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面结合:基于单元要素的革命文化课文实践学习策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为例

2022-07-21李泽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课文

李泽华

(宁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宁化 36540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组合方式安排了40 篇左右的革命文化课文,这类课文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所讲述的内容远离现实生活,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1]因此,教师要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把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单元要素为导向,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通过综合的语文实践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深度学习。让情感与思维、实践产生共情关系,将生活经验、实践经验与课文语言经验建立联系,[2]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内容、运用语言文字,更准确地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将语言信息与实践信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实现“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相互促进。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七律·长征》是其中的第一篇。基于此,开展以下语文综合实践学习。

一、个性自学,点面了解长征

课前的个性化研究学习,一是为学生做好知识、方法、情绪的储备,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二是更精准地定位自己的学习难点,以解决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学生对长征内容较为生疏的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其课前通过多种方法学习,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文赋能、降难、激趣。

(一)资料查询,建构长征整体印象

针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先查询相关资料,是语文实践学习常采取的做法,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准备更充分,内容联系更丰富,情感定向更顺利。关于长征的介绍,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长征知多少”,要求查找:长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为什么要长征?红军怎样长征?并完成“中央红军长征表”(见表1)。通过资料查找,对长征有一个面上的总体感性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表1 中央红军长征表

(二)走访参观,发现长征重点记忆

语文学习须重视理解内化与运用外化的有序循环、逐次提升,特别是通过生活实践、学习实践丰富外化的素材,搭建理解与运用的支架。宁化、长汀等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当地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印记。长征路上的战斗遗址、著名山河等,都是长征的重点记忆。可让学生参观长征纪念馆、长征纪念碑、英雄事迹展等红色景点,采访老红军、军烈属,了解历史事迹、英雄人物,瞻仰红色文物、战斗遗址等,完成“长征重点记忆表”(见表2)。与长征相关的人与事就在学生身边,具有教育感化人的现实说服力与意义,学生可以从长征的经过、战斗等重点记忆来感受长征的艰巨,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点上为学生学习课文定下情感定调,体现为用而学、学用互进的学习功能。

表2 长征重点记忆表

以上个性化学习,不仅是语文实践的尝试,也是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总结。同时,构成学生对长征的“点面结合”的认识,为单元要素的落实做准备。

二、品读感悟,体会点面效果

(一)解诗句,明事件

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是语文学习的底层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达到这一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透过表面意思理解文字后面蕴含着的含义,以及言外之意。《七律·长征》总共八句,文字并不难理解。在初读课文时,可结合课前的学习,拉近生活经验与文本经验的距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节奏。然后借助注释或查字典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资料了解诗歌的大意。重点应从“点面”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二万五千里长征,“远征难”可谓是难以计数,但是作者只写了哪些地点的哪些困难?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并通过“不怕”“只等闲”的理解,初步感悟以标志性地点发生的事件为代表,表现长征之困难及红军不怕千难万险的精神。

(二)品细节,悟情感

成功的细节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品质、增强人物艺术感染力的关键。诗歌虽然语言精炼,但其中仍然有细节的描写,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诗情。在“面”上,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红军长征经历的山水与困难,从而对“远征难”“万水千山”产生更直观的理解,并通过“不怕”“只等闲”,知道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在“点”上,则让学生根据地点,找出困难的具体情况与红军的态度(见表3),在认知冲突中进行品读,感悟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并体会对比的写法。

表3 长征地点感悟表

教学时,先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面对汹涌河水拦路、翻越高陡的山、醉汉相欺等时,会有怎样的内心想法与行为?再观看红军在“逶迤”五岭、“磅礴”乌蒙、“水拍云崖”金沙江、“桥横铁索”大渡河时面临敌军围追、天上敌机轰炸时的视频,对比自己刚才说的面对危险的行为,想象红军的反应会是怎样的?然后在“腾细浪”“走泥丸”“暖”“寒”的品读中,发现红军战士真正的反应。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是怎样做的?为什么红军和普通人不一样?让学生在普通人的“怕”与战士的“不怕”的反常中产生思考。最后辅以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介绍,感悟红军战士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以上教学环节,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制造冲突—化解冲突—重构平衡”的心理历程。[3]通过读诗句、说体会、想场面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句的意思和其中蕴含的情感,从一个个“点”上,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战斗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

(三)导朗读,识形象

诗歌的朗读,既要体现其节奏特点,又要体现语气变化、情感变化,从而体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在朗读时,不仅要根据每个诗句的特点,加强语气的指导,如“不怕难”的坚定、有信心,“远征难”的铿锵有力,也要注意诗句中的节奏变化。特别是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想,边读边想象画面,充满激情地朗读,从而读出面对困难时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豪迈气势,认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形象。并以拓展读的形式,让朗读更加丰富、精彩。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朗读指导:

1.奇偶句合作读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

2.问答读

师:五岭逶迤怎么样?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

3.反复轮读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

生2:腾细浪。

4.创新内容启发读

师: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翻过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攀越高耸入云的乌蒙山——

生: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巧渡惊涛拍岸的金沙江——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飞夺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翻越千里白雪的岷山——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观场面,认结构

