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烧轻集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综述

2022-07-05庞超明周杨帆郦培娟张春鹏

硅酸盐通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壳吸水率集料

庞超明,周杨帆,郦培娟,张春鹏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南京 211189)

0 引 言

近年来,国内建筑走向建筑工业化、高层化、大跨度化,由此对混凝土提出了轻质高强的更高要求。轻集料(lightweight aggregate, LA)因具有密度较低、热导率低等优点,使用轻集料替代石子制备的轻集料混凝土(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LAC)具备保温、隔热、隔音[1]等特性,在满足住宅舒适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产品自重[2],降低产品运输和安装成本,同时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关于LAC的研究,曾停滞多年,近年来重新焕发活力,关于LAC的配合比设计、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大量公开[3-6],这些得益于近年来建筑工业化中叠合楼板、墙板等装配式构件的发展及其对轻质高比强方面的需求,而轻集料在其中表现出优异性能[7-9]。有工程人员质疑轻集料混凝土的耐久性,事实上,轻骨料与水泥石的界面过渡区往往更加致密,即使在严酷的服役环境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耐久性[10]。LAC的优良特性归功于轻集料的质轻、独特的多孔结构及其吸/释水效应。天然轻集料资源有限,因此促进了具有良好性能的人造轻集料的发展。

人造轻集料是一种可基于性能需求来设计的优质材料,其配方和生产工艺可以基于目标的性能需求而进行调节和改进。人造轻集料可以采用烧结或免烧结技术来生产,其中烧结轻集料(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SLA),也称为陶粒,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能耗高,前期研究投入少,成品的优良率不够[11],性能偏低,且需要大量使用限制性资源——黏土;用于轻集料混凝土的生产制备,存在大量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在新拌混凝土中易上浮、工作性较差,混凝土难以实现泵送施工等[12]。伴随着建筑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轻集料需求的显著增加,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性能优异的新产品,如采用页岩和淤泥替代黏土,或利用固废通过成分设计来制备更高性能的烧结轻集料等。但总体而言,传统的烧结工艺,需要经过1 000 ℃以上高温烧结,能耗高,不利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除采用废弃物如淤泥、煤渣等作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其他采用黏土等资源的与烧结相关的投资建设已经无法被审批。

免烧轻集料(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NSLA),国外多称之为冷粘轻集料(cold-bonded lightweight aggregate),国内也有人称为免烧陶粒,实际上经过高温“烧结”才能称之为“陶”,既然“免烧”,就不应为“陶”,因此称为免烧轻集料更为确切。免烧轻集料多数采用水泥基材料为胶凝材料,并大量使用工业废弃物诸如冶炼金属过程中产生的矿渣、疏浚工程中产生的淤泥、煤化工产生的粗渣等作为原材料,材料成本较低;在燃料成本方面,因生产无需经过高温烧结,因此能耗大幅降低,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免烧轻骨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更易于进行设计和调节,从而容易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而且,采用水泥基材料的免烧轻集料与混凝土同源,相容性更好,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13]。

然而,与烧结轻集料相比,传统的免烧轻集料也存在一些劣势,如密度仍然偏高、比强度偏低、吸水率偏高等。现有免烧轻集料采用的原材料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密度较大,堆积密度通常达到750~1 000 kg/m3,远高于烧结轻集料的350~600 kg/m3;免烧轻集料由于缺乏表面的致密釉层,因此易于吸水,且为了控制密度,需保证较大的孔隙,吸水率总体偏大,通常会在10%~30%,高于烧结轻集料的8%~15%。相同配方的粉煤灰轻集料,烧结轻集料的比强度和吸水率比免烧轻集料有明显优势,免烧轻集料和烧结轻集料的24 h吸水率分别为16.3%和11.8%[14],Kockal等[15]发现粉煤灰轻集料经过烧结后,强度几乎是免烧轻集料的4倍。

本文归纳了近年来采用各种工业废弃物生产免烧轻集料的制备技术及相应的产品性能,综述了免烧轻集料的低密度技术、性能提升技术、养护方式及其在混凝土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提出了免烧轻集料功能化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途径,为免烧轻集料在轻质高比强和功能化发展方面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免烧轻集料的制备

