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研究

2022-06-24王志远赵丽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碳商业银行金融

王志远,赵丽佳

(1.沈阳化工研究院;2.锦州银行沈阳分行,辽宁 沈阳 110000)

1 政策背景

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日渐影响人类生活,成为全人类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协约方式进行温室气体减排。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

“双碳”目标对于各地影响深远,当前各省市都将“双碳”目标作为重要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并在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了相应的部署。国家各部委针对“双碳”目标出台相关政策,召开了生态部门中国环境记协“环境茶座”、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等,出台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修订了《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级方案》。针对总体目标各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部署项目开发、建设、投资的同时,对二氧化碳总量排放进行管理并注重碳排放企业信息披露,以及综合评价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的开展情况,适度扩大使用场景,探索实施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鼓励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2]。

随着我国对“双碳”目标实施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前景逐步明朗,对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逐步显现,尤其对银行应对绿色金融业务建设内部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2 “双碳”目标下重点行业分析

从各行业来看,电力行业居于首位,其他行业也将面临产业升级,预测可能率先达峰的行业有钢铁、水泥等,工业部门预计于2025年前后达峰,交通行业计划于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建筑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达峰。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传统发电行业,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未来产业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核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比重将逐步加大。

在“双碳”目标能实现的情况下,可带动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在未来十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需增长约110 GW/年;制造业新一轮的压降高耗能会带动行业的设备更新,根据数据推测未来“双碳”目标的实现可带来5 500亿元/年设备需求;未来我国要实现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在这个过程中预计新建绿色建筑的投资规模会达到4.3万亿元;中国需要在绿色交通上的投资规模预计为20万亿元左右;据清华大学相关预测,碳中和目标下,未来中国需要通过技术固碳来处理的二氧化碳量预计在5.1亿t~8.8亿t。基于以上数据,多个研究机构及学者认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衍生出数百万亿级别的投资需求[3]。

3 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现状

3.1 资金总量需求巨大

各类市场主体在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的发言中可以知道:通过不同机构的测算,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需求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小部分靠政府来解决,更大的缺口要靠市场资金来补充。面临上述巨大需求,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银行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国家发改委有关研究成果显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资金需求量约为3.1万亿元/年~3.6万亿元/年,而目前资金供给量仅为5 256亿元/年,缺口超过2.5万亿元/年。

3.2 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自2016年以来,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关于开展银行存款类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等各类政策文件,搭建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构建相对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是为了更好地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因此,我国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多个领域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服务绿色金融。

3.3 绿色信贷占据绝对主体

从目前的存量看,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绿色信贷余额近12万亿元,约占中国总贷款余额的6.9%,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及其占总贷款余额比例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中诚信,WIND。

从目前增量看,据中诚信2018年—2020年的统计,全国新增绿色融资中,绿色信贷占90%,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融资分别占比7%和3%(如图2所示)。剔除政府债券口径的新增社会融资,信贷占比80.7%,企业债券占16%,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5%,其他融资占比0.8%。

图2 2018年—2020年中国新增绿色融资和新增社会融资的结构 数据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4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随着“双碳”目标的正式宣布,绿色金融领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既有机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4.1 发展机遇日趋成熟

4.1.1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业务发展,丰富融资工具、支持发展绿色金融、防范金融风险等”具体举措,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被提出。之后又出台了《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等文件,这些文件为规范具体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业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尤其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中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审慎管理工具,同时鼓励各地银行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4]。

4.1.2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初步搭建。由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三部委联合修订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对绿色项目首次提出了科学的界定标准,绿色目录与国际主流绿色标准一致,同时明确了碳排放高的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行业范围,并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标准。为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制定了六大绿色金融标准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为绿色金融通用基础标准、信息披露标准、信用评级评估标准、统计与共享标准、产品服务标准、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绿色金融产品框架体系不断丰富,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探索,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金融等系列产品提供了相关指导[5]。

4.1.3 绿色金融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居世界第二,分别为约12万亿元和8 132亿元。绿色金融资产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金融质量表现良好。2021年3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约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1 20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累计发行656亿元[6]。

4.2 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4.2.1 信息不对称。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单纯的行业的转型,还是一项经济社会变革的系统工程,跨界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为加强资源、信息共享,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合作。目前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因此,要打通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合作搭建信息数据平台,以为银行决策提供精准支持。绿色金融业务涉及领域广泛,业务体系复杂,业务底层逻辑和架构需重新梳理。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要有效结合政策、产业、金融等多方面信息,建立系统性长效保障机制。

