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 江南博物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07-09俞旭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家国情怀小学科学

摘要:江南博物课程是以小学科学课程为基础,融合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校以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江南博物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抓手,通过学科拓展、主题探究、活动体验的方式,配合课程基地物化环境的建设,使学生植根文化记忆,孕育家国情怀。

关键词:江南博物课程;家国情怀;小学科学;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A-0027-06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要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于“十四五”期间开展了“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江南博物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通过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个体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我校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是让学生在江南博物课程中,对当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感知,体验家乡特色风土人情,促使学生植根于江南地域的文化记忆,体会江南独特的魅力,产生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感,感受与家国紧密相连的生命体验[1]103。

江南博物课程以国家课程——小学科学学科为基础,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程,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博物学是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知识类型,着眼于对个别事物的具体描述。本课程以儿童的天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在走向自然、感受和探索博物自然变化的过程中,获得伦理精神、审美体验和求真意志。学生在基于江南(苏州)特色的实践探究中,开展探究学习,植根文化记忆,孕育家国情怀,进而成为自然的关爱者、有创造力的生活者和有责任心的环境保护者。

一、江南博物课程的开发价值

(一)贯彻学科育人理念,孕育家国情怀

实现学科育人,是我国当前改革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课题。江南博物课程遵循“人源于自然,终将回归自然”的育人理念,结合时代发展,顺应儿童天性,解放儿童心灵。一方面,让学生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的场景中学习成长,通过丰富的大自然滋养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江南博物课程着眼学生的成长环境,从当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寻找主题活动资源,具象化为植物、动物、矿物、风土四个方面,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通过主题活动等多元形式予以呈现和开展。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当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感知[1]103,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江南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家国情怀。

(二)探索课程学习新方式,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在博物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开发江南博物课程学习资源,探讨江南博物课程的实施方案,以跨学科、综合性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促进博物课程体系下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的整体变革,探索课程学习新方式。与此同时,学生在自然中考察, 边“玩”边学习,对江南地区的动物、植物、矿场等资源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猜想和推理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重拾好奇、学会创造、主动参与、积极行动、问题解决、善待自然”的博物意识,体验自然界生命生长的奥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改善校园物化环境,推进博物课程资源建设

江南博物课程基地的构建有利于学校建设特色场馆,推动学校内部的校园环境建设,打造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博物学”学校。

学校创设了百草园、百鸟园、矿物园、拏云池、农耕园等多个生态场域,建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创设配套齐全的物化设施,校园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环境创设的功能定位从美观性向目标化、教育性转变,环境变得更加朴素和清新,从而使得博物课程成为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教育载体,成为有生命气息的教育手段。江南博物课程的实践有利于学校以博物学统整地区、学校资源,大大提高了地区植物、动物、矿物等资源的利用率,弥补了现行国家课程中地域特色文化不足的的缺憾,彰显了学校“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二、江南博物课程的架构与内容

江南博物课程体系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基地建设、评价体系五方面构成,共同指向儿童跨学科素养的提升。课程在玩物立志、精艺养性、格物致知的目标指引下分设四大内容板块,制定相关课程指导手册,在校内外基地的支持下,进行学科拓展、主题探究、活动体验,并且通过评价来动态优化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通过课程教学与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如图1)。

(一)建设江南博物课程内容体系

在深入剖析博物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江南博物课程从博物学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看待儿童发展,确立了玩物立志、精艺养性、格物致知三大课程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采取“二线合一”的内容开发思路:一方面挖掘国家课程(尤其是科学课)中与江南动植物、矿物、文化气候等方面相关的元素;另一方面着眼学生的成长环境,从当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寻找资源,梳理鲈乡实小所处地域典型动植物、文化传统、非遗项目、节日风俗等内容,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考量、筛选,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照年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内容体系设计,将内容具象化为植物(花草情缘)、动物(鱼戏鸟鸣)、矿物(物华天宝)、非遗项目(风土人情)四大板块(见表1)。