1.1 利用废弃材料制备免烧轻集料

建筑材料对于各种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量最大,其中又以粉煤灰、矿渣微粉的综合利用最多。为了提高粉煤灰在建筑领域的利用率,2000年以来,大掺量粉煤灰免烧轻集料的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发展[16],相关研究结果列于表1。

总结表1可以发现,传统方法制备的粉煤灰免烧轻集料,粉煤灰质量掺量在75%以上时,粒径较小,可以控制在4.75~20 mm,堆积密度约为800~1 000 kg/m3,筒压强度虽然在5 MPa以上,但是总体比强(强度/密度)仍然偏低,吸水率仍然偏大,多数为10%~30%。一般堆积密度越高,筒压强度就越高。使用纯粉煤灰作为原材料时,单颗强度总体不高,吸水率很大;当粉煤灰与水泥、石灰、矿渣微粉等复合使用时,轻集料的性能可得到大幅提升。如文献[17]表明,在粉煤灰中掺入质量比约8%的水泥或石灰,在粒径不变时,堆积密度仅增加20~100 kg/m3,其单颗强度可提升3~4倍,但吸水率变化不明显。在粉煤灰中掺加稻壳灰[18]也可适当降低免烧轻集料的密度,且可以提高强度,并且将吸水率控制在10%左右。

为了加强对各种工业废弃物的回收,以减少环境压力,利用除粉煤灰外的其他废弃物资源制备免烧轻集料也较为常见,如利用钢渣粉作为原材料,易于实现低密高强,且吸水率较低。此外,稻壳灰、秸秆灰、污水污泥、采石场粉尘、建筑垃圾、煤气化粗渣、垃圾焚烧后的炉渣等废弃材料均可用于免烧轻集料的制备。其他废弃材料制备的免烧轻集料的性能如表2所示。

表1 大掺量粉煤灰免烧轻集料的性能Table 1 Properties of 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with large amount of fly ash

表2 废弃材料制备的免烧轻集料的性能Table 2 Properties of 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prepared from waste materials

由表2可知,人造轻集料对各种废弃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包容性,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工业废弃物可通过粉碎重组、固化等手段处理后应用于轻集料制备,从而降低轻集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这些轻集料中废弃物的质量掺量为20%~80%,一般加入粉煤灰、水泥等材料提供胶凝作用,并加入石膏、水玻璃、硫酸铝等激发废弃物的活性,筒压强度有所提升,但吸水率仍然较高,普遍在15%以上,因此采用其他工业废弃物制备轻集料,仍需大力开发各种改性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其中仅钢渣粉[26]复合质量比46%矿渣微粉和其他材料制备的轻集料吸水率低于6%,堆积密度控制在800~900 kg/m3的同时,强度可达到13 MPa,性能极佳,但总成本偏高,产品经济性不佳。

1.2 免烧轻集料的低密度高性能技术

1.2.1 低密度技术

近年来轻集料混凝土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对轻集料的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1],更低密度及其在更低密度下具有更高比强就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多种措施被用于降低免烧轻集料的密度,初始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在颗粒中添加泡沫剂、成孔剂等,通过增加微孔的方式来降低密度,主要研究成果如表3所示。

表3 降低免烧轻集料密度的措施Table 3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续表

这些降低轻集料密度的方法的核心思路为投入造孔剂,提升孔隙率,如使用泡沫剂、双氧水等。单纯使用造孔剂效果并不佳,轻集料的孔隙增加不多,密度降低有限;部分学者同步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如使用轻质原材料),但免烧轻集料密度仅可降低约100 kg/m3,多年来一直难以降低到750 kg/m3以下。高淑燕[37]的研究表明,随着双氧水的质量掺量由0%增加至15%,轻集料的密度会先减小后增大,且加5%的双氧水时密度降幅最大,由868 kg/m3降至823 kg/m3,此时导热系数由0.19 W/(m·K)降至0.178 W/(m·K),吸水率由30.1%降至28.7%,但同时筒压强度也降低较大,由4.47 MPa降至2.92 MPa。

