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研究

2022-07-22胡梅花罗怡妍钟燕

党史文苑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大众红色

胡梅花 罗怡妍 钟燕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独特的红色文化,不仅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也是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重要资源。

一、红色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价值考量

红色文化形成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发展于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年代,创新于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其人民性、先进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等特质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方向、内容和方法,对抵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具有重要价值。

1.红色文化的人民性规定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方向。在时代洪流中,红色文化不断地融合、发展、创新,但人民性一直是红色文化的底色,从未改变。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1]P21,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真诚的人民情怀的生动写照,规定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方向,是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载体。人民既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红色文化的价值旨归。红色文化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基因,指引着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红色文化诞生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人民蒙难的历史关头,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依靠,强调要重视人民主体作用,渲染文化的红色底蕴。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当前,面对多元思想的碰撞、多样文化的发展和多变情况的发生,红色文化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彰显自身的独特魅力,抵御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干扰,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2.红色文化的先进性规范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内容。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人民的奋勇实践中孕育而成的,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先进文化。在全球文明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红色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绵延至今,内涵不断丰富,时代价值不断增添,适应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反对和否定一切封建迷信及落后腐朽思想,堅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纵观红色文化的创建史,它是一部不断自我反思、自我革命的历史。党通过数次整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不忘本来,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当前,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激烈,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同时,也存在非主流意识形态,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理念,也有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落后思想。红色文化以其先进性规范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内容,包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文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建设文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文化等等,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红色文化的发展丰富,是我国人民大众必须牢固树立并长期坚持的科学价值观念。红色文化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以其先进性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发展。

3.红色文化的实践性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方法。红色文化不是墨守成规、率由旧章的,而是与时俱进、与日俱新的,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各种经典红色文化形态都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出来并被人民所认同的,为增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供了方法借鉴。一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方法。从红色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是由人民群众在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推动的,其传承和弘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因此,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要做到让红色文化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渗透进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坚持始终从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需求出发,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突出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不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解救劳苦大众,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红色文化都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代同步伐。新时代,加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以红色文化为指引,走进革命英雄的内心世界,了解所处历史背景,学习正确的思想;具体分析历史事件,洞察背后的革命精神;认真研读相关历史著作,增强对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了解,增进人民大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4.红色文化的民族性抵御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挑战。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彰显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元素,明确提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在当代,红色文化也以其鲜明的民族性抵御着大众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艰巨挑战。红色文化内蕴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精神气度和价值神韵。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一些意识薄弱、文化基础不扎实、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深受影响,沉迷其中,失去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免疫力”,削弱了我国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红色文化以其强烈的民族特性,抵御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与国内的各种错误思潮。一方面,红色文化站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革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文字、中国话语、中国故事彰显着独树一帜的民族气派和中国特色;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彰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比如革命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庆精神”“女排精神”等,新时代的“抗击‘非典’精神”“丝路精神”等,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优秀光荣传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红色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逻辑向度

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震天动地的革命史、波澜壮阔的建设史、开拓创新的改革史中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淬炼出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来源于人民大众,又服务于人民大众,在新时代的实践历程中,红色文化依然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1.红色文化锻造主流意识形态信仰认同。信仰之于国家而言,如同氧气之于人民,失去信仰就会迷失方向。红色文化体现的是人民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精神风貌的展现,融注于物质遗存、艺术形态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抑或是当今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红色文化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当今世界,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弱化了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致使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失去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挑战。红色文化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其自身特色,但都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击退敌人数次“围剿”,在挫折中走向胜利,是党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红色文化意蕴深刻、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要持续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好红色文化传统。历史博物馆、文物纪念馆、党史馆、英雄纪念碑、书画报刊、红色歌曲、经典著作等,这些红色资源蕴含着共产党人独特的革命创新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信仰,增进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认同。

2.红色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认同。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特殊体现,代表着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重拾红色文化,可以增强人民对国家历史发展脉络的了解、对国家理论制度的认同,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科学途径。当前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变,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涌入国内,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多元文化涌入,社会上某些心浮气躁、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倘若对国家的发展道路了解不够清晰,对党的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深入,就可能在思想上产生偏差,甚至导致信仰迷失、理想破灭。红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红色文化表现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辟了红色政权,红色文化表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红色文化表现为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相辉映中,闪耀出永恒的思想光芒和跨越时空的不朽力量。

