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的金融可持续发展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5-27王行健贾翔夫

管理现代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碳碳达峰聚类

□ 王行健 贾翔夫,2

(1. 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货币研究所, 北京 10087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号:17XNLG0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0XNH007);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一、引 言

2020年9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我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加快了我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进程。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必然要对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因此,本文对“双碳”背景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借鉴参考,进而更好地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关注“双碳”背景下碳金融(以及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进展。实际上,由于当前国内学界并没有对碳金融概念的清晰界定,导致实践中碳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混用情况较多。碳金融指所有与碳减排有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狭义的碳金融概念,即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等,也包括广义的碳金融概念,即与低碳项目相关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1]。而根据2016年七部委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指的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因此,广义碳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概念存在一定交叉,而碳金融的概念更聚焦碳排放活动,表明一切金融活动与行为必须围绕“双碳”目标来开展[2],这与“双碳”背景的契合度更高。因此,梳理碳金融(以及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双碳”背景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随着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学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3],已成为梳理学科发展与探寻学科前沿的重要手段[4]。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1)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9月研究开发并不断持续更新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可通过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进行文献共被引和耦合、合作网络及主题和领域贡献等分析,进而判断特定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前沿。对近年来我国“双碳”背景下以碳金融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研究进展,以期为实践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八个主要关键词以及碳金融相关的关键词来获得文章的研究数据。具体而言,检索条件设定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中包含“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排放权”“碳交易”“碳排放配额”“碳金融”“绿色金融”“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词组,文献来源设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类型选择论文与综述,剔除非学术类以及与主题不符的文章,最终得到1998年至2021年共7887篇论文的数据信息。

三、“双碳”领域前沿研究热点分析

(一)年度发表统计

图1展示了1998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以碳金融作为主题的文章发表情况与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四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之前,仅有51篇相关文献;第二阶段,2008年之后,碳金融领域的文章发表数量迅速增加,至2013年达到783篇;第三阶段,2013年后,“碳金融”主题的研究数量有所下降;第四阶段,2020年开始,随着我国正式提出“30·60”的政策目标,相关主题的研究重启热潮,2021年相关研究数量为迄今为止最多的791篇,预计未来相关主题的文章数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图1 我国碳金融领域研究文献的年度统计图

(二)作者与科研机构统计

截至2021年底,“双碳”研究领域内发表文章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主要有李健(25篇)、王铮(25篇)、张俊飚(24篇)、胡剑波(23篇)、张云(22篇)、张伟(22篇)、杨来科(20篇)和黄贤金(20篇)。国内“双碳”研究发文量在30篇以上的机构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45篇)、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43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33篇)、暨南大学经济学院(33篇)、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32篇)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1篇)。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文通过提取1998年至2021年我国“双碳”主题文献的关键词,共得817个节点、3 835条连线,并绘制出我国“双碳”领域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2)。圆圈越大、连线越多表明该关键词在学科内的研究热度越高。图2显示近年来我国“双碳”领域的有关研究主要围绕“碳排放”这一主题展开。结合表1可知,“碳排放”关键词共出现1 763次,中心性高达0.62,远高于其他关键词,是“双碳”研究领域的核心关键词。除此之外,表1还展示了频次较高、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重要性。

表1 我国“双碳”领域高频次关键词

图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通过对关键词在研究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和频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双碳”的两个研究方向里,“碳中和”关键词早在2010年即被提出,而“碳达峰”这一关键词则是2021年之后才出现在研究中,尽管如此,“碳达峰”在距离首次出现不足一年的时间内,达到了106次的研究频次,说明了我国学术研究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与经济发展方向,“碳达峰”“碳中和”及相关研究主题具备较高的关注度。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的突现度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主题,可以用来表示某一研究方向关注度的高低。在“双碳”文献关键词分析中得到主要的20个突现关键词,如表2所示。

