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三大家诗选》研究

2022-07-08陈浩文

岭南文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遗民佩兰诗选

陈浩文

(作者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岭南三大家”指明末清初的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人。《岭南三大家诗选》是清代广东遗民诗人王隼优秀选本,奠定了他提出的“岭南三大家”的称号,影响深远,对于岭南诗歌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针对本书的专门研究很少,包括王富鹏先生研究岭南三大家的《岭南三大家研究》以及各类相关的论文,皆针对三大家本人的诗歌、文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岭南三大家”的滥觞著作、王隼的《岭南三大家诗选》一书的研究分析却付诸阙如。有学者总结道:“《岭南三大家诗选》的编选也反映了清初的诗学思想,对认识清初诗坛及岭南诗坛均有着重要的文本意义。”其实,就文化学术研究而言,本书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

王隼《岭南三大家诗选》,刊行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九月,由惠州知府王煐作序。本书应是王隼半生精力所萃。三大家和王隼父亲王邦畿是好友,王隼因此从小和三大家交往,刊刻此书时,王隼四十八岁,交谊已近三十年,可谓一生挚友。本书共二十四卷,三家每人八卷,但诗的数量不同。按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排序,其中梁佩兰459首,屈大均477首,陈恭尹269首。每位诗人的作品,按乐府、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体裁排序,屈大均多五排、杂体两体。全书除书前的序外,无任何评论。

一、“岭南三大家”概念的构建

1.对江左“三大家”的模仿

据王富鹏先生的研究成果,“岭南三大家”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就是王隼。王隼通过编辑刊行《岭南三大家诗选》,确立了这一称号,并为当时诗坛和历史所接受。其实在此之前,也有学者提出这一说法,如何品瑞《番禺县书目志》:

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是由他首先提出的。

王隼为何要构建这一称号呢?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有个著名的论断:

王隼曾选佩兰及屈大均、陈恭尹之诗,为《岭南三大家诗选》,隐以抗江左三大家。

这一观点独到而准确。“江左三大家”指虞山钱谦益、娄江吴伟业、合肥龚鼎孳等三位清初在江南乃至全国成就最高的诗人。此称号最早是在清康熙七年(1668)由吴江学者顾有孝、赵澐提出并编著《江左三大家诗钞》而确立,影响深远。王隼所编诗选,是在其后二十四年,同样为地域名称加“三大家”,模仿意味甚显。晚清大家陈衍曾明确指出:“岭南依样仿江南,独漉骚余鼎足三。”

王隼同时对顾有孝的著作有所关注。如其唐诗选《五律英华》,也是模仿顾有孝《唐诗英华》而作。顾有孝生涯跨明清两代,长于王隼而与之基本同时代,也是一位遗民,明亡后隐居不仕,以著述自娱,其诗亦多亡国之悲。这样的同道中人,虽未见王隼与之交往的记载,但王隼必然也是非常欣赏的。王隼模仿而确立“岭南三大家”的称号后,同样取得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清人常把岭南和江左并列而言:“国朝谈诗者,风格遒上推岭南,采藻新丽推江左。”顾有孝可谓是王隼的先驱者。

2.王隼个人思想情感因素

王隼确立“三大家”称号,同时也和他自身的文学思想有关。目前可知最早将“三大家”并列的,便是王隼父亲王邦畿。王隼的《六莹堂集序》记:

忆少时侍先君子古厚堂中,雪夜偶论及岭南文献,因举近代梁兰汀、区海目、陈云淙、黎板桥、邝扶南诸君子所为诗歌骚赋,命隼各识数语,品题其下。既毕,复举所最厚善,二十年共坛坫,如药亭、翁山、独漉三先生著,其独造入微旨趣。

王邦畿这一段评论也因为王隼的记载而传世。在当时岭南诗坛,王邦畿最欣赏者即为梁、屈、陈三人,当时三人正值中年,还未达到创作巅峰,但王邦畿早已看出其成就非凡,可谓独具慧眼,这自然也会给年少的王隼留下很深的印象,也隐隐让王隼将三家并列的文学思想萌芽。这篇序写作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是在王隼出版《岭南三大家诗选》前十一年。陈恭尹在同时写作的序也称:“吾与齿雁行者,梁子药亭、屈子翁山,为能发摅性灵,自开面目。”“予窃谓翁山,江河之水也,药亭,瀑布之水也,而予,幽涧之水也。翁山之味醇而冽,药亭之味清而旨,予之味澹而永。”可见王隼和陈恭尹早就都有将三人并称的想法,加之三大家与王隼一家三代交谊,诗歌唱酬,感情深厚,相互理解深入,所以王隼将三人并称,也是符合常情的。

