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环境中加强朗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法浅析

2022-06-30李毅兴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朗读双减政策

李毅兴

[摘   要]在“双减”政策环境中,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四种互动学习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者总结并探讨了朗读教学的五个特点及其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优化多方面互动的学习关系与语文教学朗读环节,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习关系;语文教学;朗读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活的综合能力。例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并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在中小学实行“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使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培养亲情,接触社会实践;学会身心健康地生活,以构建符合中小学教育特点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关系,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具有的语言文字知识、逻辑思维写作表达训练等人文学科的综合特点,决定了其在构建全面发展的学习关系、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朗读教学,有益于促进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基于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在“双减”政策下,基于朗读教学,建设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的学习关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二、“双减”政策环境下义务教育中的

四种学习关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在初中阶段,影响学生学习的四种关系分别为:生生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在“双减”大背景下,四种学习关系面领着新的挑战,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进行相应的调整。

生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三观养成。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同伴的影响较大。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在校和放学后的个人时间更加充裕,由此也会使同伴间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同时,处于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经历着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相较于小学阶段“我做你学”的教学方式,初中阶段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的平等学习关系。所以这一阶段的生生关系,影响着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师生关系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已经在发生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观念中“以师为主,学生跟从”的单向师徒式学生关系,正在被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要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单要求教育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平等地位,更需要教师将单向严肃的“讲堂”变为语言活泼交流的“学堂”。“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书写类作业明显减少,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势必要使用新的、多样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检测和课后巩固。学科作业“活动化”就是一种比较高效的途径。尤其对于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来说,将传统的习题训练改为活动展示、语言表达等综合实践活动,弱化考试和作业评比中的分數等级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在学生进入初中后会变得严峻起来。一方面家长仍然希望通过掌握孩子的日常动向和心理状况来预防或纠正孩子的问题,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生有了更加充裕的个人时间,对于这些时间中的活动安排和人际交往,家长非常关注。然而本阶段的学生常常难以与家长展开“谈心”对话。这就需要家长与学生及时调整亲子关系,以更加平等的方式构建对话。

家校关系在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发生着变化。“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家长从繁重的监督作业完成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同时,传统意义上学科作业的减少,并不代表没有了作业。学校可以在学科作业的布置上采取“作业超市”的模式,多种形式地布置学科作业,满足不同学生、家长的需求,维系一种良性的家校关系。“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生在校与放学回家后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多,除学生休息和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外,还需要选取一些非传统的学习手段,以便对课业进行预习和巩固。

“双减”政策下的四种学习关系,需要通过一些策略和手段进行调整。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朗读在这一形势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配性。

三、朗读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2]朗读优秀的课文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看似简单的朗读,在通过合理运用后,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行朗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研究朗读者与文本主题之间的关系,要摆脱对于朗读教学知识应用的刻板印象,树立学习情感与学习兴趣唤起之间的认识维度。周福雄认为,这种对于“朗诵认知情感的领悟与唤起”需要从文本维度、知识维度、体验维度、想象维度四个方面来把握,[3]以充分发挥课文与朗读者之间的认知交流,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了解和认识到朗读优势的前提下,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而朗读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推广普及普通话对促进人际交流,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承担着推广普通话的使命。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必须建立在反复按照普通话正确发音进行课文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多读,更要读准。引导学生在语文日常学习中养成正确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是推广普通话,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

2.提升学生的语感

初中阶段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依靠重复的习题训练,更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感觉认知,即“语感”。因为一定水平的语感意味着语言直觉反应认知能力的形成。朗读在理解语义、判断语法正误、体会文学内在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尤其是文言文,以培养语感,并突破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的语言壁垒,扎实地奠定语文基础。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可以上升为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一课中,腰鼓艺术作为西北民间艺术,距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精细备课以后可以发现,全文最好的教学切入点就是“读”。让学生借助语言的刺激进入课文所描述的黄土高原上腰鼓表演的激荡氛围,那腰鼓的节奏感,腰鼓唱词的气势,都可以通过朗读的过程而被感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着学生通过默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跨越文章本身的写作背景和学生生活环境之间的认知障碍,直接感知文章的精神内核。朗读的过程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進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东汉儒学家董遇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教学流程选择合适的朗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安塞腰鼓》一文,气势磅礴,可以全班齐读;七年级上册的《皇帝的新装》人物众多、故事风趣,可以分角色朗读;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一课中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篇幅较短、易于理解,可以在疏通文章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快速背诵的目的。这样因文而异、有的放矢,对于帮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有良好效果。