表2 “双碳”领域主要突现关键词

对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和突现时间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双碳”领域的研究具备较明显的阶段性。从时间序列来看,我国“双碳”领域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在2012年前后呈现出较大的差别,2012年之前的突现词主要关注与碳相关的领域,而2016年之后的研究重心已经不再局限在狭义的碳领域,而是开始关注更广义的生态领域。从关键词突现的时间周期来看,“CDM(清洁发展机制)”“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时间最长(6年),其余关键词的影响时间主要集中在2~4年,部分关键词如“碳关税”“金融创新”“低碳城市”“低碳金融”等影响时间只有2年。2012年之后出现了较多重要的创新研究角度,如“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环境规制”等,这些新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这也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五)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充分梳理“双碳”领域的研究主题,本文通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Modularity Q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其值越大,表示网络得到的聚类越好,本次聚类分析得到的Modularity Q值=0.3685>0.3,意味着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值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网络的同质性越高,本次聚类得到的网络同质性平均值=0.6926>0.5,表示聚类结果具有合理性。表3展示了各聚类涉及的最主要的关键词。结合图3和表3可以看出,“双碳”领域共有7个规模较大的主题聚类。其中,“碳交易”“低碳经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规模较大,均大于100;而“环境规制”和“绿色金融”聚类具有较大的轮廓,涵盖范围较广,其余各聚类也涵盖了较多的内容。

图3 关键词聚类分析

从各聚类包含的主要关键词来看:“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研究聚类主要关注碳排放的来源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费急剧增长,因此大幅增加了碳排放[5-6],并且不同增长阶段的差异导致了碳排放的波动[7],而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碳减排的有效措施[8-9]。

“低碳经济”研究聚类主要探究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并关注碳汇等生态补偿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10-11];“碳中和”研究聚类则在聚焦碳排放问题的基础上关注“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中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核心目标,须建立倒逼机制[12],并且高度重视碳中和这一重要工具,通过高能效循环利用技术、零碳能源技术、负排放技术等控制碳排放,并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策体系以形成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碳中和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推广应用[13]。

表3 聚类分析报告

“碳交易”研究聚类主要从碳交易的视角探究碳减排的有效路径。一方面,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买卖,使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14],另一方面,碳排放交易与适度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既可以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也可以降低机制覆盖行业的减排压力,是较优的减排政策[15];“绿色金融”研究聚类则以绿色金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绿色信贷以及绿色债券等角度研究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16],开展绿色金融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7];“环境规制”研究聚类侧重通过环境规制等方式进行绿色转型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环境规制可以分为显性环境规制和隐性环境规制,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个体或组织为对象,以有形制度或无形意识为存在形式的一种约束性力量[18]。环境规制在初期可能会降低企业生产率,但合适的环境规制能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从而不仅能弥补企业的“遵循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19]。

四、碳金融的演进路径与发展现状

(一)碳金融的演进路径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已有文献的发展脉络,本文将我国“双碳”领域的关键研究主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碳排放现状及问题:碳金融的政策背景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等,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促进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碳排放问题的严重程度。2020年底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指出“碳排放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图4 1950—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量(2)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20]。单位:十亿吨。

由于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与经济体已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仍然较高,碳排放量尚未实现碳达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碳排放量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2020年碳排放量超过100亿吨(见图4),当然,我国人均碳排放规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见图5)。结合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趋势及规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因此,为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需要充分了解碳排放的现状,深刻认识进行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图5 1950—2020年主要经济体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3)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20]。单位:吨/人/年。

2. 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碳金融的发展理念

明确了碳排放的现状和问题之后,需要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法适应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结合碳排放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日益凸显,不仅上升为环境资本(Environmental Capital),甚至已经演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本[21],这也正是新型发展模式在全球兴起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传统经济发展框架下,环境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的外生变量。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已有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模式,将环境资本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转化为内生因素,以此内部化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负外部性[22]。低碳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有机平衡,如推广低碳城市和低碳旅游的发展、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发展模式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相一致,可以看作“双碳”目标的具现。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能配套、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需要金融服务先行[23],这也为碳金融的发展明确了目标与方向。

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碳金融的实践路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需要了解碳排放问题的现状,也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有效的发展模式,更需要恰当有效的措施来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碳金融可以促进碳减排,对已有和新增碳排放量进行控制。这一过程既需要市场化的手段,如推广碳排放权交易及其衍生交易、推广碳金融工具、充分利用碳金融市场的力量等方式,也需要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来约束经济主体行为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如通过环境规制或征收碳税来调节市场机制在环境外部性问题上的失灵,谋求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碳金融也可以通过支持碳汇(4)当生态系统固定的碳量大于排放的碳量,该系统就成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24],简称碳汇(Carbon Sink),反之,则为碳源(Carbon Source)。有效促进碳中和的进程。碳金融需要支持并充分利用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如推广低碳农业、扩大森林碳汇、海洋碳汇等,有效中和碳排放。这不仅为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供给,也极大地推进了碳补偿、碳中和的进程。总的来说,碳金融要求金融部门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25]。

