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策略探究

2022-07-22李得芳

考试周刊 2022年24期

摘要: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灵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动力。学校如果拥有了自成系统且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定能够满足全校师生不断发展、提升的多元化需求,其社会认可度与知名度必然是显而易见的,通俗地讲就是:“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通过发掘“雅·乐”学校文化,创建以“立德树人乐学尚雅”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文化氛围,夯实学校文化积淀,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为全体师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质;雅·乐

中图分类号:G6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4-0011-04

近年来,教育部进一步倡导学校品质提升建设,“一校一品”的特色文化办学迈进了快车道。学校的发展究竟要如何面向未来,朝什么方向再发展、再提升?这需要管理者积极思考借助特色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策略,更需要当代教育者对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从学校层面交出正确的答案。这份答案的提交源于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规划,也符合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平川区乐雅学校的良好声誉引起了我们课题组的极大研究兴趣,通过两年多的观察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乐雅学校利用“雅、乐”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部分策略。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雅、乐”特色校园文化来说,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一、 确立“雅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是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核心

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内涵挖掘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学校实现优质发展,不是依靠外部资源的支持,而是着力于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特色校园文化、系统教育活动和丰厚的办学成果。优秀校园文化的提炼与发展,则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团队向心力,形成学校品牌的有力抓手;彰显了学校的中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培养怎样的人,做怎样的教育,办怎样的学校”,是师生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成为学校一切活动与行为的指向标,推动学校教育品质不断向优质学校迈进。

学校历史发展的传统和革新都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产生的文化起点,只有兼顾办学历史传统和时代革新要求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才更具生命力。学校管理层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构想者和执行人,学校管理层对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思考、认识、理解和确立,对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定位和执行起核心作用。只有学校领导对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有了深刻的领会和具体建构,才可以使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得以形成、发展和具体化,才能恰当掌控提升办学品质的途径,有效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甘肃省白银市乐雅学校,深耕传统“雅”文化和新型“乐”教、“乐”学的教育思想,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导下,综合本校历史传统资源,广泛采纳教师、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围绕“以乐为本,以雅慧心”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让学校成为每一位教师心灵依靠的家园,成为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乐园”为办学目标的“雅”“乐”校园文化体系,并具体转化为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托,为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上好评如流。可见,作为学校管理层和决策层,只有确立好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圆心”,尽可能延伸特色校园文化的“半径”,才能使办学品质提升的“面积”最大化,让品质提升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学生。

学校从校名“乐雅”入手,将学校与传统优秀文化的“三雅(儒雅、高雅、博雅)”“五乐”(乐学、乐读、乐动、乐行、乐思)教育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乐学尚雅”为校训,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为校风,以“明德敬业,立己正人”为教风,以“乐学善思、创新通雅”为学风的校园文化纲领,致力于“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为培养全面发展、阳光儒雅、善于创新、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二、 构建“和雅”的科学管理制度,是“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有力保障

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而制度文化则又是其他两个方面文化的有力保障。但是,学校管理制度的确立必须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周边环境和人际结构等学校实际情况。

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平川区乐雅学校广泛征求师生意见,进行了系统的研讨论证最终形成了独具“雅、乐”特色的管理观念:一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二是乐学尚雅的教学观念;三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四是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念;五是整合部门的服务观念。

学校推行集體决策、责任运行、和雅民主的分层管理模式。学校以校委会为决策中心,每周一定期召开校务会,及时处理学校各项事务,并形成会议纪要。将各项事务具体划分到对应的部门,责任到人,做好预案,结果汇编成工作简报。从而确保了工作重心下移,“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自主运行机制。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与中层干部签订了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校长值周日记制度,通过走进班级、走进课堂、参与教研活动、带好团队、激发教师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活力来展示“雅、乐”校园文化的生命力。

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骨干教师传、帮、带的青蓝工程来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组建研究型团队,实施教师读书计划和专业成长考核,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科学平台。学校注重考核评价指标的层次性、考核目标的发展性、考核方法的多样性和考核过程的民主性,提升教师“乐教”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法开齐、开足所有素质教育课程;实行开放式教育,依据“人人参与、自主选择”的组织原则,有计划、有侧重点地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成长意识。学校倡导“百花齐放”的班级文化,广泛开展特色班级的创建工作,建立公平、合理、富有激励成效的学生集体考评制度,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特长,目的就一个: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学校从“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研究”“综合服务”四个维度整合工作内容与工作部门,打破工作任务的条块分割,实现工作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系统联动机制,使每个中层管理人员养成“整体规划学校工作,分别承担具体任务”的思维。让一个个想做事的团队,能够围绕共同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好学校的“大事”,形成服务合力和整体管理效应。“亲其师、信其道”,学校注重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要求教师有人文情怀,从穿衣戴帽等细节方面树立“儒雅”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用隐性的校园文化制约和调节师生的言行,形成和谐儒雅的教与学氛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通过电话咨询、家访、功课补习、交心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关爱、长者的慈爱。

三、 创建“雅致”的校园环境,是“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基础

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曾经讲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特色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潜移默化作用必然要求校园硬件设施做到布局合理,融合文化元素,兼具教育功能。

