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评估指南》精神提升园本课程质量的调适与创生策略
——以建瓯市实验幼儿园为例

2022-07-21张丽珠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幼儿园资源游戏

张丽珠

(建瓯市实验幼儿园,福建 建瓯 353100)

园本课程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以往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一直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以及评价方式中具有文牍主义倾向等问题,导致幼儿园忙于打造各种环境和材料,而忽视教育过程质量。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课程要根植于幼儿的生活,“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1]当幼儿的生活环境改变,课程也应随之变化。福建省建瓯市实验幼儿园针对地方资源与师资专长,对健康生活、智慧探究的课程内容历经十几年的探索,积累了具有地方性、实践性、适宜性的园本课程。在践行与落实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精神下,基于园所的课程理念,将现有的课程方案与新园的环境资源进行整合,创设自主、灵动的活动环境,助推幼儿生活自立课程的创生。

基于《评估指南》中“坚持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质量”,幼儿园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聚焦园本课程的教育过程,本着秉承继承和改进、挖掘和创新的原则,对园本课程的环境创设进行思考:面对新的园址,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扩充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从而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通过有效的观察和识别,“创生”出新的课程资源。通过“调适”和“创生”,不断优化和完善园本课程方案,让园所的课程富有动态性、过程性,具有生命力。

一、增配套设施,促独立自主,创生活课程

《评估指南》中“生活照料”指标提到,“幼儿园应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生活常规,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自主饮水、盥洗、如厕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陈鹤琴也提出“孩子能做的让孩子做,孩子能想的让孩子想”的教学原则,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要在日常活动中实施。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园重视培养幼儿生活自立,为幼儿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如为了让幼儿有条件、有机会尝试独自整理被褥、收纳生活用品等,幼儿园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将活动室和寝室独立隔开,增设床铺、收纳柜等设施,让每个幼儿有各自的床铺、储物柜,活动室外和寝室有各自的鞋柜等。这些配套设施为幼儿生活自理、自立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幼儿的习惯养成提供物质保障。

此外,幼儿园还注重幼儿合理生活常规的建立,将“按时独立进园”“保管自己的物品”“自助餐点”等作为生活课程的基本内容,再结合“食育劳作”“种植劳动”等内容,辅助课程实施,逐步构建促使幼儿生活自立发展的课程体系(见图1)。如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是8:30 前全体幼儿应入园。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刷完卡,幼儿独自接受晨检,独自走到自己的班级插晨间卡,更换园内穿的鞋,将家里带来的物品摆放到自己的橱柜,再盥洗、整理活动室等。离园前,幼儿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到指定的地点等待家长接回家。再如,每个班级的活动室创设专门的餐点取放处,配备相应的桌、柜、餐车、储物盆等设备。在吃点心时,幼儿自主选择食物的品种和食物的量,吃完点心将残渣收拾到垃圾桶,自己清理餐盘。小班幼儿在教师和保育员的指导下完成,中、大班幼儿独立完成。午餐也分层次逐步自助,小班幼儿自取馒头、饼、虾等力所能取的食物;中班除了热汤外,其他食物由幼儿自取;大班所有的食物自取。“花样梳头”“自主取餐”“我的物品我做主”等培养生活自立的课程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慢慢构建起来。

图1 生活课程体系架构图

二、扩多元空间,助动作发展,创运动课程

《评估指南》强调,“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支持幼儿探究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玩是幼儿的天性,儿童通过动作去发现自己和世界,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去适应周围的世界。[2]幼儿园倡导幼儿享受运动,其重要元素之一是在运动中富有童真、童趣和野趣,能释放出玩的天性。

为了让幼儿有充足的运动空间,新园在原有的规划方案中,拓宽操场的面积,同时利用草地、人工草坪、环绕幼儿园的硬质地、鹅卵石路、沙地等创设多元的运动质地。基于新园的运动环境,对原有的运动课程资源进行调适。如篮球运动在不同年龄段开展,虽然器械一样,但是新园的场地丰富,需针对场地调适运动内容。小班幼儿在有攀爬、钻爬器械的草地以及果园等场所玩滚、抛等游戏;中班幼儿在风雨长廊,或站或走或坐或蹲,玩拍球游戏,利用长廊的网、柱,玩投球游戏;大班幼儿到专用的篮球场玩运球、拍双球、球赛等游戏。幼儿在不同场地运动,体验各种场地特征对身体控制能力的不同要求(如上坡、下坡、跨越沟渠、绕开障碍物),获得多种运动经验。幼儿园还利用园所丰富的地质资源,在幼儿的玩中创生“嗨!跑步了”、足球、曲棍球、手球、骑行等运动课程。

