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检测视域下的小说阅读——以《将军远行》为例

2022-07-05张武慧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军长视点将军

张武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其他文本阅读的考查点不同,考查的能力也不同。它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信息和认知的增量,还有审美体验,获得的是认知、审美、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文学类文本的考查更具难度。全国卷,包括具有导向作用的新高考卷近年来都十分注重小说阅读的考查,所以,在高中阶段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且迫切的。

与平时的消遣阅读不同,考试中的小说阅读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小说的内容要旨、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要有较为精准的把握,既需要敏锐的审美感知,也需要理性的分析。这里,就以江西4 月大联考选用的《将军远行》这篇作品为例,谈谈高考检测视域下的小说阅读。

《将军远行》是军旅作家徐贵祥发表于2021 年11 月《人民文学》的一部中篇小说,原作全文近三万字,在选定为考测材料后经删改连缀,考测文本仅保留了约两千字。小说叙述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国共“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国民党部队人心惶惶、内外交困,不少人直接阵前倒戈,向解放军投诚。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国民党某军军长廖峰却下达了一个非常奇特的任务:要求副军长李秉章带着仅剩四十几人的军部警卫二连去寻找已杳无音信的一七九师,李秉章一行于是成了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的国民党部队的“逆行者”,向着解放军阵地的方向开进,这就是“将军远行”。廖峰的险恶用心,是要借刀杀人:借解放军之手,置抗日、亲共的李副军长于死地。小说叙写了“逆行”的曲折经历:接应部队不见踪影,军部切断了与他们的联系,一再被溃军打劫,饥饿与疾病如影随形。在小说结尾,这支队伍最后只剩下五个人,马直、曹强、姚山竹等四人后来都参加了解放军,并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高级指挥员;李秉章将军身患疟疾,高烧昏迷不醒,也得到解放军救助,后来却不知所终……这个中篇小说虽然体量不大,但写得非常精彩,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

面对这样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怎样进行阅读,来实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素养与能力的提升?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抓人物——以人物为阅读支撑

罗晓晖老师说:“所有小说文本,都可以以主要人物为核心,观察主要人物自身的特征,以及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人物是快速建立文本观察点的最佳选择。抓住人物作为阅读小说的支撑,分析人物及其行动背后的心理动因,我们就可以走向小说的腹地。而《将军远行》的文本观察点,首选小说的核心人物李秉章。请看以下两个表格:

从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出发,我们设计了本次考测的第一道简答题(小说最后说:“这么好的长官……”李副军长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上列“表格一”是从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来分析人物,“表格二”则是从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来分析人物,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参见“相关链接”)

表格一

表格二

当然,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删节文字而是小说的全文,对李秉章的形象就会有更全面、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李秉章在交战双方决战的关键时刻,被派去执行寻找一七九师这样一个反常规的任务,这一情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反逻辑事件”。李秉章明知自己执行这个任务是“送死”,但他没有任何质疑、拒绝,而且动员士兵放下武器,另求出路;并且告诉下属和副官,他的目的地就是三十铺,那里是他的墓地。孙绍振先生说:“衡量偶然事件是不是精彩的一个准则,是看它是否满足于以情节性增强眼前的戏剧性,是否导致了人物与外部环境和内心情感关系的变化。”①《将军远行》正是通过具有特殊性的“偶然事件”完成了对李秉章的人物塑造:与共产党决战,背弃心中道义,他不想;放下武器逃跑,丢掉军人的尊严,他不屑;投诚去解放军部队,与国民党军彻底决裂,他尚且不能;无路可走,所以,他认为到三十里铺去赴死、赎罪,是最好的选择。“这么好的长官”却无路可走,这是李秉章的生命困境,是小说巨大的矛盾所在,也正是小说巨大的张力所在。

