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血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

2022-07-18聂雪丽

实用临床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胆红素血型

聂雪丽,柴 宝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输血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生儿溶血症(HDN)是由母体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母体产生lgG抗体并穿透胎盘屏障对胎儿红细胞产生破坏作用而引起的溶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非生理性黄疸、贫血等,严重者可继发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1]。早期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补充患儿体内抗体含量,是阻断HDN继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部分患儿仍会出现再次溶血现象[2]。换血疗法通过输入大量洗涤红细胞和血浆,清除有害物质、降低致敏抗体浓度发挥治疗作用[3]。近年来,关于丙种球蛋白和换血疗法单独应用于HDN治疗效果研究颇多,但二者联合应用的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通过对二者联合使用及丙种球蛋白单独使用治疗HDN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HDN治疗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HDN患儿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9例,男20例、女19例,胎龄37~40周、平均(39.67±1.05)周,出生体重2.54~4.03 kg、平均(3.42±0.34)kg,顺产21例、剖宫产18例,出生时Apgar评分8~10分、平均(9.12±0.41)分,Rh血型1例、ABO血型38例;观察组39例,男18例、女21例,胎龄36~40周、平均(39.52±1.14)周,出生体重2.61~3.89 kg、平均(3.36±0.43)kg,顺产20例、剖宫产19例,出生时Apgar评分8~10分、平均(9.28±0.36)分,Rh血型0例、ABO血型39例。2组患儿的性别、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

1.2 病例标准

入选标准:1)经Coombs试验、抗体释放试验确诊为HDN;2)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达到换血疗法标准;3)日龄≤7 d;4)母亲与患儿存在Rh或ABO血型不同;5)患儿足月分娩且为单胎妊娠。排除标准:1)患有先天性疾病或发育不良、畸形、家族遗传病者;2)合并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者;3)高胆红素脑病者;4)有窒息、脑缺血、缺氧史者;5)早产儿、巨大儿、低体重儿;6)对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以补液、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2组均予丙种球蛋白(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90804)0.4 g·kg-1静脉输注,1次·d-1,根据血清TBIL水平变化持续治疗1~3 d。观察组加用换血疗法,ABO溶血病患儿选用O型洗涤红细胞、AB型血浆,Rh溶血病患儿选择ABO、Rh系统均与母亲同型血液,换血参数设置:总量160~180 mL·kg-1,速度150 mL·h-1,换血持续时间2~3 h。以上所有治疗过程均需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及不适症状。如治疗结束后TBIL水平>204 μmol·L-1或发生再次溶血,则考虑再次采用换血疗法。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2组症状改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血生化指标、神经行为能力、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血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公司)测定患儿血清TBIL水平、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含量。2)神经行为能力: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量表对患儿行为能力进行评估,该表总分为0~4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神经行为能力越好[4]。3)并发症:包括胆红素脑病、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二次溶血等。4)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发热、尿素氮增高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均P<0.05)。见表1。

表1 2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TBIL水平均显著下降,RBC、Hb含量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明显(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2.3 2组NBNA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BNA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升高更为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NBNA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若无法及时控制血清TBIL水平,游离胆红素会穿透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功能发育[5]。换血疗法和丙种球蛋白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方法。换血疗法可以快速清除患儿体内的游离胆红素、炎性介质、致敏胆红素,改善黄疸症状,降低免疫应答。据报道[6],换血疗法的胆红素清除率可达50%,致敏红细胞清除率可达85%,是HDN急救的有效措施。此外,快速输注RBC还能积极预防和纠正HDN引起的贫血症状,改善预后[7]。丙种球蛋白输注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可以通过提高患儿体内lgG含量发挥免疫作用,阻止RBC被继续破坏。同时,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还可以补充可以与吞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Fc段,增强吞噬功能,纠正免疫缺陷[8-9]。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血清TBIL水平均显著下降,RBC及Hb含量、NBNA评分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和行为能力评分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纠正过高的血清TBIL水平,提高RBC和Hb含量,减少神经系统和脑损伤,改善患儿的认知行为,且联合使用换血疗法临床效果更佳[9]。丙种球蛋白与换血疗法联合使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不仅可以快速清除致敏红细胞、抗体和游离胆红素,降低血清TBIL水平,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阻止RBC破坏和Hb分解,提高治疗效果,快速缓解黄疸症状,预防神经系统及大脑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然而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因患儿个体差异存在不同,会存在溶血阻断失败的可能,而换血疗法过程中会由于输血不耐受或操作过程不规范引起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二者联合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11-12]。

综上所述,采用换血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HDN疗效显著,可以显著降低TBIL水平,提高RBC、Hb含量,快速改善症状,减少神经系统、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胆红素血型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
其他动物有血型吗?
血型打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