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浅谈

2022-07-08高德扬

中国市场 2022年16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物联网

摘 要: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也有所改变,在物联网下供应链金融信用应如何完善发展,对其金融信用风险应该怎样进行管理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主要将现在发展较为火热的物联网和供应链金融信用相结合,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其存在发展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信息开放程度较低和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不够等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实施有效监控信息两方面的重要性进行概述,从制度体系角度、思想维度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使供应链金融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关键词: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6-0056-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6.056

1 物联网及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述

1.1 物联网的相关概述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移动3G时期。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规定的协议,把相关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广义上的物联网是指将物和物之间进行连接,不局限于人和人之间的连接,进一步扩大了互联网连接范围,使得互联网用户延伸范畴更大。目前,物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大范围、多场景的应用。

物联网是信息时代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使信息传输更加方便智能,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 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述

供应链金融(SCF),于银行方面而言,它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从企业方面来说,它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简言之,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为其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将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更好地把控企业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一种金融服务。[1]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当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危机之时,通过寻求银行帮助,可以迅速加快企业资金流动,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供应链金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四流合一。“四流合一”主要是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商流,“四流”互相结合有利于更好的支持和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利用供应链纵观整体,供应链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充分了解上下游企业状况的机会,加快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全局,及时了解各个供应商的信息,尽早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供应链金融主体多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供应链金融主体主要是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资金方、供应链金融平台方和供应链金融科技赋能方四个主体构成,其中供应链金融科技赋能方这个主体的数量最多。各个供应链主体分别发挥各自所特有的优势,促进物联网信息技术下我国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金融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M+1+N”的传统供应链金融1.0阶段,到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的2.0、3.0、4.0阶段,不同的发展階段在主要业务特征、主导力量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显著不同。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处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3.0阶段。

2.2 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发展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是目前我国并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保障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导致在发展中不能及时地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且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对供应链金融的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容易造成监管困难,引起供应链金融市场混乱。

(2)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信息开放程度较低。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信息开放程度偏低,导致信息传递、共享信息的速度较慢。信息作为供应链金融中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极大,一旦信息传递出现问题,容易造成道德问题的发生,出现逆向选择。虽然现阶段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已经对供应链金融信息做了一个整合,相关信息资源不对称问题有所降低,但是我国目前电子商务技术、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大数据等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供应链金融技术薄弱,供应链金融发展中整体信息开放程度仍然较低。例如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尚不能完全将信息和数据技术有机的结合,不能将密集的信息通过物流网技术整合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系统之中,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稳定发展。

(3)供应链金融发展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不够。一方面,对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而言,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用评价机制,大多数金融机构并未设有专门的信用评估体系和专业化的操作平台,对企业信用的判别不足,容易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而且在实际市场上,大部分融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没有上市,无法清晰明了地知道它们的经营数据和相关财务状况,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容易造成误估信用,导致违约的概率增大。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之中,由于缺少完整的评价信用机制,无法对企业的信用风险做出及时监控,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发展。另一方面,在供应链金融的整体运营过程中,资金链和物流的通畅运行能够有效地降低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倘若中间资金链断裂或者物流信息交流不及时,极有可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整体运行,造成一系列数据、物流脱节等不良影响,最终导致供应链金融发展对风险的控制力度降低,增加违约的概率。

3 物联网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3.1 优化业务流程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银行等金融业务活动之中,有利于加快完善各项业务流程,使得供应链金融上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商流能够有效的融合。物联网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进行运作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全面及时的监控供应链金融上的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促进业务流程更加细致化、智能化以及全面化。同时,它还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上下游企业的有效信息,使得企业管理层具有全局观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及时进行防控,有效降低企业风险管理中所耗费的物资成本,把控生产、流通、经营的各个环节,覆盖供应链全过程,有利于促进加快完善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企业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企业信用评价和综合金融等过程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的附加值。

3.2 有效监控信息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银行业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局限性,极大地解决了银行发放贷款时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资质问题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的风险问题,有利于重新塑造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工作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对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库存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细致地了解,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掌握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及信用资质,保证金融风险可控性。同时,利用物联网还可以将收集到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构建新型的以物联网为基础的风险控制模型,有利于对中小企业的工作环节进行精确分析,精准评估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经营盈利能力水平。通过新型风险控制模型计算中小企业的可能违约的概率和银行的损失概率,帮助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对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评估,对贷款发放后资金流转进行跟踪,有利于牢牢地控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促进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快物联网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供应链金融体系上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质押物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透明化管理,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前防控,可以有效地降低相关运营和风险管理的成本费用,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全方位的获取相关产品和服务信息,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的服务。

4 物联网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4.1 加快完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

促进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就必须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只有在有关制度保障的情况下进行供应链金融的运转,才能更好地控制这一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以国家政府为主导,尽可能对供应链金融中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完善,明确各方利益责任,做到权责分明,同时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义务,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降到最低,以法律为准绳,为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依据,有效地推动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可控,进一步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促进供应链金融的稳定发展。同时,加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新型的融资方式,增加政府补贴扶持,确保中小企业更稳、更好的发展,企业稳定发展也有利于降低信用风险,减少违约概率。除此之外,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采取多角度监督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及时制止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地做出防范措施,使得供应链金融能够平稳有效的运行。[2]

4.2 树立客观化的风控思维

为了更好地控制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对其进行更好地管理,要树立客观化的风险控制思维,全面审视每一项业务的风险点,即对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进行风险预判,勇于对传统模式和思维方式进行风险再排查,树立牢固风险防控理念,把客观化的风险防控思维贯穿在物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物联网+银行”的融合创新,对中小企业的企业资质和信用详细地了解考察,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创造出新的客观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体系,银行利用物联网新型技术,对融资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加以了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信用状况进行摸底,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把控,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得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4.3 实施技术化的风控手段

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可实施性。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融资贷款业务,它具有资产流动性强的特点,不能對质押物进行实时监控,容易造成融资贷款业务风险系数大、对风险控制力不足等情况。现阶段,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红外线感应器以及安装24小时监控摄像头等物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对质押物进行感知监测,建立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感应系统,同时后台自动生成相关感应系统锁定质押物,一旦质押物发生丢失或者毁损的情况,后台监测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银行能够及时做出防范措施,有利于更好地降低银行放贷后的金融信用风险。[3.]同时可以对贷款融资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实时感知,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监测,对企业库存产品的出库入库情况及时的感知,通过线上传输和监测,极大地降低金融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4.4 实施数据化的风控流程

对通过物联网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对其采购、生产和经营、库存信息等情况信息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收集,同时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判断,并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构建风险识别模型,更好地识别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实施数据化的风险控制流程,对风险定量、定性的分析判断,有利于更好地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水平,对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资金能够迅速地加以识别和判断,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银行可以以此为依据在为企业发放贷款融资后造成的违约概率进行判断,以便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4]

5 结语

在供应链金融中,受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健全,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判断分析,使得银行在放款时面临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资金收不回来造成违约概率升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对融资企业资产、资质及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地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监控,有利于大大降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提高银行的风险判断能力,扩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服务的范围,更好的帮助供应链上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走出困境,保证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可控性,促进供应链上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伟.物联网在物流金融行业的应用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姚文宣.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学习,2020(4):175-177.

[3]杜竞欣.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现代物流与采购,2019(24):32-33.

[4]弓永章,刘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监管[J].中国科技论坛,2017(6):19-21.

[5]杨冬梅.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物流监管风险模型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系统实现[D].南京:南京大学,2011.

[作者简介]高德扬(1989—),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方向:通信、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物联网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