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
——以“自制简易望远镜”为例

2022-06-29

物理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光屏凸透镜透镜

陈 刚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21)

2004年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开始编入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在一章后或数章后为学生提供的一种项目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以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基础,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相联系,实现物理学科内的综合,甚至是跨学科间的综合.[1]

1 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译自英语“Pr oject-Based Lear ning”(缩写为PBL),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Kil patrick)最早提出.项目学习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和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制定计划,综合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现实问题,最终以产品或研究报告的形式结束.[2]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在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构建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成长经验.学生为完成项目任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在互助合作中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物理是实验性学科,在项目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又适合物理的学科特点.在活动中的每一次任务的完成,学生能体验成功的欢乐,继而使学习物理的兴趣能持久地保持及发展.[3]高质量的项目学习往往指向学生学习的本质,成为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模式.[4]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如图1.

图1

2 “自制简易望远镜”的项目学习案例

2.1 基于生活,确定项目主题

制作简易望远镜是一个基于生活的工程类问题,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目镜和物镜涉及了物理学中透镜成像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化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观察对象的选择与天文地理中的月食、流星雨等相关;透镜、套筒等材料的选择、组装和固定等需要一定的工程基础.

笔者于2021年4月16日开设“自制简易望远镜”的教学,5月26日晚上19∶00左右,学校所在地区可以观察到月食.以观察月食为目标向学生提出:大家想拥有一个装置能够更清晰地观看月食吗?主题明确,又有诱惑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2 问题驱动,设计解决方案

由于初中物理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作图要求,初中生还不具备望远镜成像原理的认知基础,如果简单告知两个透镜的距离,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直接组装,就失去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因此我们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照相机和放大镜)出发,通过问题驱动,在实验探究中认识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了解其核心部件,进而设计解决方案.

2.2.1 唤醒学生认知,再现照相机

师:同学们能利用工具盒(图2)里的器材,给远处的教学楼照个像吗?原理是什么?

图2

(学生仅用凸透镜操作.)

生:凸透镜成像.

师:照相机拍下来的可以随时欣赏它,你们的可以随时看到吗?

生:不能.

师:看一下我们桌上的操作台,思考一下,这个操作台有什么用呢?

生:把相应的器材插在萝卜上,便于固定器材.

(学生用凸透镜、光屏在操作台上操作,如图3.)

图3

师:你们对底片上的美景满意吗?为什么?

生1:像是倒着的.

生2:太模糊了(不清晰).

生3:太小了……

师:像比较暗,看不清,你有优化方案吗?

生1:用手电筒照亮物体.

生2:房间太亮了,关灯.

(关灯观察,像明显清晰了.)

师:如果现在我在室外,白天想要照相呢?

生:把光遮一下.

(出示内置光屏的套筒,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如图4.)

图4

师:现在这个像清晰了,你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生:小,倒立的.

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倒立、很小的像?

生:凸透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且物体离凸透镜太远,物距远大于两倍焦距.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和我一起来模拟一下成像的原理呢?

(师生互动演示成像规律,并在黑板上贴上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板画,如图5.)

图5

案例分析:放弃光具座,用萝卜作为固定器材的支架,来源于生活,操作方便,也与苏科版教材的实验思想一致——选择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不再需要“拼拼凑凑做实验”,但是“坛坛罐罐当仪器”有利于学生发现身边的实验器材,使物理实验不在局限于学校、局限于实验室,使物理实验走进家庭、走向社区和社会.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照相机原理,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处的光屏上,通过问题驱动,要在任何情况下看清像,需创造一个较暗的环境,使套筒自然的出现,初步为望远镜的雏形做好铺垫.适时在黑板上贴上此时成像时像的大致位置,变抽象为直观,也为认识望远镜的原理做好初步准备.

2.2.2 利用组合思维,再置放大镜

师:由于物体距凸透镜较远,像就非常小.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像放大一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让物体靠近透镜.

生2:换焦距大一点的透镜.

生3:加个凸透镜.

师:(追问生3)原理是什么?这个凸透镜如何放置呢?

生:放大镜,放置在光屏的后方.(学生实验,如图6、图7.)

图6

图7

师:请一位同学仿照之前的方法,在黑板的图5上再放置放大镜.

(学生贴板画,如图8.)

图8

案例分析:继续借助学生已有认知,当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放大镜原理,将两个凸透镜组合使用,可以使远处物体较小的像适当放大,初步完成望远镜的原理,但教师此时并不说破,为后续认识望远镜做铺垫.

2.2.3 巧用自制教具,初识望远镜

师:现在我们将套筒的后半截取下,透过透镜还能看到对面的教学楼吗?

生:哇!更清晰的像!

