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昌夏布发展与当代设计传承

2022-07-20郭亚楠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夏布荣昌

郭亚楠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67

夏布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的传统布料,其编织技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古代纺织文明,更延续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底层色彩,被称为中国古代纺织品的“活化石”。荣昌夏布作为巴蜀地区最富特色的文化产物,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其编织工艺入选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国家文化部指定颜坤吉、宋树牙等人为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历史上的荣昌夏布

(一)历史渊源

关于夏布的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和战国时期,江西的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垦植和手工纺织。近代中国苎麻的种植分布广泛,世界苎麻量近90%产自中国,因而国际上苎麻又名“中国草”。目前我国夏布主要生产基地位于湖南浏阳、江西新余和重庆荣昌。汉朝就有关于“蜀布”的记录,《新唐书·地理志》载,“昌州划分四个县:大足、昌元、静南、永川,而这四县当中唯昌元县(今荣昌)盛产麻布”。明末清初,人口迁徙带来了种麻技术,又和当地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结合,不断融合发展直至清朝中后期才形成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清末有以家族为单位的晋商贩运,远销省外。民国时期,年产近70万余匹,大都靠外销出口至亚洲各个国家,少有本地买卖。

(二)地理环境及自然要素

荣昌隶属于重庆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小,全年温和湿润,降雨量充沛且分布较为均匀,降水量可达1200毫米。荣昌夏布生产以盘龙镇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土壤偏酸化,PH值适宜苎麻生长的要求。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苎麻纤维含量高,利于挽成线。流经镇内的濑溪河河水清澈,在观音桥一段水流缓慢,河滩宽长,是漂布的最佳地方。

二、移民后对荣昌夏布的影响

明末清初,长达 37 年的拉锯战,加之后来的灾荒、瘟疫,巴蜀土著居民所剩无几。清廷颁布一系列“安民”、“惠民”政策激励周边地区,移民入川,加之交通便利,四川境内不仅有三条陆路干线、五条古道支线与外界交往,水路也与长江相通,为移民迁入提供了条件。

(一)推动了荣昌夏布生产的复兴

织造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巴蜀掌握夏布织造技艺的土著居民已经少之又少。移民运动输入大量劳动力,客家纺织匠和布商也就对夏布技术的提高和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人背井离乡,为了快速适应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生存环境,他们便沿袭了原居住地农商并重的传统,这样织造和售卖夏布就成为不少客家移民的主要经营业务。隆昌《薛氏族谱》明确记载:“广东兴宁县的薛学仁于乾隆七年(1742)入川后,在隆昌县南街,织布习圃为业,薛达升在隆昌南关外贷资本十千文,开设机房”。[1]“康熙六十年(1721),广东兴宁入川的范君会雍正五年(1727)入川后,在荣昌贩布耕田十六载,靠着积累的钱财到川北罗江购置了大量田地”。[2]“乾隆三十九年(1774),广东长乐移民周相星在叙州府小南街开设了丰顺店,是当地最早经营夏布的商铺”。[3]从地方县志足以看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使夏布技艺与文化得到了复兴,织麻技艺也以客家聚居地为中心陆续向四周扩散。

(二)加速了巴蜀经济结构的重组

客家移民作为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团体,奉旨入川途中有着商旅络绎不绝、随行随落户的独特风貌。史料记载,当时荣昌县“原三千六百一十七(3617)户,一万五千八百三十一(15831)口,嘉庆元年以后新增和原来共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一(33381)户,男四万八千七百一十六(48716)丁,妇四万四千八百八十二(44882)口,共九万三千五百九十八(93598)丁”。[4]移民与土著、移民与移民之间,由于生存发展的需求以及销售门路狭窄,同行之间必定会产生利益冲突,有冲突就会有竞争。良性的的竞争意识、不同文化交融等诸多因素长期影响,这些因素逐渐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结构的快速重组也同样伴随着文化的振兴与多元化。

明末清初时期手工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之间尚未有明确划分,农民亦是传统手工艺生产者,两手一把抓,白天种植作物,夜晚踩机织布。荣昌夏布本是农民日常生活用品的身份,并没有用作经济来源。典型代表就是该县盘龙镇一带,这里的农民在结束一天劳作后,用所种植的麻来制作衣物等,除下家用剩余的赶集自销,产量不大。乾隆后期国家局面相对稳定,人民不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生产力水平也逐年恢复。直到嘉庆、道光年间,乡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手工业慢慢从农业中剥离,夏布才走向专业生产道路,所谓的“匠人”“工匠”称呼由此产生。

