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思想,发展中华陶艺

2022-07-20李茂宗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永康陶艺景德镇

李茂宗

我是1972年去的美国,当时我从台湾到美国做巡回展览,就定居下来了,因为我觉得在美国从事现代艺术比较重视一点,在台湾人们对现代艺术是不太重视的,所以我毅然决定在纽约待下来了,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后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以顾问的身份到中国去讲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给我的任务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未开发的国家,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各行各业,都要帮助中国各项的发展,那么主要的任务就是陶瓷艺术产品这一块,帮助中国把它振兴起来、恢复起来。

景德镇是很有名的,是陶瓷之都,China就是陶瓷的意思。在台湾读书的时候我们一直非常想去景德镇,刚好在美国有这个任务要到中国去,我就非常高兴。我记得是1985年第一次到北京,1986年中国国务院文化部邀请美国的一位艺术家到中国访问,我记得有到大西北去敦煌考察,然后到上海、到黄山,我就脱队从黄山到景德镇去了。那时候我不认识景德镇的朋友,当时我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了著名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他认识周国桢,帮我写了一封介绍信,我就拿了这个信到景德镇去,后来周老师就带我到陶院去,当时见了陆院长和吴天保老师,他当时是系主任,那时候也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一个座谈会。

1986年,李茂宗先生及夫人参观“古窑”

1987年,国务院轻工业部邀请我举办一个全国性的中国陶瓷产品设计与陶艺创作的讲习班,在怀柔县,那时候轻工部是主管我们全国的陶瓷这一块,我记得吴天保老师也参加了这个讲习班,会后吴天保老师就邀请我说到我们学校来讲学两个礼拜。所以,轻工部这个讲习会以后,我就跟着吴天保先生从北京坐飞机到景德镇。我记得景德镇那一次要先到南昌,再从南昌坐车到景德镇,好辛苦,每次就要四五个钟头,一路很颠簸,那个路况也不好,我们在路上有耽搁,陆院长在校门口等,我真的很受感动。

1987年10月,李茂宗来陶院讲课,摄于陶院大门前(左起:吴天保、周国桢、陆文隧院长、李茂宗、林云万副院长、黄求古书记)

那时候,我和吴老师开始熟悉起来,因为上次来是很匆忙的。1987年那时候我们交谈了很多,我们在北京研习会也交谈了很多,对吴老师的作品也好,对他的思想也好,看他的艺术创作的思维,我都是非常敬仰的。我记得我在景德镇看到他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而且基本功很扎实的陶瓷雕塑家。在陶院我所观察到的陶瓷雕塑家,我认为吴天保老师、姚永康老师、周国桢老师,这三个人是景德镇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都是从传统中创新的,作品非常好,而且基本功也很扎实,但是,当时他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是不太了解的,因为现代陶艺创作跟传统陶瓷创新的概念还是有点区别的,从理念上、还有制作方面是有点区别的。

我在景德镇上了课,然后又到北京、上海推广现代陶艺,又到武汉去,当时并不受大家的欢迎,不受大家的认同,但是吴天保老师他很接受,他领悟力很强,吴老师他对现代陶艺的概念比周老师感悟的更多一点,陶院美术系几个老师当中吴天保老师还有姚永康老师对现代陶艺比较热衷,比较能够接受,周老师他比较保守,当时我还跟他辩论过,周老师说我这个就是现代陶艺,我说你这个是翻模,不是陶艺,是工艺品啦,我还当场跟他辩论,所以,那时在陶院氛围里对现代陶艺还是有些排斥的。

有一次我在雕塑瓷厂,找了吴老师、周国桢、姚永康,还有年轻一辈的老师,有十几位,我召集(他们)在雕塑瓷厂,我跟刘远长讲:“刘厂长你也参加,我来示范给大家看,什么叫做现代陶艺?现代陶艺创作要有灵性,要有泥的质感和肌理效果,比如说我亲手掌握,把肌理弄得粗犷产生一种肌理的效果。”那时候我在雕塑瓷厂,大概有两三天的下午,我让大家来研讨切磋,互相观摩。我在做的时候施于人老师都跑来了,他也参加了,他看你们怎么都没有邀(请)我的哎?我说施老师来来来,你也来玩一下泥巴吧,姚永康当场就讲今天要放鞭炮了。

我的任务就是要把现代陶艺传播到中国大陆,并推广出去,那么我要从思想上与大家来沟通。有一年我从广州到石湾讲学完了以后回到台湾,准备返回美国要经过香港,我记得香港文化促进中心要我到那里开一个个展,那是1987年年底,半年前他们就已经邀请我,后来主办的年轻人,我忘记名字了,他说李老师你能不能办一个个展,我说能不能不要办我的个展,办一个联展,联展就是请我们国内的学者专家,比如说吴天保老师、周国桢老师,还有中央美院,湖北美院的李正文老师,大概国内邀请了十多个,还有台湾地区的宋龙飞、王修功,美国的周芳、许家光都从美国来参展。1988年,我们在香港举行了一个华人的国际陶艺研讨会,以华人为主,我们中国的陶瓷艺术很传统,怎么样跟世界的现代陶艺来接轨?我们国内的学者有什么看法,大家每人写一篇论文,我记得吴天保老师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每人带了几件作品去展览,吴老师也带了几件,那个展做得很轰动,香港的主流媒体都做了报道,我记得吴老师都接受了香港电视媒体的专访,还有《文汇报》都做了专题报道。

1988年11月10日,“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行,前排左起:颜钜荣、黄炳光、组委会工作人员、梅文鼎、黄雅莉、吴天保、周国桢、梅健鹰、文楼、翁国祯、李茂宗、王修功、庄稼,后排左起:周方、李梓良、宋龙飞、杨永善、吴让农、许家光(文字由李茂宗先生提供)

1988年11月10,“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联展现场,嘉宾在吴天保先生作品前合影,左起:吴天保、李茂宗、翁国祯、吴让农、刘国松(文字由李茂宗先生提供)

我们还在香港理工大学陶瓷专业举办了一天的工作坊,吴天保老师他表演了雕塑速写,我在景德镇就看他做过,我跟他说你这个要在香港露一手,他说没有问题,他几分钟就做出来一个人像、动物,快速的雕塑速写,这是他最拿手的,与会的人士大家拍手称道,媒体也报道了,所以那一次1988年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的展览对我们中国陶瓷发展,尤其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

艺术家们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作坊”

右下二件为吴天保先生的现场速塑作品《时装》《狮子》

传统陶瓷要不断创新,更要走向世界,必须向现代陶艺的方向发展,我很欣慰这个会对全国现代陶艺的影响和推动,尤其是在陶院的吴天保老师,当时是系主任,他极力推动,并率先在陶院美术系开创了现代陶艺课程,对现代陶艺教学的开创做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很重要。而且他本身对陶瓷雕塑有深厚的功力,并且敢于突破传统,追求创新,他的作品非常值得大家来欣赏。

1987年10月,李茂宗、周国桢、钟莲生、姚永康及学生在美术系大楼旁合影

猜你喜欢

永康陶艺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永康日報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店小二”王永康,这个月可真忙!
“疯狂”的陶艺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