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中职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6-30齐红宋晓刚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职教学有效途径工匠精神

齐红 宋晓刚

摘要:工匠精神的独特价值对处于产业优化、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来说弥足珍贵。中职学校作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层学校,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建匠园,修匠心,练匠技,育匠人”是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建匠园”,加强中职学校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以培育工匠为核心的品质校园;“修匠心”,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协同共进,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练匠技”,实现个性化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设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训模式,实现学生技能的提升;“育匠人”,拓展多样化的教育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教学;有效途径

2016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其重要作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目前,已有许多中职学校对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教学开展研究。其中,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的李书标在《中职学校推进工匠精神的做法与经验》中提到,学校推进工匠精神时采取了与课程进行整合的方法,整合专业课基础知识,加大实训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的贡文君在《中职学校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中阐述,中职学校应从校园文化、德育课、实训教学、专业建设、技能大赛等方面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山崴、邓国民老师在《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服务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大连商业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学校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程;实施学徒制培养模式,塑造学生工匠品格;改造实训载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选择,更是国家强盛的需要。中职学校应从思想上、行动上意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培育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是庄河市唯一一所全日制的公办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是辽宁省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庄河市及周边地区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和为高等职业院校输送合格新生。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共进。学校以“厚德博学,一专多能”为校训,以“敬业笃学,慎思务实”为教风,以“建匠园,修匠心,练匠技,育匠人”为途径,不断探索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等。在古代,我国的工匠就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成就,如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巧妙、汉代素纱单衣薄如蝉翼等。而在今天,依然有大量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诠释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深刻内涵。

(一)敬业:工匠精神的基础要素

敬业体现了从业者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也能决定从业者对工作负责任的程度。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观念。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即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很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都是“执事敬”“事思敬”的代表人物,他们把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看作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这是对敬业的最好诠释。

(二)精益:工匠精神的内涵

精益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言:“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钳工夏立,从机载天线、“天眼”射电望远镜到嫦娥四号卫星,装配的产品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其成功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专注:工匠精神的灵魂

专注是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和坚持,这是“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他发明了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工具。元代教育家黄溍在《唐子華诗集序》中有言:“术业贵乎专攻。”专注意味着执着、坚持和有韧性,人一旦选定行业,就应该心无旁骛,不断积累优势,努力成为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

(四)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

创新是指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精神。《礼记·大学》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人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墨子思想在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墨子十分重视创新,他的“述作结合”思想倡导将传承与创新融合,是古代工匠对创新至高至上的追求。创新能创造价值,是工匠精神的延伸;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学的必要性

从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及相关案例来看,工匠精神与从业者所能达到的职业高度密切相关,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显然,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量。

(一)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可见,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学,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面临产业优化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质造”转变。在新形势下,学生的职业品质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在中职教育阶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心理,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培育其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三)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中职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中职学校应强化各类课程的教育功能,有效利用多种资源,推进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这对于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符合中职学校现实需要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逐渐认识到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各学校在德育方面也有所突破,但在系统落实方面仍不完善。因此,中职学校需要提高管理意识,强化服务职能;扩展课程的外延,拓宽工匠精神的载体和范畴。教师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应静心学习、刻苦钻研、百折不挠,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中职学校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通过“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等举措,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探索出“建设以培育工匠为核心的品质校园,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协同‘修匠心’;改变教学思路,提升技能水平‘练匠技’;多元教学载体联合‘育匠人’”的有效育人途径。

(一)“建匠园”:提升育人品质

1.创新育人环境,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

育人環境的好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形成升学、就业分类互通的新型培养模式。学校建立升学班、就业班、专业强化班等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以“双层四通道,升学、就业并举”为人才培养途径。办学层次一:两种升学渠道并举,“3+2”中高职衔接和高职单独招生双渠道;办学层次二:两种就业渠道并举,分别是专业强化班和正常就业班,助力学生就业。学校创建“工学交替、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专业强化班完善“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无论升学还是就业,工匠精神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学校各类学生虽然培养途径不同,但在其培养模式中都加入了工匠精神教育模块,这种体系化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2.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教育资源

