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环联动,助力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2022-06-25石玮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石玮

【关键词】古诗吟诵,古诗教学,《登鹳雀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低年级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主要表述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师更应该集中精力将课堂教学聚焦在“诵读”“想象”“生发”三个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体会古诗的多元魅力。本文以二年级上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提出了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应关注三个环节:第一,吟诵引路,初识节奏;第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第三,知人论世,情感生发。

一、吟诵引路,初识节奏

熟读才能成诵,多读才能背诵。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背诵任务,吟诵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叶嘉莹先生说过:“情感的感发和声音的感发是一起成长起来的,要想学诗,则一定要学会吟诵。”[1]教学《登鹳雀楼》时,笔者先让学生从诗题入手,感悟停顿节奏,分辨是读“登/鹳雀楼”还是“登鹳/雀楼”,从最简单的停顿入手,为学生搭建接触节奏的阶梯。教师范读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感悟诗的节奏并试着划分出停顿,这时候就从简单地感悟过渡到试着辨别诗的节奏了。

1. 三个阶梯,诵出平仄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直接吟诵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反复示范。

笔者在这一环节设置了“阶梯式”读法:第一阶梯,停顿读;第二阶梯,延长读;第三阶梯,理解诵。

第一阶梯,停顿读。旨在让学生按照自己刚刚划分出来的节奏读,把基本停顿读好。

第二阶梯,延长读。延长《登鹳雀楼》每一句的后三个字,比如读“白日依山尽”,教师把“依山尽”三个字拉长一些,引导学生发现字音长短不同,才能读出诗意的悠远绵长,读得匆促就会忽略节奏美。

第三阶梯,理解诵。教学到这个阶段,就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吟诵”的方式了。以《登鹳雀楼》为例,可以让学生借助内容朗读理解词句的急缓:

(1)出示日落西山图。“白日依山尽”,太阳一点一点依着山缓缓下沉,这个“依”有点依依不舍的味道,所以“依”和“山”可以读得缓一些。但太阳落下去的那一刻又特别快,一下子就不见了,所以“尽”要读得短促、快速。

(2)出示黄河入海图。黄河是怎样奔腾入海的呢?正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而“黄河入海流”中的“入”要读得短促,读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态;“黄河”和“海流”则应读出无边无际、四处蔓延的感觉。

(3)讓学生猜一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怎么读。“欲穷——”要拖长,读出渴望。“千里”,是遥远的地方,声音也要拖长。

(4)读好韵脚,读出韵味。读第二句末尾的“流”和第四句末尾的“楼”时读音拖到最长,就会发现这首诗的韵脚藏在哪里了。

2. 借助节奏,辅助手势

学生已经对词句的长短变化熟悉后,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带领其接触吟诵符号,试着借助“平上去入”来调整自己吟诵的节奏。以下图《登鹳雀楼》吟诵标注为例。[2]

低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吟诵,难免会对这些符号产生疑惑,教师可以在初步教学以后引入简化版图标(见图2),帮助学生理解平声字如何拖长音。一声和二声的平声字读音长短也有些许不同,如入声字短促收声急,这些区别都可以通过直观的展示图呈现出来。教师带着学生看图读几次,再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手势,在音乐背景下,试着通过看图读、借助手势读、比赛读、接力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吟诵的美妙。

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培养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让学生对书本上的文字符号生发联想,引导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生活体验,让学生参与到诗人的“生发感动”中,生发出属于自己的感发与感动。

1. 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教师可先出示一幅太阳逐渐落山的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说说诗人可能看到了什么,再找同学跟教师一起试着画出“白日依山尽”所呈现的内容。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太阳和山的位置,你是怎么发现的,太阳的颜色是怎样的。

接着,教师出示另一幅夕阳下山,黄河奔流不息的画面,让学生再说说诗人把目光从远处移到近处,他还可能看到什么,黄河水是怎么流淌的,是静静地流还是奔腾不息,水面上会有什么,黄河水被阳光照射的时候是怎样的,等等。然后再找同学和教师一起试着画出“黄河入海流”所呈现的内容。

师:你觉得“白日依山尽”中,太阳和山的位置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生:挨着的,应该挺近的,因为“依”就是依靠,所以应该是靠得很近的。

师:“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是怎么流淌的?是静静地流还是奔腾不息地流?

生:我觉得黄河的水流应该是很多、很急的,所以我们要把水画得多一点、急一点。黄河水被阳光照得金黄金黄的。

2. 感悟诗情,生发想象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想象的景物以后,教师再出示完整的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用吟诵的方式再次诵读。读过之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绘的画面说出来,再让学生进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填补诗句没有交代出来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你有没有在高处向远处看过? 如果你是诗人,你站在鹳雀楼上还会看到什么?会看到太阳旁边的云吗?天空是怎么样的? 黄河的河面上还会有什么? 有船吗?船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举出生活中自己曾经见到过的、经历过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你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哪些风景?

生1:远处的山上有深绿、浅绿的树木。

生2: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船,那些船也在跟着水流一起向大海的方向驶去。

生3:天上还有飘着的云,被阳光染上了金色的云。

师:请你到前面来画一画你的想象,让我们与王之涣一起完成这幅《鹳雀楼秋景图》。

三、知人论世,情感生发

鉴赏诗歌不能仅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还要考虑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将诗句与他的经历和所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真正伟大的诗人,不只是用笔墨文字来写诗,更是用整个生命和生活来传达他感发的生命。[3]着眼于诗人的人生经历,触摸诗人的心灵与哲思,才能体会到诗人用整个生命传达的感动,从而增加诗歌教学的文化深度。

1. 知晓背景,感同身受

教学《登鹳雀楼》最后两句诗时,教师可以分兩次引入王之涣的生平资料。第一次是王之涣登临鹳雀楼的小故事,第二次是王之涣过往的人生经历。第一次引入王之涣登临鹳雀楼的小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诗人此时看到美景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然后再出示第二段背景资料,告诉学生王之涣从小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后来做官被人诬陷,从而四处游览,结交挚友。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王之涣,你经历过这样‘被人冤枉’的事情以后,再登临鹳雀楼时你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当学生回答了自己的感慨以后,可以再拿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进行对比,让学生看看诗人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是否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尽管王之涣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是他还能受到外界景物的鼓舞,勉励自己,从而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积极向上与豁达。

2. 结合实际,思考明理

学生在看过王之涣的背景资料以后,也许会有所感悟,但是他们年龄太小,对诗人的政治抱负和追求还不太理解。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加深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解。笔者在此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小红升到了三年级,妈妈送给她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利用贴近实际生活的小例子,让学生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内涵不仅仅在于“登更高、望更远”,也暗含着“要想达到更高的目标,就要更加努力”的意思。

3. 生发感悟,启迪人生

仅仅是理解还不够,要想让学生能够通过诗歌学习生发出独特的感悟,就需要引导其结合自己的生活,交流自己的感悟。所以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想想自己有没有过“为了实现更高目标而付出努力”的经历与感受。结合诗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以此让学生通过回想经历、组织语言、与人交流,深入地明白诗歌所带来的生命启迪。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珍贵的艺术精华,是无数诗人用生命活力绘制的瑰丽画卷。我们可以从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中汲取营养,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研究,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体会诗歌无穷的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实现言语体验与精神富足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