(二)碳金融的中国实践

首先是碳金融与金融工具。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碳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碳基金、碳保险、碳信托、绿色债券以及绿色信贷等。碳基金以碳资产抵押的方式为主,将碳配额作为有效质押物和风险缓释品,银行为其提供贷款,从而盘活碳资产。碳基金是除银行间接融资外的最重要的灵活融资渠道,发达国家通过建立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开展。碳保险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可针对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价格波动及交易过程提供保险。碳信托将信托资金直接投资于碳排放交易所的碳资产,在二级市场赚取差价。国外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较早。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从2008年到2012年,欧盟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较1990年下降8%。为帮助成员国履行减排承诺,欧盟制定了排放交易体系,并于2005年初试运行,从2008年初开始正式运行。绿色债券相较普通债券更加强调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备受政策支持和市场关注,会产生一定的“绿色”溢价,因此,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较普通债券更有优势。当然,很多债券只是贴了绿色债券的标,实际募集资金的用途不一定在绿色环保领域,因此要继续加强引导,使债券由“贴标绿”向“实质绿”过渡。

其次是碳金融与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据绝对地位而得名[26]。向碳金融市场转型成为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碳排放企业通过碳金融市场,利用资金推动自身减碳技术的应用,最终通过减排来控制碳排放总量。碳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为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问题,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国际排放交易(I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市场机制成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此外,碳定价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外碳市场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采用多模式分解、神经网络等模型对交易价格进行预测,碳定价成为能源有效定价的基础。

第三是碳金融与金融政策。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碳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迅速,在国家进行碳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后,各行业对应的金融工具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表4),通过政策加以引导和推动。但是碳金融相关业务机制发展仍不完善,并且缺少更为规范的法律法规。因此,应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的基础法律,明确政府、企业、市场等各方主体的责任,保障碳金融发展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表4 我国碳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文件

资料来源: 各部委网站。

五、结论与展望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发布了《京都议定书》,2015年签署了《巴黎协定》等,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引发了学术界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碳金融也顺势而出。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过去二十余年我国碳金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多出色的研究成果。基于碳金融的政策背景、发展理念以及实践路径这一研究思路,已有研究从碳金融与金融工具、碳金融与金融市场以及碳金融与金融政策等不同角度,针对碳金融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说,碳金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进一步细化研究。

(一)促进碳金融产业提质增效

经济迅速增长带来了碳排放的急剧增加,引发了气候变化,反过来改变了经济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开始向着低碳经济转变,因此,碳金融的发展方兴未艾,由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政策构成的碳金融中国实践仍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充分利用碳金融工具,利用碳基金、碳保险、碳信托、绿色债券以及绿色信贷等方式,支持碳减排,赋能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继续发展碳金融市场,利用市场的力量配置碳排放权,提高碳金融市场流动性,建立有效的碳定价机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合理利用碳金融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层面合理引导和推动碳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二)转型金融完善碳金融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推动绿色低碳行业的发展,更需要促进传统高碳密集型产业向绿色、低碳甚至零碳经济进行转型升级。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转型工作。高碳密集型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其转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当前碳金融体系主要通过碳金融工具、碳金融市场以及碳金融政策对碳排放进行约束,通过内化环境成本达到促进企业碳减排的目的,重点关注的是绿色产业,而高碳密集型产业缺乏针对性的资本支持以完成转型升级。转型金融能为更大规模和范围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金融支持,特别是满足工业、交通、建筑、能源转型等领域的资金需求。转型金融是碳金融的延伸,更加关注高碳产业的融资需求,能够促进转型成本的合理配置,给转型市场注入资本和流动性,契合转型项目的特点和融资需求,为我国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更能在“双碳”目标下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求[27]。因此,转型金融作为现有碳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能够为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绿色化,是当前阶段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三)金融科技赋能碳金融发展

综合多方测算结果,实现碳中和所需资金规模达到了百万亿元人民币的级别[28],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碳金融市场在满足巨大需求的同时,也面临严重的供需错配问题。政策调整、技术创新或市场变化都会给碳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发展很难获得传统碳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因此,亟须创新金融供给,以提高碳金融产品的资金供给量、改善碳金融产品资源错配问题。随着技术变迁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不仅逐渐改变和重塑了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与发展格局,而且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丰富和完善碳金融市场产品体系及碳交易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助力风险监测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此外,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引入数字化技术,覆盖有关项目的交易撮合、风险审核等全流程,提高碳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质量地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双碳碳达峰聚类
碳中和·碳达峰
“双碳”背景下全球凝析油贸易现状及趋势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