案例分析:图4 中的自制套筒有两截套筒组成,具体结构如图9(①为前半截,比较长;②为后半截,比较短,约2 c m 左右;③为半透明硫酸纸,平整密封在后半截的一端,与前半截组装后置于筒内,相当于光屏;④处开口,规格为2 c m×1 c m,可以卡入凸透镜的支架,也可以根据需要前后调节;⑤为支架,可以插在萝卜上,便于固定).并用单面胶将前后两截套筒组合后,作为光屏的硫酸纸置于套筒内.这样既可以保证光屏置于较暗的环境中,也可以在该环节一起随着后半截套筒而取下,当学生随后直接透过两个透镜再次观察到更清晰的像时,立刻顿悟——这不就是一台望远镜吗?图8的板画也就是望远镜成像的原理图,使无形变有形,抽象变直观,学生的认知进一步升华,成功到达最近发展区.此刻,学生不仅仅是看到了一架望远镜,还了解了望远镜的主要部件,认识了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为后续的选材、组装做好知识上的储备.

图9

2.3 团队合作,实施方案规划

师:大家想拥有一架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望远镜吗?我们需要哪些主要器材呢?

生1:两个透镜.

生2:要两个套筒,长度一长一短,直径一大一小.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不同透镜组(如图10),请组长来取,先到先得哦.

图10

(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组长选取透镜组.)

师:针对本组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请组内讨论大小套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生1:我们透镜组的规格是f1=70 c m 和f2=10 c m,根据黑板上的原理图,我们组应该选择长度约为65 c m 左右的大筒和选择长度约为15 c m左右的小筒.

生2:我们透镜组的规格是f1=20 c m 和f2=5 c m,根据黑板上的原理图,我们组应该选择长度约为15 c m 左右的大筒和选择长度约为5 c m 左右的小筒.

师:在教室的中间我们摆了很多的筒和辅助材料(如图11),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思考,选择合适的套筒和辅助材料.

图11

(学生选择筒和辅助材料.)

师:器材选好了,我们准备如何组装呢?

生1:可以用双面胶固定透镜,也可以用医用胶带固定透镜.

生2:大、小筒之间的固定用泡沫塑料.

师:大家认真阅读大屏上的“提醒和建议”(见图12)后,开始你们的制作.

图12

(学生动手制作:组装望远镜.)

案例分析:提供不同的透镜组,给学生有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也可制作成不同放大倍数的望远镜,从而能够比较不同望远镜的性能.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互助,选择合适的组装器材,小组协作完成简易望远镜的制作.虽然知识准备充分,但是学生在组装过程中依然有较大的难度,如两个凸透镜如何固定在大、小套筒内,大、小套筒如何连接才能保证既不松动,又能保证小筒能够适当前后移动.说明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工程组装能力还有待训练和培养,因此该环节需要教师全程参与、组织和管理,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指导学生活动,不断激励学生,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和引导.

2.4 展示交流,实现多元评价

师:制作好的小组,可以利用你们的或其他组的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学生活动,如图13、图14.)

图13

图14

师:我们每个小组都很棒,那么现在大家来谈一谈,你们制作过程中什么感受呢.

第6 组:制作过程很复杂,实验材料要精挑细选.

第4组:只要知道了制作原理,完成望远镜的制作就很简单.

第2组:我们在选材的时候选择的透镜小了,导致制作不方便,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小组很棒.

第5组: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在物镜和目镜和筒安装的时候有过分歧,后来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了他们其中的原理结合老师讲解的知识,然后就完成了我们的作品,所以这个作品和老师的教导分不开.

师:请各小组组长和听课老师将你的奖牌贴在你认为最优秀的小组下方(如图15).

图15

案例分析: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他评,结合各小组成员整节课的过程动态、参与程度、项目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使用效果作出多元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学生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元认知水平.在展示、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形成经验性知识,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学生的思维得以层层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项目方案、改进制作工艺,甚至产生新的项目主题,最终达成深度学习,体会项目学习的乐趣.

3 项目学习的意义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由于在一个项目任务中可能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它也更加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项目学习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解决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长与优势展开学习.[5]学生在项目的引领下学习,获取能灵活运用的程序性、综合性知识,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展了学生间彼此接纳和尊重、赢得自信与信任、乐于挑战和创造、积极参与和合作、体验成功与分享等积极的情感态度,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2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项目学习是跨学科、跨知识领域的综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整合物理学科的课程资源以及其它学科的课程资源,甚至是社会生活生产中的资源,因此有时还需要其它学科的教师协同教研,梳理学习素材,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生活背景,确定项目主题,设计项目方案.这对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领导力和开发力提出十分高的要求.在项目研究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研究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形成教学经验和课堂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3 有利于整合校本化课程资源

我国科学教育界倾向于将STEM 作为一种以真实问题解决为目标,项目学习为途径的教学策略.可见,项目式学习理论与STEM 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且十分符合STEM 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宗旨.2019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指出:在实验教学中要遵循学科特点,积极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鼓励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独立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实验探究.广泛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因此项目学习的活动空间不会只局限于教室,学习的内容不会仅限于教材上罗列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重新梳理和整合,把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的源泉,从学生兴趣入手,结合自己的特长,整合地域教育资源,汲取现成教材中的积极因素,设计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生成和发展鲜明的课程特色,丰富初中物理课程内涵,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6]有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光屏凸透镜透镜
引力透镜
透镜(部级优课)
光屏的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自制天文望远镜
透镜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透镜光路图大梳理
用不等式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