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脑超声与MRI应用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2022-06-26杜俊彬陈兰妹陈佳韵翟玉霞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CT和MRI室广东汕头5504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4期
关键词:硬膜蛛网膜脑室

杜俊彬,陈兰妹,陈佳韵,翟玉霞*(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CT和MRI室,广东 汕头 5504)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由产伤、早产、缺氧缺血、凝血功能异常、脑血管畸形等多种原因引起,该疾病患儿可出现哭声尖、精神反应差、贫血、惊厥、面色苍白等症状[1]。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颅内出血主要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等类型,早产儿颅内出血类型以脑室内及脑室膜下出血为主,足月儿颅内出血类型以脉络从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为主。新生儿颅内出血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较相似,预后却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被忽视,进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2]。对此,临床需重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采取有效影像学检查诊断可以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准确率,其中磁共振成像和超声诊断技术是筛查新生儿时期颅内出血的主要手段[3]。为分析颅脑超声与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探讨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纳入标准:出生天数≤28天;均行超声、MRI检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畸形;伴急性感染或传染病。其中男婴39例、女婴21例;早产28例、足月产32例;顺产36例、剖宫产24例;年龄7 h~28天,平均(5.67±1.64)天;体重2.5~4.1(3.46±0.34)kg。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颅脑超声检查 采用日立阿洛卡F37彩色超声诊断仪,配备小儿心脏探头、小凸阵探头,线阵探头,频率2.5~10.0 MHz,确保患儿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先经前囟门进行冠状切面连续扫查,显示两侧大脑半球、侧脑室、脉络丛情况,侧动探头观察脑中线及脑室前角水平结构。其次,将探头旋转90°,行矢状面连续扫查,观察大脑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小脑及周围脑组织回声。最后,多角度、多切面扫查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小脑等部位。因出血灶内血液的声阻抗与脑实质、脑脊液存在较大的差异,血液不同声阻抗形成界面,可引起回声反射,所以脑内出血病灶会出现的超声影像学特征较独特,影像学医师可依据超声影像学特征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情况。

1.2.2 颅脑MRI检查 在患儿睡眠状态下采用GE 3.0T MRI进行检查,选择头部正交线圈,给予多序列检查。横断面T1加权成像(T1WI)扫描参数:扫描视野(FOV)24 cm,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1 750 ms,回波时间(TE)10 ms,反转时间(TI)750 ms,层厚4 mm,矩阵288×224。横断面T2加权成像(T2WI)扫描参数:TR 3 000 ms,FOV、层厚与上述一致,TE 104 ms,矩阵320×256。横断面T2加权水抑制序列成像(T2-FLAIR)扫描参数:TI 2 200 ms,TR 840 ms,矩阵288×192,TE 125 ms,FOV 24 cm。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参数:FOV与上述一致,层厚4 mm,B值50/1 000,TR 2 000 ms,TE 76 ms,矩阵128×128。将采集的信息上传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阅片,并给出统一的诊断意见。因颅内出血病灶中含有一定量的血红蛋白的,其在MRI图像上表现的信号与脑实质和脑脊液各有差异,故医师凭借该特征判断患儿颅内出血程度、出血位置、出血范围。

1.3 临床观察指标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4]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根据患儿影像学检查、病史、脑脊液检查和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若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具有呼吸改变、肌张力低下、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及体征;脑脊液压力升高,镜检提示见脑脊液中存在一定数量红细胞,判断为颅内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 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临床确诊脑实质出血14例、硬膜下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6例。颅脑超声诊断脑实质出血11例、硬膜下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5例。MRI诊断脑实质出血13例、硬膜下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9例、脑室周围-室内出血16例。颅脑超声与MRI单独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超声与MRI联合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准确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n(%)]

