老风险,不能消除养老的后顾之忧,最终还得依靠子女养老。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规模比城镇相对较大,子女数量相对较多,提供了应对养老风险的家庭保障,对现代养老观念形成了排斥。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养老观念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证明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城乡差异是造成地区养老观念城乡差异的重要因素。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主要考察社会保障对青年养老责任观念的影响机制:“替代效应”还是“补偿效应”。为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佐证社会保障对青年人的养老观念影响的确定性,本文采取替换自变量法、模型替换法以及倾向得分匹配(PSM)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1.替换自变量。本文选择了“社会保障满意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替代变量来进行稳健性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就全样本而言,随着青年对社会保障满意度的提升,青年人的养老责任观念更加倾向于现代化,这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保障对青年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具有“替代效应”。城市样本回归结果显示,随着社会保障满意度的提升,传统养老观念出现了弱化,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青年的传统养老观念仍具有“替代效应”。农村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农村青年的传统养老观念随着对社会保障满意度的提升而出现了增强。农村社保水平的提升,增强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仍表现出“补偿效应”。这进一步证明了制度对养老观念影响的稳健性。

表5 替换变量检验结果

2.倾向得分匹配。为进一步检验社会保障制度对养老观念的影响,本文将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社会保障对青年人养老观念影响的机制中,由于没有考虑到一些影响青年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的因素,从而导致遗漏变量问题以及存在选择性偏差问题,即青年是否参加社会保障并不是随机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PSM基于反事实的思想,目的之一是要构造对照组和基准组,从而解决因为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造成的内生性。本文主要使用了三种匹配方法,分别为1对1近邻匹配、半径匹配以及核匹配。最终的匹配结果如表6所示。在三种匹配方法下,在城市中,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者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养老方式;而农村中,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者选择传统养老方式的概率更大。这与上述的结论是一致的,由此说明,本文的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6 倾向得分匹配检验

(五)社会保障对养老观念的影响机制检验

理论分析认为社会保障通过规避养老风险之忧、提升政府信任度、强化对社会保障养老功能的认可度三个机制来改变青年人的养老观念,由于农村保障水平低,难以形成制度替代,下面采用城市样本通过实证进一步检验制度替代的作用机制。首先,探究社会保障对年老风险预防的影响。由于问卷中没有关于养老风险感知的问题,采用社会风险感知来替代,使用问卷中的社会态度问题“总的来说,您同不同意在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由于社会信任是一个1~5的赋值的有序变量,依次为“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说不上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数值越大对社会信任度越高,风险感知越小。所以通过Ordered Logistic模型进行检验,表7模型(1)的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强化了青年群体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了风险感知。说明社会保障具有消除青年人养老后顾之忧的功能,这也使其养老观念更加现代化。

其次,本文继续检验社会保障对提升政府信任度的影响。调查问卷的法制模块中对各类党政公职人员的清廉程度、办事效率和依法办事进行了调查,相关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使用问卷中“对各类党政公职人员的总体评价”,1~5的赋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普遍违法乱纪”“多数违法乱纪”“差不多一半遵纪守法”“多数遵纪守法”“普遍遵纪守法”,再次采用Ordered Logistic模型进行检验。表7模型(2)估计结果显示参加社会保障者对政府信任度明显较高,相信政府会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养老问题,所以会更加倾向于选择现代养老方式,而传统的养老观念逐步弱化。

再次,本文检验了社会保障影响养老观念的感知认可效应。对社会保障养老功能的认可往往需要切身体会才能具有自身感知,但青年人还没有到达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也没有体会过社会保障的养老风险应对能力。所以使用青年人父母享受社会保险的待遇情况来反映其切身感受。由于部分青年人父母尚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所以对样本进行筛选,选择具有60岁及以上父母的青年人为回归样本。表7模型(3)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个人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估计结果显示,父母年老后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显著增强了青年人参保的概率,青年人主动参保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保障养老功能的认可程度。表7模型(4)采用的问题是“总体来说,您认为政府是否应该或有责任提供下列福利呢”中“为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打分情况来判定青年人对社会保障养老功能的认可程度,赋值1~4分别代表“绝对应该”“可能应该”“可能不应该”“绝对不应该”。采用Ordered Logisti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参加社会保险者总体上对社会保障养老功能认可度较高,由于参保者对社会保障养老功能认可度较高,不再仅仅依赖传统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所以养老观念会更加现代化。

最后,本文检验社会保障对农村青年人的养老观念的补充效应。根据交换主义、责任内化等制度补充效应理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会增加老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增加向下一代财富的流动,子女应该给予老人更多的回报。农村青年人参加社会保险后,在一定程度上会认为自己是在给子女造福,期望自己会从子女获得更多的养老回报,对传统的养老观念也会更加认可。通过农村青年人生育子女数量的态度,来判定农村青年人对子女回报的期望。采用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生多少孩子是个人的事,政府不应该干涉”的打分情况进行判断,赋值1~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同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表7模型(5)采用Ordered Logisti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村青年,更加赞同家庭决定生育子女数的提法,不是很赞同计划生育,对自己年老后从子女获得更多养老回报的期望更大。考虑到自己养老金、医疗保险的辅助,他们相信子女会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养老支持。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待遇较低,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他们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养老方式。

表7 社会保障对养老观念影响机制检验

五、结论与讨论

由子女负责赡养老人的传统观念在当前青年群体中仍然是主流的养老观念,但这一观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和观念正在兴起。国家作为福利三角中重要的一环,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保障,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发挥社会养老功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积极意义。基于CGSS2015年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制度会显著影响青年人的养老观念;对城市青年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对其传统的养老观念会产生“制度替代”效应;对农村青年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对其传统的养老观念会产生“制度补充”效应。

养老保险本质上是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建立的保险制度,老年人因为年龄而离开劳动力市场,失去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为老年人创造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于老年人而言,这项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能够为其老年生活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因此,养老保险对老年人晚年的经济生活能够提供支撑,如果在晚年能够有足够大的经济来源,则不会倾向从子女身上寻求养老依靠,相反出于代际交换,还会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所以养老保险制度为老人的晚年生活不仅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还增加了老年人支配其他资源的能力,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在这样的制度驱动下,养老保险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观念是一种冲击和瓦解。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预防、政府信任、制度认可效应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具有负向影响。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镇和乡村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城镇老人与农村老人相比,在应对年老风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使得社会保障资源向大城市快速集聚,农村基本处于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真空状态”,无法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的福利,从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虽然新农保、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存在的差距,但城乡之间在保障力度、自付比例以及服务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公平。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也使农村中社会保障制度对养老观念的影响为负,难以产生替代效应,更多的是一种补充效应,农村青年参保者仍然把养老的期望放在了子女身上。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为有效促进青年人树立健康的养老观念,本文认为:第一,在制度保障层面,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要兼顾地区差异,向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在乡村振兴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的水平,加大投资,提高青年的参保率。第二,在社保水平提高的同时,要重视传统家庭养老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还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养老。在发展现代化养老方式的同时,还需要巩固和发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构筑提升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推行多元的养老模式,联合家庭、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未来发展趋势。第三,关注青年养老观念,创新参保办法,做好规划,扩面提质。青年是目前的养老责任承担主体,是劳动力供给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在未来老龄化程度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更加突出,青年人养老观念直接关系到未来规模庞大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因此,摸清青年人养老观念,构建符合群体差异化需求的灵活科学的缴费参保机制,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规划,从“未备而老”向“有备而老”的健康积极老龄化转变,提前做好未来的养老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青年人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缴纳两份社保可同时享受两份养老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