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比较

2022-07-18孙家赓

大医生 2022年13期
关键词:电切术分型结肠

孙家赓

(扬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扬州 225012)

结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病,其病因复杂,涉及炎症、遗传、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结肠息肉不仅可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具有恶变风险[1]。目前,手术治疗是结肠息肉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往有关结肠息肉手术的报道较多[2]。其中高频电切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对治疗结肠息肉效果肯定[3]。近年有报道显示,高频电切术后存在出血和穿孔风险[4]。另外,随着微创技术进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也被用于临床,EMR通过向息肉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隆起并与固有肌层分离,从而为切除息肉和黏膜下层创造条件[5]。本研究探讨EMR和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扬州东方医院收治的42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MR组(20例,行EMR)和电切组(22例,行高频电切术)。EMR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65.48±8.02)岁;息肉直径0.5~2.0 cm,平均息肉直径(1.22±0.38)cm;总息肉32个,内镜下分型系统(NICE)分型:Ⅰ型19个,Ⅱ型13个。电切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64.21±10.36)岁;息肉直径0.5~2.4 cm,平均息肉直径(1.19±0.42)cm;总息肉38个,NICE分型:Ⅰ型23个,Ⅱ型15个。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息肉直径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扬州东方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胃肠病学》[6]中结肠息肉的诊断标准,均经内镜和病理活检确诊;②临床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③均在扬州东方医院接受结肠息肉切除术。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者;②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心肺基础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精神意识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12 h禁食,进行常规肠道准备。手术时患者取左侧卧位,置入日本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72220671,型号:CV-290型),在镜下明确息肉部位、大小及有蒂无蒂情况。EMR组:在息肉病变边缘1~2 mm的黏膜下层经内镜注射0.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62,规格(支):1 mL∶1 mg],剂量标准:息肉直径≤1.0 cm者注入1~3 mL,息肉直径>1 cm者注入3~5 mL。以使病灶隆起、并与固有肌层分离为准。待隆起后,将微创一次性圈套器(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011647,型 号:MTN-PFS-A-10/18)套 入隆起病变外2~5 mm处,吸引和收套同时进行,放弃可能被套入的肠壁肌组织。设置切除参数:采用单极脉冲电切模式、功率30~60 W、凝固功率40 W。确定后通电切除,对于息肉病变较大者,可多次进行圈套切除。电切组:在明确病变部位和形态后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011647,型号:E-15/23)对息肉进行电灼切除。切除后,两组患者需逐一观察创面是否有组织残留或出血,对于有出血者可局部喷洒0.01%盐酸肾上腺素,严重者可给予钛夹夹闭。术后将切除的病灶息肉送检,明确病理分型,术后患者均需卧床,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和病理分型。完全切除:切缘距病灶边缘≥2 mm,不完全切除:切缘距病灶边缘<2 mm,残留切除:切缘仍存病灶组织[7]。病理分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热灼伤。④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疼痛水平。分别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及术后1周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水平,VAS评分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8]。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行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和病理分型比较 EMR组患者息肉完全切除率稍高于电切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51,P=0.110);两组患者息肉的整体切除效果和结肠息肉病理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和病理分型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电切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电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x)

2.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 EM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EMR组1例患者给予钛夹夹闭,电切组患者均进行电凝止血,并局部喷洒肾上腺素盐水,24 h内出血停止。热灼伤者均较为轻微,给予局部碘伏消毒处理,逐渐治愈。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围术期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3 d及术后1周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1 d,且EMR组低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围术期VAS评分比较(分,x)

3 讨论

结肠息肉癌变率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更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独立高危因素[9]。因此,对于结肠息肉患者多主张尽早行息肉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改进,能识别微小息肉,且可实现诊疗同步,较CT影像、钡灌肠具有显著优势,在结肠息肉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0]。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术式之一,因其具有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备受临床医师青睐。对于多发性息肉,高频电切术可采用分次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病灶。但近年报道发现,高频电切术患者术后存在延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风险[11],这可能与息肉病变形态复杂、术者临床经验不足有关。

EMR将内镜高频电凝切除与内镜黏膜注射技术结合。与高频电切术相比,EMR采用黏膜下注射的方法使息肉病变隆起并与固有肌层分离,再将息肉与黏膜下层一并切除,不仅能将单纯内镜下难以发现和切除的广基息肉切除,还可提高根治效果,尤其适用于平坦型息肉病变患者。本研究也显示,EMR组患者完整切除率稍高于电切组,提示EMR较单纯高频电切能提高切除效果,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另外,本研究EMR组患者采用冷圈套器进行息肉切除,冷圈套器具有切割力强的特点,有助于更好抓取息肉,进行完整切除。本研究也发现,EM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电切组显著降低,也证实EMR更具安全性。另外,本研究发现,EMR组患者术后1、3 d和1周时VAS评分低于电切组,且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电切组,提示EMR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这也可能与EMR具有较高安全性有关。

此外,本研究也发现,EMR组患者术后也存在热灼伤和延迟出血病例,提示对于EMR患者,也需警惕并发症风险。术中应注意在内镜下仔细观察,探明息肉位置和大小,避免电切过度。同时应注意对术者的培训,提高术者操作水平[12]。对于术中裸露的血管,即使未出血,也应给予预处理,以解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潜在诱因[13]。对于创面出血的广基或粗蒂息肉患者,采用钛夹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术后出血,还可起到病灶标记作用[14]。

综上,EMR较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效果可靠,且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特点,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猜你喜欢

电切术分型结肠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效果观察
肺炎克雷伯菌RAPD基因分型及其与氨基糖苷类药敏分型对比研究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电切术在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CT三维及X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可靠性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
一例猫巨结肠症的诊疗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