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行为训练对中小学生厌学干预有效性的探讨

2022-07-22王定荷

考试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厌学干预中小学生

摘要:中小学教育阶段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学生人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但是,受到内在和外在很多因素的干扰,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这会影响学生发展、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进步。因此,需要对导致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探索科学的解决措施,提高干预的有效性,改善学生的厌学情况。心理行为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措施,教师将其应用在纠正学生厌学情绪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够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中小学生;厌学;干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4-0015-04

一、 引言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诱惑,学生学习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导致很多中小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这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针对学生存在的厌学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措施加以引导,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其受益终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提高厌学问题干预的有效性,从而优化中小学教学质量。

二、 简述心理行为训练以及厌学

(一)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也可以称为行为,是人或者动物对所受到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种。人的行为普遍具有潜意识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人做出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意识支配;同时,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一个人所做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客观环境的变化,还会对个人本身的变化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行为可以成为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

心理行为训练的开展需要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目标,营造合适的氛围,采用有效的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以便影响这个人的身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控制想要达到的刺激程度,以此提高人的社会功能以及心理效率,進而强化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行为训练的本质是创造具有体验功能的环境,以此对人的情绪产生刺激作用,利用行为上的变化促使人的思想认知发生变化,以此对人的品质进行培养。①通过体验激发人的情绪,是在明确想要增强的某一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设置训练内容和情境,让参与训练的人在特殊的环境中认知感知,促进这个人的认知、心理以及行为等均发生相应变化。②利用行为来改变认知的训练方式,需要负责训练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参与训练的人的认知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在训练结束时做出总结性的评价,使得行为训练改变人的认知,提升训练效果。③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良好品质的积淀。反复进行训练,强化现阶段已经得到的效果,促使参加训练的人的认知以及行为都发生良好的变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厌学

从心理学上来看,厌学是一种阴性刺激物为学习的神经症。通常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等不良心理,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以及行为。学生具体的表现是对学习有厌烦的情绪、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将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负担,压力较大,即便是在学校和班级纪律的约束下,学生也会出现扰乱课堂秩序、逃学等不良行为,难以保证正常参与教学活动,甚至辍学。

厌学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是只有特定的群体才会出现厌学状态,更不能仅仅凭借学生一门功课不好或者各学科成绩都不好就评定学生厌学。同理,厌学的学生也不代表品德不良,只是在后进生中厌学学生的比例较大;厌学学生普遍存在智力活动较差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比较差,而是智力发育不佳所引起的行为。因此,此类学生会对大多数的学科产生厌学情绪,被动参与学习,甚至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依旧存在“混日子”的想法和行为,并且大多数的文化课程学习较差,态度也是满不在乎,对此类学生可以归类为厌学。

三、 心理行为训练对中小学生厌学干预的原理

心理行为训练是通过心理学以及行为学两个领域中相关的内容对参与训练的人展开某个方面功能或者能力的训练,提升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心理行为训练应用在中小学生厌学干预工作中是一种很重要且效果较好的工具,具有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可对学生的厌学现象发挥积极作用,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消除其消极的学习情绪,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改善其厌学行为。

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心理行为训练进行综合性分析,可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总结为:增加应激源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发其应激状态,促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随之发生变化,采取合适的措施,调动心理以及生理两个方面潜在的能力,并且对其进行调节,以便在心理和生理上达到较为满意的状态;同时,在特定的环境下强化主观体验,加强经验积累,从而建立起合适的动力模型,达到改善学生心理和生理功能的训练目的。

心理行为训练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开展相关活动的基础,以此促使学生产生条件性反射,对负性强化的方法加以充分利用,逐渐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利用积极行为的正性作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和行为。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利用认知心理学,而后在训练之后组织讨论和分享等活动,以此发现并纠正参与训练的人的不良认知,再次展开训练,促使学生建构积极认知,并对其进行检验,而接受训练的学生会形成积极情绪、认知模式以及行为模式,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以及行为。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厌学干预工作中应用心理行为训练,能够强化干预效果,有效纠正学生的厌学认知和行为,使其积极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 心理行为训练对中小学生厌学干预有效性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自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学生普遍存在低自我效能感、自卑、常常自我贬低的问题。此类学生的自卑等心理可能是受早期过多的挫折体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心理行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信心是指在合适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在其中体验到成功,提升其自信心,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在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积极暗示的方法解决学生不自信等问题,并改善学生的厌学情况,使学生的情绪面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现如今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中小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动,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喜欢学习和探索新鲜的知识,并且希望能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激发其兴趣。例如:在班会中跳舞、唱歌,在学习活动中背诵古诗词、完成一幅画等,即便是很一般的表现,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赞许,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一方面,教师利用先进的人物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克服困难,而不是退缩,使其从先进的人物事迹中感悟人生道理,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要求学生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标。在心理行为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避免学生没有解题思路,要从简单逐渐到复杂、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获得成就感,纠正学生“我很笨”等不良认知。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从学生的优点入手。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性,需要正确且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目标,避免目标过高学生无法达成而失去信心;同时也需要注意,所提出的目标以及要求也不能让学生太过容易完成,避免学生在达成目标时无法获得喜悦。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其自信心。例如:基础不好的学生,需要耐心地指导;对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学生,要将重点放在克服困难方面;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学生,需要找到闪光点,并放大闪光点,使其获得自信心。