三人的诗歌创作异中有同,王隼和顾有孝并列钱、吴、龚三位风格出处不同的诗人一样,将屈、梁、陈合称,富有创造性。此后将三家并称的说法基本成为定型的习惯性说法。

二、内容特点

《岭南三大家诗选》编著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当时梁佩兰63岁,屈大均62岁,陈恭尹61岁,皆已到了暮年,所以王隼所选诗歌基本可以概括三家的一生的成就。而作为一部诗选,王隼于三家作品的取舍,蕴含了许多深意,试作简析。

三大家中,体裁侧重不同,入选最多的前几种体裁见下表:

五古 七古 五律 七律 乐府 五绝 七绝梁佩兰 49 165 76 65屈大均 106 154 53 52 66陈恭尹 61 43 47 67 50

其中梁佩兰入选最多的是五律,一共165首;屈大均最多的也是五律,一共154首;陈恭尹最多的是七律67首,五古61首。

这和三大家的创作成就是相符的。王隼对梁佩兰推崇备至,而最推崇的就是其近体诗:

余时于药亭先生则进论曰:先生之作,五七近体,譬如成连子抚琴,一弹再鼓,便已天风怒号,海水飞立,龙鱼百怪,泳游出没,而不可名状。

屈大均创作能力浩瀚无边,但五律是公认最佳。如陈永正先生所说:

屈大均诗才气横溢,各体俱佳,尤以五律为最。

绝句作为易学难工的天才体裁,屈大均也非常擅长,因此王隼选入他的绝句最多。

陈恭尹的七律在清初首屈一指,陈永正先生言:

陈恭尹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沈德潜称其“诸体兼善,七律尤矫矫不群”。

同时,必须承认,王隼诗选中陈恭尹的作品选入太少,不符合其创作实际。和其他两家相比,王隼选陈恭尹诗显得保守,如绝句总共才21首,就全书格局看,有草草结篇之嫌,这是一病。

王隼作为典型的遗民,在其著作中贯彻其遗民思想和现实关怀,《岭南三大家诗选》也不例外。诗选之中大量选入明显反清怀明和批判现实思想的作品,使得整部诗选不止是一部构建三大家概念的文学选本,也是一部厚重的反映清初现实的大作。

1.反清怀明

诗选中体现反清怀明思想的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直接表达者如怀念明朝和崇祯皇帝的屈大均的《御书歌》《御琴歌》《绿绮琴歌》《燕京述哀》《奉题方尔止戊申年正月初四日恭谒孝陵感怀诗后》,陈恭尹《崇祯皇帝御琴歌》,从题目就能看出“不合时宜”的情感。而委婉的怀念前朝的感慨之作更多,即如仕清者梁佩兰,王隼也选入了许多他早期怀念明朝的作品,如《秋怀》:

禁籞何人到海涯,景阳宫裏尽啼鸦。徒闻草野留王气,不见芜城是帝家。斑竹至今悲二女,苍梧终古葬重华。六龙南幸无归日,肠断西风起暮笳。

天府谁夸百二雄,帝王原自出秦中。山河铁壁无人到,庸蜀金牛有路通。拔地不知留浅草,射天真欲挽长弓。何因三月咸阳火,不及旃裘似火红。

这组诗写于南明灭亡之时,梁佩兰对明朝君臣抗清的失败和悲惨结局表示哀悼,以舜的去世喻之;对于清军对老百姓的屠戮表示愤慨,认为酷烈甚于项羽焚烧咸阳。又如梁佩兰怀古诗《凤阳》:

万古涂山国,淮淝此合流。天成龙虎地,人识帝王州。飞鴈虚银海,遗民记玉旒。忍看陵墓上,风雨折松楸。

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诗中梁佩兰借写凤阳这一明朝的发祥地,反衬出明朝灭亡的悲哀。这样的诗作,在梁佩兰集子中是不多的,也许他出于政治考虑进行了删减,但王隼则看似不经意地选入诗选之中。

