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士官生培养为例

2022-07-02元梅竹叶丽娜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士官军工基础

元梅竹 叶丽娜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每一所学校面临新时代的必答题。杨晓宏认为:“互联网+”具有赋能深度融合思政元素、赋能合理重构课堂生态系统、赋能全面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赋能有效突破思政教育时空边界的价值意蕴。本研究以“互联网+”时代为研究背景,以课程思政为研究场域,以士官生关键素质培养为切入要点,聚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力图解决学生信息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两大关键素质培养问题,促进课程思政模式创新,以期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1 背景与现状:素质培养诉求与课程实践效果的差异

1.1 “互联网+”重构职业教育的教学形态

“互联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催化、融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而形成的新业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职业院校教学不再受时空所限,混合式教学方式成为教学常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服务甚至使得弥补校内教师不足成为了可能。

1.2 士官教育助力军民融合及军事人才培养

依托国民教育招收定向培养士官,是贯彻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战略,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防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士官作为我国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作战训练、教育管理和武器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修理的重要骨干,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信息化素质极为重要。

1.3 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掀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四化交融”改革风向标,充分发挥MOOCs、SPOCs、微课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先后推出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课前三分钟”活动、军工特色“红色引擎”计划、舰船与航海博物馆等,打出课程思政“功能挖潜行动”“网络聚合行动”“虚拟体验行动”“移动教学行动”四套行动计划组合拳,持续推进信息化思政资源建设与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严肃无趣问题等“刻板印象”,激活了“课程思政”生命力。

1.4 对士官生学习动机、能力等情况调查分析

结合对士官生学习动机、能力等情况问卷调查和教学总结,发现其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课程教学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提高其自我认知活动调节和监控能力;信息技术认同感较强,但对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获取能力水平不高,对技术学习缺乏自信心,因基础差或紧张而不敢当众发言,存在焦虑心理,需要激励与引导;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对学习浅尝辄止,碰到学习困难,容易放弃,坚韧的意志力有待加强;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能力,自控力不足,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5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针对士官生《信息技术基础》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该课程技术技能方面培养重点是提升士官生信息素养,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思想过硬、献身国防、忠诚履职的信息化军事人才队伍。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本身“课程思政”融入不够,导致素质培养诉求与课程实践效果间存在差异,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相关课程的目标达成度与教学预期仍有差距。

2 目标与框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设计框架的确定

2.1 遵循学院军工特色文化体系的基本理念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服务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三海一工”的特色专业体系,确立了“成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高职品牌”的目标愿景,确立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治校方针,将军工文化与航海文化全方位多维度地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础建设中,重点建设舰船与航海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凝练“抱冰握火,自强不息”的学报精神,构建了军工特色理念文化体系,践行“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和初心(见图1)。

因此,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实施框架设计中,教学团队以凸显学院军工特色理念文化为统领,以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为己任,以深化“军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路径进行综合设计。

图1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军工特色文化体系

2.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结合学院军工文化背景,教学团队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确定为:深度挖掘军工价值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思政课程资源,聚焦课堂教学主战场,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思政要素,塑造学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的政治品质(见图2)。具体细化为五个方面: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将所学专业服务军工产业,不忘“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提升创新能力,勇于开拓,深挖技术学习重点、难点、痛点;增强健康体魄,培养“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钢铁意志;提高审美能力,挖掘和运用中华美育精神,充分运用中华特质的心灵美、行为美、科学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培养高尚情操,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学会“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图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2.3 课程思政课程设计整体框架

教学团队从课程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设计“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入元素(见图3)。

3 内容与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及其实施模式

3.1 课程思政建设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体系中

遵循“够用、适用、管用和创新”的原则构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加强基础性教学、针对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科学化整合课程内容。本课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对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坚持服务学院军工特色文化的整体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军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根本路径,系统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6 大模块、17个教学项目、近70个知识点,将知识、技能、课程思政目标深度有机融合,为培养具备良好军人素质,思想过硬、业务精通、能力扎实的信息化军事人才搭好“脚手架”,具体见表1。

