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冢葬玉研究

2022-07-10周欣然谭早荣孙熺熊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祭祀

周欣然 谭早荣 孙熺熊

摘 要:熊家冢楚墓是东周楚国的墓葬,因其经过多次被盗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生产建设的影响,熊家冢楚墓的埋葬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考古工作者紧急的抢救性挖掘后,其殉葬墓共出土玉器1000余件。这些玉器有玉璧、玉珩、玉佩等,均为葬玉,并且不同形式的葬玉有不同的作用。本文对熊家冢玉器样式进行研究,并结合两周时期的葬玉种类,对熊家冢葬玉的功能进行探索。

关键词:熊家冢楚墓 葬玉 祭祀 组玉佩

熊家冢楚墓是东周时期的楚国大型墓葬,它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墓地由主墓、陪葬墓、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与附属建筑等组成。其中主墓与陪葬墓有较大封土,主墓与陪葬墓的墓葬形制均为“甲”字形墓葬,目前尚未进行考古发掘。殉葬墓分布在主墓南北两边,南边有92座,北边有35座。考古工作者对主墓南边的36座殉葬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并发掘出1000余件玉器。[1]这些玉器均为葬玉,具有不同的外形和纹飾,本文通过研究熊家冢玉器的形制和纹路,结合两周时期的葬玉种类,推断熊家冢出土葬玉的功能。

一、熊家冢出土的玉器

熊家冢楚墓的35座殉葬墓出土了1000余件玉器。在这些玉器中,以组玉佩为主,玉器形式各样,种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玉璧、玉珩、玉佩等。各种玉器的纹饰也不同,有浮雕谷纹、蝌蚪纹、蟠螭纹、卷云纹、“S”型云纹等等。[2]接下来,笔者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玉璧、玉珩、玉佩等分别进行介绍。

(一)熊家冢玉璧

由于形制和材质相似的原因,玉璧与玉环、玉瑗三者均为为圆形且中间有孔,所以关于三者的界定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争论。壁、环、瑗这三者的界定最早在文献中就有记载,《尔雅·释器》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3]其中,所谓“肉”,就是指中孔以外的边。“好”,是指中间的孔。因此,《尔雅·释器》关于这三者的界定是:边的宽度是中孔径的两倍即为“璧”,中孔径的长度是边宽度的两倍即为“瑗”,而边的宽度与中孔径相等即为“环”。玉璧与玉瑗、玉环有非常大的差异,各有鲜明的特点,是非常好区分的。[4]熊家冢楚墓出土许多玉璧,形式各异,纹饰很多。首先是出土最多的普通玉璧,有360件,上面的纹路比较简单,有谷纹、蝌蚪纹、两端内卷的云纹和“S”形云纹等等,玉璧的两面都刻有相同纹饰。然后是比较特别的玉璧,它们的形态与普通玉璧差别很大,比较典型的如“透雕蟠螭纹璧”,这个玉璧中间的圆孔比较小,玉璧的边并不是实心的玉石,而是镂空的,造型是由内外两环和环间透雕蟠螭组成,在玉环间透雕8条蟠螭纹,两两相缠,曲身卷尾,在外环上雕有卷云纹,内环上雕有谷纹和勾连纹。此外,还有双龙璧、变形龙纹璧等等。[5]