(三)促进了手工艺传承方式的转变

过去统治阶级才有在学府读书识字的权力,农民阶层可能一辈子也不识字,夏布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又是农民之中流传的民间文化,所以很多种类的手工艺没有书面文字记载,主要传承方式是在血缘与口头建立起来的师徒制。

1.口头传唱方式的兴起

人类是群居动物,当生存环境不利己时往往会抱团取暖。让一些外来族群在完全陌生的地方落地生根,本能驱使会以群落模式聚合生活生产。如“湖广填四川”远道而来的客家人倾向选择与故土地形相似的高地丘陵,荣昌盘龙镇便成为首选,在此安营扎寨以维持族群特性。这样的选择有效保护了客家方言作为文化象征,从此便在荣昌盘龙镇形成了一个以讲客家话为主导的群落。夏布编织只能在农民结束一天的辛苦劳作后开始,加之是一门需要手、脑、脚全身协作配合的手艺,所以时刻要处于清醒状态,为此许多客家人自创了“夏布歌”来消除疲倦,这些歌多以夏布织造的过程、技艺作词,用方言代代传唱至今。

2.血缘传承与师徒传承

封建社会时期家族内部等级森严,血缘关系就成为一个庞大家族中最看重的,亦是确保手工艺不断流的最古老的手段。以族群内部传播为主的方式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移民到巴蜀地区的客家人自然而然地形成集中的生产生活模式,因此移民后的夏布织造技艺也不尽相同。

受儒家哲学思想主张的影响,中国人从古至今沿袭拜师学艺的传统。师徒传承制就是与经验丰富的师傅在日常工作中密切接触、共同做事、讲解示范,提升资历尚浅的学员(徒弟)的智能与技能,实现知识共享。光绪三十年(1904),四川总督提议并开设劝工总局,招募良工巧匠任工艺教习。“计有职工 63 人,其中:艺师及工匠 56 人,服役 3 人,办事人员 4 人,常年开设及雇技工、招有工徒”。[5]这时的拜师学艺不同于旧时学徒因师傅精湛技艺慕名而来,而是因政府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市场需求等客观原因,形成工作中的师徒关系。

三、荣昌夏布的当代开发利用

荣昌夏布带着移民文化基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用途。物质匮乏的年代,因其价廉物美且透气性好的特点,常被用于衣物的制作。温饱有基本保障后,除服饰外如图1,荣昌夏布开发出了夏布画、折扇等具观赏性的新产品,如图2、图3。当时间流转至今,因新型材料的不断涌出等原因,导致夏布织造这一传统手工艺出现失传的危机。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号召对荣昌夏布进行传承与保护,不同学术领域相继做出不同思考。在当代设计领域,对荣昌夏布与设计相结合的要求已不单单是生搬硬套,而是提炼、凝缩夏布语言后,再用极具艺术表现的手段,将其溶入现代生活环境中。

图1

图2

图3

荣昌夏布的当代发展不仅可以依靠服装、产品等设计衍生品的再开发,而且可以通过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传递一种自然、古朴的生活文化。室内环境包含多个组成要素,因而探讨如何通过室内艺术设计实现对荣昌夏布的当代开发利用,从组成要素的角度分门别类来分析的话可实现性更强。我们通常认为室内环境构成要素包括天、地、墙、灯具、家具、配饰等。这些要素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基础装修中作为固定元素出现,很少能直接采用手工艺原作。二是作为后期可自由移动的室内构件。夏布在室内应用的可行性更偏向后者,因此通过当代室内设计对夏布开发利用可以从灯光、家具、配饰以及墙面合理分析。

现今,灯具在室内设计中已不仅是起到照明作用,更可以成为一类装饰品。其材料的应用十分宽泛,夏布不同于玻璃、钢铁等材质,以天然、质朴的视觉特点丰富了灯具物料的种类。夏布质地轻盈,能很好地应用到各式灯具设计上,可以减轻灯具自身在结构上的负荷。色彩、材质的不同,应用到灯具中时,会为灯具透光度带来不同的影响,也为在同样照度的前提下对空间光影变化提供多样性,使得夏布在灯具中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可塑空间。夏布这种半透明的材质,不仅保障了灯具的功能性,同时营造了柔和、温润如玉的气氛,在心理上也让人们更加放松,并且通过造型,人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对荣昌夏布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如图4所示,此款屏风式的落地灯,大面积运用了染色夏布。不同色彩部分的夏布对光的传递是不同的。因此,这款屏风式的落地灯所营造出的不同光的层次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图4