诗选中还选入许多梁佩兰和明遗民交往的作品,包括哀悼王隼父亲王邦畿、陈恭尹父亲陈邦彦的作品,也隐含了许多同情理解之意。

屈大均、陈恭尹反清怀明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无所顾忌。如屈大均《猛虎行》,把清廷写成屠戮生灵的“猛虎”,批判甚为激烈。还有《洗象行》,写云南南明政权的沦亡,充满了深深的悲伤无奈和不甘。屈大均的名作《壬戌清明作》也选入其中: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本诗作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藩之乱被平,大陆的复明事业彻底终结,屈大均终于绝望,其中怀念故国的情感喷薄而出,是广为传颂的名作。诗选还选入屈大均在吴三桂三藩之乱时参加吴军期间写作的《浮湘》组诗,十五首选入了八首,这在后来都成为本书被禁毁的主要证据。

陈恭尹也有许多涉及遗民思想作品选入,如其名作《怀古》十首王隼也全部选入,其中借古伤今的思想也同样非常突出,如《洛阳怀古》:

敝车驽马雒城边,盛事空凭故老传。嵩室有声君万岁,土圭无影日中天。礼亡已验伊川发,涕下徒伤贾傅年。莫问汉家图画处,丹青磨灭化苔钱。

洛阳亦非当年,汉家也早已作古,这是所有遗民共同的悲怆。

陈恭尹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七律《崖门谒三忠祠》: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厓波浪至今悲。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本诗创痛巨深,既悼念抗清牺牲的父亲,也哀悼亡国不复,腥膻遍地;其艺术成就亦非常高超,是最有名的遗民诗之一,王隼亦选入之。

2.批判现实

除抗清怀明的作品,诗选中还选入三大家许多刻画、批判现实的作品,主题聚焦在清初统治者的暴政和改朝换代之际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梁佩兰为数不多的关怀现实的名作,如《养马行》反映清军入驻广州后强占民居养马的暴行,《采珠歌》写采珠行业老百姓的贫困艰难,《采茶歌》写采茶女的心酸,王隼皆一一选入。

屈大均这类作品最多,他对生民充满感情,一心救国,王隼多有选入。如《大同感叹》:

杀气满天地,日月难为光。嗟尔苦寒子,结发在战场。为谁饥与渴,葛屦践严霜。朝辞大同城,暮宿青燐傍。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鞍上一红颜,琵琶声惨伤。肌肉苦无多,何以充君粮。踟蹰赴刀俎,自惜凝脂香。

本诗写于顺治六年(1649),原本归顺清朝的山西将军姜镶反正,发动反清起义,因清军反扑镇压而失败。清军攻破大同后,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诗人愤慨于清军的暴政兽行,记录下这一历史罪行。

诗选中,屈大均许多“杂体”诗,生动反映了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以及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如讽刺清初赋税沉重的《雷女织葛歌》,反映清军暴行的《抱松妇操》,描写饥荒的《割股操》《菜人哀》等不忍卒读的作品,皆生动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连年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是屈大均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王隼大胆选入诗选之中。

陈恭尹这方面的作品也选入不少,如反映清初暴政迁海令的《感怀》,诗中讽刺“人民古所贵,弃之若泥滓”,记录下清政府这一滔天罪行。

陈恭尹也有委婉的讽刺统治者剥削老百姓作品选入,如《耕田歌》借写黄牛的劳作比喻老百姓任劳任怨,最终也逃不过被统治者榨干、屠杀的命运。又如《缫丝歌》:

小虫之大小指如,君子之躯七尺余。镬烹小虫胡为乎,将以为衣荣君躯。君躯长,君躯短。小虫之小丝有限,中心抽尽君未暖。

本诗以蚕比喻老百姓,统治者敲骨吸髓式的剥削,他们的贪欲没有止境,老百姓只能被彻底剥夺干净。

这些反清怀明、批判现实的作品充满悲愤的情绪,是诗选中最有分量的作品。王隼不避“忌讳”选入,可见其明遗民思想的一以贯之,也是王隼关注现实文学思想的体现,并借此诗选为后世树立了现实主义的良好诗风标准。