(二)察叙事——循视点探寻阅读路径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叙述艺术是小说最基本的美学特征”。②谁来叙述?如何叙述?诸如叙述方式、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顺序、叙述技巧等,是优秀作家构思小说时要下大气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作家追求的叙述境界、叙述技巧,无论哪一方面的变化,都会让小说的面貌变得与众不同。正因为如此,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也是阅读者抵达小说世界的辉煌宫殿、升堂入室的绝好途径。近几年高考的小说文本阅读已充分关注叙事学学理的考查,这在《赵一曼女士》《理水》《放猖》等文本考查中都多有体现。因此,以“叙事”艺术为考查基点,我们设计了《将军远行》的第二道简答题(“小说在叙事上非常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将军远行》的叙事艺术非常强大,主要表现在叙述角度和叙述视点的独特。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小说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现当代小说中反映解放战争的作品大都是从胜利方这个视角来写的,《将军远行》却选择了从失败方这个视角来关注主人公的生存境况和命运,这一视角无疑是独特的。

叙述视点是作家写作的切入角度,一般可分为作者视点和人物视点。作者视点不言而喻,就是直接使用作家自己的视点;而人物视点则是小说中虚构人物的视点,如鲁迅的《药》选择了“华老栓”这个独特的人物视点,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更深刻的主旨意义。《将军远行》采用的是“马直”这个人物视点,这是一个最佳选择。因为,若直接选用作者视点,容易陷入作者的情感倾向中,因而相对削弱作品的叙事功能;如选择李秉章为人物视点,他的内心世界将暴露无遗,人物形象也会缺乏纵深感;若以副官曹强为视点,则距离李秉章太近,距马直等其他人物又太远,小说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无论从人物身份还是人物认知看,马直都是最佳视点。他与将军的距离不近不远,既有一定距离带来的疏离感、神秘感,又可以使作品的所有人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执行特殊任务的过程中,他一路观察、回忆、揣度李秉章,同时他又是自我命运的观察者、思考者。透过马直这一视点,交代了李秉章的过去和现在,也多维度地展示了他的人物特质。李秉章正义、善良的英雄形象,照亮了马直晦暗的内心。这个巧妙的视点,使一名底层军官和身居高位的长官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契合点。

人物视点的恰当选择,让小说既拓展了叙事的空间,使小说内容丰富、充实,同时又留下了将军心理活动方面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马直这一视点的选择,也使马直成为小说中仅次于李秉章的“二号人物”。在整体叙事上,一条叙述线是“将军远行”这个军事行动,另一条叙述线是马直大量的心理活动,两条叙述线相互穿插,交替互补,交织前行,避免了线性叙事的单调,使得小说叙事摇曳生姿、曲折有致。作品的两个主要人物并肩前行,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神秘的军事行动同人物的情感命运相勾连,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三)明主题——从“困境”出发完成主题探究

读小说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就是对小说文本主题的解读。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和价值所在。好的小说,其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模式和生存境况的表现,包含着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受”③,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扩充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生经验。好的作品都着力展现人的林林总总的生存境况,而聚焦人类“困境”,则更具有非凡的意义。作家张炜就说过:唯有写出“困境”,才能进入更加曲折的、绵长深入的思索,揭示人类社会的多重性,挖掘出人性的、社会的、人生的种种问题。证之于经典作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出了林冲即便想做一个怂人,大宋王朝也不容忍的生存困境;《祝福》写出了祥林嫂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命运困境;《边城》写出了远离尘世喧嚣的边城人即便善良也难逃悲苦的命运困境;杨绛先生的《老王》,则写出了那个时代小人物和知识分子共同的生活困境和心理困境。表现、探寻小说中人物各自的特殊困境,将更深刻地呈现和感知作品的主题。

《将军远行》中的李秉章和他的部下,无疑也是陷入重重困境的一群人。在作品中,作家多方位写出了各种不堪的困境:战败、饥饿、逃跑、自相残杀、陷入落草为寇的危机等,其间不仅有肉体的困境,还有精神的困境;不仅有个体的困境,还有群体的困境;不仅有中下层军官的困境,还有高层将领李秉章尤为深重的困境。如前所述,正是因为“这么好的长官”却走投无路,而身陷困境的李秉章宁折不弯,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才更好地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军旅作家,徐贵祥善于写战争,善于写困境中的人性,他把笔触伸向军人群体的个案和人性深处,从而展现了军人作为审美个体的丰富多彩与酸甜苦辣。作家把人物聚焦于困境下,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用一种冷峻而又热烈的眼光看待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入挖掘人物的命运,直抵人物的灵魂深处。当然,困境并不一定是绝境。有时,按照时代现实和人物性格的逻辑,一个转身,也极有可能就摆脱了困境,走向光明与新生,马直、曹强等人都是如此。至于“一号人物”李秉章,作家在描写其人生结局时故意留下了悬念,写得有点扑朔迷离,但他同样是能够走出困境的。在小说结尾的“补记”中,作家借曹强之口,隐约透露李秉章极有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朝鲜成了抗击美帝的一名“大功营长”。一个有勇有谋、战功卓著的将军,在国民党军中不但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濒于绝境;只有在另一支军队、另一个战场上,他才得以重振虎威,重做英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本身就是对作品主题最有力的揭示与呈现。

