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浦江两岸工业遗存的再生

2022-06-28宋岩沈洁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再生城市更新

宋岩 沈洁

摘要: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程序,它推动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上海作为我国发展较快的城市,伴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特色,承载着上海特有的城市记忆,是工业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十分必要。文章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浦江两岸工业遗存存在的问题,研究浦江两岸工业遗存再生的现实状况,并展望今后城市更新过程中浦江两岸工业遗存的再生,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存;城市记忆;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如今许多工业设施已经丧失了当年的工业价值,但大多数都被保留下来变成了工业遗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事物的更新换代似乎变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城市向周边快速扩张的同时,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对于旧工业建筑群的更新成为首要目标。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分析浦江两岸工业遗存的特征,发掘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开发废弃的工业遗存并融入城市整体的生态体系中,有助于工业遗存的设计再利用,更好地展现出上海独特的工业文化魅力,保留上海工业文化的历史痕迹和城市发展的记忆。

1 城市更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城市更新就已经有了较为权威的定义,它指的是一种针对城市中衰落区域进行的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如今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热门话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膨胀,被时代遗弃的工业遗存很难与现在繁华的大都市融合,工业遗存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只能等待着被拆迁或者再利用。如何保护和对这些生存艰难的工业遗存进行再设计,让它们变废为宝,是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也不得不面临城市更新下工业建筑改造、空间替换等问题。自2015 年以来,上海就为推动城市更新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并以此为核心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规定了城市更新的法定内涵,并提出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应遵守的一般要求。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城区工业遗存的设计再利用往往是城市健康发展、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黄浦江两岸有着数量众多的工业遗存,上海正积极挖掘这些工业遗存的潜力,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以达到保留上海独特城市记忆、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2 浦江两岸工業遗存发展与衰败

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主要集中在“杨浦大桥——徐浦大桥”长达45km的滨江水岸之间,而浦江两岸工业的发展和衰败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1843年上海开埠至《马关条约》签订期间,西方列强入侵,浦江两岸出现了许多外资企业,当时的上海主要发展航运行业,码头、船舶修理厂、船坞、油栈设施等为航运服务的工业建筑纷纷矗立在浦江两岸,耶松船厂公司和江南制造局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企业。《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浦江两岸遍布各大机器织布局、钢铁厂、工业办公楼与宿舍等。纺织产业也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起来,西方资本主义在华建设的纺织厂大多分布在杨树浦一带,形成了工业聚集区。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生产水平迅速提升,工业发展得到质的飞跃。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上海浦东、宝山、闸北等地区的许多工业设施毁于一旦。相比之下,由于杨树浦地区聚集着大量日资企业而未受战火波及,但浦江两岸工业发展明显变得缓慢,甚至停滞。解放初期,随着国家工业战略布局的实施,上海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的第二产业又一次快速发展,并占据城市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浦江两岸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和市政设施。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机器棉纺厂等在浦江两岸崛起,上海工业迎来了“新的春天”。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上海内港外迁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政策的提出,传统工业不断集中于产业园区,出现分布于郊区的现象。浦江两岸的纺织业、钢铁、化工、造船等产业也由盛转衰,第二产业大幅衰退。与此同时,浦江两岸大量的工厂、码头被闲置。

这些荒废的工业遗存有碍于城市更新发展,闲置的部分工业遗存遭到破坏而被拆除,保存下来的工业遗存也面临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比如杨树浦工业区、秦皇岛码头、港煤炭分公司码头等工业遗存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下破败不堪。但这些遗存承载着上海独特的城市记忆,与中国近代历史息息相关,对其的保护与再设计迫在眉睫。

3 浦江两岸工业遗存再生的意义

3.1 历史价值

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见证了上海工业发展的历程,也是近代中国工业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全过程,从繁荣到衰败,承载着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历史,意义非凡。

3.2 艺术价值

工业遗存已被认为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浦江两岸工业遗存除了承载过去的记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技术含量也是不同的。建筑风格主要吸收了西式建筑的元素,有花园洋房风格,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等。从结构上来看,有传统木结构、砖木结构、木梁架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这些建筑遗存富有工业美学,对我国建筑美学、建筑史的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体现出新与旧的融合碰撞。通过艺术改造,能使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更具人文艺术价值,由此也能凸显上海的城市文化气质[1]。

3.3 商业价值

充分利用工业遗存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有数据显示,在遗存建筑的基础上保护和更新,比起建造一座新的大小、功能相同的建筑,能省下约三分之一的费用。将工业遗存改造成会展中心、博物馆、现代艺术馆和艺术区,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保存工业遗存的历史痕迹,还能降低建设成本,让荒废的工业遗存华丽变身,继续在现代社会发光发热。这种变废为宝的更新策略势必为上海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就业与消费。

3.4 情感价值

工业遗存不光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些建筑是当时工人生产、生活的场所,建筑的一窗一门都能够引起那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这种情感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物品无法替代[2]。