图3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课程设计整体框架

3.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按照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国防动员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 年招收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的通知》(军政〔2020〕344 号),针对当前士官生成长成才过程的新特点,紧密贴近部队实际,与部队教学指导机构共同研究教学管理,实施联合培养,共同实践“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优势,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创新建构“军工价值树理想、二翼三促铸军魂、五育并举育英才”的课程思政模式,力求增强士官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军事履职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见图4)。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军工价值树理想,融入课程全过程。将“军工价值树理想”融入本课程思政全过程,依据士官生培养目标,传承军工文化,牢记“强军兴国”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将学生成长、专业发展与军队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融合。二是二翼三促铸军魂,构建育人新格局。围绕军工精神传承,形成显性育才隐性育人模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二翼”并进。以“境”促“情”,在课前通过事实的思政内容引入知识点的学习,结合视频、PPT等引导学生知晓军工价值;以“情”促“学”,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结合对应的知识点表达共情之感,秉承案例蕴含的精神定制学习任务方案,最终达成教学实践;以“学”促“思”,课后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思政育人升华的效果,构建育人新格局。三是五育并举育英才,立德树人担使命。德育方面主要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军工文化;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军工精神;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树立专业使命感。智育方面主要是授予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及方法,落实信息化知识,培养精益求精,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夯实“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基础。体育方面主要是发展体力,增强体魄,培养“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意志力。美育方面是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升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教育方面主要是强化“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观念和“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提升动手实操及团队分工协作能力。

表1 课程思政建设元素融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任务表

图4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融合实施模式

4 评价与成效:《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实施评价及成效

4.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融合实施评价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融合实施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向深入,本课程评价主要采取课程考核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来落实上述理念。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思政元素融入情况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具体表现,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评价;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及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思政等目标进行多元评价;综合技能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完成Word、Excel及PPT三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如项目分析、项目完成效果等,采用项目评价的方式实现。校内同行评价方面,采取问卷调查和观测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由问卷星上教师设置的问卷调查结果评价,学生在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创新精神、鉴赏能力、动手操作等方面是否有所提升;由观测员(教学督导员)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赋分评价。学生评价方面,采取学生评教的方式进行,对授课班级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赋分评价。

4.2 课程思政融合实施效果及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融合改革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在上机操作中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尝试终能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目标,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在线平台,提升了师生交流互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态,观测员(教学督导员)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赋分评价达92 分以上(满分95),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赋分评价达94分及以上(满分95),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8%以上;学院多名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班优秀毕业生被高级军校录取,有的优秀毕业生被部队多次嘉奖,多名士官生在抗疫期间勇上一线,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武警公众号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学院培养士官的综合素质受到部队的普遍好评。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融合改革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本课程的在线开放资源自上线以来,已得到366所高校近6000人,普通高中、技能高考、3+2 五年制培养及社会学习者等不同生源结构的学生选择了本门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对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一些做法已被本专业群所采纳推广。

5 “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及不足

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顺应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士官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环节能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课程特色,以专业视野(显线)育才、思政视角(隐线)育德,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灵活了教学方式,课前以“境”促“情”、课中以“情”促“学”、课后以“学”促“思”,以五育整体教学评价为拓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步提高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达到军工价值树理想的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重点任务做了宏观意见指导,然而由于区域特点、学校特色、专业背景、产业布局、学习对象等的不同,需要更多的紧密结合上述变量的课程思政模式来推进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尽管教学团队努力实现上述结合,但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依然较为零散和碎片化,相关资源建设未完全进行整合,与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挖掘,更好地服务专业(群)建设,持续完善“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不断优化教学实施过程,扎实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并辐射至相关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思政”品牌,以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士官军工基础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士官晋级培训中的应用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试论定向士官学风养成教育与战斗力提升交互路径及影响因素
目标军营,出发!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浅析士官教员队伍建设的可行性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