若想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就需要教育模式成体系,并对体系内各个要素统一优化。中职学校对于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大都缺乏顶层设计,容易形成“散兵散打”的模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从管理层出发,建立管理体系,设计培养方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德育和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负责校本教材、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学生处负责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项目组织;团委负责拓展教育载体,开发教育项目;招生安置处负责学生实习实训管理;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学校完善学生培养方案,各部门分工协作,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部门工作计划,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整合并出台“工匠精神入校园”的工作评价机制;各部门形成教学联动,实施全面监管,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技并修”的培养,建设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理念的创新型校园。

3.汇聚师资力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师资力量是建设创新型校园的重要支撑。为了引导教师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学校推选思政教师为其他教师讲解工匠精神的内容及案例,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促进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协同学习;开发典型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理论借鉴;开展“青蓝工程”,鼓励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企业师傅结对,提升青年教师技能;开展“青年教师五年规划”项目,促进青年教师进行自我规划,形成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采取“校企双向流动”培养机制,从企业引入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授课,送教师进企业跟岗,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政教学创新团队,依靠团队力量形成广泛的协作体,不断创新德育的载体和内容,对教师“匠心、匠技”进行培养,为“建匠园”提供不竭的人力支撑。

(二)“修匠心”:涵养学生职业道德

1.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德育载体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方面,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因此,培养学生的品行尤为重要。学校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满足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需要,以国学经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开发了《国学读本》《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本教材,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德育及评价,涵养学生品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明确职业方向,体会爱国、爱岗、敬业的价值准则。校本教材的应用,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行提供了理论抓手。

2.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实施工匠精神进课堂

“修匠心”是指要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第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修匠心”的重要场所。学校将第一课堂分为三个模块,即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和班级为主渠道,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科教学。思政课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中。思政课教师创新教法,运用讨论、座谈、演讲等方法,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生涯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教师在语文课、历史课等学科课程中,结合不同专业,筛选优秀典型案例,弘扬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结合专业领域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鼓励学生苦练“匠技”,打造“赶帮比超”专业技能学习氛围。三个模块的课程相互促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促进学生“修匠心”。

3.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协同作用,开发网络资源

“第二课堂”是指校内的学习场所,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目的是深化和拓展“第一课堂”,通过功能室、体育场馆、社团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发挥好学校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第三课堂”包括网络课堂和校外的社会实践场所,主要有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是以校外教育服务、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

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修匠心”要以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育人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对传承工匠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中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实践课程、网络课程等协同作用,落实工匠精神培育;每学期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将“修匠心”的课堂教学案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引导教师互相探讨;定期开展劳动课程、传统文化实践课程和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协同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共享网络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带领学生学习“大国工匠”系列网络课程、专业课程的网络课程等。学校将工匠精神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认同工匠精神,并进行自我升华。

(三)“练匠技”:锻造学生职业能力

1.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高水平专业

为了促进学生“练匠技”,学校出台了“五个一体化”专业建设标准:“车间课堂一体化”,探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理论实践一体化”,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教师师傅一体化”,建全“双师型”师资队伍机制,促进教师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学生徒弟一体化”,完善对外加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作业产品一体化”,以企业产品为作业评价标准,推动学生生產合格作品。“五个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师资力量为人力保障,以实训基地为物力保障,以就业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和课程体系为依托,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中学生的真实体验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模式。目前,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已建设成为“辽宁省优质专业”,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已建成大连市高水平专业群,这些专业的教学模式为学校其他专业做出了成功的实践探索。

