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方法

2022-06-24李毅

艺术评鉴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

李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舞蹈艺术是当前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表演艺术,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题材,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实题材舞蹈是舞蹈艺术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可以结合现实状况,通过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需求。对此本文以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创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现实题材  舞蹈作品  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0-0185-04

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属于舞蹈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出发点是为了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广泛性,同时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也体现出了舞蹈艺术的內容丰富性、题材多样性。在开展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创作时,必须充分把握现实题材作品的艺术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采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舞蹈艺术作品创作,增强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魅力。

一、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概述

(一)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特征

对于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而言,其出发点是“现实”,不管是叙事,还是写人,都是从真实生活中寻找素材的。当前在我国舞蹈领域中,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都是从真实的角度来选材,深入挖掘生活中最直接、最本质的物体、对象,将其凝练成具有艺术价值的舞蹈主题,通过舞蹈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观众,带给观众更加真实质朴的感受,激活观众的欣赏热情。在开展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时,需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住群众生活中平凡、真实的故事。

(二)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

舞蹈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借助艺术化的运动方式体现出人物情感、生活情感。在舞蹈表演中,随着表演者肢体动作的变化,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会逐渐呈现出来。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表演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现实题材,可以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绪表现出来,如犹豫、喜悦、担忧、积极等,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开展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时,创作者自身要深入群众中,深切感受时代的特征、体会基层群众的人情世事,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优质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

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在极大程度上拓宽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领域,充实了舞蹈表现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新时期下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相较于传统舞蹈作品来说,更加具有新意,贴切群众的生活,能让舞蹈表演更加接地气,容易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其次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还可以很好地拓宽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思维,激活其想象空间,激发其创作灵感。并且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个性,能满足舞蹈领域的多元发展需求。

二、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的着力点

在开展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时,首先要对题材事件的时代特征、人物形象进行充分剖析,要确保选材的丰富、逻辑合理,能将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状态真实反应出来。在实践中,要想确保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能将生活更加真实、全面的反应出来,就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把控好着力点。

(一)真实性

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其扎根在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如城市街道、农村土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外务工者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舞蹈创作者需要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用艺术思维阐述生活现象。舞蹈创作者要明白,不管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选材是哪个方面,无论其发生在哪个阶段,在作品创作上都要结合生活进行艺术性处理,在舞台表演上需要带给观众触手可及的感受。如春晚的舞蹈作品《进城》,其中有这样一幕:外来打工者带着包裹进入城市,这既展现了当代人们开拓进取的风貌,同时也体现出了当代很大一部分人群的生活状态,作品思想与观众的心神时刻相连。这部作品是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通过写实手法、重复技巧及朴素的舞蹈语言,将淳朴、勤劳的农民工形象塑造出来,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将作品中的角色思想、情感呈现到观众面前,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辛酸路程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体现出来,让观众在体会生活的过程中对舞蹈艺术有更深的感悟。

(二)时代性

舞蹈是表述情感的重要方式,对于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来说,其本身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生活性、多样性,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时代情感,更容易引起观众与舞蹈艺术的情感共鸣。因此,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上,还需要对作品本身的时代性进行充分考虑,确保观众能在欣赏舞蹈作品时,从时代的角度产生思考。如在作品《中国妈妈》中,其描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创作者以民族抗战为出发点,描述了中国母亲对日本遗孤从憎恶到接纳的过程,通过舞蹈将中国母亲的伟大展现出来。作品中并没有复杂的舞蹈动作,也没有华丽的服饰、丰富的舞蹈语言,只是常见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朴实着装,表演者通过形象的肢体动作,将中国母亲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无辜孩子的爱表现出来,同时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中国女性形象。在作品中,创作者赋予其独特的时代特性,实现了作品厚重情感与清新的结合、温暖与悲壮并行,从而深化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变化。

三、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方法

舞蹈作品创作期间,选材是很丰富的,而对于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来说,其创作应该突出“现实”二字,也就是说舞蹈作品应该贴切实际情况,要从人们生活中挖掘最直接的元素,借助舞蹈作品将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展现出来。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来源于平常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元素都可以看做是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灵感,在开展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时,必须考虑如何将现实材料、舞蹈艺术、肢体语言、人物形象融合起来,以此唤醒人们内心的共鸣,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

(一)舞蹈作品创作取材

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取材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实践中舞蹈作品创作取材需要深入群众生活,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可舞性进行分析,要关注故事发展、情节设置,结合舞蹈自身表现形式,借助舞蹈语言实现情感传递。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取材与创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感官、审美能力等都有很大关联,创作者需要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从多个角度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选取能体现出社会现象、生活面貌的素材。很多时候,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经常结合自身对新事物、人物的感触,通过速写、总结新事物艺术特征,完成作品创编,所以题材选择及情节设定、作品结构都要契合实际生活,与时代相呼应。

