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手指点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研究

2022-07-06陈家培冯春孙志强李运戈王淦世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7期
关键词:胃痛

陈家培 冯春 孙志强 李运戈 王淦世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加减+手指点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手指点穴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4周后2组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1.11%,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手指点穴较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胃痛;脾胃虚寒;手指点穴

【中图分类号】  R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胃痛即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均可导致胃脘痛。胃脘痛的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恢复脾胃功能,防止疾病进展[1],笔者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手指点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18—65岁,平均(44.5±1.32)岁;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0—68岁,平均(43.8±1.45)岁。两组数值基本保持一致,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胃脘痛及《中医内科学》[3]胃痛中脾胃虚寒型诊断标准,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热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神疲乏力,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排除标准:不愿意接受治疗者或伴随有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伴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92,规格:20mg/粒)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早晚各服用1次。

2.2 治疗组:(1)予黄芪建中汤加减内服+手指点穴治疗。基础方药: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5g、党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半夏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枣12g。随证加减:痛甚者加香附12g、元胡12g、木香6g;吐酸水加海螵蛸12g、黄连6g、吴茱萸3g;纳差加砂仁6g、神曲15g、麦芽15g。以上药物水煎取400ml,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1剂/d, 4周为1疗程。(2)手指点穴:选取双侧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膈俞、肾俞、背俞穴压痛点等腧穴。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同侧,以患者耐受力度为宜,拇指按压腧穴产生酸麻胀痛感觉后,以持续按压5—10s后放松为1次,每个穴位按压3—5个循环,1次/d,每治疗6d休息1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判定[4]:临床痊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且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好转: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无效: 患者经治疗后,上述症状未发生明显的改善或发生加重的情况,未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3.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1.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讨论

胃痛是临床中很常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目前该病在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治疗 , 如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 , 主要是抗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5]。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作为疗效对比。在胃痛的中医分型中,脾胃虚寒型胃痛是临床多发常见的一个证型,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寒凝气滞,不通则痛[6]。究其原因多由于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胃痛。针对该类疾病,根据“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指导原则,以黄芪建中汤加减作为治疗组。黄芪建中汤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在张伯礼等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作为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代表方[3]。治疗组方药组成:黄芪、桂枝、白芍、黨参、白术、茯苓、半夏、干姜、甘草、大枣。方中黄芪、桂枝、白芍、干姜、甘草、大枣为黄芪建中汤基本方,具有温中补虚,和里止痛作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两方合用益气补虚,温中止痛的效果更佳;方中干姜具温中散寒的作用,与半夏配伍有小半夏汤之意,更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心呕吐症状;临床治疗中痛甚者加香附、元胡、木香理气止痛;吐酸水加海螵蛸、黄连、吴茱萸制酸和胃;纳差加砂仁、神曲、麦芽行气消滞。除上述方药,治疗组联合手指点进行治疗。手指点穴为中医推拿手法,运用点、按、掐、叩等手法刺激相关腧穴,达到疾病防治作用的一种中医适宜技术[7]。手指点穴与针灸功效相似,都是通过刺激腧穴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然手指点穴相比较针灸治疗,患者普遍接受度高,病人治疗体验舒适,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了针灸晕针、血肿等不良的情况的发生,临床上安全有效。本次首选足三里穴,该穴属足阳明胃经腧穴,为胃下合穴,为虚劳要穴,刺激该穴位可通降胃气,可治疗寒热虚实引起的各种胃痛;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刺激该穴可宽胸理气,理气降逆,和胃止痛,为止呕要穴;膈俞可利膈止呃,主治呕吐、呃逆等病证;脾俞、胃俞相配健脾益气,补中和胃;内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刺激肾俞穴可补益肾气,增强釜底火的功效。此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针刺脾肾两俞可促进人体功能恢复,抗御病邪[8],对于脾胃虚寒证胃痛,刺激脾肾两俞穴可起到健脾益肾,振奋脾肾阳气的作用;取背俞穴压痛点,杨广印等认为当机体处于病态时,其相关的穴位就会出现压痛点敏化现象,此时穴位具备明显特异性,针灸等刺激可以产生特异性效应而显现疗效,胃痛患者背俞穴存在压痛敏化现象[9],利用手指点穴等方法刺激具有压痛敏化的背俞穴可以有效治疗胃痛等内脏疾病。《难经·六十七难》 曰:“阴病行阳,俞在阳”,腑属阳,脏属阴,说明虚寒之阴性体质可针刺背俞穴以通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亦说明针刺俞穴可治疗脏腑疾病[10]。由此可见,刺激上述背俞穴可达到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针对虚寒型体质选用背俞穴疗效更佳。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手指点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手指点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能够明显改善及缓解临床症状,最终达到治病求本的治疗目的,此方法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3):1166—117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 张伯礼,吴勉华,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55-162.

[4]麻丽萍.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20):2936—2938.

[5]郭宇.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观[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6):208—210.

[6]董月秋,李 垚 ,吴文笛,等.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9):34—36.

[7]任慧玲.手指点穴联合穴位贴敷对改善血液病患者癌症相关性乏力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2):150+161.

[8]周云霞,于志峰,余必伟,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背俞穴穴位组方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8):2038—2041.

[9]杨广印,潘晓华,黄倩茹,等.慢性胃炎患者背俞穴压痛反应和压痛阈的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6881—6883.

[10]吴艳.针刺背俞穴合长蛇灸治疗虚寒型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8):119—122.

猜你喜欢

胃痛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捏捏手,让病走——胃痛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 (上)Unit 1 STEP BY STEP 随堂通
胃痛患者饮食要清淡
自我按摩治疗胃痛
胃痛揉揉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