平川区乐雅学校在布局校园环境时,首先做到了“注重绿化、突出净化、追求美化”的特征,巧妙利用树墙、马路、宣传栏划分区别教学楼、操场、花园、休闲生活区;将教学楼分别命名为“育林楼”“毓秀楼”“崇德楼”“博学楼”;分别在进校门的景观石正面镌刻了米芾集字而成的“乐学尚雅”校训、在背面用魏碑书体镌刻了荀子的《劝学》名句;在实验楼侧面墙上悬挂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邀请著名书法家题写校名,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鲜明地突出了学校“雅致”主题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橱窗、楼道、宣传栏等阵地全面细致地分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创新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行为习惯教育等主题宣传。根据校园建筑特点,恰当设置不同的文化标签,如张贴诗词名句、名人名言、学科知识等,让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每一处宣传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补品。学校倡导各个班集体积极布置教室文化和学习园地,要求务必突出本班集体人文特色和价值取向、学风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文化。

四、 实施“高雅”的多样化校园活动,是“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丰富手段

教研活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经典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以及新课程改革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能够在教师当中形成“教需研、研需学、学促改”的文化共识。乐雅学校利用教师自学结合网络研修的灵活形式,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手段,督促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理论结合实践,逐步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学校制定详细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保证了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习惯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方式组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和各类“竞赛课”“示范课”“汇报课”活动;对教师上公开课、听评课做了定量要求,对参与科研课题、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论文等也都做了具体安排。学校全力满足教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加大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图书资料购置,保证教研资料的供应,保证人力的投入,奖励在教研方面有特殊贡献的教师,从而使得学校教研活动成果丰硕。

学校将德育、通识教育、劳动教育和所有学科活动全面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开展多种文化育人活动,追求高雅快乐的多彩校园活动文化。学校坚持“育人先育德”的目标,实施了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春秋季运动会、纪念一二·九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科学制作比赛、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五一劳动技能比赛等一系列全校性的体艺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此外,学校还依据各学科的课程特点,组织开展了学科特色教育活动,如语文学科的演讲比赛、辩论会、课本剧等形式的语文活动。

学校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并与“优秀班级”评比挂钩,开展学礼仪、讲礼仪活动,规范学生礼貌用语和体态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学校开展了环保教育,结合疫情防控教育活动,让学生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开创了“悄悄话”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为学生的健康心理保驾护航。让学生懂得欣赏自我、尊重他人、感恩生活、理解社会,关注“人和社会”的和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评选了“文明少年、服务之星、环保卫士、孝心少年”等荣誉,教育学生感恩父母、为社会奉献爱心。

学校开设了“舞蹈队”“民乐队”“管乐队”“红领巾”广播站、“文学社”“足球俱乐部”“象棋协会”等各种学生社团并将其活动开展列入“课后服务”考核之中,定时间、定场地,保证了全校学生社团活动的人人参与和才艺的健康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赋予“以乐为本、以雅慧心”的校园生活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五、 保持“和雅”人文关系,合力发展“雅、乐”品牌,是“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长效机制

“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助力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和长足的保障,必须刻意营造团结互助、高雅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因为无论怎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终都要靠一线教师去落实;无论怎样理想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创造。学校管理中要特别注重营造一团和气的校园人际关系,要强调合作共赢,避免短视、狭隘的内卷。只有当老师在工作中体验到“乐”和幸福,老师才会在教学中表现出应有的“雅”,才会“以德育德、以爱示爱”。此外,老、中、青师资梯队布局要合理,要持续强不能一时强。只有老师卓越,学生才能优秀;先有优秀教师,才有优质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发展策划,倡导尊师重教、团结和雅的人文关系,兼顾不同教师的需求,照顾老教师、关爱中年教师,引导青年教师,做到荣辱与共,合力进退,提倡参与式、互助式、搭台式校园工作氛围,切实朝着“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让学校成为每一位教师心灵依靠的家园,成为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乐园”的方向迈进。

注重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和优秀个人的渗透引导作用。大到学校,小到班集体,总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团队和优秀的个人,这些人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在“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该重点关注优秀团体和优秀个人的榜样引领作用和默化引导功效。比如,优化发展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等,培养和表彰优秀教研组、优秀学生干部等都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群策群力、挖掘潜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协同发展。尽可能在管理和教学中提升服务意识,形成“和”“乐”“雅”的人文环境,自然运行“磁场”。在教育教学实际活动中,激发师生明确的发展目标,养成自觉的校园文化精神和集体归属感、团队认同感,从而实现“我以学校为荣,学校因我而美丽”的群体性行动觉悟。

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公益教育项目實验学校”“甘肃省中小学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各级殊荣。

事实证明,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紧密围绕“以乐为本、以雅慧心”的“雅、乐”特色校园文化核心,在教学课堂之中充分体现“乐学”与“尚雅”,让“立德树人”在学校文化品质的塑造中发挥强大的价值引导功能,能够促进学校教育品质的持续提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所以,发展“雅、乐”特色校园文化和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对该校而言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力发展“雅、乐”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兼顾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整体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大力发展“雅、乐”特色校园文化是提升本学校教育品质的重要措施,而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也离不开“雅、乐”特色校园文化这一平台。其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外在表现是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活动,内在表现就是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娜,费月芳.校园文化助推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以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容·融”文化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7(12):74-76.

[2]杨福明.以校园文化为灵魂引领学校发展[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3):17.

[3]李锋箭,孙宝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1(32):5-6.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雅、乐”特色校园文化提升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教育品质的行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0]GHB1207。

作者简介:李得芳(1977~),女,汉族,甘肃白银人,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响泉小学,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