(二)熊家冢玉珩

玉璧有相似的玉瑗、玉环等器形,玉珩同样有一个孪生兄弟,即玉璜。玉珩和玉璜的相似度非常高,玉璜呈下凹的上弦月形,玉珩则成上凸的下弦月形,但是仍然可以区分它们。学术界关于二者的界定有一句话“上弦为璜下弦珩,制式开孔厘分清”,这句话就简要地概括了玉珩与玉璜的区别:其一,两者外形有细微差别,从形制上看,玉璜的形制近于玉璧的一部分(大约三分之一),而玉珩开口外敞,呈弧形;其二,两者盛行的年代不同,玉璜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玉珩则起步于春秋,盛行于战国和秦汉;其三,从开孔上看,玉璜为上弦月使用,左右偏上开两孔方便于连接,这样开孔可以用来固定组玉佩上方的玉饰,而玉珩则为下弦月使用,多开三孔——顶部中间钻一孔上挂、左右下部钻两孔下接其他的佩饰。关于玉珩和玉璜的区分并不容易,也因其都作为组玉佩的配件,所以人们容易将二者混淆。[6]但是战国早期的熊家冢楚墓出土的玉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开口外敞,弧形较大,多开三孔,这足以判定熊家冢出土的弧形玉片是玉珩,而非玉璜。熊家冢出土的玉珩形态大体一致,但纹饰种类很多。首先是普通的玉珩,熊家冢出土有103件,多为折线纹三孔珩,通体青黄色,杂黑色细小斑点,有灰白色沁,扁平体,弧形,中部上端及两边中部各钻一圆孔,两面有相同纹饰。其他最具特色的便是双龙首谷纹珩,此玉珩两面纹饰不同,纹饰为同身双首龙状,脊中部钻一圆孔,两面纹饰不同:边缘雕一周凸棱廓,两端作龙首状角、眼部略凸,角上刻网纹,吻部刻斜线纹,下颌刻“井”形纹;身躯浮雕谷纹,另一面的头部仅有刻痕。除此之外,出土玉珩还有云纹珩、谷纹珩、变形龙纹珩、透雕龙凤虺纹珩等,形态相似,纹饰各异。[7]

(三)熊家冢玉佩

玉佩是古人将美玉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佩戴在身上的一种饰物。不同的朝代玉佩的形式不一。在战国、秦汉时期,为了彰显佩戴者的华贵威严,玉佩繁缛华丽,通常由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璧、玉璜、玉珩、玉珠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玉佩饰品,也称为组玉佩。又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人们对玉的品格来比喻君子的德行,更有战国的士族将这些玉佩系在衣带上,走路时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德行。[8]熊家冢出土的玉佩也是一个个小玉佩,它们可以与出土的玉璧、玉珩等组成组玉佩。熊家冢出土有比较常见的龙形佩,共39件,其花纹龙形,作回首挺脊 、摆尾腾飞状,脊中部对钻一圆孔,边缘刻一周阴线廓,首部刻眼、鼻、角,足部刻爪,尾部刻鬣。躯干部分两面纹饰略有不同,一面浅浮雕谷纹、蝌蚪纹,另一面阴刻卷云纹。此外,还有其他花纹不同的玉佩,如龙凤型佩、透雕蟠螭型佩、神人与龙形佩,等等。[9]

二、两周时期的葬玉种类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丧葬,丧葬礼仪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遗址中,人们就发现有许多石珠、兽牙等散布在尸骸周围,这就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到两周时期,厚葬之风更加盛行,随葬器物数量繁多且种类多样,葬玉便是其中之一。葬玉是专门用于随葬的玉器,也是为了专门保护尸体而造。《抱朴子·世俗篇》中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10],其中便道出了古人使用葬玉的目的。古人认为玉器有灵性,可以用来殓尸。以玉殓葬,让玉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起到防止尸体腐朽的作用。

在两周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周王、诸侯、贵族以及身份地位高的嫔妃、大臣等死后下葬时会携带大量随葬品入墓,特别是各种葬玉,以保尸身不腐,甚至期待以玉通灵,飞升成仙。因此,两周时期的葬玉种类繁多。

从墓葬出土情况来看,两周葬玉种类主要以缀玉幎目为中心,包括握玉、玉璧、玉塞(琀玉)、踏玉(趾玉)、棺饰用玉等。缀玉幎目是两周葬玉中最重要的一种。幎目是指人死后对其进行覆面,是古来就有的葬俗。缀玉幎目是指古人将玉石点缀在幎目上,覆盖于死者面部。[11]《仪礼·士丧礼》载,“幎目用缁,方尺二寸”[12]。从中可以看出周代的幎目大多为锦帛,而缀玉幎目大多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握玉在西周早期就已经出现,但是没有特定的形制,通常是一些小型玉器,像玉片、圆柱形玉器等。玉璧用于殓尸,一般放在死者头顶部位,有引领逝者灵魂升天的作用。此外玉璧大多不是专为下葬而作的葬玉,多是死者生前佩戴的玉饰,因其花纹多样,也有用来镶嵌在棺椁上,起到装饰棺木的作用。玉塞具有护尸,防止精气外逸的作用。九窍为精气外逸之通道,用玉作塞,能将精气留于体内,以致尸身不朽。玉塞在两周时期处于萌芽阶段,种类并不齐全,主要包括口琀、眼盖、鼻塞等。踏玉是在死者足下放条形玉片现象,此外还有脚趾玉,也属于踏玉的一种,是在死者的脚趾缝里塞小玉条的现象,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后,棺饰用玉是棺椁或柩车上的玉饰,贵族的等级不同,所用的玉饰图案也不同。[13]

