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科技”模式下国风节目的艺术设计创新研究

2022-06-28王若妍冀东璇徐柳琴曾悦张芷郁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王若妍 冀东璇 徐柳琴 曾悦 张芷郁

摘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近年来的核心任务。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文化传播作品,在影视后期特效(即“VFX”)的应用下,呈现出“科技+艺术”深度融合的魅力,寓教于乐,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在视听盛宴中铺展开来。打造数字化“导赏者”,为带领观众以“第一人称”踏入古典艺术之门提供创新路径。笔者致力于运用Unity3D、Maya、Nuke等专业软件中的学科知识,使长期以来“叫好不叫座”的传统文化衍生品成为“Z世代”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进一步推动国风节目的发展,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文章以“唐印”系列为例,就“文化+科技”模式下国风节目的艺术设计创新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文化+科技”模式下国风节目的艺术设计有巨大的突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支持。

关键词:艺术;科技;VFX;文化自信;虚拟形象;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3

1 案例分析

1.1 唐宫夜宴:传统文化“叫好又叫座”

《唐宫夜宴》充分运用现有VR、“5G+4K+AR”等先进技术,交替使用特写、长焦距、正反打、长镜头等视觉剪切手段,使舞蹈演员兼具专业性与情感表达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河南卫视在晚会演出中运用广告与电影制作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使广告的数字化摄影和现场直播演出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方便后期调色,采用4K节目制作流程。而《唐宫夜宴》则使用“8机位+8K”电影设备拍摄,采用后期AR制作,在考虑到制作周期紧张的同时,保证前期拍摄与后期完美融合,辅以现代音乐特效,在技术上进行视听创新,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与融合。

不过,除了在技术上破壁,《唐宫夜宴》的“出圈”也要归因于在平台、用户接受、审美等多方面的破壁[1-2]。《唐宫夜宴》后期的技术和制作软件都是行业中较为常见的,其创新点主要还是在传播方式和设计思路上。在平台上,打破传统地方电视节目和各大网络平台间的壁垒;在用户接受上,瞄准更易接受并传播新事物的“Z世代”群体,打造跨平台、融媒传播的参与式文化;在审美上,一定程度上迎合当下时代背景与主流审美,一改普罗大众对传统文化阳春白雪的刻板印象,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展现出来,引起观众共情。

在现代技术、互联网时代开放平台传播的厚积薄发下,《唐宫夜宴》作为一档文化节目“出圈”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然而,想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尽可能将其发扬光大,传播给年龄层次更加丰富的受众群体,扩大海外受众基础,就要降低传统文化接受门槛,并引起受众共情。《唐宫夜宴》作为一档在2D荧幕上呈现的歌舞节目,能提供的仅仅是“台下看戏”的观感,其带给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是远远不够的。对海外的受众群体,想要使其正确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背景的了解就必不可少。而已经形成的“5G+4k+AR”通道,更强调用户的场景化服务、传播场景的构造,这增加了多维互动、双向传播、引起用户共鸣的可能性,随时都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迸发出新的活力。

1.2 虚拟形象:数字孪生打造导赏者

作为以人类形象出现在虚拟空间中的角色,虚拟形象逐渐成为代替真人进行交互行为的重要载体。作为人与人互动、人机交互的全新载体,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撬动规模化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在社会效益上取得规模化的可能性更应被挖掘。在西方文化入侵及现代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承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而结合现有先进技术,虚拟形象作为跨平台、融媒传播的参与式文化的载体,在打破各大平台间的传播壁垒、一定程度迎合当下时代背景与主流审美的同时,还能够有机结合民族历史与文化底蕴,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从单一导赏者背后的部分历史,引申到整个盛唐时代的文化,在目标文化范围扩大的情况下,从单个导赏人延伸至在同一时代文化下的多个导赏者,以不同的时代观察角度,以相互关联的形式描绘出一幅盛唐全景图。其次,选择多线条齐头并进式叙事模式,将项目内容的顺序选择权交给用户,让用户自己产生主导内容接收权的想法。以唐代的时空地图,引导用户进行不同年代间的时空穿梭,以及选择不同导赏人。在这种模式下,导赏人之间相互关联度较低,不影响用户对该朝代文化的理解。而用户之于导赏人,可以是初来唐朝的外邦人,有助于用户与导赏人之间的高度交互,提高用户的沉浸感。不同的导赏人有不同的观察唐文化的视角,从而在不同层面向观众呈现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之处。或者可以将多个不同时代的导赏人进行联动,在用户面前跨时空互动,进行文化上的碰撞与交流,在用户面前直观展现唐文化的历史深度。