如作品《心灵驿站》,其主要描述了一个游子常年在外产生的情感及人生百态。这部作品选材于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话题,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人为了生活、生存,不得已放下亲情,到陌生、冷漠的城市中打工,维持生活现状。作品《心灵驿站》描述的游子思乡、母亲担忧的大爱真情就是对这部分人群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以舞传情、以情动舞的艺术特征,将真实情感传递出来,从而触动观众情感认知,让观众能对自身、家庭亲情产生反思。在《心灵驿站》中,通过叙事、观赏、抒情的一体化舞蹈表现手法,对实际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平凡的、常见的题材进行艺术化处理加工,通过作品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反映出来。其突出了一群迫于生活远离故土,前往异地奔波的人群,用作品解读其内心,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因为生活不得已远离故乡。作品《心灵驿站》属于比较简单的乡愁题材作品,其经过多方位的提炼,挖掘出了平凡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小家庭反映出大社会问题,揭示了社会上最为普遍的状况,即父母、兄弟姐妹、妻儿等亲情,使观众有了很深的代入感,同时也将主人公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达到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目的,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舞蹈艺术本身的抒情功能,观众可以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舞蹈艺术是表演者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的直观艺术,其本身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而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内容大多是对生活进行描述,因此舞蹈作品选材也属于对实际生活的剪接,并通过艺术化手段提炼出生活的常态形象。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充分考虑题材本身的大小属性,也就是说作品是独舞,还是双人舞,或者是群舞,避免出现大小属性与题材内容不匹配的情况。舞蹈作品创作者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注意深入生活,要探寻生活中的艺术现象、特殊形象,结合现实生活,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从而与观众形成内在情感共鸣,引导观众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感受舞蹈作品。

(二)现实生活的艺术提炼

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中,选好题材后,还需要对题材进行艺术提炼,实现生活题材的艺术化处理,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特性。在实践中,舞蹈创作者需要深入分析所选题材的舞蹈形式,看能否呈现出可行性、艺术性,只有确保了题材的艺术性,才能促使舞蹈作品创作成功。如在舞蹈作品《进城》中,农民工在进城以后一直处于劳动状态,因此在舞蹈作品中对其体态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舞蹈表演者需要保持身体运动状态,如建筑工人搬重物、环卫工人弯腰,而这些动作在实际生活中又是很常见的,通过艺术提炼后,在音乐伴奏下更加具有律动性,能让舞蹈创编更加具有想象空间。同时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中,还需要对生活情感进行艺术提炼,赋予舞蹈动作情感特性,如作品《中国妈妈》,中国母亲抚育日本孤儿,需要每天下地劳作,其中的田间劳作场景在舞蹈动作设计上具有很广的空间,在动作设计中融入人物的真挚情感,实现动作与情感的结合,从而保障了舞蹈作品的创作质量。

(三)凝练现实内容情感

在舞蹈艺术中,表演者需要根据音乐旋律,舞动自己身体,舞蹈者优雅的舞姿及高难度动作会结合故事情节、作品情绪让观众体会到表演者的所思所想所为,借助道具、服饰、灯光等获得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不同题材的舞蹈作品,其情感内涵、呈现方式是存在一定差别的,情感是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点,其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作品内容,并且能提高作品对观众的感染力。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必须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不管是在心理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都强调真实性,所以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在情感凝练上应该更加细腻、感人,以此引起群众对舞蹈作品的认同。如在《父亲》中,主要描述了12位留守老人闲聊度日,茶馆中一片热闹的景象,而老人却是孤单的背影,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期盼儿女归来的眼神、日渐消瘦的躯体等等,观众可以从中体会到“父亲”的肩膀不像以前宽厚坚实。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本身就是用来揭示社会现象、体现人物情感的,所以在创作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时,必须对作品情感进行凝练,借助细腻、真实的情感增强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舞蹈创作者自身对身边事物的敏感程度直接决定了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内容,创作者会根据各种事物,在自身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碎片,在画面感中写实、寻找创作机会,构建出完整的流程图;然后是确定题材、设定内容、融合情感;最后将作品完整呈现到观众面前。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一般是通过叙事性方式进行表达,在舞蹈内容设定上多以说明事情缘由为主,在此过程中作品情感、人物情感需要随着故事发展而改变,舞蹈创作者必须根据作品慎重的考虑情感设置,保证作品情感丰富、内容多样,以此更加精准的将故事情节、内容表现出来,做到情感跌宕起伏与故事的前后发展相互配合,形成完整、鲜明的内容结构、故事情节,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知,借助舞蹈作品更好地吸引和打动观众。例如在舞蹈作品《心灵驿站》中,作品将一个游子的形象作为故事出发点,创作者通过提炼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故事,剧情高低起伏、内容环环相扣,组成了完美的连接带。这部作品以当前社会上十分常见的游子在外打工、盼望回归的生活现象为题材,以主人公的看、观、想为轴线,将生活中的常态问题反映出来,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体验,观众可以在观看作品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实现了情感共鸣。

