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文科背景下广告学设计类课程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2022-06-28王希邓尧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

王希 邓尧

摘要:文章顺应全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拟构建基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广告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试图追溯“从游”式教学传统,提出适应信息文科背景的设计课程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方式。结合独立院校广告学学生现状和授课教师现状,针对教育形式缺乏主动性、主体关系缺乏指向性、育人资源缺乏通融性的问题,以梅贻琦先生的“从游”理论为改革方向,将“从游”理论运用到南京邮电大学的广告学与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合理有效运用学校(S)—教师(T)—学生(S)系统,为高校低年级学生提供能够在高年级学生和教师耳濡目染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环境,使课程输出由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获取,在上下感染中注重营造学习氛围与情绪价值,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广告设计人才。

关键词:信息文科;设计教育;“从游”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3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告设计、信息设计等设计专业课程规划和课程目标在新时代正持续变革、蓄势待发[1]。5G技术的革新,为数字媒体时代的信息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它改变了人们认识设计、创造世界、定义世界的方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新时代与新技术深刻影响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交流与保护都提出新的要求,而设计课程的设计、开发、测试也拥有了新的可能性。但现今设计课程领域仍然存在认识差异,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是设计的根基,且“设计”一词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先进性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约束,而这一认识存在片面性,忽略了本土传统文化对设计课程的影响。孔子的“从游式”传统学习模式是弟子随师傅在四处云游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追求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从游”教学之境[2]。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设计课程中,这种古老的教育传统是否仍有生命力?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是经教育部同意,由中国国家“双一流”工程建设院校——南京邮电大学于1999年成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院校。文章顺应学校一直坚持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培养宗旨,关注培养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剖析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广告学专业的专业设计类教学状况,从本专业所有设计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知识内容及学生反馈四个方面入手,纵览本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简况。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教育形式缺乏主动性。该专业立足广告学学科背景,拓展艺术设计类课程技能学习,学生非艺术专科出身,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在采取讲授、灌輸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仍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教学系统中的另一重心——学生的地位在不断降低。学生具有交替快、多样性、复杂化的特点,每个学生的知识理解、学习方法、反馈频率都不相同,在如此复杂的教学系统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并完全掌握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与教学的基本模式,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应对其复杂性。但若死板地采用一套没有流动性的教学模式来应对日常教学工作,使用机械式的、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单一地输送给学生,从而限制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更容易破坏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3]。

第二,教学关系缺乏映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是复杂教学系统的根本。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是无法对等的,这要求每个学生与教师必须形成鲜明的对应关系,即需要形成由表层至深层的映射关系。教师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需要解决学生个体的疑惑,但这一关系同样也受到教师数量的限制。

第三,教学资源流通呈现低活力的特征。相关研究显示,高校的教学资源体系需要呈现多层级性,要综合第一教学课堂、第二答疑课堂、第三活动课堂、第四网络课堂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资源流通环[4]。把第四网络课堂的设计课程资源分隔为不同场景来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是融通性较差的主要因素。本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紧密依靠南京邮电大学,并聘用了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设计教师讲课,师生沟通受地域限制,所以本专业第四课堂的合理运用、协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

2 研究目标

文章以梅贻琦先生的“从游”理念为改革方向,将“从游”理论运用到南京邮电大学的广告学与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紧跟前辈与教师,在难以解决的学生具体设计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和在营造的优良学术环境中游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彰显广告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强调设计学中核心的工匠精神,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对国家、社会真正有用的广告设计人才。

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模式的主动性建设。试图建立由经验型向启迪型转变的教学模式。遵循人的心灵和认识基本规律[4]。文章构建的“从游”式教学关注学生主动性、教学情境性,试图在营造的轻松教学氛围中将学生认识技巧、教学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融于学校的设计思辨教学体系。

第二,教学关系的互动性建设。试图建立由单维度输出向双维度交互转变的教学关系。文章构建的“从游”式教学模式关注教育关系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交流的转变,这更有利于新型教育环境的形成[6]。“从游”式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而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交流、情感交融也自然而然地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资源的流通性建设。试图建立由知识资源转移向精神价值思想转变的教学资源闭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深厚的内涵和底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质上是人文价值导向工作。“从游”模式除专业性教学之外还包含方向性教育、规范性教学等[7],并在建构过程中通过和第四教学的资源相互关联,形成了线上征集教学内容、线下建立交流平台的模式,从而推动了教育文化的传播。