(二)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大多数存在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中小学生,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而是学不好而厌学。对这样的学生,增加其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和形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心理,使其战胜厌学情绪。在训练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要发挥学生的特长,促使学生利用自身的优点展开合作,在遇到问题时思考积极的解决方法,并且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给予肯定、表扬,提高学生成功的概率,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使其将这种情绪作用在认知上,进而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心理行为训练中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灵活”的教学就是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低、小、多、快”的方法进行教学。“低”是指起点低,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师从学生的情况出发,降低学习和目标的起点。“小”是指小步子,是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所能够达到的教学进度。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就增加1课时,教学速度慢一点,“小步子”前进,保证学生能听懂、学会,进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多”是指实践活动多,主要是针对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概括能力较差且记忆力不佳等类型的学生所实施的训练活动,教师要精讲、少讲,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增加互动次数和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进而增加其成功的体验。“快”是指快速反馈信息。在每一次的心理行为训练中,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还有学生的“练”和教师的“查”。例如:每课教学结束后,教师都需要布置几道习题,而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检查和评价,能够实现快速反馈,不仅能够具体地体现出学生的进步和成功,还能够使学生获得鼓舞,乐于接受下一步的教学,进而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式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说是一种体验性的培训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模拟情境,使学生在训练时能够获得相对真实的体验,使其积极情绪被激发出来,思想认知发生良性变化,且纠正学生的行为。体验式的心理行为训练,在改变学生认知,并借此改变学生行为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非常科学且高效的方式。体验式训练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位置接受说教和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我感受来感悟并获取新的知识,进而对自身的行为加以指导。例如:教师在训练时设计导入情境。以前的训练是以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活动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缺少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知识的情境,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厌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和行为。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导入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在情境中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参与到积极的互动性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直接在情境中体验知识,使其学习兴趣被自然地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验式训练中,还能够创设和谐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相同的情境中,可促使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训练内容;同时,在体验式训练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信任,构建和谐的朋友、伙伴关系。由此可见,心理行为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体验式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训练效果,有效纠正其不良行为,进而改善学生的厌学现象,实现对中小学生厌学干预的有效性。

(四)联合各项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应用在中小学生厌学干预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将训练与学生的各项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习动力以及毅力等,不仅能够纠正学生的厌学情况,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例如:将心理行为训练与毅力训练结合起来。毅力训练是在学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克服并且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干扰、困难,以自身頑强的意志坚持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当中小学生拥有了毅力之后,就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也不会因为内部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影响注意力。在培养学生毅力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采取合适的心理行为训练措施。首先,鼓励学生坚持克服困难。人的毅力不是天生存在,而是随着后天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而困难则是培养学生毅力的磨刀石。学生在学习上的毅力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磨炼形成,即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克服遇到的困难。就像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学生每次测验达到多少分数、名次或者等级,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目标,而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毅力也逐渐形成。

(五)充分利用團体的交互作用

中小学生厌学干预中应用心理行为训练,需要对团体的交互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加以利用,以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观察,并且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促进其人格的成长,逐渐改变学生厌学问题。例如:设计“破冰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这样的游戏可以是成语接龙、最后一个字接龙以及名字接龙等。其中名字接龙能够促使学生之间尽快熟悉,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将其与“骨牌游戏”结合,学生进行明确分工,有的学生负责设计骨牌,有的负责根据设计制作骨牌等,遇到困难时共同想办法解决。团体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既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改变学生的厌学情况。

五、 结语

在中小学生厌学干预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建立科学的干预机制,积极利用心理行为训练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体验式训练、联合各项能力训练、充分利用团体的交互作用等,在多元化心理行为训练的辅助下,强化厌学干预效果,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使整体学习氛围得到改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可积极开展心理行为干预,提高中小学生厌学干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秋菊.低年级学生厌学情绪探源及纠正措施[J].教育界,2021(20):4-5.

[2]张瑜.论初中学段的学生厌学成因及其矫正之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49):1-2.

[3]李想.不同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J].考试周刊,2020(94):5-6.

[4]尹长君,赵伍.小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99-200.

[5]陈修娟.初中厌学学生的成因及心理干预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8(31):32-33.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中小学厌学心理的有效干预手段应用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9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定荷(1977~),女,汉族,甘肃白银人,会宁县韩家集镇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心理学和物理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厌学干预中小学生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