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

2022-07-08沈如茂

中国市场 2022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质量发展

摘 要: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廓清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并从主体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深刻揭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价值特征,为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关系、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质量发展;基本价值特征;实践指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6-000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6.007

1 引言

党在十九大明确提出:“由于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正在向高质量的过程之中进行发展,而且是其转变方式的发展方法以及对于其结构进行优化的关键时期。”在2018年有关会议提出,对于质量比较高的发展目标是目前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更是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根本要求。站在发展思路转变的时代交汇点,理解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深刻含义,是在新时期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方位的思想方法,有助于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而推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文章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基于之前我国历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于高质量的发展进程以及特点和实践导向进行论述。

2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由历史演进而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道路,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阶段性变化特征中贯穿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连续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连年战乱后满目疮痍的新中国,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进阶到社会主义的新路线。在这一路线的带领之下,截至1956年年末,我国对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有了一个基本的完成,工业基础设施有了一个有效的整合,为我国短期内恢复生产建设、长期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的成立,预示着我国在历史的舞台上实现了最伟大最具有成就的伟大变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之后四十多年,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化改革,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经济上有了质的飞跃,实现经济的总量从1978年世界第十一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伟大跨越,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成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大背景之下的情况最为稳定采取的措施最为严格且有效的一个国家,我国的经济也在这一大背景下,在全世界之中,是唯一能够使经济呈现增长的国家。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问题。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投资持续保持低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非经济因素的猛烈冲击,世界多极化进程放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新兴发展中国家不断打压,我国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回首国内,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普遍偏低,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国内需求不足,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提高。而且我国还存在整体经济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市化发展滞后、金融发展畸形等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严重威胁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成果,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变得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很有可能进入“长期停滞”,因此面临着跨越关口的历史考验。

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的高质量的发展模式留下了一定的时代烙印。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已经从迅速发展的阶段转变成重视质量的阶段。重视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既体现主观性质的判断,也对客观方面的事实有一定的判断,依据事物的本身及其所产生的问题来对事物进行理解这一辩证主义的原理,表明中国共产党需要比较明确地对其客观的规律进行正确的规则制定以及政策方面的实施,表明我国的经济情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1]

3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3.1 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体现了理念的先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深蒂固的立足点是对物质以及意识进行正确的认识以及理解,这也是中国大众对于历史以及唯物辩证观点的根本树立点。我国人民不但需要对世界上的物质进行统一与归纳,还需要认识到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决定性的关系,并且意识对物质有比较巨大的反向作用。[2]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人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高质量发展理念正是指导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均衡问题,进而改善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理论依据。党中央提出的我国进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就是在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基础上推进经济改革并根据现实不断改变发展过程,其根本的要点就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重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停地进行探究的过程,对经济规律的深化以及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引,这也是将大众的能动作用尽可能合理地实施到我国不断地探索发展过程之中,从而不断地更新以及认知和实践。[2]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质量”一词共出现了40次,更是体现了党中央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指导作用,进而在远景目标规划实现过程中提高物质丰富程度。

3.2 高质量发展要合乎质量互变规律

在事物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具备两种形态,但是归根结底,其两种形态是对立统一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均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产生质变,又在质变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数量,两者相互作用呈现螺旋上升状态,将事物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指明了经济发展不是只要量而不要质,以往为实现高速经济增长而对自然资源的疯狂破坏是不可取的,也不能为了保护资源而不发展经济,这两个方面是严格的处于对立统一的,因此两者既存在质变,又存在量变。其中质变是基础,量变是过程。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优化条件下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是跨越现有发展模式下更高层次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史充分贴合质量互变规律,实现两种形式的不断变化,即确保质量方面发展的根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在实践之中的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动态的实践过程。[3]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认识这一发展规律,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滞,只要质不要量,极速改革下牺牲了当地群众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这一现象,清晰地表明并不是很多官员的保护伞和避风港湾,这一态度更加深刻地表明了追求高质量的内涵。