3 研究思路

“从游”教学方式在于合理有效地运用学校的研究系统和优秀资源,让本科生(“幼鸟”)在与高年级学长、学姐和硕士生(“小鸟”)及教师(“成鸟”)的互动学习中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主动性学习和人文价值传承。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4 研究内容

艺术教育强调在切身体验中塑造人格与精神。文章根据南京邮电大学广告学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从游式”教学方法下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功效,营造多学科交融的优良“从游”环境,构建横向与纵向双重交叉的“从游”式教学体系。

具体包括优化设计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促进传统与先进的有机结合;文章构建的“从游”式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教育充分贯彻价值导向、知识技巧、综合能力、文明素养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教改思路,充分利用课前、课后阶段,发展设计学科一直传承的“师徒式”“工作室式”教学形式,重点解决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存在的各种冲突和问题,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跨越教学个性化和授课群体化的标准线。提升设计教师的融入性教学技巧,促进操作技能与价值导向的相互转化;相比数学、物理等课程成果,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成果往往包含更多的师生个人价值倾向,这也是设计类课程需要格外关注的内容。文章构建的“从游”式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加强教学平台的多元化资源共享,促进全方位与个性化的双层指导。

“从游”式的教学模式旨在不断完善课堂体系建设,促进学习与生活的无痕融合,选拔与推荐硕博作为低年级本科生的指导生,并为高年级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以逐步形成探究性学习方法,并培育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与学习交流能力。加强高低搭配的帮扶性班集体建设,促进低年级与高年级逐渐形成交流引领关系;提供高低年级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高年级学长的带领作用,有效解决低年级学生在师生教学系统中出现的胆怯、羞涩等心理问题,提供低年级学生摆脱团队末流的机会。促进学科交叉的多角度知识构建,促进教学特色与专业背景的动态结合;关注教师团队与高年级学生团队的学科交叉,在丰富团队成员背景的同时,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机会。

5 研究的重点

文章以“从游”式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与新时代设计教育要求有机融合为重点,提出“3+2”融合体系。其中,“3”要素包含方向性教育的价值引领、认知性教育的审美素养、规范性教育的设计技能;“2”要素涉及学生思想层面与行为层面,思想层面包括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融合构建,育人目标由认知价值引导、素质能力培养、设计技能提升三部分组成,教学内容由教学大纲规范、从游内容融入两部分组成。行动层面包括“从游”式教学模式实施——“成鸟前导—小鸟传输—幼鸟尾随”。“成鸟”由专业教师担任,“小鸟”由学生群体中的高年级积极分子担任,“幼鸟”则由广大广告学低年级本科生组成。

文章以“从游”式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规划的合理性标准为创新点,提出“方向+认知+规范”三重维度有效统一的合理化标准。其中,“方向性维度”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广大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学生群体中思想层面的先进分子为“小鸟”,开展先进思想、热点思潮主题设计任务,为“筑巢”奉献自己的力量;“认知性维度”以审美教育为目标,融入了设计类选修课教学内容,以在学生群体中学习层面的榜样人物为“小鸟”,开展经典欣赏教育与优秀学生创作分享等交流活动,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密切;“规范性维度”以设计与技能教学为目标设计课程,以学生中操作层面表现优秀的个体为“小鸟”,开展学霸直播与技能互助交流等活动,以创新的形式提升学生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加深对教学目标与教育内涵的理解,从而内化成意识,外化为行动,推动良好学习风尚的形成。

6 结语

文章主张设计理论与工程教育教学相结合,重点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搭建第四课堂,提出适宜该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创新型实践育人模式,以梅贻琦先生的“从游”理念为改革方向,将“从游”理论运用到南京邮电大学的广告学与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合理有效运用学校(S)—教师(T)—学生(S)系统,为高校的低年级学生提供能够耳濡目染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环境,使课程输出由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获取,在上下感染中注重营造学习氛围与情绪价值,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慧文.从游理念的教育价值及实现:基于地方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建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2):78-83.

[2]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3.

[3] 冯蓉.我国大众高等教育的问题及其价值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10-12.

[4] 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5] 彭未名.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J].高教探索,2005(5):25-26.

[6] 田芬.從“从游”到“同游”:面向未来的理想型师生关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3):28-32.

[7] 任羽中.“从游”与“同游”:大学里追求的师生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2(008).

作者简介:王希(1992—),女,安徽铜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人机交互。

邓尧(2000—),女,山西大同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信息文科背景下广告学设计类课程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30120004;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特色教材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0820JX26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
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的反思
基于游戏中的美术设计与整体思维架构研究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社会需求的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