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13杨淞博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验班功能性体育教师

杨淞博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学生是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为了增强中学生体质,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要求中学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不同,它的核心要素是“功能性”,符合运动项目的实际需求,能使中学生的训练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能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训练思路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搜集相关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0年4月向某中学初二A班和B班的60名中学生(均为男生)发放“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对调查中学生的年龄、训练年限、运动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统计。另外,向体育教师发放“学生在功能训练期间的表现调查表”,对中学生训练期间的出勤率、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等进行调查。

本文的实验对象为某中学初二A、B2个班级的60名中学生(均为男生)。将A班设为实验班、B班设为对照班。2个班级的60名中学生年龄、训练年限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根据《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对2个班级的6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显示2个班级的中学生在平衡能力、核心力量与稳定性、柔韧素质等方面也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时间为3个月。2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由同一体育教师开展。

(1)实验前期准备。实验前,开设“功能性训练实验前期指导课”,向实验班中学生讲解功能性训练的理论知识,介绍功能性训练的周期、训练安排、训练目标、训练原则。体育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解决中学生对此次功能性训练实验的疑惑。向对照班中学生介绍传统训练的理论知识,同时向中学生介绍传统训练的周期、训练安排、训练目标、训练原则。指导课后,制定相关指标的测试方案,分别制定涵盖每一个测试指标的测试时间、测试地点、测试程序以及注意事项。

(2)实施功能性训练实验。在某中学足球课教学中,对实验班采用功能性训练进行授课,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进行授课。在实验班的训练中,体育教师采用“动作模型→动作能力→专项动作能力”渐进的训练过程。具体训练过程如下。①第一个月为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目的是让中学生在核心稳定的条件下实现身体的可控运动。此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以静态平衡训练为主。体育教师可以让中学生在垫子上做规定时间内的俯卧直膝交叉后摆、单腿俯姿腿臂伸平、俯姿桥撑、侧姿肘撑等动作。训练时,体育教师要让中学生注意呼吸节奏,并注意给中学生提供一定的保护与支持。②第二个月为巩固——进阶阶段。在指导中学生静态平衡训练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自动态平衡训练。训练初期,体育教师可以让中学生在垫子上先摆好不同体位,然后向中学生发出“身体前倾、身体左侧倾、身体右侧倾、身体后倾、抬起一只手臂、抬起一条腿”等指令,要求中学生在听到指令后及时调整身体姿势。训练时,体育教师应要求中学生尽量保持头部和躯干的稳定。训练一段时间后,体育教师可要求中学生做直膝(或屈膝)仰卧起坐、蹬自行车转体式仰卧起坐、侧卧肘撑摆髋、侧卧肘撑抬腿等动作。训练期间,体育教师也要让中学生注意呼吸节奏,并注意给中学生提供一定的保护与支持。③第三个月为提高阶段。当中学生自动态平衡训练一段时间后,体育教师可以指导中学生进行动态平衡训练。体育教师可以要求中学生在垫子上做直膝(或屈膝)仰卧起坐、蹬自行车转体式仰卧起坐、侧卧肘撑摆髋、侧卧肘撑抬腿等动作,然后站在中学生身边,用单手或双手向不同方向推动中学生。推中学生时,体育教师要控制好力量,不能过大。指导中学生训练时,体育教师应让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尽量保持头部和躯干的稳定。体育教师要控制练习的次数和组数,合理安排间隔休息时间,避免中学生因长期训练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采用SPSS 19.0对调查、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比较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3个月训练前后“学生在功能训练期间的表现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中学生的出勤率、练习时间、练习次数有明显提高,差异显著(<0.05);而对照班中学生的出勤率、练习时间、练习次数没有明显提高,无显著差异。数据证明,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功能性训练,能够在保证中学生训练效果的前提下激发中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功能性训练相比传统训练,能够给予中学生较多的人文关怀,能够让中学生在训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功能性训练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评价指标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更容易让中学生接受,能增强其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

2.2 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的平衡能力比较

3个月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的静态平衡能力和动作平衡能力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对照班中学生和实验班中学生的静态平衡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班中学生和实验班中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差异显著(<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证实,经过训练,中学生的前庭、躯体感觉、抗外部干扰能力显著增强,下肢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明显提高,身体重心更加稳定。

2.3 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协调灵敏素质对比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3个月训练前后的协调灵敏测试指标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实验班中学生功能性训练前后1min跳绳的成绩有非常显著差异(<0.01),15m折返跑的成绩有显著差异(<0.01)。对照班中学生训练前后1min跳绳的成绩有显著差异(<0.05),而15m折返跑的成绩无显著差异。(表1)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训练前后协调灵敏素质对比情况

2.4 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的柔韧素质比较

经过3个月的训练发现,实验班中学生训练前后的竖叉和横叉提高幅度较大,具有显著差异(<0.05);对照班中学生训练前后的竖叉和横叉幅度提高幅度小,无显著差异(>0.05)。这说明功能性训练能显著提高中学生的柔韧素质。

2.5 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其他情况比较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3个月训练前后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进行测试,发现实验班中学生训练前后的注意力、反应能力显著提高,具有非常显著差异(<0.01);对照班中学生训练前后的注意力、反应能力也有提高,具有显著差异(<0.05)。这说明功能性训练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另外,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学生3个月训练期间出现运动损伤的次数、损伤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次数比对照班中学生少,且运动损伤的程度比对照班中学生低。

3 结论与建议

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明显,能够增强中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能够发展中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中学体育教学中想要确保与提高功能性训练质量,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通过运动训练让中学生变得身强体壮”的教学观,形成“通过运动训练提升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教学观。训练前,体育教师需要加强对功能性训练相关知识及其指导技能的学习。训练期间,体育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功能性训练的理论知识,然后将功能性训练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中,一边指导训练,一边分析总结,不断提高功能性训练指导水平,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实验班功能性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