除了拓宽户外运动空间,对新园的室内运动空间也进行开发与利用。幼儿园一楼有两个大厅,每个活动室外有3 米宽的走廊,整栋楼有两个楼梯,各班活动室空间大,还有游戏厅、室内运动室等场所。活动室的地面铺地板木,走廊、楼梯和大厅等公共场所的地面铺PVC。充分利用室内环境开展室内运动,满足幼儿晴天、雨天、严寒、酷暑时都有运动的空间。如在创生室内运动课程中,倡导幼儿自由与环境互动,自主探索,在幼儿的玩中生成运动课程。在与楼梯的互动中,生成钻爬、滚球、滑梯等运动游戏;与桌椅的互动中,生成障碍走、跑、跳、撑等运动游戏;与走廊的互动中,利用走廊的家具,生成障碍带球的足球游戏、投掷游戏。幼儿在与环境及与同伴的互动中,玩出富有环境特色的丰富多样的运动游戏,教师再对这些游戏进行梳理、分享,形成园本的运动课程(见图2)。

图2 运动课程体系架构图

三、借本土资源,传文化之韵,创自然课程

《评估指南》强调,“幼儿园的环境、材料等各类资源要能保证幼儿游戏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契机,抓住幼儿的兴趣和有意问题,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园利用地域优势,挖掘与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开展“竹资源”园本课程研究。课程内容涉及五大领域:健康领域,有生活活动剥笋、切笋、烹饪笋、品尝笋,用竹开发运动器械,开展运动游戏等;语言领域,有欣赏笋的童话故事、笋的儿歌等;社会领域,有了解家乡的笋、竹产业等;科学领域,有感知笋、竹的特性,在生活中感知竹制品的用途等;艺术领域,有利用笋、竹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等。新园在户外空间规划中融入竹文化,种植佛肚竹、罗汉竹、方竹、凤尾竹、雷竹等不同品种的竹子,还种植30 多种四季分明的树木。基于原有的课程资源与新的环境资源,思考如何调适与创生出让幼儿亲近自然的活动性、体验性课程。

新园为幼儿随时亲近自然、走进竹林提供便利的条件。大自然即是活教材,也是活教师、活的知识宝库。当幼儿全身心浸润在大自然中,就会主动建构经验。幼儿园以省级立项课题“以四季为弦,构建园本岁时课程的实践研究”为契机展开研究,在传统竹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各类竹资源进行课程化、系统化,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一)盘点资源,分类整理,丰富课程资源种类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础,因此,基于所在地域分析的资源盘点是有必要的。教师要带着教育的热爱之心和专业的眼光去发现、盘点并创造资源,在共同生活场域、一些时间节点或特殊事件以及和生活游戏相关的人、事、物中,感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而发现梳理共性的资源与线索。根据“竹文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幼儿园为圆心,着重挖掘3 公里范围内的园内外竹类资源(见表1),汇总记录竹类资源的名称、来源等情况。

表1 建瓯市实验幼儿园竹类资源汇总表(部分节选)

(二)链接《指南》,审视资源,建立共享资源库

园内外有许多竹类资源,但不是所有资源都能成为课程资源。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将地方资源根据不同的主题,对照《指南》的发展目标,辨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内容有哪些,即什么资源适合运用什么内容等。这些资源信息既有物质的,也有文化的。链接《指南》,使教师的判断从宽泛走向精准,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利用资源调动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将地方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以“竹之韵”主题课程为例,教师依照《指南》中语言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在语言区和美工区分别投放相关的“竹”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并将可开展的区域活动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梳理(见表2)。让幼儿从认识各种各样的“竹”字到对“竹”字感兴趣,再到感受与“竹”古诗词的意境美和美术作品的形态美,逐步过渡到欣赏中国文字的艺术美。

表2 “竹之韵”课程资源梳理表

(三)融入一日活动,渗透文化元素,涵养课程文化底蕴

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学瑰宝。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注重竹文化与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机融合,让竹资源走进班级,以主题、区域、体育活动等方式有效展开。在将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究实践中,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资源环境,对幼儿进行浸润式的文化滋养,让幼儿从小汲取家乡的文化营养,对家乡文化形成初步的感受和认识,进而探寻和喜爱家乡文化,真正实现资源与课程有效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竹韵”主题课程。以主题活动为课程的主要模式,注重竹文化五大领域内容的均衡设置,在不同年龄段组织开展生成与预设相结合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竹子畅想曲”“有趣的挑幡”“竹子用处大”“我是竹乡小导游”等,促进幼儿情感和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在主题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力求做到:变固定计划为弹性计划,引领幼儿的生成活动;变教师的“教”为幼儿的“学”,引领幼儿持续探究。

2.“竹艺”区域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幼儿园将不同的竹制品投放在不同年龄段的班级活动区中,实施不同的教学。小班年段以“区竹”为主,开发与竹块、竹简、竹棍、竹篾等相关的一系列有趣、易操作的低结构区域游戏;中班年段以“探索竹之秘密”为主,开展笋壳的秘密、笋之味一条街等区域游戏;大班年段则以“竹之韵”为主,让幼儿玩印章刻竹、当竹乡小导游、玩转竹乡小舞台等,感受竹乡文化的魅力。