4 浦江两岸工业遗存的再生

上海为了保护和开发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制定了一系列转型策略,城市规划管理局结合城市产业与功能结构调整,提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注重历史保护的整治方案。设计者提出将“工业锈带”转型成“生活秀带”,以“保护 + 利用”的模式更新、改造工业遗存。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针对浦江两岸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例如将一些旧仓库、老工厂改建为大型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现在上海的油罐艺术中心(见图1)已经成为城市网红景点,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其前身就是上海龙华机场航油罐。上海飞机制造厂厂房的改造再利用也是工业遗存变废为宝的典型案例,设计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厂房工业痕迹,在厂房的基础上划分新的功能区域,通过不断地改建最终才有了西岸艺术中心。而老码头(见图2)则在上海油脂厂的基础上,将玻璃、钢材等现代建筑元素融入传统的“水库门”建筑中,并引入餐饮、商店等商业形式,形成了老码头商业聚集区,在带动区域消费的同时提高了区域竞争力。这是将富有活力的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植入工业遗存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除了这些大型的厂房被成功改建外,一些工业遗存现在丧失了使用功能,比如塔吊、码头和铁轨等,这些工业遗存不能改建成艺术馆或商圈,但设计者并没将他们拆除,而是保留了下来改造成环境小品和艺术雕塑,连水管也被改造成路灯和座椅。大到厂房,小到水管,设计者在工业遗存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和考虑了遗存的历史风貌与实用性。除了对这些物质实体进行保护与改建以外,精神实体的保护也得到相应发展,如通过举办工业主题的公共艺术展览、讲座等方式,让这些工业文化深入市民心中[3]。

除了以上成功的案例,浦江两岸工业遗存再生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足之处。大量工业建筑由于失去了实用性而被拆除。在世博会的机遇下,政府确定了工业建筑保护保留名单,徐汇滨江地区的工业遗存也在名单之内。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大量名单内的建筑被拆除。幸运的是,飞机制造厂、水泥厂等大空间的厂房和仓库被保留了下来。保留下来的工业遗存也面临很多问题,有一些遗存被闲置,还有一些遗存改建后出现商业化过重、利用率低、活力不足、管理不妥善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和项目开发人员在开展工业遗存保护更新工作的过程中多听取民众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改建措施。可以通过艺术展览、科普宣传等方式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到工业遗存改建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共享。

除了遗存物质实体的再生外,精神实体的保护也同样重要,比如生产技术、文字、照片、影像资料等,这些都是值得保留的集体记忆。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这些资源整理存储下来,通过艺术展览、公益演讲等形式宣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市民的生活中,让每个人都能认同并参与进来,这也是工业遗存再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5 浦江两岸工业遗存再生的探讨

工业遗存的再生是衡量一个城市健康、富有活力的标准,而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是上海的一张标志性的明信片。浦江两岸工业遗存数量众多、种类多样,这些工业遗存的更新再生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规划管理存在失误、资金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成为浦江两岸工业遗存再生的阻力,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应建立更加健全的工业遗存保护更新体系,探寻更加成熟的管理模式。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保留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博览带。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切合工业遗存自身的特点,理性认识、科学规劃每个工业遗存,明确发展定位,谨防工业遗存利用模式大同小异,趋于单一化。

工业遗存的更新再利用应多样化,除了博物馆、艺术馆、商业聚集区模式外,可以探寻新的开发模式以保证区域内的场所文化和商业价值,以多元更新的形式展现工业遗存的时代价值,防止流于表面的经济效益。同时,除了注重工业遗存本身的价值外,还应该结合周边环境,考虑社区需求,以开放共享的更新形式建立工业遗存与城市更新的发展关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让工业遗存在现代城市更新中延续再生。通过工业遗存的再生唤醒群众集体记忆,提高居民对工业遗存的社会认同与文化自信,展现上海浓厚的工业文化魅力,并以此吸引各地游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竞争力[4]。

6 结语

城市更新过程中,工业遗存如何再生一直是一个难点,区别于其他空间建筑,工业遗存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建筑特色,是工业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上海对于浦江两岸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再生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功,但在工业遗存多元化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保护政策和开发模式两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护发展工业遗存物质实体的同时,还要注意传承工业遗存的精神价值,弘扬工人精神。在发展模式方面,想要将物质实体和精神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仍旧需要不断协调和解决,而如何找到城市更新与工业遗存再生之间的平衡,依旧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孟繁星,姚莉莎.迭代·工业遗存活力再造:城市更新下的包棉文化创意中心设计实践[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10):38-39.

[2] 薄宏涛,曾现梦.工业遗存更新中“文化+”和“工业+”两种产业更新驱动力探析[J].当代建筑,2021(4):33-36.

[3] 王重远.基于城市生态更新的工业遗存开发模式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28):32-35,81.

[4] 曹永康,竺迪.近十年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情况初探[J].工业建筑,2019,49(7):16-23.

作者简介:宋岩(1998—),男,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影像数字化。

沈洁(1983—),女,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影像数字化保护。

猜你喜欢

再生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TOD/城市更新
追寻“红色”足迹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大学化学实验用氟离子选择电极的再生处理研究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