在内容设计层面,尽可能避开历史文化中较有争议且无从考究的盲点,以免向大众传播错误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可引导用户跟随导赏人一同思考,提高用户互动频率,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与沉浸感。在导赏人引导观众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导赏人可以以第一人称的现代化口吻自述,并适当与观众进行语言、肢体交流,在交流中引出导赏人在现实历史空间中的文化作品,再延伸至作品背后的背景故事、传统文化知识,以达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以白居易为例,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恰逢盛唐,那么就可以搭建一场契合白居易所在时代背景的“唐宫夜宴”,在开头便以技术融合和艺术设计抓人眼球,引起观众对文化的认同、归属和共鸣。在夜宴末尾,直接引出“白居易”这一导赏人(实则是虚拟形象),或为用户设定一个低难度的高交互性任务来引出。随后,“白居易”可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观众自述,在语言、肢体上与观众进行一定的互动。采用的语言要盡量通俗化、贴近现代,以平易近人、类似于朋友一样的形式将观众引入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同时要符合白居易在历史上着眼百姓市井生活的角度及“人设”。在观众面前的“表演”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白居易”这一虚拟形象引出历史上白居易所作的诗篇,如《琵琶行》等,进而带出其所处的盛唐时代。

1.3 后期视效:沉浸式演绎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技术,后期视效强调具身交互与沉浸体验是“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媒介”,也是媒介作为“人的关系连接”在现实世界的最高形式。后期视效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播等领域都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同用户群体在虚拟现实平台上对艺术的创造、分享、购买,会延续其生命力,使其以开源的方式运行并永续[3]。

人物角色与场景物品间更加紧密地互动,不仅可以为节目增添趣味,更可以引起观众对文物用途的好奇心,有利于后续对相关传统文化内容的引入。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强角色现代化的肢体语言交流,强化人物与观众的眼神、肢体互动,能够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促使用户产生共鸣、共情,有助于文化的多次传播。此外,利用5G通道大码流传输的优势,设计一个能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场景,如博物馆、宫殿等,也可以作为未来主要研究的方向。通过内容优化,对所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更加具体的介绍,对观众循循善诱,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后期视效这一全新而又潜力无穷的文化传播场域,本项目致力于以世界通用的艺术传播载体,向国内外用户弘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璀璨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已经拥有一定海外群体接受基础的“唐文化”历史板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内容上能够迈出的第一步。研究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在现代技术与文化的碰撞下,如何在新的文化传播场域沉浸式地走向观众,也正是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创新传播路径。

2 可推广性研究

2.1 场景:《唐宫夜宴》中的视觉奇观分析

《唐宫夜宴》运用“5G+AR”技术,还原历史真实场景,营造出“博物馆奇妙夜”之感,向世人直观展现中国古代唐朝的繁荣昌盛。基于先进的影视技术打造的“逼真”场景带来了《唐宫夜宴》的成功,引导观众沉浸式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形象的生活细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兴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可能。立足社会现实,电视节目在技术的加持下,能够突破传播方式和创作手法的限制,与观众当下生活产生紧密联系。

