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度研究

2022-06-25李华中段亚敏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耦合度产业结构

李华中,段亚敏,杜 鹃,赵 楠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几年来,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双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滑,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指出中国已经告别30 多年的快速增长,而步入7-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面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而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需要更多的人才为之提供支撑,中国谋求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因而,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经济发展还需要兼顾好就业这一重要的民生课题,充分就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

河北省坐落于京津冀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之中,同时是资源大省、人口大省,但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才聚集上却未能展现出良好的态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持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以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之中;同时,河北省应当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努力培养现代产业人才,满足产业调整的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此外,河北省还应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人力支撑。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充分运用系统思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等教育以及稳定就业成为河北省必须同时关注的工作,而基于系统化的多系统耦合模型在这一方面具有非常契合的应用价值。

一、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的关系,目前已经引起了一起学者的关注。如刘芳(2019)[1]分析了江苏省1999-2016 年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应用相关分析和距离协调度模型探讨了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度;汤建(2018)[2]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对安徽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两两分析,提出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龙头促进三者互动与关联的设想;袁晓夏(2017)[3]从高等教育结构视角研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广西经济的贡献率,并应用Moore 结构变化值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讨三者时间上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广西高等教育普及不足,且当前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存量不足以支撑经济结构产业升级;马力(2017)[4]应用MRW 模型验证了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门限值回归的方法检验了三者之间的实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为主,在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以教育结构调整的“推动”为主;王巧玲(2015)[5]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南省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贡献的因素;石丽(2014[6])应用VAR估计、Granger 因果检验、中介效应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1996-2012 年教育水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演变和教育水平提升起决定作用,就业结构和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 因果,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和教育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郭继强(2014)[7]提出构建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双联动”,以提高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而提升劳动力供求结构匹配;漆向东(2005)[8]提出教育结构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就业结构优化在实行产业导向的同时要兼顾就业优先的策略;安果(1999)[9]分析了新疆教育事业对产业结构状况、就业结构的影响和不足,提出加大教育人才储备和提升科技人才水平的建议。定位河北省的相关文献较少,刘灵会(2017)[10]应用Moore 结构值对河北省1999-2014 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结构变动程度进行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三者调整的时滞进行了测算,得出教育结构滞后就业结构2 年,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滞为6 年,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后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期为5 年;金福子(2009)[11]分析了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以及就业弹性,并与全国及部分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河北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就业结构与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相适应性。

众多学者还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杨欣淼(2015)、孔庆华(2013)[12-13]等验证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双向影响关系;张志祥(2020)、左勇华(2017)、尹亚红(2012)[14-16]等探讨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刘莉(2020)、孙路通(2018)、邓峰(2013)[17-19]等证实了地区经济水平对教育支出的显著影响等。

此外,赵佳渝(2019)、金红丽(2018)、王海侠(2012)[20-22]等学者对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研究。李子联(2020)[23]测算、验证并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给就业带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朱曼(2005)[24]则认为高等教育促进就业的正面效应是良性、长期的,但是高等教育政策取向、发展、自身特点等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会对就业产业负面效应。

总体来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已有研究往往只集中于对其中两项内容的关系研究,体现三者系统整合效应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在这一领域目前没有应用耦合协调模型的文献。把握河北省经济发展、民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探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具有较强现实意义,而基于系统论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在这一方面具有非常契合的应用价值。

二、模型构建

1.指标体系选择

根据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三大系统的特征,参考相关文献,遵循评价指标的目的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获得性、客观性等原则,本文建立了包括3 个一级指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9 个二级指标、33 个基础指标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选取2010-2018 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的相关数据,指标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11-2018)》、《中国统计年鉴(2019)》、《河北省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为各评价指标数据的单位不一致,为了消除计量单位差异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方便比较。在标准化之前需要判断指标的正逆性,指标的正逆性如表1 所示,正向指标代表数值越大越好,逆向指标则代表数值越小越好。常用的去量纲的方法有极值化处理法、标准化处理法、均值化处理法、标准差化处理法等。本文采用极值化处理法,公式如下:

3.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运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反熵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反熵法具有有效规避指标失效以及减少人为赋权所造成的主观误差的优点,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4.子系统综合评价值计算

5.耦合度公式

耦合度是对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关系、配合以及良性循环的度量。从协同学维度来看,耦合作用及耦合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向何种程度或结构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决定了系统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的趋势。系统由无序状态向有序机理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决定着系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耦合度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借鉴王琦等(2008)[35]对耦合度数值的区间划分,把耦合度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划分见表2。

表2 耦合度阶段划分

6.耦合协调度公式

耦合度C 是反映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之间影响程度与协同关系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它又很难准确反映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的建设程度,例如两个区域的耦合度C 可能出现数值相同的情况,但是这可能一个是高水平协调,另一个是低水平协调,也就是说耦合度C 仅反映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不能真实反映出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和协调程度,即当子系统同时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也可能得出较高的耦合度值。为了解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之间的真实协同程度,进一步构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公示如下:

公式(11)中D 表示耦合协调度,D 值越大,表明耦合协调关系越强;公式(12)中T 为综合协调指数,、、为权重系数,、、之和等于1。

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三者的发展水平协调状况,以及三者所处的相对水平。与耦合度模型相比较,耦合协调度模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对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耦合的定量评价与相互比较更为适用。耦合协调度越高,说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越高,也说明了三者之间协调效应越显著。

借鉴廖重斌(1999)[36]的划分标准,把耦合协调度划分为10 个阶段,具体划分见表3。

表3 耦合协调阶段划分

7.相对发展度计算

耦合度模型可以反映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的耦合状况,而耦合协调度模型则可以准确评判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的协调水平,但是不论是耦合度模型还是耦合协调度模型都难以体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落差关系。为了探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之间的相对发展程度,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以测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对发展度()、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的相对发展度()、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的相对发展度()。

相对发展度各区间及特征见表4。

表4 子系统间相对发展度特征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耦合效应分析

1.子系统综合评价时序分析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按照公式(1)至(8)的演算步骤可以计算得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三个子系统2010-2018 年间各自的系统综合评价值,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子系统综合评价值

2010-2018 年,就业结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均值为0.170 984 为三系统中最高,其次为产业子系统的0.161 749,高等教育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均值最低,为0.156 413。从系统评价值均值维度来看,就业结构子系统为三者中最优,发展态势最好,这与就业结构子系统历年综合评价值相对稳定具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应当注意到就业结构子系统波浪式发展的态势,并且需要关注2017 年拐点后的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从综合评价值的发展态势上来看,产业结构子系统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就业结构子系统呈现震荡上升态势;高等教育子系统则是三大系统中增长幅度最明显的。

从综合评价值变化速率来看,不考虑2010 年的数值躁动,产业结构子系统以年均22.23%的速率增长;就业结构子系统以年均9.88%的速率增长,且2014-2017 年间为负增长;高等教育子系统年均增长率为43.29%。三个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变动趋势如图1 所示。

图1 子系统评价值变动趋势

从图1 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子系统保持了相对稳定且持续的增长态势,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态势良好;就业结构子系统在2014 年到达一个小高峰,之后的2015-2017 年持续下降,2018 年则有高速增长;高等教育子系统则是三个子系统中增幅最为明显的。整体上来看,产业结构子系统的发展态势较好的反映出河北省近几年来经济相对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京津冀协同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所带来的机遇;就业结构子系统的发展态势,则反映出近几年来河北省的整体就业走势,应当注意到在“经济新常态”理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后,河北省就业结构经历了3 年负增长,这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集约发展、驱动要素转变等要素适应的阵痛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发展态势展现了河北省高等教育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与当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趋势、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实施的扩招政策,以及河北省高等教育机构博士点申报、双一流大学建设所导致的师资力量的增强、科研的重视和科研成果数量增长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

2.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根据耦合度计算公式(10)、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11)和(12),可以计算得出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具体结果见表6 和图2)