由于免烧轻集料的密度普遍高于烧结轻集料,这限制了其在轻质混凝土中的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免烧轻集料的密度,国内外有学者开始研究核壳结构免烧轻集料,采用超轻材料如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泡沫、膨胀珍珠岩等为内核来降低免烧轻集料的密度,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核壳结构免烧轻集料的性能Table 4 Properties of 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employing core-shell construction

显然,采用EPS、膨胀珍珠岩作为免烧轻集料的内核,形成核壳结构,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免烧轻集料的密度。相比于加发泡剂和造孔剂,采用以膨胀珍珠岩或EPS为核的核壳结构技术在降低免烧轻集料密度方面效果卓越,堆积密度可降至380~780 kg/m3,从而突破了免烧轻集料密度无法大幅度降低的问题。但是由于EPS等材料在抗压强度方面无法和传统材料相媲美,因此免烧轻集料筒压强度也相应降低,在0.4~7 MPa内[41],如果合理控制密度范围在550~780 kg/m3,仍然可以确保较高的比强,达到轻质高比强的效果。总体来说,免烧轻集料的低密度高比强技术和应用还很匮乏[43],免烧轻集料的比强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功能化仍然可以进一步改善。

1.2.2 壳层强化技术

为进一步改进免烧轻集料的性能,如降低吸水率,提高比强等,有部分研究者采用了包壳技术,即在球体外围增加一层薄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表5所示。

表5 壳层强化免烧轻集料的性能Table 5 Properties of 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by shell strengthening

续表

综上所述,现有的壳层强化技术更有利于降低吸水率,而对提高比强效果有限。堆积密度在608~856 kg/m3、筒压强度为3.1~8.7 MPa的免烧轻集料,吸水率可从22%~44%降至3%~32%,吸水率降幅在90%~30%,而强度增幅仅约10%。因此,有待研究更高效的壳层强化技术,以实现免烧轻集料的轻质高比强性能。

除了包壳技术,Tang等[46]尝试加入聚丙烯纤维来改善免烧轻集料的性能,纤维的添加使造粒过程中球团压实更加困难,孔隙增加,同时由于纤维的桥接作用,免烧轻集料在降低密度的同时可提高强度,从而实现比强的提高。

1.3 养护方式对免烧轻集料性能的影响

免烧轻集料的制备工艺主要在于成球工艺和后期养护两个方面,成球工艺多采用成球造粒的方式。对于养护方式的选择,Tajra等[48]认为,相较于在水中和相对湿度65%的条件下,在相对湿度99%的养护条件下轻集料具有更高的强度。Manikandan等[49]认为蒸压养护和蒸汽养护都能加速强度的提高,适合用来加速水化过程,缩短养护时间,且蒸压养护比蒸汽养护的强度高25%,蒸压养护10 h的轻集料的性能接近于28 d正常水养强度的86%。邹志祥等[50]认为免烧轻集料的早期强度随蒸养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强,但是增加蒸养时间和升高蒸养温度,对28 d的强度影响不大。庞超明等[51]研究了40 ℃、60 ℃、80 ℃蒸养不同时间对轻骨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蒸养温度和成熟度模数对早期力学性能影响较大,随着蒸养温度和成熟度模数的增加,单颗承载力在7 d几乎呈线性增加,而到28 d后相差不大。谢士兵等[52]认为蒸汽养护的时间不宜太长,蒸汽养护8 h后,免烧轻集料的强度随着蒸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当养护10 h时,轻集料表面可能会出现破损和裂缝,因此他提出最佳养护条件为:首先在室温约25 ℃下自然硬化1.5 h,再放入110 ℃烘箱内烘1.5 h,最后采用100 ℃蒸养8 h。

除了传统养护方式,有学者研究了微波养护法的效果。Franus等[53]认为微波加热技术会使轻集料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延长微波加热时间,可以增加轻集料中的孔体积;吴庭枫[54]认为利用微波处理可以加快制备过程,但微波功率过大或处理时间过长会对轻集料的性能造成破坏,因此微波功率为600 W,处理时间为10 min时,综合性能最佳,孔隙率为42.89%,抗压强度由15 MPa提升至16.35 MPa。