(四)捕捉典型人物形象

在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形象必须典型。在人物角色设定上,创作者必须思考人物角色是否具有典型形象,能否串联起整个故事发展,情节发展、角色形象互换等是否合理,确保故事的连续性、完整性。创作者要善于抓住问题所在点,找出关键冲突环节,巧设人物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这样才能让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作品时与创作者、作品本身做到心灵相通,从而精准定位作品情节、剧情发展,把握作品中的人物特色,有血有肉地将作品演绎出来。如在《心灵驿站》中,故事以游子为出发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包括期盼子女回家的父母親、陪伴的妻子、家乡的兄弟姐妹等,人物角色通过剧情、事态发展、服饰进行区分,观众可以更好的感受作品中描述的社会现象,反思社会上的“务工族、游子吟”现象。

舞蹈作品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科学的方式展现出舞蹈人物形象特征。如在作品《进城》《中国妈妈》《父亲》中,这些现实题材类舞蹈作品的人物塑造都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基础上,创作者通过对题材进行艺术性处理,遵照真实的生活场景,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调整。在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人物形象必须真实,创作者在舞蹈作品中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应该与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物形象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方式进行加工,塑造出具有典型特征的艺术人物。同时在舞蹈作品表演中,演员还应该关注人物的主要特征,要将艺术形象、真实形象融合起来,借助形象的肢体动作,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舞蹈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深入体会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为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五)舞蹈动作设计及舞蹈价值认同

舞蹈表演中,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情绪语言会直接决定舞蹈表演的成败,表演者的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在舞台上被放大很多。开展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时,创作者要意识到舞蹈动作提炼的关键性,要明白动作对作品呈现的影响。现实题材类舞蹈作品大多是以故事叙述为主,所以在动作设计上会涉及到很多生活中原有的动作现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审慎使用,因为生活中的很多肢体语言都附带有多重意义,如手指向别人,这不一定是指责,也有可能是肯定、确定,或者是简单的人物介绍。因此创作者在应用生活性舞蹈动作时,必须充分提炼动作的真正属性,要尽量设计能圈定、甚至是固定故事发展的动作词语,同时还需要结合人物形象、故事内容综合处理舞蹈动作。此外创作者也可以结合舞蹈作品,创作一些特有的动作词汇、肢体语言,增强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如在作品《心灵驿站》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鉴定不清楚的动作词汇,创作者在此过程中多方位的选择,并结合特定情境固定使用,从而保证了舞蹈动作的合理性,如在舞台上主人公奔跑,奔跑这个动作在生活中本身是具有很多属性的,如靠拢、逃跑、锻炼等,而在作品中,创作者通过特定的道具,固定了动作属性,如朝着道具奔跑,固定了其靠拢的属性;背着人物奔跑,变成逃离的意思。可见,在现实类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提炼舞蹈动作、明确舞蹈动作的属性是非常重要的。

新时期下各种舞蹈作品越来越多,特别是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发展,更是让观众对这类舞蹈作品有了新的感悟。观众会从个体角度出发,对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进行审视,感知舞蹈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从中得到情感引导,达到认同作品价值的目的。对此舞蹈作品创作者在实践中开展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时,还应该关注自身的审美认知能力,要结合观众内心、情感需求创作舞蹈作品,使得观众能从心理上认同作品。虽然不同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在创作手法、创作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现实题材类舞蹈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抓住了生活实际情境,因此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而观众也会在欣赏中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融入其中,能达到舞蹈感染效果。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是创作者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生活观察、生活现象来创作的,作品真实、普遍、典型,其主题思想也会从观众情感认同转向社会共同价值认同方向。

四、结语

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创作其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不管是在题材选择层面,还是在形象设定、动作提炼等方面都与现实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在创作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时需要创作者不断吸收新事物、新观念,并且要深入群众生活实践,创作出契合群众需求的作品,以此增强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感染力、影响力,促进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琰晶.论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的结构设计与呈现方式[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7):74-75.

[2]徐小平,张帆.中国少数民族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1):85-89.

[3]徐静.中国当代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研究[J].教育,2016(06):290.

[4]关佳佳.论“人文关怀”对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19(04):202-204.

[5]赵佳妮.当代山西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研究[J].艺术科技,2019(15):94.

[6]孙海英.论现实题材群众舞蹈的创作[J].中国文艺家,2018(04):61.

[7]谢如晶.浅析当代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J].青年时代,2017(10):19.

[8]王程芳.现实题材舞蹈的表征与创作思维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07):96-100.

[9]張涛.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思考[J].艺术评鉴,2017(17):64-65.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废旧瓶进行美术创作
浅谈山水画中的意境
景观审美结构解析
景观审美结构解析
景观审美结构解析
重读《夜读偶记》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用公益吹起核心价值传播的清风
有关视觉艺术的创意思维研究