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蓝光序贯照射在腹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2-07-02李景景安可九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湿性渗液蓝光

李景景,王 娜,安可九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河南省肿瘤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受人体胃肠道细菌影响,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易继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1]。既往主要通过清拭切口及更换敷料等干性护理措施营造干性愈合环境,以大气氧的作用促进切口愈合[2]。然而,大气氧难以被利用,切口脱水结痂,妨碍上皮细胞爬行,生物活性下降[3]。湿性愈合理论及湿性疗法是利用新型敷料及药液保持患者切口湿润状态,促进切口愈合,已成为切口护理的主要应用方向[4]。红蓝光序贯照射既往多应用于痤疮愈合,适用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可有效减少皮脂淤积、修复皮脂分泌,对毛囊细菌炎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但用于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红蓝光序贯照射在腹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4月30日我院收治的112例腹部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于本院行腹部手术(胃肠部分切除术、小肠切除吻合术、肠梗阻手术);②年龄18~75岁;③切口愈合时间>28 d;④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结核、真菌、破伤风等特异性感染切口,切口深达肌肉、神经或肌腱组织,形成窦道或潜行感染者;②免疫缺陷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敷料或红蓝光过敏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男20例、女36例,年龄(43.75±4.33)岁;清洁切口18例,可疑污染切口19例,污染切口19例;创口形成时间29~71(45.26±3.41)d。观察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43.84±4.36)岁;清洁切口19例,可疑污染切口17例,污染切口20例,创口形成时间29~71(45.33±3.7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纳入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湿性愈合切口护理干预。首次清洁使用生理盐水,过程中注意切口气味,存在臭味者选择双氧水进行环形旋涡清洗。观察患者切口结痂程度,采用水凝胶自溶清创与锐器清创相结合方式进行清洁,注意清创过程的疼痛护理。首次完成清创后,使用生理盐水再次进行清洗,确保切口无异常残留物。为患者选择适宜的水胶体敷料,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渗液状态,护理人员每日调整敷料,每1~3天更换1次敷料。对存在脓性分泌物的感染性切口,选择银离子敷料,若渗出液较多则改为海绵性泡沫敷料,以保持切口湿润状态,缓冲局部压力。每次完成湿性护理后,护理人员需详细记录换药情况和处理流程,评估患者切口局部及全身情况,并配合常规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红蓝光序贯照射。仪器选用红蓝光治疗仪,红光波长为(640±10)nm,蓝光波长为(460±10)nm,光斑面积260 cm2,红蓝光光功率密度分别为40、70 mW/cm2。护理前,护理人员调整照射环境湿度为50%~60%,照射温度为18~22 ℃。光照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患者佩戴专用护目镜。首次换药完成时,进行10 min蓝光照射,后采用红光照射10 min,照射过程中患者创面会产生新的分泌物及渗液,照射结束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依据观察组照射后的渗出液量选择敷料类型,即经照射清洁后渗出液量仍较多者选择泡沫敷料,渗出液较少者改为水胶体敷料。每1~3 d更换敷料1次,每天进行红蓝光序贯照射2次,照射次序为蓝光照射10 min后改为红光照射10 min。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切口愈合情况:包括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渗液控制时间、切口周围皮肤状态、肉芽组织分级。本研究中,创面完全愈合以切口完全被上皮组织覆盖、3%双氧水涂抹局部无氧化反应作为治愈标准,记录患者首次出现完全上皮化时间[5]。创面渗液控制以在未经生理盐水清洗的状态下,切口及周围皮肤无肉眼可见的渗液流出,且敷料上无明显污染组织残留。皮肤状态以皮肤溃烂计1分、皮炎湿疹计2分、皮肤红肿计3分、存在渗液及浸渍计4分、皮肤正常计5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皮肤越接近正常状态。肉芽组织分级以坏死为1级、苍白为2级、水肿为3级、老化为4级、肉芽健康为5级。②切口细菌转阴情况:于首次换药及第3、6、14 d进行切口分泌物培养,记录两组细菌转阴情况。③创面缩小情况:采用创面面积描印在透明膜方式扫描,利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患者换药3、6、14 d的创面面积。应用公式计算创面缩小率变化:创面缩小率(%)=(初始面积-现有面积)/初始面积×100%。④切口疼痛程度:于首次换药及干预后3、6、14 d对患者换药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切口疼痛评分,评分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2 结果

2.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后3、6、14 d创口细菌转阴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3、6、14 d创口细菌转阴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后3、6、14 d创面缩小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3、6、14 d创面缩小率比较

2.4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红蓝光序贯照射可促进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愈合 在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受患者自身因素及皮肤愈合能力影响,可继发呈慢性迁延不愈的切口。同时,切口愈合程度也会受肉芽组织、上皮组织再生及修复能力影响,加剧患者疼痛、感染风险。湿性愈合理论将多种新型敷料应用于皮肤愈合过程,保证切口处于封闭湿性环境[6]。湿润、低氧环境有利于毛细血管形成,为细胞生长提供所需营养物质,优化免疫因子及生长因子释放环境,提升表皮细胞迁移速度,调节创面氧张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红蓝光序贯照射治疗后,观察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渗液控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切口周围皮肤状态、肉芽组织分级优于对照组(P<0.01)。红蓝光序贯治疗具有纯度高、光源强、能量均匀的特点,以生物组织可吸收光能转化为热能及化学能,且蓝光具有抗炎作用,红光能增强线粒体氧化代谢能力,促进氧自由基清除[7]。在蓝光照射后进行红光照射,可有效抑制切口部位菌群,促进切口上皮细胞及肉芽组织再生,因此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能力更强。

3.2 红蓝光序贯照射可预防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 腹部术后需留置引流管,增加了腹腔内细菌播散风险。湿性愈合理论虽然注重创口部位清洁,但仍无法全面消除腹腔内细菌播散风险。同时,腹腔术后切口湿性愈合者多并发细菌感染、炎性渗出液或局部水肿。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红蓝光序贯治疗能减少切口菌落及创面面积(P<0.05,P<0.01)。研究证实,红蓝光交替治疗可降低气管切开创口感染率及感染程度,与本研究结果相似[8]。蓝光对皮损具有消炎、消肿作用,减少细菌继续繁殖、复制风险。有研究认为,蓝光照射可杀灭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及幽门螺旋杆菌等,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9]。红光照射能保持局部温度接近正常皮温,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增速,减少氧化应激,促进神经递质传递和神经再生[10]。

3.3 红蓝光序贯照射可缓解腹部手术患者切口疼痛 有研究认为,术后疼痛与手术创伤所致神经系统过度炎症及切口炎性因子释放有关。术后患者经蓝光照射可消肿、消炎、适当镇痛,序贯以红光照射,升高术后机械痛阈,抑制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前列腺素E2的表达。本研究对腹部术后湿性愈合切口患者疼痛加以干预,结果证实,红蓝光序贯治疗可更快缓解切口局部疼痛,干预后3、6、14 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在湿性愈合理论及湿性疗法基础上进行红蓝光序贯治疗,可抗炎、镇痛,并降低自发性痛、痛觉过敏及超敏。同时,红光照射可提升白细胞吞噬能力,减少组织液渗出,抑制五羟色胺释放,从而减轻患者切口局部疼痛。

综上所述,红蓝光序贯照射能有效缩短腹部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控制创面渗液,避免创面感染,缩小创面面积,抑制换药期间疼痛感觉,优化创面皮肤及肉芽组织。

猜你喜欢

湿性渗液蓝光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湿性愈合法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运用分析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1 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 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
雷珠单抗联合和血明目片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的临床研究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