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针钩刺针对慢性颈腰背筋膜炎阳性反应点的疗效分析

2022-07-18刘洪涛冯彩凤

江西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毫针膜炎压痛

刘洪涛,冯彩凤

(江西省上饶市立医院针灸推拿科,上饶 334000)

目前对于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如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1]。常规西医治疗虽然可缓解患者疼痛,但长期治疗效果一般。中医认为,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属于“痹症”、“经筋病”等范畴,病因在于“风、寒、湿”三邪,或外伤、劳损导致的营血滞涩,使血不荣筋、筋肉挛缩[2],气血瘀滞贯穿该病的始终,因此对于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为通畅气血、舒筋止痛。针刺属于中医常用治疗方式,毫针钩刺的刺激可使患处气血通畅,改善病灶周围血液循环,缓解疼痛[3]。鉴于此,本研究着重分析毫针钩刺针对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阳性反应点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180例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50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5.99±1.50)岁。对照组中男39例,女51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45.70±1.4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诊断标准。西医: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颈肩腰背痛、颈肩腰背部肌肉紧张及活动受限,X线片显示颈、胸、腰椎及关节无异常或轻度骨质增生。病程大于1个月;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气血凝滞证诊断标准,主症为局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次症为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舌脉为舌暗苔少,脉涩。(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近期未接受相关治疗;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合并皮肤病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心肺功能不全者;糖尿病、高血压未有效控制者;有出血倾向者;合并意识障碍。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毫针治疗:颈项部肌筋膜炎患者取坐位,腰背部肌筋膜炎患者取平躺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统一毫针针刺常规穴位(颈项部取颈夹脊、局部阿是穴;腰背部腰背夹脊、肾俞、大肠俞,连及臀部环跳、局部阿是穴),针刺以酸、麻、胀、痛为得气,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观察组采取毫针钩刺针治疗:患者准备姿势与对照组相同,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穴:(1)局部压痛点;(2)结节点指的是皮肤或皮下出现结节状或条索状疙瘩状物;(3)脉络点针具0.35 mm×40 mm针灸针,针具特殊处理,操作手法局部消毒后针灸针刺入皮肤下,捻转至滞针状态进行前后左右摇摆并向后牵拉退出皮肤,将缠绕在针体上纤维带出皮肤并剪断即可。两组患者均治疗10次。

1.4 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于治疗前、治疗第1次,第3次、第10次时评估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同时各项按尼莫地平评分法计算疗效指数。临床痊愈:计分改善在96%~100%;显效:计分改善在75%~95%;有效:计分改善在30%~74%;无效:计分改善<30%。(2)不同疗程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压痛积分[5]、功能障碍积分[5]:于治疗前、治疗第1次,第3次、第10次时评估患者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VAS共计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明显;压痛积分:正常记0分,最大活动及重压时无疼痛;轻度记1分,被动活动不受限,但重压时有疼痛;中度记2分,活动轻度受限,同时重压时有疼痛;重度记3分,被动活动严重受限,重压时有疼痛且退缩;功能障碍积分:正常记0分,可进行各种活动;轻度记1分,可从事正常活动但关节活动不灵活;中度记2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但生活自理;重度记3分,活动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3)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疗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第1、3次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第10次临床痊愈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0次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不同疗程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第1次、第3次、第10次时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第1次、第3次、第10次时,两组压痛积分有所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功能障碍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观察组共1例发生(1.11%)不良反应,其中1例晕针,对照组共2例发生(2.22%),其中共1例局部血肿,1例晕针,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表1 不同疗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主要由于寒冷、潮湿及慢性劳损使颈腰背肌筋膜及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引起,目前对于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可减轻患者局部炎症,缓解疼痛,但长期治疗效果一般,且易发生不良反应[7]。因此,临床仍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在中医中属于“筋伤”、“痹症”范畴,认为该病主要由筋脉受阻,脉络失于温养,气血瘀滞,而致经络痹阻,筋膜不和,从而致病[8-9]。《灵枢·九针十二原》“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据《灵枢·经筋》记载:“人始生,……,脉道以通,血气乃成”,《素问·皮部论》中记载:“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由此可见,针对筋脉是治疗本病的重点。毫针是中医常用治疗手段,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改善患者局部血流,促进组织灌注,濡养筋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第1、3次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第10次临床痊愈例数高于对照,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第1次、第3次、第10次时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毫针钩刺针治疗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阳性反应点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分析其原因在于,毫针钩刺针属于特殊的针刺工具,兼顾了针灸与钩针的双重疗效,通过捻转提拉牵引皮下浅筋膜并将部分浅筋膜纤维带出皮肤切断。从而疏通局部壅塞,起到松解粘连、蠲痹通络、祛瘀散结的功效[10-11]。因此在缓解疼痛、调整功能上,优于常规毫针疗法。同时据相关研究显示,阳性反应点属于神经于进入肌肉位置的功能障碍[12-13]。而毫针钩刺针通过捻转提拉牵引的手法,刺激皮下浅筋膜反射性的松解颈腰部粘连的软组织,从而改善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压痛等临床症状,提高疗效[14-15]。同时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表明毫针钩刺针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但具体安全性还需临床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毫针钩刺针能够有效缓解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表2 两组不同疗程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不同疗程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比较(±s,分)

组别 疗程 VAS 压痛积分 功能障碍积分观察组(n=90)对照组(n=90)治疗前第1次第3次第10次治疗前第1次第3次第10次F组间 P组间F时点 P时点F时点·组间 P时点·组间---6.00(5.00,600)4.00(3.00,5.00)3.00(2.00,3.00)1.00(0.00,1.00)6.00(5.00,6.00)5.00(5.00,6.00)4.00(4.00,5.00)3.00(2.00,3.00)189.481,P<0.001 1154.738,P<0.001 69.763,P<0.001 1.00(1.00,1.00)1.00(1.00,1.00)0.00(0.00,1.00)0.00(0.00,0.00)1.00(1.00,1.00)0.00(0.00,1.00)0.00(0.00,1.00)0.00(0.00,0.00)2.798,P=0.096 261.374,P<0.001 10.414,P<0.00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2,P=0.650 33.017,P<0.001 1.234,P=0.297

猜你喜欢

毫针膜炎压痛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