在商用5G通道已經形成的情况下,分辨率可以在未来尝试从4K转到8K。分辨率越高,观众对项目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也就越强。而打造强沉浸感节目的另一个前提就是节目内容在保持舞台张力下的高自由度。《唐宫夜宴》节目采用后期AR渲染技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前期实时AR技术仍然不够成熟,无法解决光影下的半透明粒子、粒子结构等,更加依靠成熟的后期渲染,从而无法实现高自由度以及和观众的实时互动。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解决方法是采用当下较为普及、成本较低的动作捕捉技术,完全建构虚拟形象,从而解决妆造、实时渲染等大部分问题。然而,这种解决办法对当下的建模技术和算法是另一种考验:除了追求逼真、自然以外,还要谨防“恐怖谷”效应带来的反作用。

2.2 人物:导赏者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借助虚拟偶像相对成熟的“3D全息投影+2D影视”技术,可进行初期宣发。适当减少虚拟历史人物形象作为“偶像”的商业盈利属性,尝试增加其形象的文化底蕴,肩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在通信基础的变革和影像技术的助推下,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为虚拟形象的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其推动下,虚拟形象的种类和模式朝更加大众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升级和迭代。较早被广泛关注的虚拟形象“初音未来”是2007年在日本成熟的3G技术背景下产生的,并迅速被大众接受,它颠覆了对传统偶像的定义和形象表现,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征和属性,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其呈现方式通常只是二维平面。相较于有着深厚的动漫文化积淀的日本,国内在该领域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在国际化市场的推动和作用下,国内自制虚拟形象“洛天依”的诞生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并发挥了示范作用。

2.3 受众:新文艺与“Z世代”的视听审美

《唐宫夜宴》系列节目的成功“出圈”,少不了现有“5G+4K+AR”技术和内容创意上的结合。在成功打破传统电视节目桎梏的情况下,《唐宫夜宴》的内容创意、艺术设计、制作流程都相当值得借鉴[4-5]。从中国传统文化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现状可看出,选用能够拉近与年轻用户群体距离的合适媒介,通俗化传统文化的语境,深化用户群体的民族认同感,都是传统文化受到年轻网络用户喜爱的原因。从引起用户共鸣、唤起用户认同、引导用户参与到用户主动共享,其带给受众群体的沉浸感与参与感,都是其有效传播甚至是促进二次传播的有力手段。其中用户主动接受内容进而引起共鸣、主动分享,则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与“使用与满足”经典传播理论的有机结合。

国内经济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以来,文化市场的繁荣已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之一。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孕育了许多新兴产业增长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市场化的新格局。结合产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唐宫”系列节目为例,或可探求创新性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渠道,产生推进文化创意产品改造升级的可行方案。

3 结语

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节目之所以能够“出圈”,除了因为在传播渠道上打破了传统电视平台的限制以外,其活用先进影视技术所带来的创新性视听效果恰好也能够满足当代网络主流用户的需要,尤其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对节目本身娱乐、审美的刚性需求。换言之,《唐宫夜宴》的走红,离不开其传播方式、创作内容与时代主流需求的贴合;在其内容令受众印象深刻、引起共鸣共情的基础上,节目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能够被观众接受并实现二次传播。因此,这种从历史中取材、弘扬传统文化,本身便带有一定深度的节目,在内容设计上要尽可能带有当下时代的亮点,力求做到能够带动话题、寓教于乐,通过与时俱进的手段,尽可能地增强“Z世代”“千禧一代”群体的沉浸感与参与感,使其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 潘荣华.从《唐宫夜宴》看传统舞蹈如何焕发新活力[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21):75-77.

[2] 刘康帅.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的文化创新表达[J].新闻前哨,2021(11):119-120.

[3] 杨康恩.《唐宫夜宴》系列节目的审美与文化表征[J].东方艺术,2021(5):80-84.

[4] 白云鹏.《唐宫夜宴》对新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启发[J].传媒论坛,2021,4(17):171-172.

[5] 李俊呈,杜洋.从《唐宫夜宴》看电视作品的艺术展现[J].声屏世界,2021(17):53-54.

作者简介:王若妍(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冀东璇(2000—),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徐柳琴(2001—),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曾悦(2001—),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张芷郁(2000—),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