概而言之,小说家是通过描绘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其思想意蕴的,所以阅读小说要紧扣人物形象,把握其叙事艺术,从剖析作品的独特艺术情境来发掘、探究其主题。只有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小说阅读,才能走进作家与作品的深处。

【注】①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333页。

②邓彤:《整本书阅读六项核心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72页。

③罗晓晖冯胜兰:《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82页。

相关链接:考测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将军远行

徐贵祥

警卫营二连连长马直这几天一直琢磨一件事情:跑的决心是不会动摇了,问题是怎么个跑法,跑到哪里去,是向解放军投降还是回家种地,是带枪投诚还是带人投诚……还没想明白,就接到了廖峰军长的“美差”:让他护卫李秉章副军长到三十里铺寻找一七九师。

警卫营官兵都知道,李秉章副军长是抗战名将,是当年沧浪关战役东线敢死团团长,他最传奇的是太行山黄虎岭战斗,当时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但是湛德州鬼子声称没有接到命令,拒不投降。李副军长指挥一七九师和军部炮团以及警卫营对敌进行包抄,战斗打到白热化,李副军长亲率一个团从敌后攀岩穿插,同火速赶来的八路军协同作战,将鬼子的援军包围在不到三公里远的桃花峡谷。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全歼日伪军近八千人。

那个时候,部队士气多高啊,可是,鬼子投降了,如今是和解放军作战,部队已不像部队了。

第二天天麻麻亮,马直带人向李副军长副官曹强报到。曹强见马直身后只有三十多号人,皱起眉头问,怎么就这么点人?你这个破队伍,靠什么保护李副军长?楚参谋长跟我讲,警卫营二连最有战斗力,连长马直脑子好使,没想到就这三十几个叫花子,怎么保护好长官啊?

正说着话,李副军长从帐篷里走出来,看看马直和身后的兵,看看帐篷外面的两匹瘦马,走到马直身边,摸摸他后背,掂掂他背包,然后指着背包旁边的干粮袋问,这是什么?

马直大声回答,报告长官,是豆饼,我们的粮食。

李副军长说,哦,豆饼,很好。

他又走到一个瘦小的士兵面前,问他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小兵立正回答,报告长官,我叫姚山竹,十七了。

李副军长点点头说,哦,姚山竹,好名字,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把手拍在姚山竹的肩膀上,侧脸对曹强说,走吧。

曹强赶紧上前,指着前方一个村庄说,姚家潼,目前还有我军的一个营,从那里进入孙岗,再往前二十里,就是一七九师六天前的防地。

李副军长看着晨光里的村庄,点点头说,好,很好。

从驻地出发,走的是大路。

马直很想知道,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军长让李副军长带队寻找一七九师,李副军长本人怎么想。马直揣测,李副军长肯定知道这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七九师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就算一七九师还在,那也一定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让一个副军长带领这么小一支队伍去寻找,简直就是肉包子打狗。

快到姚家潼了,马直让排长带一个班进村侦察,同驻守那里的一个营联系。不一会儿,排长回来说,村里压根儿就没有部队,连老百姓都很少见到。

马直心下明白,那个营要么跑了,要么投诚了。下面的路怎么走,谁心里都没有数。

曹强把情况报告给李副军长。李副军长说,很好,人没了,路还在,接着往前走。

曹强命令,启用电台,搜索信号。

电台兵忙乎一阵,满头大汗,哭丧着脸说,啥也没有,没有本部队任何信号,连军部也静默了。

曹强的脸刷地变了,跑去跟李副军长报告,军部电台静默了,军部转移了?不告诉我们接头地点,就算我们找到一七九师,也联系不上啊……这不是把我们扔了吗?