3.雄直诗风

王隼在《岭南三大家诗选》中努力树立的另一个标杆便是岭南诗歌历来的雄直诗风。清代中叶学者洪亮吉云:“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雄直”,是公认的岭南文化典型风格。岭南地理环境特殊,宋末和明末都成为亡国战争最后的战场。在天地翻覆的时代,岭南涌现出大量的救国志士和遗民,其充满力量、椎心泣血的诗文创作感动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精神,反映时代兴衰历史兴亡的大气魄,化为岭南人景仰并推崇的文化精神。加之对汉唐雄风的推崇,岭南形成了“雄直”的诗风。在明代诗文衰弱的时代,岭南诗文反倒开始异军突起。这是历代岭南人津津乐道的传统,亦得到广泛认同。温汝能《粤东诗海序》:“粤东居岭海之间,会日月之交,阳气之所极,极阳则刚,而极必发。故民生其间者,类皆忠贞而文明,不肯屈辱以阿世,习而成风。故其发于诗歌,往往瑰奇雄伟,辏轹今古,以开辟成一家言。”吴承学先生也指出:“雄直近古之风,也是岭南诗人的自我认同。”这一鲜明的诗风成为岭南文化的经典特色,王隼的诗选有意继承之。

三大家诗风,梁佩兰雄健豪放,屈大均雄肆飘逸,陈恭尹雄郁苍凉,皆很好继承了岭南特有的雄直气派。如屈大均就曾评价梁佩兰诗“雄奇”的特点曰:

吾党二三子才高者莫若梁子药亭,其诗雄奇光怪,能开凿自成一川岳,下笔风驰电激,倐忽千万里,不见其起灭之迹。

值得注意的是,梁佩兰一生的诗风曾经历较大变化,在蹭蹬科场数十年后,梁佩兰由早年的志得气满、诗风豪放渐渐转向失落平静,诗风也变得清冷雅正。而在《岭南三大家诗选》中,王隼选梁佩兰诗依然偏重他前期的豪迈作品。如七律《客吴门寄王说作》:

万重山外千重水,追忆同君旧入林。为友过于兄弟谊,望余兼有父师心。春晴谁信无莺语,秋气偏来迸客吟。又是一年时节了,吴门枫落大江深。

本诗作于清康熙三年(1664)落第之时,但气象远大,不见忧愁丧气之语,可见诗人胸怀。又如悼念抗清烈士陈邦彦诗《秋夜宿陈元孝独漉堂读其先大司马遗集感赋》:

至今亡国泪,洒作粤江流。黑夜时闻哭,悲风不待秋。海填精卫恨,天坠杞人忧。一片厓山月,空来照白头。

梁佩兰虽然不是遗民,但对抗清烈士由衷崇敬,此组诗壮怀激烈,沉痛又显深沉。

屈大均诗始终充满豪情和斗志,王隼基本选取了他诗集的精华部分,其中有许多长篇古诗,能很好展现屈大均大笔淋漓的风神,慷慨中深沉,如代表作《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澥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皆可谓气冲斗牛,同时沉郁耐读,延续岭南雄直风气的优良传统。

陈恭尹的许多长篇古诗也被选入,可以充分领略其沉郁诗风。如《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借写热烈如火的木棉花表达对故国的忠贞态度,充满战斗的热情。

王隼本人诗风也偏于沉郁而不失力量,虽然比不上三大家的积极向上,但他欣赏三大家诗歌昂扬的热情,因此多选有力度之作,这也是向岭外人士展现岭南诗歌雄直的气魄,有利于改变外地对岭南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4.与后出之作的比较

关于《岭南三大家诗选》,目前一共有三部,除最早的王隼版,还有稍后于王隼的沈用济版《岭南三大家诗选》,以及1980年出版的刘斯奋、周锡 选注的《岭南三家诗选》。

王隼去世后,钱塘人沈用济在清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704—1706)也编选了一部《岭南三大家诗选》,其编选原因出于梁佩兰晚年的嘱托以及对王隼诗选的补充:

岭南三家诗,旧有王蒲衣选本行于海内。然三君晚年诗,王选多未备。余选三家诗时,屈、陈已殁,药亭亦在临终,故较王选得窥其全。至去取之间多商之药亭。识者当鉴其手眼各别处。