其中,“花草情缘”“魚戏鸟鸣”“物化天宝”是独立板块,“风土人情”从当地非遗项目出发,内容与前三板块略有交叉,属于融合板块。动植物板块主要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时序加以组织,以便于课时安排,内容涉及江南宝物竹子、当地特色水生植物水八仙、螺蛳、太湖三白、鲈鱼等。矿物部分在小学科学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和补充,并与当地非遗项目中的青砖烧制技艺结合拓展。非遗项目部分整理了当地较为典型和成熟的手工技艺、糕点制作、造船技艺等,充分利用现有的博物馆、历史陈列馆等资源,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此外,同一板块前后采取“分—合”的设计思路,如“鱼戏鸟鸣”在学习各种动物后,以“环境保护”主题进行回顾延伸。

我们在融通学科、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开展项目与课题研究,让学生接触丰富的博物学知识,让学科互相补充、互动生成、高度融合,构建体验与探究、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综合性的主题内容、组织方式、活动体验展现了万物共生的美好图景,带给鲈乡学子以江南博物为载体的文化记忆[1]104。

(二)编写江南博物课程指导用书

从“花草情缘”“鱼戏鸟鸣”“物华天宝”“非遗项目”四个维度出发,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划分不同学习主题,这是编写学生学习手册的分类依据。根据课程体系内容中的不同主题,依据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学生发展特点,选取贴近主题的材料,合理地编排设计学生指导用书,为学生在不同场景中的博物课程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

低年段博物课程学习手册的编写重点为呈现物种的样貌、生存环境和空间,主要以图片呈现,并辅以简单的文字描述。选取和编排一些观察性材料、认识性材料,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对物种的初步认识,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

中年段博物课程的编写重点为呈现关于不同物种的背景性和故事性文字材料,并辅以生动的图片和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深印象。选取和编排贴近博物主题的文学作品,关于文化、民俗活动等的材料,注重营造真实的文化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积累博物常识、印刻风土人情。中年段学习手册的编排形式以阅读和理解为主,在拓展性环节可以提供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

高年段博物课程的编写重点为呈现关于不同物种的文学经典,主要是诗词歌赋,并设计综合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在编写博物主题时辅以相关的解释性材料。高年段的学习手册旨在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多以个人展示的创造性活动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呈现。在拓展性环节,设计贴近社会、符合当地特色的户外综合性探究活动。

三、江南博物课程的实施形式

在江南博物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为基础,并通过学科拓展、主题探究、活动体验三种具体形式落实课程。

(一)学科拓展

依托国家课程进行的学科拓展是博物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学校通过研究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数学、综合实践等多门课程的标准和教材文本,挖掘贴近博物课程的教学素材,将国家课程中与博物课程主题相近、内容重合的学科知识进行提炼,通过归纳和梳理形成基于国家课程的学科系列内容,并以此作为国家课程拓展性学习的依据。学校坚持以国家课程目标为引领,在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博物课程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以各个学科的拓展性学习为主要抓手。以“江南水八仙”为例,将博物课程与科学学科中的植物生长单元紧密结合,拓展关于“水八仙”的结构、生长、美食制作等内容。这不仅提升了博物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结构化,更彰显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文化记忆培育的价值。

(二)主题探究

学校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江南博物主题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场馆学习、体验式学习,在江南博物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中,灵活运用不同学习方法开展主题探究,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實践性。学校以主题任务和大项目统领课程实施,着重从以下关键点入手:首先选择具有文化意义、江南特色、体现学科融合的活动任务,建构系列化的江南博物特色项目主题;其次进行项目小组的组建,指导各小组制定项目研究方案,或是由教师统一确定研究路径;再次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确定课内课外、校内场馆和校外基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场域和资源,利用场馆的真实情境为学生创设探究机会。在系列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主题探究成果,对研究进行反思总结。以“秋来还复忆鲈鱼”主题为例,学生从松江鲈鱼的外貌构造、历史文化和生长现状出发,多途径获取资源,扩展校内外、课内外学习场域,在学科融合视角下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在增加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丰富了他们以“鲈鱼”为载体的文化记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孕育家国情怀。