还有研究者使用其他方式处理轻集料,如吴宇豪等[55]为了进一步提高轻集料的孔隙率,在轻集料养护若干时间后将其放入含有超声波的清洗仪器中,轻集料的闭口孔隙率提升至12.77%,导热系数降至0.175 W/(m·K)。但轻集料的筒压强度显著下降,而且由于超声波破坏水化产物,颗粒之间的黏结性下降。

免烧轻集料的生产更注重养护成本和时间效率,采用8~10 h蒸汽养护较为常见。对于微波养护及其他特殊养护方法,相关研究还较少,如何通过特殊养护更有效地提高免烧轻集料的性能,并了解其机理等有待进一步探索。

2 免烧轻集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及性能

轻集料混凝土是使用轻集料代替石子或砂子制备而成的混凝土,具有密度低、抗震性能好、吸声性能好、保温性能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混凝土发展的方向之一[56]。按用途可分为三种类型:结构工程用轻集料混凝土、结构承重兼保温性能要求的轻集料混凝土(如墙体屋面)、保温为主的轻集料混凝土及超轻轻集料混凝土[57]。部分研究得到的轻集料混凝土的密度及对应的强度如表6所示。

表6 免烧轻集料混凝土性能Table 6 Properties of 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由表6可知,采用免烧轻集料可制备密度在1 500~2 100 kg/m3的轻集料混凝土,其对应的强度在18~60 MPa,且一般随着密度的提高,抗压强度相应提高[18,28]。Güneyisi等[60]提出可以通过降低混凝土中轻集料含量来获得更高的抗压强度。李云鹏等[61]试配LC20强度的粉煤灰轻集料混凝土,抗压强度达29.9 MPa,经过工业化测试后可用于煤矿井下巷道支护。配合比相同,使用同体积干燥状态的免烧轻集料替代石子,在不同水胶比(0.30、0.38、0.58)下,混凝土的90 d抗压强度分别从约55 MPa、45 MPa、39 MPa降至约39 MPa、37 MPa、35 MPa,但流动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19]。轻集料的强度和性能是决定轻集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27,62],但一般仅限于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轻集料自身强度的轻集料混凝土。

由于轻集料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因此导热性能对于保温轻集料混凝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无疑,导热性能也与轻集料混凝土本身的密度相关,一般认为,密度越低,强度也越低,导热性能越好,表7列出了在相应密度下免烧轻集料混凝土或轻集料微孔混凝土对应的强度和导热系数。

表7 免烧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和导热系数Table 7 Strength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on-sinter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对比普通轻集料混凝土,免烧轻集料混凝土虽然强度较低,但是其在保温隔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核壳结构免烧轻集料混凝土。对绝热材料和保温材料,一般要求导热系数分别不大于0.23 W/(m·K)和0.14 W/(m·K)[67],显然,大多数轻集料混凝土难以满足保温混凝土的要求。但低密度、低导热系数、高比强是建筑维护结构材料永远的追求,有研究利用堆积密度为380~530 kg/m3的免烧轻集料制备的强度在9.5~13.4 MPa的高比强轻集料微孔混凝土,导热系数为0.195~0.223 W/(m·K)[65],可以满足绝热材料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比强、进一步优化经济性是保温轻集料混凝土的研发方向,而其中轻集料自身的低密度和高比强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需指出,由于核壳免烧轻集料吸水快速且易饱和,采用免烧轻集料制备多孔轻集料混凝土施工简单,无需提前数小时浸泡,只需提前数分钟简单喷水预湿即可;另外,即使吸水率高,但相较普通混凝土或烧结轻集料混凝土,免烧轻集料混凝土具有更优的流动性和更佳的泵送性能,其承受3.0 MPa 10 s和140 s的压力泌水量分别为2.2~4.0 mL与4.8~10.0 mL,远低于普通混凝土140 s的压力泌水量40~110 mL[68]。因此,不必对免烧轻集料提出过低吸水率的要求,且较高的含水还可以对混凝土起到内养护的作用。烧结轻集料因为表面釉层的致密性,会阻碍水的快速渗入或渗出,使得其在1 h甚至更长时间内仍会缓慢吸水,从而影响混凝土浇筑时的流动性;而一旦采用泵送工艺,泵送时的高泵送压力会加速外界水分往轻集料内部的渗透,从而影响泵送性能。