沈用济认为,王隼的诗选未能包括三大家晚年的作品,不足以全面概括三大家特点,因此自己选了一部,但可惜本书在清乾隆年间被禁毁,目前仅见屈大均诗选《道援堂集》十卷,梁佩兰、陈恭尹卷均已亡佚。沈用济的诗选规模应比王隼大,也许更能全面反映三大家面目。当然,王隼刊行《岭南三大家诗选》是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距梁佩兰去世13年,距屈大均去世4年,距陈恭尹去世8年,所谓不及的晚年诗,数量并不算多,不足为王隼诗选之病。王隼诗选有诗逾一千两百首,对比展现三大家面目也是基本足够的。目前未见沈用济本全貌,难以细论,但至少两部书应该是各有千秋。

改革开放后,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斯奋、周锡 选注的《岭南三家诗选》。这是一部全新的三大家诗选本,两位选注者对王隼的诗选颇有不满之词,在“前言”中指出王隼诗选中的几个问题:一是部分作品“思想性糟糕”;二是对岭南地方风貌展现不足;三是梁佩兰作品太多。因此本书对三大家诗进行重新选集,按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排序,其中屈大均诗选入最多,有一百首,其次是陈恭尹八十首,最后是梁佩兰四十首。当然,本书的编选宗旨和王隼诗选大不相同,王隼在于确立三大家的概念,而本书在于向大众普及。这是一个比较适中的面向现代大众的普及本,选注者为每首诗作了题解和简注,言简意赅,有利于读者对三大家的理解。其中选取的诗歌,基本都是三大家名篇佳作,而更偏重现实性,有当时的时代风貌,总体较为客观。本书对向现代读者普及岭南三大家作出一定贡献。

然而,其中对王隼的批评或有可辩之处。首先忠孝节义之说,指的应该是王隼诗选中反清怀明的部分,诗选中选取了许多怀念前朝的作品,对故国的忠贞情感溢于言表。这在当时是非常合理的,王隼作为遗民,选取同样是遗民的屈、陈以及对前朝有过怀念情绪的梁佩兰的作品,自然会倾向反清怀明的情感,这在现代人看来也许是“封建道德”,但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情感思想反映,对清统治者的否定和批判,就是对黑暗专制制度的否定和批判,是对生民的关怀。本文认为,王隼诗选中的确有部分思想层次不高的作品,如几首祝寿诗、部分闲笔咏物诗等便无甚价值,但仅占极小部分,瑕不掩瑜。

岭南地域风貌问题确为王隼所忽略,在他的诗集里并无特意表现。但在当时文学地域意识刚刚兴起不久,王隼的岭南地域意识已经领先了时代,他尚有清初最早的岭南诗歌总集《岭南诗纪》,重在以人存诗,更重视能代表岭南的人物,和现代寻求诗歌中包含岭南风貌描写的思路不同。

其次是梁佩兰问题,王隼的确对梁佩兰有所偏爱,因此不可避免有个人主观意志在其中;特别是陈恭尹选诗过少成了遗憾,然而对梁佩兰的创作成就也不宜过分贬低。

总体而言,王隼的《岭南三大家诗选》是岭南乃至清初诗坛不可多得的诗选佳作,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正之气,流风遗韵存留至今,其影响深远,价值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三、历史评价及影响

王隼此作一出,奠定“岭南三大家”称号,遥与“江左三大家”呼应,影响很大,很快为全国诗坛所接受。和王隼结识的王士禛在其《渔洋诗话》便云:

南海耆旧,屈大均翁山、梁佩兰药亭、陈恭尹元孝齐名,号三君。

王士禛当时已经是继承钱谦益衣钵的诗坛领袖,他对三大家说法的认可,也代表了当时诗坛的接受。同时代的卓尔堪在其名著《遗民诗》中也说:“(陈恭尹)自幼有异才,与梁佩兰、屈大均称岭南三大家。”可见诗坛的广泛接受程度。

除成功确立“岭南三大家”称号外,王隼还在岭南引发了类似诗歌选本的选集风潮。《楚庭稗珠录》即言:“粤中诗人自三家竞爽,同好共兴,以名其家者颇众。”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岭南人刘彬华选辑了当时岭南著名诗人张锦芳、黄丹书、黎简、吕坚四家的诗,编写了《岭南四家诗钞》。四家在当时有齐名称号,黄培芳《香石诗话》曰:

