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本阅读中多维分析能力的培养

2022-07-02吴江美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吴江美

摘要:本文以一节初中英语课为例,对文本话题内容、文本语意、文本语言等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通过设计提问、预测、概括、探究、推断、文本评价和综合类活动,从读前激发思维、读中发展思维、读后发散思维三个维度,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阅读文本,设计多种认知层次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文本分析;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一、文本话题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选自外研版英语初中三年级上册Module9 Great inventions Unit2 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本模块讲的是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意义。现代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主题,因此学生对“发明”这个话题还是很感兴趣的。第一单元通过Tony和他爸爸的对话引出了电脑和互联网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如:(1)The photos can be seen on the Internet by other classes, even people living in other countries.(2)The Internet and the computer have changed our lives.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课文介绍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它们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而随着因特网的出现,那么传统的纸质“书本”是否会被“电脑”取代呢?通过对这一个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文本语意分析

本节课的文本内容以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传统印刷品作为切入口,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以及现代因特网的出现,分析了人们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阅读、写作、查找资料等很多的事情,相比较于传统印刷品,它具有很多的优点。对于作者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话题:将来纸质书本会不会被网络取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正反方的形式展开讨论PK,鼓励学生找出更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2)文本语言分析

这篇文本中蕴含着很多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这些被动语态结构的运用能更好地体现重要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中含有被动的经典句子有:

①Paper was first created about2,000 years ago.

②Books were only produced one at a time by hand.

③A larger amount of in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can be stored in more varied forms on the Internet than in books.

④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

在學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被动语态的知识,但是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以及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他们还不熟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问题“What can it be used for?”“Will it be used in the future?”来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2.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文本阅读中熟练认读和理解下列单词和词组:printing, development, trade, result, spread, introduced, amount, store, varied, form, connection, single, direction, replace

(2)学生能够认识到重要发明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3)学生能够从文章中获取有关传统印刷品和因特网对比的信息;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课例呈现与评析

1.读前激活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1984)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则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惫。读前活动的设计应从背景知识、学生兴趣两个方面激活学生思维。

(1)设计提问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上课开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是一段关于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探讨,看完以后笔者提出第一个问题:Which do you prefer, paper books or E-books?学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从而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

(2)设计预测活动,激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

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无论预测结果准确与否,预测都能使学生更接近文本主题。与脑海一片空白相比,带着预测阅读能使阅读更具趣味,目的性更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王蔷,2006)。

学生提问后,笔者出示了本课的标题—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并让学生根据这个标题对作者的观点进行预测。当学生有一些与文章内容不符的预测时,通过接下来的自主阅读及教师的及时点播,能够及时纠正过来。而纠错的过程也会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提高其预测能力。教师在点拨时也可以让预测准确的学生互相交流,他们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

(1)设计概括段落主题句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在完成阅读活动时,通常的阅读思维模式是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和段落大意是阅读的关键。在这个活动中,为了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以便分充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把文章中的五个段落与已给的段落标题进行配对。a) The world before printed books. b)The world af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c)Life with paper and printing. d) Technology and books. e) The future of books.提醒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关注各个段落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即学会寻找文本的关键信息。这个任务基本上的学生都顺利完成。

(2)设计探究类问题,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思索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思索机会。学生只有注重课文信息,不断进行比较、分析、推理、概括、批判、创造等思维活动,才能更有效地汲取课文的精华,拓宽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本节课中,授课教师首先针对文章细节设计了阅读后回答问题的活动。

1.what happened after the paper was invented?

2.Why were the books expensive and rare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3.Why were the books produced more quickly and cheaply?

4.Why did ideas and knowledge spread faster?

5.What’s th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以上几个问题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要素。在学生回答完这些细节问题后,笔者接着提出了一个深层问题: What’s the advantage of the printing books nowadays?因为文章中只谈到了现在的因特网相较于传统印刷品的优点,那么学生要反过来思考传统的印刷术还有没有因特网无法比拟的优点呢?接下来笔者又提出如下问题:

1. Why is it hard to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prints?

2.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books in the future? Why?

这两个问题把学生从文本引回到现实生活中。在回答时,学生所表达的观点是多元的和开放的,这几个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挖掘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通过对比传统印刷品和正在发展中的因特网,让人们去思考印刷品是否会被因特网取代。而且还实现了德育渗透,即每个人都应面向未来,要有长远意识,创新意识。这些问题的思考也为后面的语言输出做好了铺垫。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会了评价文章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既培养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拓宽了他们的思维面。并为下一个活动的设置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程瑜.2008.初中英語阅读语言输出活动有效性探究[J].英语教师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