3.“竹趣”民间体育游戏。幼儿园积极利用家长资源,自制竹器械。通过合理设计挖掘竹器械的新玩法,并巧设情境,让体育活动融于有情节的竹类游戏中,提倡一物多玩、组合玩。开展一系列“竹趣”民间体育游戏,如挑幡、舞龙、伞舞、花桥、踢竹蹴鞠等。这些以竹为“材”、富有地域与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提高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及综合运动能力,也培养其大胆、自信和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

4.“竹之荟”创意文化节。在文化节中积极举办各类竹活动,如走班创造性游戏、“竹之味”家庭烹饪活动、“竹之彩”放风筝、“竹之趣”大型玩水节等。还有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创意展示活动,如小班幼儿用毛球、扭扭棒、纽扣制作“艺术花瓶”;中班幼儿用竹棍、竹筷制作“创意竹排”“足球创意展”“竹子变身记”等作品;大班幼儿以其独特的视角、张扬的个性,用竹筒、竹屑、竹夹制作“竹筒飞机”“竹屑画”“竹片恐龙”等。幼儿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不同内容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激发爱竹的情感,丰富与竹相关的经验。

四、理课程方案,写课程故事,创优质课程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课程质量。《评估指南》也注重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反思,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在园本课程建设的调适与创生中,关键者是教师。幼儿园以过渡到新园课程建设为契机,以梳理课程方案、撰写课程故事为内容,组织教师们通过阅读与思考、实践与反思、分享与探讨等具有目的性、实效性的研训,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为创生优质的课程提供保障。

(一)梳理课程方案,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教师们基于现有的园本课程方案和参考其他成熟的课程方案,利用园所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基于幼儿发展水平、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在审议的基础上,动态性实施。最后,教师以促进幼儿发展的系列事件为线索,重新梳理主题方案。教师们经历“计划—实施—再计划”“思考—行动—再思考”的过程,不断反思内化“以《指南》为依据,理解并根据幼儿发展实践确定本班幼儿发展的目标,选择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课程内容,并创设适宜的环境,准备适宜的材料”的价值与意义。[3]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逐步走向课程的建设者。有质量的园本课程方案在教师的实践与总结中应运而生。

如主题课程“种竹记”中,某幼儿餐后散步经过“竹林”时,发现一些枯萎的竹子,便随意地插在土里,以为竹子就是这样种植的。这一举动引发其他幼儿模仿,引发幼儿们对种竹子的兴趣。教师及时追随幼儿兴趣,利用园所的“竹林”资源,与幼儿一起探索种竹的秘密。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学习空间。当幼儿发现竹枝与自己猜测的结果不一样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咨询家长等方式,获取种竹的相关知识经验,为幼儿提供构建经验的机会。当幼儿种好竹子、想给竹子做标识牌时,又面临“什么样的材料最适合做标识牌”的问题。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开放性材料,让幼儿自主寻找,比较、感知不同材料的材质特点。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实践者的身份尝试探索,以课程建设者的身份不断思考课程生成的价值,大胆反思和调整,提升自身的课程建设能力。

(二)撰写课程故事,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如何真正做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发展和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让课程富有动态性、过程性,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经验?幼儿园在初步梳理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开展全园教师撰写课程故事的活动。课程故事是一种教育实践叙述,讲述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关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故事。[4]它是一种回顾与反思,更是一种实效性的研究。教师们在撰写中重新回放教育现场,研究幼儿的言与行,分析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反思自己的支持性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看到鲜活的幼儿,发现幼儿是有能力的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而自己应成为读懂幼儿的观察者、欣赏者和支持者。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双赢的过程。教师在撰写中,不断学习教育家的思想,内化《纲要》《指南》精神。课程故事将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有机融为一体,使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之间不断转换,获得有利于其专业成长的思维模式训练;同时,有利于增进教师对自身课程实践内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建立远大的教育思想。

如在主题课程“舞龙故事”中,幼儿在开学初观看舞龙表演后,十分向往。教师及时抓住兴趣点,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通过“了解传说”“制作道具”“舞龙表演”等游戏体验活动,聚焦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在“舞龙表演”活动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了解舞龙的外形特征,主动探究利用废旧材料自制舞龙道具的方法,利用班级活动为幼儿提供创造和表现的机会,同时根据幼儿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计划。教师也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探究,对中国舞龙文化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文化内涵、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五、结语

课程建设应以幼儿为本,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本源。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规划真正适合幼儿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建立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在《评估指南》精神引领下的新目标。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遵循幼儿生命成长的规律,充分利用和挖掘幼儿身边自然资源的教育因素,创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情境,依循季节与时令衍生故事课程,让幼儿在享受、体悟、对话的过程中,真正顺应天性而自然成长。

猜你喜欢

幼儿园资源游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爱幼儿园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欢乐的幼儿园
资源回收
爱“上”幼儿园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