在双周时期,根据葬玉摆放的位置,将葬玉分成上述几类,但是现实情况中,葬玉的使用并没有这么严格。首先是葬玉除了有缀玉幎目、握玉、玉塞、玉璧、踏玉、棺饰用玉外,墓主人生前用的组玉佩,埋入墓中,有殓尸之用的也属于葬玉。其次是下葬时,葬玉不一定是一套完整的,会出现种类不齐全的现象。[14]这一是因为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关,身份地位越尊贵,葬玉越多,种类越齐全。二是因为有些国家像楚国,并不是中原的诸侯国,与齐国、鲁国相比,对葬玉制度的遵守并没有那么严格。最后,随着葬玉制度不断发展,人们为了确保逝者尸身不朽,将许多玉璧、玉珩、玉璜、玉珠、玉佩等玉器放在墓主人身上的各个地方。直到两汉时期,人们不满足于只使用这几种葬玉放在墓主人身上,而是在下葬时将许多玉片缝制在一起,做成玉衣来为逝者穿上,由于制作玉衣需要许多玉石,所以墓中其他葬玉尤其是玉璧便比较少。

三、熊家冢葬玉的功能

熊家冢殉葬墓出土的玉器中最常见的葬玉就是组玉佩,组玉佩包括玉璧、玉珩、玉璜、玉佩、玉珠等玉器,数量很多,搭配方式多样。从墓中出土的组玉佩是拆开来随葬的,分别放在墓主人尸身的各个地方,具有殓尸的作用。此外组玉佩中的玉璧,可以用来祭祀。而组玉佩作为葬玉之前,是贵族日常佩戴的玉饰,所以也有日常配饰的作用。[15]

(一)殓尸

熊家冢殉葬墓出土的组玉佩很多,基本上是成套出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熊家冢殉葬1号墓,出土有一件谷纹玉璧和11件素面玉璧,4件素面玉珩、1件四龙二螭形玉佩、1件六龙形玉佩、7件紫晶珠、1件水晶环。其中11件素面玉璧是专门用于殓尸的葬玉璧,剩下玉器应该可以组成一套组玉佩。在墓中,这些葬玉根据楚国墓中葬玉的摆放规律和熊家冢楚墓发掘简报,应该是这样排列的:1件谷纹玉璧放在死者的头顶上方,头部左右两侧各放玉璧1件,胸部骨架上左右有玉璧2件,左右肩部各有玉璧1件,胸腹部左右两侧各有玉璧1件,在腹部上面左右各有玉璧1件,腹部右侧有玉佩1件,左右上腿上各有玉珩1件,左右脚趾骨的下方各有玉珩1件,左脚趾骨的旁边有玉佩1件,水晶珠散落在尸身上。[16]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葬玉并没有单独放在一处,而是几乎将墓主人的尸身完全覆盖起来,以保证墓主人尸身不腐。楚人相信,玉可以通灵,将玉放在逝者身上,可以帮逝者灵魂升天,顺利成仙。

(二)祭祀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17]。春秋战国时期,祭祀活动对诸侯的重要性不下于军事行动。对于楚国而言,祭祀更是一年之中重要的事。在祭祀中,巫师与玉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楚人通灵,与神交流的中介。《说文解字·玉部》载,“灵,巫以玉通神”[18],认为巫师是神的使者,而玉器是巫师献给神的礼物。在面临国家大事时,楚王请巫师作法,保佑子民,而巫师手持玉器,跳舞作法,与神沟通,传达神的旨意。