4.2.2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为了达到“双碳目标”,企业须摒弃原有的高碳排放传统盈利模式,向低排放、高产出、高利用转变,逐步转化的过程,需要运用碳捕集、封存与吸收技术,进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目前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明细不足,具体表现为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直接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占比中明细不足,主要仍以传统信贷为主,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与未来绿色产业升级融资需求之间仍存供需失衡。

4.2.3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执行不规范。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在对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时,应注重以指导为前提,在不影响具体绿色项目实现其目标的同时,如何不触碰银行风险以及监管机构对银行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标准的监管目标是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各地方政府部门需提升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管理能力,避免因相关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而影响绿色融资项目无法高效获取金融资源,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推动建立跨领域、市场化、可推行内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全业务流程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遵循“全国统一”的原则,加快构建可落地实施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将有利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5]。

4.2.4 绿色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有待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需要审慎评估,做好科学应对。绿色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项目将逐步退出,以减轻存量信贷资产质量承受劣变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为达到绿色融资的要求将绿色绩效作为短期激励,实际上却未将可利用资源投入环保治理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端发放的绿色信贷、在负债端发行的绿色金融债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资金是否用于绿色资产投资,针对相应业务需要审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规程和系统。

5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策略建议

银行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的主力军,需要积极研究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绿色贷款、绿色金融产品将成为银行重点发力方向。当前“双碳”目标下,向绿色转型的任务愈加迫切,银行应积极应对即将来临的绿色经济发展契机,创新绿色金融领域业务模式,建立起绿色金融专业管理部门以及风险防控体系。

5.1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对污染型企业和项目压降信贷规模,倒逼其加快转型。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对不达标的企业和重大环境事故的项目,暂停给予金融支持。运用供应链金融、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加强资金对环境信用评价高的企业支持力度,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产业。创新推出特色金融产品,鼓励企业向资源循环、绿色低碳、生态有机领域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的金融需求得以实现。

5.2 加强碳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的投融资需求,主要围绕传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形式开展服务。然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视为碳金融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目前机构和个人仍不能参与直接交易,但随着期货交易所的建立和制度、产品的逐渐完善和丰富,金融机构在碳交易市场中会承担更多角色,比如提供碳交易衍生品、开展碳交易市场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交易效率。商业银行应做好参与这类金融交易的准备,将这些产品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创新信贷产品。

5.3 强化信息披露

当前银行已经按照要求将绿色金融债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商业银行强化信息披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①共性信息披露。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或开展同类相关业务,作为发行企业需要定期向公众、监管部门披露该资金的募集用途,具体投资了哪些行业、哪些企业,投资效果和项目减排效益如何,与传统金融业务信息披露比较接近。②差异化信息披露。银行开展绿色投资业务,除了以上提到的定期披露的相关资金具体流向和成效之外,还需要披露环境信息、节能减排效益等信息,这是与传统金融业务最大的差异,同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也是全新的、专业的领域,是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必须要具备的能力[7]。

5.4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双碳”目标下,加速了碳排放指标的收紧,对于高碳资产价值减损和低碳资产价值都需要进行重新估值,在这个环节中市场参与主体的盈利模式和商业布局会进行新一轮调整。同时绿色转型过程中,一些企业将面临资产价格下行、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的局面。面对复杂的局面,商业银行需要合理处置绿色贷款违约风险,合理调整自身资产业务结构,建立以碳资产价值为基础的信贷风险防控体系,实现绿色金融与企业降碳双赢的局面。为高碳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时间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研究利用贷款展期、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等手段来实现。同时商业银行可通过逐步扩大风险补偿机制在绿色低碳信贷业务中的适用范围,以及增加信贷业务风险补偿额度,以强化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处置和化解能力。

5.5 针对不同行业做好客户储备

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减少碳排放会增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涉及环保工作不达标的企业需要购买配额提升成本,生产流程改善、生产设备升级提升成本,碳价格波动带来成本风险,能耗高、效益低的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压力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参与主体约2 200家电力企业,按照与客户一起“碳中和”的原则,了解客户目前的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和潜在融资需求,以备后续准入放开,商业银行可以第一时间参与提供金融服务。针对未来碳排放的重点行业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造纸和民航等,商业银行也要相应做好这些行业客户和项目的储备工作。

5.6 加强业务端资源储备和能力建设

绿色金融业务代表未来的金融业务发展方向,对商业银行的形象有良好的宣传价值,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做好有关包括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研发、财务、风控、交易等方面的制度和人才储备,提早准备进行科技开发和系统测试等工作。

在“双碳”目标下,银行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业务的下一个增长点。商业银行在达到“双碳”目标的前提下,需紧跟国家政策指引,利用区域优势,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保障。

猜你喜欢

双碳商业银行金融
“双碳”背景下的金融可持续发展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