综上所述,普通免烧轻集料混凝土表观密度在1 500~2 200 kg/m3,抗压强度在14.8~58.3 MPa。核壳结构免烧轻集料微孔混凝土表观密度在1 008~1 480 kg/m3,抗压强度在9.5~37.6 MPa,导热系数在0.20~0.34 W/(m·K),保温性能较好,且制备混凝土时,工作性好,易于实现泵送施工。因此,发展核壳结构免烧轻集料混凝土对于混凝土轻质高强、功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免烧轻集料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除了应用于混凝土,使用废弃材料制作的免烧轻集料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处理废气、废水等非固体污染排放物,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使用免烧轻集料处理非固体污染排放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可以节约污染治理成本。李猛[38]将总表面积为12.74 m2/g的免烧轻集料应用于曝气生物滤池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和对NH3-N的去除率比普通轻集料更好;刘子述等[69]将利用污泥生产出的免烧轻集料投入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达到经济节能、变废为宝的目的;谢士兵等[70]通过粉煤灰免烧轻集料与活性炭颗粒在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对比试验得出,免烧轻集料的生物性能与活性炭颗粒相近,但成本仅为活性炭颗粒的1/7,将其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经济效果明显。

免烧轻集料因其具有多孔结构,还被用于制作吸音产品。朱万旭等[42]以核壳型粉煤灰免烧轻集料制作吸音板,可降噪3~5 dB;朱万旭等[28]又以建筑垃圾为原料制备的免烧轻集料制成多孔吸声降噪材料,满足力学性能要求的同时,吸声系数为0.55,制备的吸声板的降噪系数为0.8,并在南宁地铁得以应用;Wu等[35]利用多孔免烧轻集料制成的混凝土以减轻地铁噪声,吸声系数为0.85,根据GB/T 16731—1997可达到Ⅰ级建筑吸声产品;黄焕晟等[71]制备的多孔免烧粉煤灰轻集料开口孔隙率为32.67%,平均孔径为0.36 μm,且孔结构有序均匀排列,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李志勇等[72]使用LC30强度粉煤灰轻集料混凝土作为煤矿采空区隔离墙,成功使漏风率由20.4%降低至4.9%。

尽管免烧轻集料已在回收以及处理工业废弃物、处理废气废水和吸音降噪等方面得到应用,但是总体而言,其应用量仍然较少,应用面仍然相对狭窄。拓宽免烧轻集料的应用面不仅能提高其原料如粉煤灰、工业废渣、淤泥等废弃材料的利用效率,而且对免烧轻集料功能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免烧轻集料的功能化思考

研究[73]显示,石蜡作为常用相变材料,其相变温度为20~60 ℃,适宜应用于建筑的储能和温度调节中,能够显著改善室内温度波动。为了提高石蜡的掺量,张运华等[74]引入造孔剂在基体中产生气孔来增加石蜡的存储空间,减少石蜡渗出,当造孔剂质量掺量由0%提升至4%时,石蜡在相变水泥基材料中不渗漏的质量掺量由5.0%提高至7.2%。因此将石蜡吸附或封装到轻集料中的思路引发相关研究,若采用常压浸渍法吸附石蜡,吸附率仅为12.2%~25.5%,若采用真空法吸附石蜡,吸附率可达58%[75]。因建筑用相变材料易泄露,其封装技术一直是研究重点。石磊[76]以烧结轻集料为载体,通过真空吸附法对石蜡进行吸附后再用环氧树脂封装;因环氧树脂是一种昂贵的封装材料,为了减少环氧层的厚度,有研究[77]将纯环氧树脂封装层改为环氧树脂、纳米硅粉和石墨粉的混合物;孟多等[78]用真空浸渍法将石蜡渗透到膨胀珍珠岩中,采用白乳胶作为封装材料,结果发现膨胀珍珠岩中仅有21.16%的孔隙吸附石蜡,其吸附率较低。总体而言,这种利用多孔材料真空吸附相变材料然后封装的方法,吸附效率低,而且封装效果不好。Guardia等[79]通过加入质量比10%~20%的微胶囊相变材料增加了砂浆的焓,提高了水泥砂浆的储热性能;Jayalath等[80]用微囊化的相变材料代替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细轻集料,进一步研究认为20%的体积替代是微囊化的相变材料的最佳含量,但会导致抗压强度降低27%。由此可知,若直接将相变材料加入混凝土中,其在混凝土中掺量较低;若使用微囊化的相变材料,不仅制备工艺复杂,而且导致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大。