熊家冢出土的组玉佩中的部件也是可以用来祭祀的。熊家冢出土有1件神人操龙形玉佩,中间是一位神人手捧1件玉璧,两侧各有一条神龙,龙首朝着玉璧,龙背上各有一只凤,形象展示了巫师以玉璧通神的景象。[19]再有《山海经·西山经》载:“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璧。”[20]也说明玉璧可以用来祭祀山神,这也足以证明玉璧除了作葬玉,还可以作祭祀的礼玉。此外,楚人希望通过玉器使逝者灵魂飞升的愿望也有体现,在熊家冢殉葬墓4号墓出土有一件神人与龙形佩,通体呈半透明青灰色,有黄褐色、灰白色沁,两面有着相同的纹饰。一龙一人形,龙曲颈卷尾,前肢伸长作变形凤首状,龙体边缘刻一周阴线廓,首部刻眼、鼻,足部刻爪,躯干刻云纹、谷纹;在龙身左侧有一神人倚立,刻画五官,雙手捧于腹部,穿曲衽方格纹袍。[21]这就形象展示了楚人希望墓主人的灵魂在玉佩的引领下,乘着龙完成灵魂飞升的愿望。

(三)配饰

熊家冢殉葬墓出土的葬玉多是成套的组玉佩,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玉饰。其中的玉璧、玉珩、玉璜、玉珠、玉佩等需要通过系玉的丝带衔接起来,在《礼记·玉藻》中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22]其中将佩玉系带称为“组绶”,通过绶将各种小的玉饰连接起来做成组玉佩,系在楚人的衣带上。[23]当然组玉佩中小玉饰的数量多少与佩戴者的身份有关,佩戴者身份越高贵,组玉佩就越繁杂华丽。楚人在日常生活中佩戴组玉佩除了显示自己尊贵的身份,还是因为从心中喜爱玉的品格,以玉代表自己高贵的品德,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此外,佩戴繁杂的组玉佩,也是佩戴者为了提醒自己时刻注意仪态步伐,步子越小,行动越慢,组玉佩发出的铿锵之声越小,越能体现仪态的端庄优美。贵族穿着华丽的服饰,佩戴组玉佩,徐步缓行,保持仪态的端庄和俨然的风度。[24]因此随葬的组玉佩,在墓中虽是葬玉,但在生前确是贵族日常不可缺少的配饰。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熊家冢殉葬墓出土的葬玉进行研究,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熊家冢殉葬墓1号墓,分析其中葬玉的种类、葬玉的纹路、葬玉的摆放等,结合两周时期葬玉的种类,推断出葬玉除了作为随葬品有殓尸,保证墓主人尸身不腐的功能。葬玉在埋葬前,还可以作为祭祀的礼玉,是楚巫与神沟通的中介,还是贵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玉饰,以显示贵族高贵的身份,保持端庄的仪态。目前关于熊家冢葬玉功能的研究,笔者暂时得出这三种结论,关于葬玉的更多功能还待更多学者去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1] [2] [5] [7] [9] [16] [21] 彭军,王家政,王莉,等.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9(4):4-25,1.

[3] (晋)郭璞.尔雅[M].王世伟,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88.

[4] 曲石.楚玉研究[J].江汉考古,1990(3):63-77.

[6] 吴娟娟.商周时期玉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8] 罗丹.战国时期楚国组玉佩研究[D].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

[10] (晋)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0.

[11] [13] 石荣传,陈杰.两周葬玉及葬玉制度之考古学研究[J].中原文物,2011(5):25-30,58.

[12] 尚学峰.仪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387-388.

[14] 徐旸.洛阳东周墓葬出土玉器初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15] 秦雯洁.楚墓出土玉器的礼制内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17] (春秋)左丘明.左传[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974.

[18]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8:10.

[19] 胡葳,狄敬如.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玉龙佩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3):249-250.

[20] (晋)郭璞.山海经[M].北京:中国书店,2019:72.

[22] (漢)戴圣.礼记[M].张博,编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9:214.

[23] 余书婷,胡晓东.楚墓玉组佩的艺术形式分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2):54-57.

[24] 常静,熊兆飞.荆州熊家冢玉器服饰考察报告[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26-28.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业项目“荆楚宝藏文化灿烂之源——熊家冢楚王车马阵影像纪实”中期成果(Yz 2019346)。

猜你喜欢

祭祀
土家族梯玛神歌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高古玉首佩饰演变简析
简论瑶族祭祀文化的特点
撒尔嗬与梯玛文化的关系探究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牛神之食:侗族黑色糯米饭的象征文化初探
《诗经》草木意象探析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