图2 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度图

表6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011-2018 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的耦合度值均处于高水平阶段,尤其是2012年以后,其耦合度数值稳定在0.96-1 的范围,说明三大系统之间在这个时间区间具有相互影响能力较强、配合相对得当,具有良性的循环。耦合协调维度,三大系统呈现出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应当看到,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相对较低,即使在数值最高的2018 年也仅达到0.541 055 的基本协调程度,另外还应当注意到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数值的增长幅度在2010-2016 年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016 年之后则不断上升,未来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走向和发展速度值得关注。

整体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目前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耦合;而耦合协调能力的不断加强,则说明河北省在三大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向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和协调方向发展;在经历了2016 年耦合协调增长的拐点之后,我们应当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增长趋势进行持续关注,以把握三大系统未来耦合协调的正确走势。

3.相对发展度计算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对发展分析

根据相对发展度公式(13)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对发展度计算方法,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出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发展度值(具体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对发展度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对发展度数值在2010-2017 年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18 年则略有下降。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对发展特征来看,两者经历了“滞后-同步-超前”的过程,即2010-2013 年,产业结构滞后于就业结构,说明相对于就业结构系统的水平,产业结构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2014-2016 年,产业结构同步于就业结构,这是由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结构能力下降双重因素影响所导致的;2017-2018 年,产业结构超前于就业结构,这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直接关系,应当注意到2018 年河北省就业结构能力有所提升,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向同步方向发展,但是,在经历了2017 年的拐点之后这种良性互动的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关注。

(2)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相对发展分析

根据相对发展度公式(13)中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相对发展度计算方法,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出河北省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发展度值,具体结果如表8 所示。

表8 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对发展度

从表8 可以看到河北省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对发展度数值震荡下降的过程,以及其从“超前”到“同步”协调的特征走势。2010-2014 年,河北省产业结构超前于高等教育,说明相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系统发展水平相对更高;2015-2018 年,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对发展度数值下降为同步水平,说明两大系统之间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等的高度。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从“超前”发展到“同步”,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使其与产业结构进入同速增长时期,而导致高等教育迅速增长的原因则是2015 年“双一流”建设成为继“985 工程” “211 工程”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对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投入、师资、科研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3)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相对发展分析

根据相对发展度公式(13)中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相对发展度计算方法,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出河北省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发展度值,具体结果如表9 所示。

表9 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对发展度

河北省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对发展度数值震荡下降的过程,以及两者“超前-同步-滞后”的特征变化。2010-2014 年间,河北省就业结构超前于高等教育,说明相对于高等教育系统,就业结构系统处于更高的发展水平;2015 年,就业结构同步于高等教育;2016-2018 年,就业结构滞后于高等教育。造成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对发展度数值整体下降的原因,一是就业结构系统不稳定和相对缓慢的发展态势;二是高等教育相对高速的增长,而造成这种增长的原因既包括“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也包含有为减轻就业压力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系统思维为基本理论指引,构建了包含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33 个基础指标的指标体系,采用反熵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然后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其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整体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其中,高等教育子系统的增长速率更快;而就业结构子系统则呈现震荡的态势,并分别在2014 和2017 年达到峰值和峰谷。整体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子系统综合发展力稳步提升,尤其是高等教育子系统增长明显;而就业结构子系统则在2014 年后经历了3 年的下滑后才实现再增长。

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11-2018 年间,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2010 年数值躁动较大,处于拮抗阶段;2010-2018 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数值相对较低,但是其数值的增长趋势明显,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特征也由最初的严重失调发展到2018 年的基本协调。另外,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增长率在经历20116 年拐点后的增长持续性需要进一步关注。

从相对发展度测算结果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经历了“滞后-同步-超前”的发展过程,说明产业结构持续增强与就业结构增长缓慢;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经历了“超前-同步”的发展过程,说明高等教育在“双一流”国家战略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经历了“超前-同步-滞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就业结构的不稳定和增长缓慢,以及高等教育“双一流”和扩招政策下的进步。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下,河北省应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当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发挥多系统整体协调效能,避免“木桶”效应短板的制约而造成社会矛盾的加深。因此,河北省应当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提升,以高等教育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进而构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多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耦合度产业结构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