益都李南涧(文藻)称吾粤诗人,有“四君”之目,张药房太史(锦芳)、家虚舟广文(丹书)、黎二樵明经(简)、吕石帆明经(坚)也。张、黄、黎、吕,一时号齐名。

刘彬华希望借此书的流传确立四位诗人“岭南四家”之称号,从书名上看,应该是受到王隼诗选的启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还有人直接受王隼影响,编著了《岭南后三家集》,其模仿王隼为三大家立名传世的意图非常明显:

三先生之诗,视前三先生者不无少异,而皆能不相依附袭,取以自成其名,信可传于世也。

此书以黎简、冯敏昌、宋湘为“岭南后三家”,三人皆是成就很高的岭南诗人,此说法接续王隼三大家,有一定影响。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岭南人黄玉阶也编辑了一部《粤东三子诗钞》,以晚清诗人谭敬昭、黄培芳、张维屏称“粤东三子”。类似著作还有盛大士的《粤东七子诗》,王隼本人也在清道光年间被伍元薇编入《粤十三家集》。这些都是在王隼编选《岭南三大家诗选》后出现的岭南名家作品,并创造了特定的岭南诗人并称名目。虽然后来这些诗人并称并不如“岭南三大家”出名,但王隼之影响和岭南人的乡土文学意识于此可见。

《岭南三大家诗选》现存三个版本,初版在清乾隆年间遭到禁毁,但仍有少数原版书保留至今。清道光、同治年间文禁松弛后,本书两次重印,可见世人重视,不愧是岭南文化史上的名著和瑰宝。

[1]李婵娟:《〈岭南三大家诗选〉的编纂旨趣与诗学价值》。《岭南文史》,2018。

[2]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页,2008。

[3]何品瑞编纂:《番禺县书目志》,第37页,1989。

[4]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丁编·梁佩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86页,2013。

[5]杨琳琳:《〈江左三大家诗钞〉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6][清]陈衍:《石遗室诗集》卷四《戏用上下平韵作论诗绝句三十首(止论本朝人及见者不论)》,清刻本。

[7]王慧:《顾有孝〈唐诗英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8][清]陆蓥:《问花楼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卷四,上海古籍岀版社,第2312页,1983。

[9][11][清]梁佩兰:《六莹堂集·序》。清康熙刻本。

[10][清]陈恭尹:《独漉堂诗集》卷三《梁药亭诗序》。清道光五年(1825)陈量平刻本。

[12][13]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第286、301页,2009。

[14][15][16][19][20][清]王隼:《岭南三大家诗选》卷七、五、十四、九、二十,潨庐藏版。

[17][18][清]王隼:《岭南三大家诗选》卷二十三。

[21][清]洪亮吉:《更生斋集》诗卷二《道中无事偶作论诗截句二十首》其五。清光绪三年(1877)洪氏授经堂增修本。

[22]王富鹏:《论岭南诗派“雄直”诗风的形成》。《地域文化研究》,2020。

[23]李婵娟:《乡邦意识与地域诗学观之建构——以明清之际的岭南诗坛为个案》。《学术研究》,2016年。

[24][清]温汝能纂辑:《粤东诗海·序》。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5]吴承学、程中山:《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学术研究》,2020。

[26]参考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第五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7][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六莹堂诗集序》,清康熙刻本。

[28][29][30][清]王隼:《岭南三大家诗选》卷七、六、十二。

[31][清]沈用济:《道援堂集》卷首附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

[32]王富鹏:《沈用济选刻〈岭南三大家诗选〉考述》。《文献》,2016。

[33][清]卓尔堪:《遗民诗》卷六。中华书局,第214页,1961。

[34][清]檀萃著,杨伟群点校:《楚庭稗珠录》卷四《粤琲上》。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39页,1982。

[35][清]黄培芳:《香石诗话》卷三。清嘉庆十五年(1810)岭海楼刻,嘉庆十六年重校本。

[36]陈凯玲:《清代中叶广东诗歌总集的姊妹篇——〈岭南群雅〉与〈岭南四家诗钞〉》。《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7][清]张际亮:《张亨甫文集》卷二《岭南后三家诗序》。清同治六年(1867)建宁孔庆衢刻本。

猜你喜欢

遗民佩兰诗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历代论书诗选注《九势》
清暑祛湿话佩兰
佩兰
哪有你这样你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
法媒称佩兰在亚洲“获新生”
不完美的人该有怎样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