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的思考

2022-07-08朱宗友刘凯王怡梦

关键词: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朱宗友 刘凯 王怡梦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立德树人

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既是一种立德树人理念,又是一种隐性与显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无论是从塑造人的角度还是从意识形态建设角度,抑或是从其内在属性角度来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都有其必要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种可能性体现在理论上有坚实基础、实践上有成功案例、目标导向上有一致性。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需要构建相关体制机制、提升教师意识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和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是教育事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承担着重要角色,二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同向同行并积极将其落实到位。

目前,学界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已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高德毅等[1-3]对同向同行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进行了研究,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多方面重要意义;齐鹏飞等[4-6]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的路径对策和基本经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举措,总结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朱宗友等[7]围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的相关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数据支撑。在肯定学界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概括提炼,对同向同行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研究也有待加强,在现实路径选择方面也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

鉴于此,本文拟在同向同行中认识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更好推动二者同向同行建设,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在同向同行中认识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贯彻一种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这一理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归根到底是一种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种隐性与显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是党和国家的要求。

1.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根本任务。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存在“替代论”认识误区。所谓替代论,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以课程思政代替思政课程,认为既然在专业课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了,便不需要另外开设思政课程了;二是以思政课程代替课程思政,認为既然已开设思政课程了,就不需要在专业课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老师和政工人员的事,不是专业课老师的事。实际上,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思政注重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专业课教育不应忽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正确“三观”的养成,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在专业课教育过程中引领学生思想沿着正确道路发展,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当然,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课程思政的作用不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支撑,好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巩固思政课程教育成效,反之则不利于思政课程教学成效的巩固。总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归根到底是一种立德树人的理念。

2.隐性与显性相统一的教育方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隐性与显性相统一的特征。思政课程作为一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直接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之不同,课程思政是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它不是一种僵硬的灌输,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引导可以是专业课教师富有哲理的点拨,可以是通过讲解一个先进人物的生动故事,也可以是试卷上一道题目的启发。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增强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念。可见,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体现。强调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并不是说课程思政不重要,相反其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与思政课程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正因为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特点,更需要专业课教师做足功课,充分挖掘专业课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总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一种隐性与显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党和国家的重要要求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一种内在要求。围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发表过重要讲话并进行了阐释和部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8]这是由我国的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办社会主义大学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底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理念的提出和践行的意义正在于此。上好思政课是一种担当,从事课程思政教育也是一种责任。专业课的价值塑造功能不能被忽视,而应摆在专业课教育的首要位置。拥有良好道德品行和政治素养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目标,如果在这两个方面不达标,即便拥有再多知识、再强技能,都不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总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一种要求,也是一项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和完成。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无论是必要性还是可能性,都说明二者同向同行是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教育目的的,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一种必然,无论是从塑造人的角度,还是从意识形态建设角度,抑或是从其内在属性角度来说,都有其必要性。

其一,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9]。从这一高度出发,应认识到党和国家培养的是能够促进国家发展、应对世界变局的时代新人。所谓“时代新人”是指紧跟时代步伐、响应时代号召、展现时代风采的有用人才。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梦想成真的时代,需要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重任的人才。思政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时代新人,专业课也应如此。专业课程除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爱国情怀,热爱伟大祖国,回报奉献社会,争做国家和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材。

其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9]对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西方势力必定趁机占领。20世纪末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苏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导致苏联出现了颠覆性错误,这是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向我国渗透,他们抛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具有迷惑性的错误思潮,企图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青年的思想和追求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要解决这些思想困惑和现实冲突,就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必须同向同行,保证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在错误思潮面前和现实冲突中不迷失方向。从这一角度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0]。