2.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专业课程设置是“练匠技”的重要保障。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落实“1+X”证书制度下的“书证融通”项目,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够取得“毕业证+职业等级证书”双证;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市级、校级以上的技能大赛,引导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在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突破传统社团建设思维,组建专业社团,探索“岗课赛证”融通课程;结合省、市级赛项,与企业深度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到社团讲学,将企业优秀案例带到学校,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项目,以达到培养拔尖人才的目的。目前,学校已建成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技术、幼儿保育、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畜禽生产等专业社团,将“练匠技”的培养推向新的高度。

3.优化实训教学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实训教学是“练匠技”的重中之重。学校坚持工学结合,加快工匠精神的实践转化,在实训中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变革单一的实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企业项目式教学为主路径,使学生成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匠人。学校现设有生产性实训、校内经营性实训、弹性实训、培训性实训等教学模式,同时增加实训时长,实现实训、生产同步建设。学校做到专业强化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长相同,增加时长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很多学生在实训中就能创新并产出优秀作品,这也使专业强化班的学生还没走出校门就被企业“预定一空”。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就业后的技术指导和共创、共研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形成“教学—实习—就业—创业”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四)“育匠人”:提升学生职业品质

1.拓展校内教育载体,实现有效引导

学校设置晨读、班会、座谈、竞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晨读中的“一班一品”,将工匠精神融入练礼仪、诵经典、读古文、品诗词等项目,内容精彩纷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班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匠人的经典故事;教师通过座谈会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开展“知识竞赛”“国学情景剧”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沉浸式感受;学校还邀请当地企业的优秀匠人来校讲学,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带到学校。学校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载体,引导学生全方位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髓,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效引导。

2.拓展校外教育载体,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社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大课堂。学校通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方式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将社会公益活动与学生专业实践相融合。各专业开发公益项目,如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组织学生到校外公益单位进行公益服务,达到专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相互促进的效果;学校推行“自主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企业进行社会职业调查,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参加自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还推出了一系列家校共育活动,如开展“校园开放日”,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技能周”邀请家长参观活动,使家长参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学校通过社会公益活动和企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实地感受工匠精神以及工作岗位的价值,促进学生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3.拓展评价载体,形成多元育人机制

考核与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班级考核中,将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德育活动纳入班级特色建设管理中,作为先进班级考核和教师考核的重要评价依据,同时也是团委考核红旗支部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单科专业成绩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占比70%,其他考核占比30%;在学生综合评价考核中,综合成绩占比60%,德育考核占比40%。学生实习实训的行为表现、技能水平也纳入实践考核范围。学校通过评价载体的拓展,改变了以往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

四、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学的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建匠园,修匠心,练匠技,育匠人”等途径,提升育人品质,涵养学生职业道德,锻造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品质,毕业生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供不应求。

(一)学校办学实力增强,教师教研能力提高

目前,学校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已初见成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校成为区域内职业培训基地,校企合作视野不断拓宽;课程建设不断优化,“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已基本建成;师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在全国说课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均获得过奖项,教师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不断增强。近5年来,学校共有10余项省市级规划课题立项、结题,共有4项教学成果获得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企业满意度提升

自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以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技能培养迈向新台阶。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部分学生参加了大连市技能大赛,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学校的“作业产品一体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可以进行下料、半成品、成品的全系列生产实训,产品最终由企业核检是否合格,学生在校就建立生产工艺经验积累,很多毕业生目前已成为区域专业领域的专家。学校在区域内的校企合作单位逐年增多,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学生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效益增强

经过实践,学校证明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目前,学校德育模式的经验已在庄河市教科研会议上进行推广,周边学校多次来校学习和交流德育经验。学校成为本地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毕业生服务于庄河市各乡镇,为区域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2] 李书标.中职学校推进工匠精神的做法与经验[J].教育现代化,2017(19).

[3] 贡文君.中职学校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教育观察,2017(22).

[4] 山崴,邓国民.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服务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大连商业学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

作者简介:齐红,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正高级讲师。宋晓刚,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高级政工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立项课题“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ND2021173。

猜你喜欢

中职教学有效途径工匠精神
提高中职舞蹈课教学效果之我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