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及对策探究

2022-07-22关丽萍

考试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升级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但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学界的焦点为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农村留守儿童相似,城市留守儿童也存在父母长期陪伴与关爱的缺失的问题,且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复杂,导致留守儿童因“心理孤岛”等健康问题而衍生出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环境适应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岛”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干预对策:一是家庭层面,应当构建“形散而神不散”的留守家庭模式;二是学校层面,应当构建“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辟心理沟通渠道;三是社会层面,应当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帮扶机制。多管齐下,消除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促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4-0007-04

一、 引言

1994年,《瞭望》杂志首次提出“留守儿童”的概念,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导致一些被“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只能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者是由其他亲属监护,“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应运而生,且数量呈现攀升的趋势。例如,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留守儿童从2290万人增加到7000万人。而留守儿童群体中,既有农村留守儿童,也有城市留守儿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总人数约88%,而城市留守儿童占总人数约12%。

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受到了社會的普遍关注,但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地区的留守儿童受关注度较小。而和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诱惑也更多,在父母长期性的监管和引导缺位的背景下,城市留守儿童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行为习惯问题,如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手机依赖问题(游戏成瘾)、抽烟喝酒行为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文章中,笔者立足自身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心理健康为研究视角,探索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以及干预对策。

二、 国内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国内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笔者分别以“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为关键词,立足“中国知网”平台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于2022年3月,相关的研究结果具体分布如下。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

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检索,截至2022年3月,相关研究文献3.83万篇,其中学术期刊1.58万篇,硕博论文4650篇,其他为特色期刊、会议等。最早的研究文献可追溯到2003年,从2006年到2020年,与“留守儿童”有关的研究成果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20年以后逐渐平缓并减少。由此可见,“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自引发关注以来,学界的研究热度高涨。深入解析现有的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的视角多元,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

(二)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

以“城市留守儿童”为关键词检索,截至2022年3月,相关研究文献仅有483篇,其中学术期刊221篇,硕博论文93篇,其他为特色期刊、会议等。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我们可以直观看出:我国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且从研究趋势分布来看:从2017年以来,有关“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逐年递减。如2017年有关“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有62篇,而到2021年,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仅有22篇。正是因为学界关于“城市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城市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这一现实矛盾,使得笔者近年来致力于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力求通过调查研究,丰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促进城市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关于“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文章研究的主题是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岛”问题。本质上,“心理孤岛”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此,文章中,笔者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为关键词检索,截至2022年3月,相关研究文献75篇,且多数文献并非以“心理健康”为主题词研究,而仅仅是研究内容中涉及了心理健康的内容。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留守儿童”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但如今,学界的研究焦点依然是农村留守儿童,以城市留守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文献较少。现有的研究中,关注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更少。正是因为现阶段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关注,使得笔者致力于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引发社会关注城市留守儿童,同时为促进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三、 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

(一)“心理孤岛”的内涵

心理孤岛,又称为孤岛心理,是基于心理学上的“孤岛效应”而衍生的词汇。心理孤岛是个体心理自我封闭的一种状态,不愿意融入群体,从而导致个体出现“喜悦无人分享、痛苦无人关注、利益无人在意”的状态。一般而言,有“孤岛心理”意识的孩子,有内向、沉默不语等外在表现,有焦虑、自卑等内在心理特征。长期处于“心理孤岛”的状态的孩子,会衍生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产生抑郁、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

和农村留守儿童相似,城市留守儿童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衍生的各种问题,最为显著的便是心理健康问题。有关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疾病的检出率高达21%,也就是说:约21%的留守儿童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焦虑、敏感、自卑等。和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城市留守儿童因生活环境更加现代化,所接触的信息更多,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1. 孤独倾向明显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的心理问题,这一点,无论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城市留守儿童都普遍存在。这种“孤独”感,与留守儿童长期陪伴和关爱的缺位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父母“爱”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因心理长期找不到归属感而引起冷漠感,进而出现了孤独感。这种心理上的孤独感,城市留守儿童可能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城市地区,学校会经常举办一些亲子运动会、亲子阅读活动等,这种需要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参加的集体性活动,在绝大多数同学父母都能够参加的背景下,少数父母不能参加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孤独感会尤为明显。同时,在周末、小长假假期,城市多数家庭会带孩子出游、开展野外活动,当周围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时,少数缺乏父母陪伴的城市留守儿童,其孤独感会更为显著。

2. 自卑和敏感

自卑、敏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显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留守儿童亦是如此。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自卑、敏感甚至多疑的心理特征,源于其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安全感缺失的状态下。以城市留守儿童为例,很多城市留守儿童,或者是隔代监护,或者是保姆监护。相对而言,隔代监护的城市留守儿童,其成长环境中至少還拥有祖辈的呵护与关爱;而由保姆监护的留守儿童则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的环境下。以城市留守儿童小A为例,小A的父母都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常年在外出差,小A由保姆监护。父母的长期缺位以及保姆的管教缺失,导致小A性格极其张狂,时常大吼大叫,并且易怒多疑。后来,小A上了小学,由于保姆文化水平不高,小A每日放学之后还需在晚托班做作业到晚上八点半,再由保姆接回家。长期亲情的缺失,使得小A对家庭、对亲情都较为冷漠,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小A没有父母的依靠,没有可以依赖和倾诉的人,久而久之,小A出现了自卑、多疑和敏感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心理孤岛”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而这种心理现象的外在表现,是留守儿童“不合群”、沉默寡言,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四、 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衍生的问题