2.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图像表现(1)颅内出血超声图像表现:①脑实质出血。脑实质内出现团块状高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多呈单个病灶;②硬膜下出血。大量出血,分辨力较差,大脑半球出现裂缝;③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脑裂隙,纵裂池伴回声增强,脑沟回增粗;④脑室周围-脑内出血。侧脑室前角尾状核-丘脑沟出现高回声光团;双侧或一侧脑室增宽,侧脑室内出现高回声光团;脉络丛增粗,形态不规则。(2)颅内出血MRI图像表现:①脑实质出血。T1、T2表现为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圈低信号环,血肿充分吸收,T1与T2表现低信号影,不均匀,呈斑点样;②硬膜下出血。T1WI与T2WI呈高信号,处于硬膜和蛛网膜之间,呈新月形;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处于软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脑沟内T1表现高信号,T2表现高信号;④脑室周围-脑内出血。T1WI表现血肿周边高信号,中心等信号,血肿周围水肿呈低信号,红细胞膜完整,血肿T2WI表现低信号。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因脑血管破裂造成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许多脑血管发育异常、脑颅内外病变、血液疾病均可引发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常见于新生儿产伤、颅脑外伤、缺氧致颅内出血[5]。早期准确诊断对争取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治疗时间窗尤为关键,若不及时诊治,就会进一步损伤脑细胞和神经组织,造成脑瘫,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脑脊液穿刺、硬膜下穿刺、颅脑超声、颅脑CT和磁共振等技术综合诊断,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的准确率。其中颅脑超声与MRI是临床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最主要手段,超声诊断多用于囟门未闭合的新生儿,观察颅内二维结构,超声对新生儿大脑中央区如基底节及其相邻区域病变的识别率较高,根据回声的改变显示损伤区域的范围,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的转归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颅脑疾病的检查中的广泛应用,动态检测脑血流各项参数情况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颅内出血发生后脑血流的变化,可以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大脑血流动力学信息。MRI是一种断层成像技术,利用磁共振原理从人体组织中获取电磁信号,将信号重建人体信息,该技术与CT有许多共同点,可以显示颅内水肿或血肿密度、分布,还能得到各方向的断层图像和三维图像,对明确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与病灶位置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

本研究结果显示,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为71.67%,MRI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为76.67%,两者单独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超声与MRI联合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为91.67%,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缪雨田等[7]研究也一致认为颅脑超声与MRI均可诊断不同病因类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同时联合诊断可以减少漏诊情况。颅脑超声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用手段,床旁持续头颅超声检查可以记录患儿颅内出血开始时间、出血分布情况和严重程度,便于实时监测患儿的病情,无需搬动患儿,具有便捷性和可重复操作性,但是超声检查伴中线移位的大脑表面硬膜下血肿,对幕下出血诊断分辨力较差,故而颅脑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还是存在应用局限性。相比于超声诊断,MRI对颅脑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度较高,多序列成像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准确率。但MRI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无法床旁开展检查、需要充分镇静、所需时间较长、检查费用昂贵、检查空间封闭、噪音较大等。因此,两者互补可以更全面观察新生儿蛛网膜下腔、硬膜下、脑室内出血情况,有效提高不同类型颅内出血准确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颅脑超声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准确率高于MRI,这是因为超声对血红蛋白量极低的吸收期出血灶敏感度较高,而MRI对脑脊液和出血灶信号差异并不明显,故而超声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准确率较高;此外,超声可以高度清晰显示颅脑中心部位的出血,对蝶鞍区、丘脑区域的出血检出率较高,同时超声探头可以探及直径2 mm的出血灶,因此对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诊断敏感性较高[8]。MRI对微小出血病灶显示清晰度较低,尤其是出血时间<2天的急性期出血和超急性期出血的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该时期患儿出血流动性较小,与脑室内脑脊液在磁共振成像显示的信号差异较小,所以MRI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漏诊例数较多[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颅内出血在超声与MRI检查上的图像表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采用超声与MRI诊断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特异性较高,无误诊情况。俞秋雨[11]研究也认为超声与MRI在诊断不同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是因为颅内出血增多时通常伴侧脑室、脉络丛增宽,随着出血时期的不同,出血灶超声表现也随之改变;若颅内出血早期的出血量较少,病灶呈淡薄且低的强回声;出血吸收期时,病灶在高回声内呈囊腔或液暗区;出血稳定期时,出血灶超声表现为回声增强,边界清晰,回声均匀。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MRI表现也各有所异,主要根据不同出血时期表现不同信号。超急性期出血患儿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急性期出血表现T1WI周围高中央低信号,T2WI低信号。根据不同出血位置,MRI表现也不同,脑实质出血表现为脑实质内信号异常,硬膜下出血表现为颅骨内板下信号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内信号异常,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表现为脑室内信号异常且伴有脑室扩张。值得注意的是,超声检查在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均存在漏诊情况。这可能是因为颅脑边缘超声波物理特性和颅骨遮挡,导致超声不易鉴别颅脑外围组织和出血情况,所以对颅脑边缘的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准确度较低[12]。MRI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多轴向检查,扫描范围较广,而且空间分辨率高,可以清晰显示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情况,对上述颅内出血检出率较高。因此,受到颅内出血范围大小、部位和出血时期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颅脑超声与MRI诊断均会出现漏诊病例,故而本研究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颅脑超声与MRI联合诊断,取长补短,更清晰、全面显示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不同出血位置、出血时期和出血程度,有利于提升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采用颅脑超声与MRI可以有效诊断不同类型颅内出血,超声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具有优势,MRI对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具有优势。

猜你喜欢

硬膜蛛网膜脑室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CT定量检测侧脑室容量动态变化与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预后相关性研究*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剧烈头痛?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脊柱手术中脑脊液漏的处理方法
老年人与慢性硬膜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