在室内空间中与我们接触最为密切的非家具莫属。一方面它能够让人们更有效且合理地利用空间,另一方面有着美化空间、提升品质的作用。其色彩、造型、使用功能、舒适度是设计的首要问题。因此,荣昌夏布与家具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造型,尝试性将夏布织机、工具等文化符号进行适当的概括和简化,传递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例如,可以把夏布织机的形状剥离、重组设计成懒人椅;也可把茶几与绷架结合起来,应用于两侧;再或将典型的羊角架与置物架相结合,既保留了文化,也保证了功能。其次是材质,夏布纤维十分坚韧,比棉纤维大七到八倍。同时,其纤维有叮咛、嘧啶等微量元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起到抑制效果。可用在与皮肤接触较多的沙发、床上用品等,如图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色彩。空间色彩可划分为背景、主体和点缀,家具在空间体量上仅次于天地墙,其颜色、明亮、多少等,都对环境风格、舒适度有着重要作用。夏布本身素色可发挥空间极大,根据家具的大小、位置、作用可随意调整,既可以作为一种主题色与空间的主题相协调,也可以作为陪衬的点缀色彩,营造出和谐的视觉空间。

图5

配饰作为室内环境中的神来之笔,从小小的杯垫、烟灰缸,到窗帘、靠垫、桌旗的配置,无一处不纳入设计范畴,适当且精巧的点缀,可以活跃空间的氛围。对夏布在配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空间设计会选择一个特定的色彩作为主导色,从主导色入手选择同一套主题风格的夏布材料对桌布、杯垫等进行设计,也可以对壁挂、地毯、窗帘等加以设计,构建一种和谐的设计效果。夏布在大色调中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艺术效果,增强家居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协调。 其次,可以尝试性将传统纹样进行适当的抽象和简化,具体应用在夏布绣上。例如,在新中式风格中融入一些龙凤、祥云和牡丹等纹样,促使其在传统的装饰风格上彰显出一种现代的艺术气息。如图6,采用金鱼作为图案素材,利用传统刺绣手法将夏布赋予杯垫功能,寓意金玉满堂,别有趣味。

图6

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占据空间大,视觉面积也不小,除安装墙板、壁纸等基础装饰手法以外,常见的修饰方法可以直接采用艺术作品如绣品、挂画、挂毯等。夏布融入墙面设计的思考,较具可实践性的一种创新手段是提取夏布本身粗制的材质肌理感作为元素,以墙绘的形式拓印在墙面上,增加空间的灵动性的同时基于夏布本身可染可塑造的特点,在进行拓印前,浸染不同色彩再塑形状,使得墙面与整个空间的多样性可随意融合,使空间内的人们切身体会到夏布的材质美。

夏布文化与室内环境是一种共生关系。在与当代室内环境相结合再设计、再使用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复制文化元素的表达,而应该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提炼,再加上合理的形态提取、融合,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夏布传承与发扬出现停滞不前的困境,而且可以提高室内环境设计产品的附加值。

结 语

由于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商业理念在社会文化共识中不断渗透,,荣昌夏布同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面临形式严峻的生存与保护问题,且尖锐矛盾仍在不断凸显。这些问题与矛盾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荣昌夏布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无论是其自身还是对它的研究都面临诸多困难。那么,怎样去对荣昌夏布有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就成为保护和研究最重要的切口。目前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夏布技艺传承的重要性,这一现象是可喜的,但想要真正成为百姓耳熟能详的用品,除了可以从室内设计、服装等领域来发现夏布的更多价值,在探索夏布的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要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让夏布成为设计中不可替代的元素,那么夏布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注 释】

[1]参见:隆昌.《薛氏族谱》

[2]参见:罗江.《范氏族谱》

[3]参见:宜宾.《周氏族谱》

[4]参见:光绪《荣昌县志》卷四“户口”

[5]参见: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轻工志(上).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夏布荣昌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冰山
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
夏布遇上扎染
中国(重庆)眼镜产业园推介会在荣昌顺利举行
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
伍艳辉 作品
荣昌夏布创意时装亮相北京
浅谈浏阳夏布文化传承的困境以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