李副军长笑笑说,别想那么多,各司其职吧。

眼看就到姚家潼村口了,李副军长站住了,回头看了看马直说,马连长,让你的弟兄们都围过来,我来说两句。

李副军长站在队伍中央,举起一只手臂说,弟兄们……

李副军长的声音洪亮,中气很足,好像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四十多人的队伍,而是千军万马,而是万水千山。李副军长说,弟兄们,大势所趋,有目共睹。作为一个将军,我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你们……放下枪你们就是农民,没有必要跟我一起送死。

队伍一片静默。

李副军长说,那好,不着急。要离开的,任何时候,随时随地。

马直跟在李副军长的身后,马直有很多想法,他想到了李副军长的过去,也想到了他的将来。

五灵战役发生时,太行山国共的关系时好时坏。在五灵战役中,八路军独当一面,保证了国民党军队侧翼的安全。那次李副军长左胸中弹,军部发来电报,就近送八路军医院抢救。马直带队把人送到设在薛集的八路军医院,几个医生察看了李副军长的伤势,认为风险很大,一旦手术失败,怕被诬陷八路军谋害抗日英雄。关键时刻,一个名叫东方静的女医生挺身而出,说“救人要紧”。就是她在马灯下做了半夜手术,出来时晕倒在地,被送进急救室。

生死一搏,李副军长和东方静都活过来了,当时军部派人送了十头奶牛,以示感谢。哪里想到,半年不到,国共合作破裂,在一次“剿共”行动中,军长廖峰亲自派遣一个团的兵力秘密偷袭八路军后方基地。等李副军长得到消息,策马赶到战场时,东方静和几十名医护人员已悉数倒在血泊之中,这就是震惊朝野的“薛集惨案”。执行任务的那个团也是李副军长一手带大的部队,廖峰之所以派这个团做这种冒天下大不韪的事情,就是为了斩断李副军长和八路军的瓜葛。马直亲眼看到闻讯赶来的李副军长泪流满面,仰天长啸,那一声“我是罪人”的呼喊,在马直心里久久回荡。

此刻,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马直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李副军长要坚持走到三十里铺,走到他的目的地——那是他的墓地。这是李副军长交代的。

马直眼窝一热,自己跟自己说,这么好的长官……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起笔交代警卫连连长马直想要脱逃的内心活动,既设置了悬念,也暗示了当时国民党部队军心涣散的大背景。

B.警卫连兵力不足,姚家潼驻兵消失无踪,电台信号全无,面对这些困境,李副军长和副官曹强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C.李副军长在姚家潼村前的讲话,慷慨激昂,威震山河,鼓舞士气,点出了“将军远行”的目的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D.小说结尾有两处细节描写,“月光如水”的静景,“眼窝一热”的动作,暗示了马直的最终选择,也照应了故事的开头。

8.小说最后说:“这么好的长官……”李副军长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叙事上非常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7.C(“慷慨激昂,威震山河,鼓舞士气”有错,李副将军的讲话是对士兵直面生死的告白,决绝而又充满温情。)

8.(1)作为一个军人,他在对日作战中舍生忘死,英勇无畏,骁勇善战。

(2)作为一个中国人,他通晓民族大义,坚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3)作为一个长官,他关心底层士兵,询问瘦小士兵的年龄,劝说士兵放下武器,寻找生路。

(4)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救命恩人东方静被杀,他泪流满面,自称“罪人”,仰天长啸。

9.(1)叙述视角独特。作品以马直的视角讲述故事,拓展了叙事空间,使故事情节客观真实,又灵动丰富。

(2)情节曲折推进。小说将队伍行进与马直的心理活动巧妙穿插,二者相互补充,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3)运用插叙手法。关于李副军长的大量插叙,交代了必要的故事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也丰富了李副军长骁勇善战、仁义正直的将军形象。

(4)对话描写传神。小说描写李副军长与部下的对话,简洁精练,生动传神,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猜你喜欢

军长视点将军
红军军长——伍中豪
我家的“将军”
子弹
将军
将军驾到
朱德军长来宁化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
将军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