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会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手机依赖、网络成瘾

相比较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城市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更为优越。尤其是一些父母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留守儿童,多数父母会用经济的手段弥补爱的缺失,导致部分城市留守儿童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但这种丰厚的物质条件于留守儿童而言并非好事。调查显示:部分城市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手机依赖、网络成瘾问题。因城市家庭智能手机、电脑、平板、互联网的普及,为留守儿童玩手机游戏、网络游戏提供了硬件支撑;而留守儿童父母长期监管的缺位,使得他们拥有大把的时间“研究”各种手机和网络游戏,久而久之,手机依赖、沉迷网络的问题自然而生。以笔者所调查研究的小B同学为例,该学生是典型的城市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小B由年迈的奶奶监管。因奶奶年纪大,对小B的管教简直是力不从心,而小B也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中养成了打游戏的习惯。当老师让小B写学习计划和目标时,小B的目标为:“这个学期,我想把我的‘王者荣耀’打到X级”。小B同学的案例,仅仅是城市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的一个缩影。

(二)环境适应差、学习动力缺失

笔者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曾看到一句话:“一个在家得到越多关爱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时会更加从容和勇敢”。笔者对这句话颇为认可。正是因为孩子在家得到了足够的爱与支持,他们在面对新环境时才能够从容不迫,其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会更强。城市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正是因为长期爱与陪伴的缺失,使得他们出现了多疑、敏感和孤独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会导致留守儿童在面对新环境时缺乏安全感,进而出现环境适应差的问题。除此之外,很多城市留守儿童,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长期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导致学习动力缺失、学习习惯不佳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 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干预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留守儿童因长期爱与陪伴的缺失而衍生出了“心理孤岛”问题。“心理孤岛”问题的存在又衍生出很多其他问题,如城市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环境适应差、学习动力不足等。那么,针对城市留守儿童的上述问题,应当采取哪些干预措施呢?

(一)家庭层面:构建“形散而神不散”的留守家庭模式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对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儿童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亲子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处于逐渐减弱的趋势。由此可见,在儿童早期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儿童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

深入解读城市留守儿童家庭,除了“工作”这一主要因素,“离婚”也是导致儿童“留守”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城市地区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因父母离婚而“留守”的儿童也逐年递增。因此,干预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的问题,在其家庭“形散”的现实面前,我们唯有靠“神不散”这个关键,帮助留守儿童维系“家庭”这个纽带,让其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消除“心理孤岛”问题,促使城市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首先,对部分能够克服现有困难的家庭,应当尽可能消除孩子“留守”的现象,尽可能留一名家长陪伴和照顾孩子。笔者在开展城市留守儿童调研的过程中,班上一名同学小C,其父母均在不同城市工作,小C由近70岁的奶奶照顾,性格比较胆小内向。经老师沟通了解,小C的父母均为职场精英,两人均不愿意放弃自己现在的职位回到小C生活的城市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小C的教育问题、日常生活起居问题日益突出,在亲朋好友以及老师的沟通交流下,小C的母亲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小C的监护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实际的生活中,与小C类似的家庭较多,但这类家庭,并非不能解决孩子的留守儿童,而是不愿意解决。因此,应对这类家庭,应当以克服困难、消除“留守”为目标,以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消除孩子的“心理孤岛”问题。

其次,对无法克服现有困难的家庭,家长应当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和引导孩子,通过这种远程的关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以城市留守儿童小D为例,小D父母也是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回家次数不多。为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爱的不缺位,小D的父母在家中安装了可视化的远程监控,通过监控父母可以即时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以及安全情况,同时即时对话的功能,也让小D感受到父母一直在身边。此外,每日晚上八点,在小D完成作业之后,父母均会通过远程视频与小D连线,了解其一日生活。小D家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模式,对规避或者是消除其“心理孤岛”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校层面:构建“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辟心理沟通渠道

消除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失。笔者认为:构建“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促进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班主任教师应当以“班”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强化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关爱、尊重留守儿童的氛围,强化班干部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指导,让留守儿童在这种友爱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对其可能产生的“心理孤岛”进行预防以及干预。

其次,学校应当通过专题讲座、开辟心理沟通渠道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统计在校留守儿童,准确掌握数据和名单,了解每一名孩子“留守”的原因以及现状,针对在校留守儿童开展专题讲座、开辟心理沟通渠道等方式,强化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除了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开展心理辅导,针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孩子,学校、班主任教师应当建立“个案化”的心理沟通教育机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岛”问题消除在初级阶段,避免因问题恶化而衍生出抑郁、精神分裂等疾病。

(三)社会层面: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帮扶机制

城市留守儿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只不过数量不及农村留守儿童那般庞大。针对城市留守儿童,社区、居委会等应当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包保人,采取定期走访、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群体,为有效地消除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岛”问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玲利,范志光,魏欣,等.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2):1864-1866.

[2]于心彤,李淑莲.针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实践与探索,2015.

[3]范志光,魏欣,杜玲利,等.城市小学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13):2426-2428,2435.

[4]张垠.城市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研究:J市K社区儿童个案工作过程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H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编号:YTZH2019-375,主持人:关丽萍)。

作者简介:关丽萍(1977~),女,汉族,江西贵溪人,江西省贵溪市第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试论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管理对策
研究生不良择业心理初探
辖区内一级医院安全注射现状调查与干预对策
高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