其三,因不同而需同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因有不同才需要同向同行。如前所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归根到底都是一种育人方式,都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但二者也存在不同之处:一是教学资源特点不同。课程思政资源供给是不系统的散发式的,所谓散发式是指思政元素分散在专业课教育中。而思政课程教育则将教学资源完整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呈现出系统、全面的特征。二是教育方式不同。课程思政教育呈现出隐性特征,思政课程教育呈现出显性特征。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程是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可替代。课程思政则是有机拓展、有效延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為二者存在不同,所以需要同向同行,以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可能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种可能性体现在:在理论上有坚实基础,在实践上有成功案例,在目标导向上有一致性。

其一,有坚实理论基础。首先,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建的未来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中的人能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所谓自由,是说可以依据自身喜好选择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所谓全面,是指具备多种能力,可以从事多项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德行、知识水平、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都有较深造诣的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有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滋养。孔子非常重视德育,认为教学时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将德育排在“仁”与“艺”之前,体现出“培养学生道德的优先性和具体的技艺教育的第二位性”[11],这说明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的也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和良好品行,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再次,有中国共产党相关教育思想的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强调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江泽民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04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则明确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此外,党和国家还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相关重要文件。以上这些都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其二,有高校的成功实践。课程思政最早是在上海推行开来的。从2014年开始,上海各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和学科发展优势,通过不断探索,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如“读懂中国”“创新中国”“法治中国”等,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上海高校的带动下,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纷纷效仿,各地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立足当地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课程思政建设,创新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全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践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思政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思政课程内容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对象越发满意,思政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这说明思政教育教学合力已经形成。

其三,有目标导向上的一致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目标导向上的一致性,这为二者同行提供了可能。一是目标相同。二者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导向相同。二者都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到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内容相同。无论是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还是思政课教学,归根到底都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授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诸多相同之处,为二者同向同行提供了理论融通点和实践聚焦点,也说明二者在同一教育轨道上,内在规定着同向同行。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实践策略

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措施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一,构建相关体制机制。首先,应成立工作协调小组。教育部已经成立相关工作协调小组,负责重大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进行顶层设计,为全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地方教育機构和各高校也应成立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本地区或本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育实践开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其次,应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能够有效发挥相关专业人士的作用,通过吸收采纳专家的意见能够更好实现目标任务。

其二,提升教师意识能力。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育,主动挖掘各学科专业课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内容,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通过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对自身授课内容和其他专业课教师讲授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归纳,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设置专项科研项目、集体学习、外出实践研学等方式,促进专业课教师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让其明确课程思政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作为。上好思政课,不仅是教学任务,更是一种使命担当,思政课教师应按照“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努力做到“八个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守好主阵地。同时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多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研讨,与专业课教师分享经验,向其提出意见建议等,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助力。总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并不只是专业课教师的事情,思政课教师也责任重大。

其三,创新工作方式。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2]。这虽然是在强调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方式方法,实际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也应如此。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取得更为明显的育人实效。在党和国家要求以及实现教育目标的推动下,不少高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举措。例如,阜阳师范大学秉承创新思维,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工作;制定实施课程思政指导员制度,从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遴选人员作为课程思政指导员,指导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保持同向同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积极开展课程展演活动,把音体美专业特色和优势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歌咏、诗朗诵、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参与学生群体涵盖学校各学院,特色明显。各二级学院也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编排演出党史话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等理科学院开展科学家精神讲座等,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当然,创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工作方式是不断发展、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各地区各高校不断探索,推出更加适应实践发展、社会需要、学生满意的工作方式。

其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应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所谓多维度是指要在多个考核环节中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如在一流专业评定和学科评估中进行相关考核,还可以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不能局限于一堂课、一段时期、一个科研项目,而应建立课程思政评价长效机制,不仅要随着实践变化不断更新评价体系,还要保持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执行情况评价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2-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2]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

[3] 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86.

[4] 齐鹏飞.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4.

[5] 韩喜平,肖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31.

[6] 马寒,胡梦琪.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1.

[7] 朱宗友,刘凯.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卷调查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2):101.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9]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19.

[11]彭先兵,张佳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基础探略[J].河池学院学报,2021(5):55.

[1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