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2-07-01罗元普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肩痛肩关节上肢

罗元普,向 情

(重庆市东南医院,重庆 400060)

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约有70% 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2 ~4 周出现肩痛[1]。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侧肩部疼痛,在其进行偏瘫侧肩关节外展、后伸、前屈活动时疼痛会更加明显,严重时可引发上肢屈曲痉挛、肩关节畸形[2]。及时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有效恢复其患侧肩关节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文对2019 年7 月至2021 年7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用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9 年7 月至2021 年7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其纳入标准是:1)经影像学检查被确诊患有脑卒中;2)存在偏瘫、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表现;3)同意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1)在发生脑卒中前就存在明显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2)存在由丘脑病变引起的肢体疼痛;3)临床资料缺失。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患者。本研究得到了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以肩关节压痛点为中心标记其肩痛部位,在标记位置涂抹耦合剂。使用治疗探头根据标记位置进行横向、纵向的冲击波治疗,每个痛点需要冲击2000 次。每天治疗1 次,治疗1 周后需要间隔2 ~3 d 再进行治疗,共治疗30 d。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肩三针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坐位,让其将上肢保持自然下垂。对其目标穴位处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深度为1.2 寸。得气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捻转补泻法进行针刺,然后连接针灸针与电子针灸仪。对痛点进行电刺激,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调整刺激强度,每次治疗25 min,每天治疗1 次。持续治疗1 周后需要间隔2 ~3 d 再进行治疗,共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评分、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分和生存质量的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症状越严重。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33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为0 ~2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越好[4]。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为(4.89±1.68)分,对照组患者的VAS 评分为(4.93±1.69)分;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为(1.31±0.51)分,对照组患者的VAS 评分为(2.69±1.03)分;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 4.89±1.68 1.31±0.51对照组(n=30) 4.93±1.69 2.69±1.03 t 值 0.092 6.576 P 值 0.927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BREF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QOL-BREF 评分为(91.06±4.23)分,对照组患者的QOL-BREF评分为(91.13±4.26)分;两组患者的QOLBREF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QOL-BREF 评分为(98.46±1.05)分,对照组患者的QOL-BREF 评分为(93.46±2.67)分;观察组患者的QOLBREF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BREF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BREF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 91.06±4.23 98.46±1.05对照组(n=30) 91.13±4.26 93.46±2.67 t 值 0.064 9.545 P 值 0.949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FMA 评分为(19.23±4.16)分,对照组患者的FMA 评分为(20.15±4.68)分;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 评分为(39.68±10.65)分,对照组患者的FMA 评分为(32.16±10.15)分;观察组患者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的比较(分,± s)

?

3 讨论

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致病因素较多[5]。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肩痛主要是由肩关节粘连导致的周围肌群松弛、痉挛、肩袖损伤引起的[6]。发生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其上肢功能会受到影响,其住院时间也会相应延长。除此之外,脑卒中后肩痛还会给患者的心理、情绪带来较大的影响,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从而可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7]。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目标主要是避免患者发生肩关节半脱位,防止其肩胛骨发生挛缩、下沉,增强其肩周核心肌群的肌力,保护其肩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改善其肩部血液循环,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8]。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此疗法能够扩张血管,抑制感染,并可起到局部镇痛的作用[9]。肩三针疗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此疗法能够促进微循环,消除炎性因子,缓解软组织水肿、疼痛,降低肌肉萎缩的发生率[10]。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其QOL-BREF 评分、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疼痛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肩痛肩关节上肢
肌张力增高在卒中后肩痛中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气弹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