3.红色文化形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它吸收借鉴、融合优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是具有中国社会背景和中国话语特色的先进文化,通过不断改进、创新传播文化的表达方式、话语方式,将其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力量传递给大众,其中的革命话语、政治话语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集中国智慧与价值表达的红色文化更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天然基石,为民族解放与国家发展提供智慧与方案。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格局处于“西强我弱”的一个状态,一些西方国家以其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的优势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存在偏见、提出质疑,并抨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晚,话语体系建设较为落后,一度处于“说不出、传不开”的境地。此外,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人民大众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和标准不断降低,话语权越来越大,网络成为大众信息交流、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过度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或用西式话语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冲击了我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人民大众对话语的认同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增进人民大众对我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帮助人民大众树立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人民大众对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自信心和话语体系发展的认同感。

4.红色文化营造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红色文化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伦理观念,是缓解社会价值冲突、整合社会价值理念、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营造社会情感认同的重要力量。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批评甚至是否定态度,时常在网络上发布一些煽动性、挑衅性的话题,误导公众的思想价值判断;或者是雇佣网络写手对支持主流意识形态的网民进行谩骂、攻击,阻挠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传播,致使一些网络民众不敢发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甚至是美化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歪曲否定中国的革命历史、革命英雄,阻碍人民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红色文化在不断地发展中塑造和谐包容、刚正不阿的社会性格,培育乐观向上、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形成积极向善、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从而统一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增强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此外,红色文化在为中国文化注入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厚重大气、立体全面的现代中国,在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同时,能够增强人民的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红色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人民大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文化载体和现实精神依托,探索红色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教育路径,既是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的需要,也是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潮,加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1.红色文化理论化深化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红色文化教育理论化就是要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人民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理论的学习。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时间、方式、程度不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认识深度也有差距。部分人对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了解不深、对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把握不准,迫切需要红色文化教育理论化发展,以此来深化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程度。红色文化概念广泛、内容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有着一套科学的发展体系,扎实掌握着先进的理论知识。红色文化教育要体现共产党人的科学理论思想,让人民大众在理论学习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强大力量。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融入当代先进的理论思想,彰显红色文化的理论价值,增强大众的红色文化自信,深化大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深度。

2.红色文化系统化固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红色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坐标。在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对其理论概念、时间范围、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红色文化的理论概念认识上,不能把红色文化简单地认定为政治动员、思想教化,应认识到红色文化能够服务于民生;在红色文化的时空范围划分上,要从大历史观出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对党史、国史的认识;在发展规律的探索上,不仅要回望历史,也要立足现实,更要延伸到未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要更加注重放宽视野,对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进行整理分析,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系统化,传播更加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可以建立专门机构来负责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将其列为一项重大的课题和任务,创设合理的方案,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化管理。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化能够使人民大众以更加整体、全面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自觉抵御西方的歪风邪气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构筑起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坚实基础。

3.红色文化课程化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化,要打破人民对红色文化的固化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遗址遗迹等层面,而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建立起科学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一方面,夯实人民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滋养,需要将红色文化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针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要统筹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分层设计,重点突出,结合各学科特点,把红色文化资源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以红色为主旋律、以爱国主义为导向、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课程在增进人们对红色文化知识的了解、丰富人民日常的红色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课堂教学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实现日常课程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融合统一。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可以和红色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红色文化的精华与魅力。红色文化教育在课程化的过程中,剔除了有害的、腐朽的思想和观点,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渠道。

4.红色文化活动化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红色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上,还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教育元素和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化是指教育主体设计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增进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其一,社区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学党史”“党史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寻红色记忆”“讲红色故事”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及“传唱经典”“唱响红歌”等文艺活动,更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在社区开辟红色文化墙、红色专栏,张贴红色海报、红色横幅等,使红色文化在社区随处可见,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二,學校可以开展红色讲座、红色论坛、红色宣讲、红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组织学生观看蕴含强烈主旋律文化色彩的电影,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建党伟业》《长津湖》等,让学生从电影中认清历史,更加直观、强烈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更加自觉、自信的态度认同宣扬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2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民生视域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研究”(编号:18KS2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研究”(编号:MKS19201)。

[作者简介]胡梅花(1984—),女,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罗怡妍(1998—),女,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钟燕(1996—),女,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大众红色
红色是什么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红色在哪里?
设计为人民服务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追忆红色浪漫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