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于课后反复朗读名家名篇,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值得反复朗读的课文,在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结构、语言文采上都有值得学生反复吟诵体会的地方。学生通过课后反复朗读,可以增强写作的大局观,从而在临场实战时做到胸有成竹,作文自然有了章法。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常常表述不够详细,或者描写顺序混乱,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一段,可让学生替换其中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进行仿写。

从以上不难看出,朗读教学方法可以渗透到学生课上课下的各个方面。作为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手段之一,它对于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双减”政策下的朗读对四种学习关系的促进作用

1.对生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双减”政策给初中阶段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这些时间除用于充分休息和进行文体活动外,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一些学习活动取代传统的书写性作业。就语文学习而言,初中阶段每学期的教材都要求学生朗读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和文言文。学生如果能够充分用好朗读这一学习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业成绩,与同学进行合作并实现良性竞争。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语言交流,亦是义务教育的目标。

清晨是学生朗读的重要时段。晨读的时长可根据政策要求和各校实际适当延长;形式不必拘泥于齐读,还可采取小组朗读、一对一背诵检查等个性化互助方式;地点可以是教室、花园或操场;教师作为活动发起者而非监督人,要使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和巩固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平等参与朗读的方式来弱化单向评比,积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充分参与和主动参与。根据笔者的经验,初中阶段班级内部学生朗读能力的差距小于语文成绩差距。通过开展朗读教学,能够使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更容易感知到朗读活动对语文能力的促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在朗读活动还可以逐渐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由此而形成的良性竞争有利于缓解青春期学生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2.对于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敬畏建立在知识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如果这种敬畏不能及时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就不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教学关系。

朗读教学天然具有互动平等参与语言交流的优势,相较于教师布置的传统书写作业,学生更喜欢将朗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过大量朗读练习,对于朗读中遇到的问题,如生字词等,已知道通过何种工具释疑。因此,在朗读活动中,师生于学习关系上的身份不再悬殊。此时教师的角色多是发起者和记录者,即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记录学生的过程性成果,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变化,学生看似“玩着学”,却能收获更多自信,更喜欢语文,进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对于家校关系的促进作用

“双减”政策实施前,家长在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时是被动的。由于对学生学习内容不熟悉,或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初中阶段的家长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时越来越吃力。客观上,家长将会寻求家教或辅导班的帮助。同时,家长对学校也会产生诸多不满情绪。而辅导监督学生朗读的过程对家长而言更省时省力,同时也是一个观察和欣赏孩子的过程。将朗读布置为语文作业,给日益紧张的家校关系找到了一个“泄压阀”。

4.对于亲子关系的促进作用

朗读活动易监督、易合作,可成为亲子交流的桥梁。一是家长有能力完成监督任务。家长只需对学生朗读内容的正确性进行基本甄别,这一任务的难度大大低于辅导学生功课,增强了家长在学业交流中的参与度。二是学生通过朗读完成作业,相较于传统作业,能够更直观地展示学习成果。家长能够感受到孩子语文能力具像化的提高,学生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切实关注与支持。因此,朗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途径,也成为亲子活动的一种延伸,成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动力。

朗读教学因诸多优势而正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双减”政策实施后,朗读对于面临中考分流选择的初中学生,在由多向选择升学方向所导致的愈发复杂生涩的学习关系中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对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和家长的焦虑,促进良好家校关系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积极互动、平等乐观的朗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积极的语言表达、健康的学习关系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威.我的教育信条[A].杜威全集(第八卷)[M].何克勇,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周福雄:朗诵情感领悟与唤起的四个维度[J].文学教育2022(02):190-192.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猜你喜欢

朗读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