3.3 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矛盾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即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含有很多的发展过程,并且其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即根本的矛盾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可是,在同一阶段之中,根本矛盾以及主要矛盾之间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矛盾还存在双面性,即普遍性以及特殊性,在如此多的社会矛盾之中,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明确表示,我国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意味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发展模式的革新。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就是要坚持质量第一,就是要解决发展中各领域、各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

3.4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这一过程之中,我国的矛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质量发展即是对人民的发展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即以人民为中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变革的主体,“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清洁的空气、便利的交通环境、安全可靠的食品等,都与以往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现阶段,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与人民的需求相适应。

“高质量发展”中的“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但是人民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根本力量”和“历史的创造者”,高质量的主要的起点是满足人民的需求,带领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高质量发展作为党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工具,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产状况、人民享有成果公正程度等自然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4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价值特征

4.1 主体特点: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初步提出这一理论,即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目前,中国已经达到了质量比较高的发展阶段,而且人民大众最根本的利益就是以高质量的发展作为起点以及终点。[5]总书记主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即对于工作的检验需要人民来说。其中,很多种发展的方式都是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6]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持续的健康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新时代的需求,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与否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从此受益,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示着其重心是人民大众,目标是人民大众共享。

4.2 政治特点:重视政党对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引导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发展现实,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的背景下,制定出来的阶段性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本质特征,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7]高质量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观念,关系到我党对经济治理目标、治理机制、治理措施的全方位转换,其主要的核心要点是对现行低质量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7]

4.3 经济特点: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发挥制度优点

回顾中国改革的艰难发展历程,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工业体系完备、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創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同时,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发展桎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行动。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党中央采用一系列新政策、新理念、新举措,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实现“根本性转变”。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阶级化的特点有了深刻的揭示,并对新发展的理念以及新发展的思路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性对于我国进一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向指导意义。总体而言,即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5 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导向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社会是由诸多系统组成的有机体,要运用系统思维,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动。[8]质量比较高的发展需要经济以及政治多方面的协同,因此只有努力推动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改革,才能真正地适应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树立全面、整体的概念,要始终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的,依靠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5.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更高质量的物质生产,而不是不生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提供了指引,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实现物质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9]历史辩证法提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地处理改革和发展之间的问题,要对于其改革之中的政策进行落实。改革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契机,发展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一定要保持其质量为先,效率为先,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创新力以及竞争力。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均认为,事物不同,其所存在的矛盾也有不同,矛盾的不同角度也显示出其存在的不同特点,其中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明其相对比较复杂,这说明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坎坷以及曲折性的。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的环境比较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我国恰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稳中向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仍然严峻,因此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辩证唯物主义提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其内部的矛盾对于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要从内部解决问题,从历史大局出发,立足长远角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质上下工夫,在量上保稳定。

高质量发展是高速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导向让人们重新深入了解高质量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必须对高质量的发展状况进行不断地努力,达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子纲,贺培育.论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三个维度[J].湖湘论坛,2019,32(1):13-23.

[2]刘思妗.“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考察[J].学习月刊,2021,4(5):25-29.

[3]胡鞍钢,谢宜泽,任皓.高质量发展:历史、逻辑与战略布局[J].行政管理改革,2019,4(1):19-27.

[4]阎孟伟.关于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8):40-47.

[5]杨根乔.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4(2):93-99.

[6]赵华飞,周莉.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月刊,2018,4(10):18-24.

[7]李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1):1-26.

[8]杨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53(2):5-25,157.

[9]秦宣,杨彬彬.论中国共產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2,37-47.

[10]马希.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向[J].湖湘论坛,2020,33(4):101-109.

[11]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19,4(5):26-40.

[12]张开,顾梦佳,王声啸.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六个维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1):92-113.

[13]辛向阳.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4(5):2,4-8.

[作者简介]沈如茂(1969—),男,汉族,临沂市兰山区政府区长、党组书记,管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