课文的插图等场面是文中画龙点睛的内容,能对学习起定向或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课文用了艾中信的油画《红军过雪山》为插图,与课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照应。可引导学生先说过雪山的困难,再说课文中还写了哪些困难及如何应对?可用哪些词概括(远征难、只等闲)?以体会诗歌“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为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习作要求“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的学习与落实做准备。

(五)链拓展,比情怀

用好教材这一例子,引导学生从教材的学习中走出来,开展更广阔的正向与反向比较学习,需要教师进行链接与拓展。教学时,教师可先介绍毛泽东写作《菩萨蛮·大柏地》的时代背景,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诗句意思,然后重点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时思考这首诗与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在比较中感受伟人的豪迈胸襟与革命情怀,感悟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的点面结合写法。

三、课后拓展,延伸点面学习

语文学习要建立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语言经验的联系,并让彼此互相促进。这种联系与促进更多的是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的。课后的学习是在课堂学习后的进一步拓展与提升,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学习,体现学用结合。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还应融合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数学等。教师还要创设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的环境与支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长征”一诗的“点”上的学习引领学生达成诗词、革命文学、点面结合单元要素的“面”上的收获。

(一)诗词延学,比较中积累

教师要善于抓住诗词学习的方法或内容、表达形式等的一个个点,通过点的学习、积累,以达到面的积累、融合、拓展、提升。可以从《七律·长征》一诗点面结合的学习,延展到毛泽东诗词点面结合的学习,延展到一般诗词点面结合的学习,并为一般课文点面结合的学习,为语言运用、生活实践的点面结合做准备。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以长征及革命事迹为主题,写了大量的相关诗词。教师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供学生延伸学习。如长征前写的《如梦令·元旦》,长征中写的《清平乐·六盘山》,长征后写的《沁园春·雪》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比较与《七律·长征》一诗在表达情感、写作方法上的异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作者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豪迈精神,寻找、体会作者以点代面、点面结合的情感表现手法(见表4)。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其他长征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补充、对比,如《丰碑》《金色的鱼钩》等,让“不怕远征难”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还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为什么红军在宁化等长征出发地的革命事迹没有成为《七律·长征》一诗中“点”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表4 比较毛泽东长征主题诗词

(二)艺术作品,赏析中领悟

学习诗词,可以和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结合在一起。以长征或革命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为革命文化课文的综合实践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本课的学习中,可指导学生观看《十送红军》《绝命后卫师》等影视作品,欣赏《松毛岭之恋》《风展红旗如画》《长征组歌》等歌舞,对作品内容进行“点面”结合的赏析。《松毛岭之恋》《绝命后卫师》《十送红军》是点上的长汀、宁化、江西等地的长征作品;而《风展红旗如画》《长征组歌》则是分别以闽西红军子弟和全体红军战士长征经历的以点带面的作品,与《七律·长征》有异曲同工之效。让学生在形体艺术及声音艺术等方面感受红军战士的战斗精神,明白同样的长征精神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感受音画作品的“点面”结合手法。

表5 赏析长征主题艺术作品

(三)语言实践,运用中巩固

语文综合实践学习要体现语文性,即语言文字学习;体现综合性,即多学科、多种学习方式学习;体现实践性,即在做中学、学中做。概括而言,以多个学科知识、要素,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在学做结合中学习语言文字,提升人文素养,落实语文要素。在本课的学习中,可安排以下实践调研内容。

1.学科融合

一是在语文中融入其他学科内容,以其他学科的形式学习语文,加深对语言文字内容及人文精神的理解。如从数字了解长征:以长征的天数、长征的路程、长征出发时的人数和到达陕北时的人数编制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牺牲之大、战斗之残酷。如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一共368 天,共作战380 次,出发时约86000 人,先遣队到达陕北时约7000 人,长征行程25000 里。如果照这样计算,平均每天发生多少次战斗?平均每天牺牲多少人?平均每公里牺牲多少人?平均每天行军多少公里?二是根据语文学科内容,融入其他学科元素,形成创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如选择《长征组歌》的音乐片断创编舞蹈,绘制长征行进地图等。既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又促进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融合学习,丰富学习的方法,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可基于语言文字内容理解的正向模仿、创造运用,如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红军长征中的险山恶水,如六盘山、娄山关、腊子口、湘江、赤水河、乌江、夹金山、松潘草地等,仿写、改写《七律·长征》;或是表达方式运用,如点面结合写事写景;或是内容、人文的拓展运用,如搜集当地英烈故事、撰写英雄事迹、讲述英雄故事等;或是与之相关联的发散运用,如了解当地发展,撰写调查报告,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总之,要找到适合语言运用的点,让学生实践学习。

四、结语

根据革命文化课文的单元要素与语言特点,组织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转变学习方式。这样不仅能落实单元点面结合的“语文要素”,也能在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语言经验中建立联系,拉近革命文化课文与学生理解能力的距离,落实点面结合的“人文主题”内涵。同时,通过点面结合的课文内容的学习,学会点面结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课文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背课文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