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构建探索

2022-06-26李萍

科技风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协同育人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能单一,要将教学和管理统一协作,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二者之间肩负着同样的责任,辅导员的工作离不开专业课教师的配合,同样,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也离不开辅导员的辅助。因此,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是高校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协同育人视阈下探讨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构建的途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完善。

关键词:协同育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师资力量,各自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在“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需要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让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工作,优化分工与协作,发挥协同育人的效能。

一、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整合教育资源,协同创新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他们的工作对象统一。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二者在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上的统一性,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专业课教师要注重思政教育和专业课课程的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理念,培养大学生正確的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为专业课教师提供相关信息,从而辅助专业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整合了高校内部资源,响应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要求,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让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职责有了交集,双方可以在共同目标的促进下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为大学生的成材奠定基础[1]。

(二)教师优势互补,德、智协调统一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中心工作,引导学生成为三观正、思想进步、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要侧重于德育教育。而专业课教师则更加重视专业课知识的传授,知识体系的建立。但是,德育和智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教书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两者只有协调统一,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主力,需要掌握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熟悉学生的详细情况。专业课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因此,二者之间需要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完整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三)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可以弥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差、协同力不够的问题。首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专业课教师通过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成长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员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其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专业课教师除了在学习上与学生产生互动外,还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学识和言行影响学生,发挥师生关系中所蕴含的教育功能。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可以让教学实践、社团文化活动、主体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从而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现状分析

高校辅导员一般采取校、院两级管理,同时学校设立学生处或学工部,统筹全校学生的工作,二级学院通过党委书记和辅导员管理学院学生的工作;专业课教师由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统一管理,二者属于两个管理系统,其育人的职能也互不关联,工作交流少,不易形成统一的协同育人格局。

(一)工作职责独立

通常认为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职能是传授专业课知识,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能,二者工作职能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政管理,导致教学内容有所欠缺,不够完整[4]。

(二)工作领域缺乏交集

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领域大都集中在课堂上,对于教学内容更加偏重理论和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参加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不积极,这也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3]。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线工作者,他们通常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好,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与他们关系不大,这也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和课堂教学途径,从而让二者之间的交集更变得更少。

(三)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构建

高校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职称的评估通常以科研为标准,对思政教育缺乏关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对于学生的教书育人没有达成协同统一的方法。

(四)缺乏组织保障和激励机制

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配合,对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另外,没有健全激励机制,二者缺乏协同育人的动力。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构建路径

(一)搭建班主任育人平台的协同配合

为了更好达成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工作。尤其是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骨干,他们与大学生的年纪相仿,因此,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让班主任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对于班主任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青年教师与学生能够顺畅地交流和沟通,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教师德高望重,德意高尚、丰富的学识和人生经验让学生非常崇敬,从而成为学生的精神偶像。辅导员和新、老教师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创新工作形式,彼此之间互相吸取工作经验,提高工作的协同性。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学习目标和专业课学习方向。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动交流,分享反馈,优势互补,实现教学和管理共同提升水平。BDD0D5D6-F416-491E-91C7-8EAED650AFAD

(二)搭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的协同配合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学育人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体现价值,实现知行合一的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力。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增加大学生对当今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专业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课能力,但是管理能力有限。而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管理者,他们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因此,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创立可行性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进而充分发挥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各自的优势[4]。辅导员负责优化、共享师资资源;专业课教师负责推荐社会资源,二者之间的协同配合,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更加完整。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负责策划、组织和管理;专业课教师负责理论指导和实践设计,同时监督、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和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效果和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三)搭建科研创新育人平台的协同配合

依托各类课外创新竞赛和学科专业课竞赛,从而发挥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组织和指导优势,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如果学生自行组织团队,团队人员往往单一,缺乏梯队建设和后劲发展,仅仅是辅导员的选择也欠缺综合考量;如果仅仅是专业课教师的参与,那么对于团队的管理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不利。所以,搭建科研创新育人平台的协同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创立科技创新小组,同时依靠院校和社团,将科研创新常态化,并且为科研团队不断增添后备力量,从而为团队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辅导员还要加强过程管理,组织、策划好活动,定期邀请专家和专业课人教师组成评审团,对于团队的运营提供常态化指导,为团队的创新提供指导。另外,还要加强激励机制,针对辅导员的管理组织工作,专业课教师的指导工作制订奖励方案,把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量、个体以及集体的表现纳入考核标准中,从而激励教师进步。

(四)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的协同配合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特色之一,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和精神。高校要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风和教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需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专业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专业课,个人魅力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辅导员的人性化管理,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了健康的价值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5]。

四、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供保障

(一)建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享交流机制

第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课培训,教师要学会融通本专业课的基本理论知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做到更加专业。辅导员可以贴近学生的专业课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日常学业进行指导。增强科技创新和创业工作的指导,让辅导员的工作更具实效性。专业课教师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了解,在岗前培训和高效组织的专业课理论学习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和管理理论的专题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和认知。

第二,让专业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让二者能够互相审视,理念融合,加深彼此的理解、情感交融,从而共同提高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除了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育外,对于辅导员的培育同样重要。高校要鼓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改进和完善教改工作,进而掌握教学规律,使之更好地配合教学工作。

(二)完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激励机制

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同时跟进奖励机制。只有适当的激励,工作才会更好地完成。对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考核标准中,并且设置专项奖励。例如,专业课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如果表现优异,经过考核达到标准,就可以给予奖励。对于有突出贡献的輔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更要进行特别奖励。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就业创业、校园文化活动中,同时还要与辅导员共同进行教育改革,对于二者合作良好,表现突出的团队,要进行奖励。另外,还要建立辅导员岗位体验机制,让专业课教师体验辅导员的工作职能,进而能够让二者配合得更加默契。在教师职称评选和任用中,要设置思想政治工作经历的最低门槛,对于有突出贡献和成绩优异的专业课教师给以政策倾斜和奖励。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课素养

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课素养,教育的力量是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的,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课素养和人格魅力,学生才会喜欢和认可他们,教师才能进一步教导和影响学生,教导学生成材。教师要发挥师德师风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努力进取,实事求是,服务社会。辅导员也需要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课素养和人格魅力,这样,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还能通过人格魅力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6]。同时,在管理上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对此,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选听班级的核心课程,加强专业课素养。另外,辅导员也要提升处理问题的技巧,避免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结语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教育工作者,同样服务于学生。作为高校内与学生关系最亲密的两个群体,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同样重要。教育不是单一的需求,它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所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在发挥各自职能的基础上,互相配合、积极沟通、分工明确,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从而全方位形成教书育人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雷.协同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4.

[2]刘芳.协同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构建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0):2.

[3]张志雄.思政教育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20(15).

[4]黄道坤,张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南方论刊,2019(12):3.

[5]张园园,史永姣.“双创”背景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6):3.

[6]燕士力,李轮.专业教师和资深教学督导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0):2.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20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JY2024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萍(1984— ),女,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以及思想政治教育。BDD0D5D6-F416-491E-91C7-8EAED650AFAD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协同育人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