(三)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以有意义的实践活化学习成果,达成知识类学习和实践类学习的融合,静态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的兼容。江南博物课程追求课程内容“文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文中学”与“做中学”的结合,让实践和体验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在具体实施中,以“江南博物课程周”“校园江南博物节”等重在促进学生体验和感知江南特色的活动形式展开。在课程周中设计多样活动,让学生体验江南风土人情、非遗技艺。如在体验七都桂花腌制技艺的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实地走进桂花腌制场地中感受非遗技艺,进行文化感知与理解;其次,开展实践探究,了解桂花品种形态、桂花腌制的预处理、腌制的工艺步骤等;再次,学习传统的七都桂花技艺,融入个人创新理念腌制不同风味、形态的桂花,赋予作品以文化内涵;最后,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中,激发起对江南美景民俗的兴趣,对家乡文化技艺的自豪,深植家国情怀[1]105。

四、江南课程基地的物化环境建设

学校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在校内,建设“四园一池”为主的博物环境,包括百草园、矿物园、农耕园、博物园、拏云池等;在校外,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及鲈乡二村、三村社区开展多方合作,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江南博物”课程基地。

(一)校内“四园一池”的建设

围绕江南博物的课程内容,学校充分挖掘、整合学习空间,在学校周边扩大教学场域,满足学生的博物探究需求。针对“花草情缘”板块的学习内容,学校建设了“百草园”。依照时令顺序在百草园种植当季的江南植物,每种植物的种植不求数量多,而求种类的丰富,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江南植物。学校还在百草园种植了当地的药材,丰富学生对江南植物的认识。每种植物上都挂有学生制作的江南植物铭牌,介绍该植物的基本信息、相关的故事、诗词等,让学生感受自然背后的人文底蕴。

矿物园主要陈列小学科学中所学的三大类型的岩石样本,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深入理解不同岩石的特征,如南京的雨花石、太湖流域的太湖石,以及泰山石、灵璧石等。矿物园中还设有多媒体设备,可播放岩石、地质的演变过程,建有岩石档案库,学生可在档案库里查询想了解的岩石或宝石。

农耕园的建设主要由学生完成,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将土地和菜苗、树苗分配给各个班级,各班学生进行自主种植和管理,在劳动教育与博物学习的结合中亲身实践,了解种植的基本常识,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喜悦。因江南物种丰富而学校空间有限,博物园主要陈列标本模型,包括动物标本、学校未种植的植物标本等。博物园还配有多媒体设备,以视频、语音讲解多种形式让标本的展示更生动立体。例如我们在拏云池尝试引进周边太湖水,育有太湖三白等江南特色水生动物,让学生在日常观察中了解家乡水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二)建设校外合作基地

学校与当地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立了合作,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江南博物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保障。江南博物社团开展主题探究时,会请教高校教师或大学生志愿者辅助项目的研究。

学校与鲈乡二村、三村等社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走到校外,观察更多的博物资源。学生走进社区,了解动植物在当地的生长情况,也将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印记以宣传册、系列表演、宣讲会等多种形式传递到社区中,让更多人感受江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学校还与周边的博物馆、非遗基地、太湖西山地质公园等建立联系,挖掘当地的博物教学资源,依托校内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学习研讨的实践性和真实性,让江南博物课程以创新有趣、润物无声的形式印在鲈乡学子的记忆中。

五、構建江南博物课程评价方案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量。在江南博物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资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最终促进博物课程学习的有效开展。

在不同的场馆中开展的博物课程学习,充满了自主性和开放性,但容易出现学习无目的、无效率、无成果的状况。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保证场馆使用的有效性,从物种基本信息的记录、物种详细内容和场馆使用建议三个纬度开展评价,形成了“博物课程场馆使用评价表”(见表2)。博物课程场馆使用评价表可以评价学生在博物场馆中的使用情况、记录学生在场馆中的学习过程,让学习的效果评价有迹可循。

除了在场馆中的博物学习以外,还有很多博物课程的学习是依托课堂学习或社团活动开展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设计了“博物课程学习综合性评价量表”(见表3),不仅可以评价场馆内的课程学习,也可以评价场馆外的课程学习。评价表以加涅提出的学习评价维度出发开展星级评价,并辅以个人评价和他人评价(同伴或教师),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多元性。教师帮助学生对评价结果作出反思和分析,并提供自己的总结建议。

参考文献:

[1]俞旭.乡愁:家国情怀的落地之径——以江南博物主题活动为例[J].人民教育,2021(Z3).

[2]杨四耕.学校课程深度变革18条建议[J].今日教育,2017(9):40-45.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家国情怀小学科学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