核壳结构免烧轻集料可以通过改变内核材料的功能使轻集料具有功能性,用相变内核则可以制备具有储能功能的轻集料[81],如使用其他功能材料为内核,同样可以使材料具有其他功能性,如采用具有自愈合组分或纳米TiO2的光催化组分等使之具备自响应的功能[10]。

轻集料功能化对于混凝土轻质高强、功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利用相变材料可有效提高建筑的蓄热能力,但掺量低且影响强度,储能效果不突出。采用核壳结构免烧轻集料的制备方法,相变材料做核,而采用成球技术包裹,是一种天然的封装方法,在确保相变材料高含量的同时,能实现有效的封装,如果再辅以其他表面封装方式,改进表层强化技术,有望解决相变材料的泄露问题,实现完全不泄露也将成为可能,从而实现核壳结构轻骨料的功能化。然而也存在一系列的科学问题,如合适相变材料的选择、如何实现高效封装、相变材料与壳层的界面处理技术等。

总体来说,免烧轻集料本身能够回收利用大量工业废弃物,且无需高温烧结,能耗低,节能环保,但各种技术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学者们从开发新的原料到应用核壳技术推动了免烧轻集料轻质高强化的发展,进而衍生出了更多功能化的要求,如进一步提高保温能力、隔音能力、智能恒温性能等。核壳技术的内核功能化与壳层强化技术的结合,可推动免烧轻集料轻质高强、功能化的发展,但尚存在很多亟待研究的课题,如合理内核材料的选择、内核的界面改性技术、壳层的强化技术和封装技术、免烧轻集料的生产工艺和产业化、新型核壳材料的应用等。

5 结语与展望

(1)一般粉煤灰免烧轻集料密度为800~1 000 kg/m3,筒压强度在5 MPa以上。采取轻质材料或成孔技术降低密度,其密度仍难以降低到750 kg/m3以下;而利用核壳结构技术,密度可进一步降低至380~780 kg/m3,突破了免烧轻集料密度无法大幅降低的瓶颈问题。

(2)对免烧轻集料进行有效的壳层强化技术,如采用水泥和白乳胶包壳或表面喷洒水玻璃技术,能大幅降低吸水率,但对比强提高有限;在表面采用防水剂处理仅能降低吸水率,但对比强改善不大,有待发展更优异的壳层强化技术。

(3)普通免烧轻集料混凝土表观密度在1 500~2 200 kg/m3,抗压强度在14.8~58.3 MPa;采用轻集料微孔技术,干密度可进一步降低至1 008~1 480 kg/m3,抗压强度仍然可保持在9.5~37.6 MPa,此时导热系数可降低至0.20~0.34 W/(m·K),吸声性能更优良,且采用免烧轻集料制备多孔轻集料混凝土,相较普通混凝土具有更佳的泵送性能。

(4)免烧轻集料具备对废水、废气等非固体工业排放物的净化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于制作吸音降噪产品。

(5)免烧轻集料应用前景广阔,但各种技术仍需大力发展,可采用多种技术结合进一步推动免烧轻集料向轻质高强、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核壳吸水率集料
具有“核壳”结构的乳清分离蛋白-黄原胶复合颗粒的构建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运用分析
基于三维扫描与数值技术的粗集料形状特征与级配研究
Y2O3-MgO Composite Nano-ceramics Prepared from Core-shell Nano-powders
热固复合聚苯板吸水率快速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外加剂和配合比对泡沫混凝土降低吸水率的影响
研磨功对再生集料性能改善的量化评价
陶瓷砖吸水率不确定度评定及其不确定度在判定规则中的运用
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研究
撤稿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